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时间:2024-01-27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系列5篇)。

观后感需要通过真实的评价来传达出自己看法,观后感写作,培养写作思维,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怎样避免流水账的情况呢?这篇“《楚国八百年》观后感”是编辑为大家的细心搜集,如果您喜欢此篇文章请将其收藏起来!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篇1

一口气看完八集,最初还有不少感动和震撼之情,越往后就越来越矫情了。整体而言,我觉得本片基本上秉持文化决定论,文艺气息和煽情感太浓重,因而丧失了部分客观和中立。

以楚庄王时代为界,前半部分是楚国的崛起史。从先祖被殷商莫名奇妙驱赶(片里居然木有说明原因)、楚人为不被中原文化认可而苦恼和拼搏始,到楚人发奋图自强、以“你们不认老子,老子也不屑与你辈为伍”的气势自建风格迥异的楚文化,整个前半部的风格颇有浪漫主义的悲剧情怀,特别是配着前几任楚君令人扼腕的人生际遇,颇具感染力。楚人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壮志豪情筚路蓝缕,从五里地的小村子一步步占铜山、逐蛮夷,扩展成占中华半壁江山的大国,直至楚庄王时代一度阅兵于周天子脚下,内政文化对外吸收对内创新以达到新高度,足够惊天地泣鬼神,令人叹为观止。

然后整个片子的解说就带着大家集体拜倒在大楚文化的石榴裙底下了。青铜器、漆器(大爱啊!)、章华台毫无争议代表楚文化的繁荣程度,笔者也绝对佩服楚辞在文学上出神入化的造诣,但是有必要最后为了力捧楚而那么费力的贬大秦吗?且不说大众对于秦的。印象是否正确(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秦政并没有后世所传那么残暴,焚书坑儒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那样),为了抬高楚,至于把老子和刘邦也算作楚人吗。什么“楚文化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文化缺乏人性必然失败”,“秦留给后世唯一的遗产只是统一的帝国”。我觉得我真的无力吐槽了好不好。 窃以为楚国之所以没能坚持到最后,就是当初楚庄王所说的国家兴衰皆系于一人,楚国没有完成将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的过程,以至于楚国的起起伏伏如同其似水的文化一般过于任意自由;或者说,楚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而沉浸在以礼、德治国的窠臼里,以至于最多保持国家现状,而缺乏像秦一样明确的国家战略。

不是功利的一味成王败寇,但我觉得秦兴楚亡这种历史的选择本身已说明一切,所以没必要为楚国最后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楚文化灿烂博大,早已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熔炉,这也已经实现了楚的价值。

这片看到最后越来越觉得过于煽情而失理智,通篇文艺徘徊而缺少鞭辟入里的历史分析,所以导致看到最后几集,对该片的观感继续下降,所以忍不住在一开始就把各种缺点都巴拉巴拉吐槽一遍。当然该片都艺术性确实很高,从画面到音乐(尤其萌煽情部分的主题曲!好像是萧?谁知道在哪里能下载到请自觉或不自觉告知链接!),堪称视觉盛宴。还有就是里面关于楚文化繁荣程度的例证也颇让人惊叹,比如来自埃及的“蜻蜓眼”和骆驼造型的灯,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唯一的缺点是但凡讲到楚国君的时候好像演员都是一个人。800年音容笑貌木有变过。大概是为了省钱方便吧。而且演员气质稍稍有点呆萌,好像和楚文化气息不是太符吧。

综上,虽有诸多不足,但毕竟以难得的气魄梳理了楚国脉络,如果没有这片儿,有多少人愿意自己读《史记 楚世家》了解呢?批判别人的成果远比从无到有的建立实在是要简单太多,所以我也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篇2

看了楚国八百年,从春秋到战国的轮廓更清晰印在脑海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网友们争执的该不该凸出楚国文化地位,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还去争执这些地域没有意义,观楚国八百年有感。说白了,什么楚国齐国鲁国秦国跟你有啥关系啊?咱应该关注深层次的意义。

有句话我印象深刻,“中原文明太过精致,太重视物质精神饮食礼仪教化,楚之类的蛮夷一开始都走向中原化,然后真正成为文明人,却又堕落了,被后进的蛮夷-秦国吞灭,整个中原也被秦国吞灭”中央电视台这种观点非常新,但是我觉得十分正确,楚国最开始中原化,被中原各国排斥,被周天子歧视,为啥?虽然也是帝高阳苗裔,虽然也是中原正统后裔,但是迁徙到南方蛮夷地方,和蛮夷混合不免有些蛮夷化,文化发展滞后,在精致的中原文明面前显得粗鄙难堪,所以楚国一方面不断向北方学习,即所谓的中原化,另一方面那种凭着耻辱感混搭着蛮夷的新鲜干劲迅速走上富强道路,让北方诸侯刮目相看,而在北方,沐浴在文明的教化里,相对迂腐和堕落,和楚国形成鲜明对比。

可是等楚国人也学会了北方人的那套,成为文明人了,也堕落了,以至于被后起的蛮夷-吴国弄得差点灭国,最后被更后期的蛮夷,秦国吞并。

然后拉长历史,我们发现,当中原繁荣,俯视四邻时候,常常沉迷于自身文明的自傲之中,不思进取,进而被落后于自身很多的蛮夷侵略,以致一次次的毁灭,重建,辉煌再毁灭重建,范围也渐渐扩大,历史已经无数次重演,在楚国八百年里面也得到详尽解答,错的不是我们辉煌的文明,而是应该如何看待这份文明,看待这份文化价值。中华文明贯穿古今千年,深深影响东亚,绝对是人类文明历史上奇葩,如果没有中原文明,估计东亚就像东南亚那样,过去都是一群土著人,世界该有多单调,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文化一切的糟蹋与否认都是愚蠢的,古人没有错,错的是今人不知前车之鉴。不知道端正文化遗产,不知道正视自身文明,不是一味吹捧自傲就是打压,我们是时候理性正面审视这些了,观后感《观楚国八百年有感》。不带倾向的,试着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

为啥对这些有感触,因为历史车轮仍然在向前,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必然还要登顶世界巅峰,是不是到时候还会沉迷于自身的文明,浮华蒙蔽了双眼,偌大国家空有国力,却无斗志,那才是真的可怕,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西方的皿煮思想更是犹如一剂興奋剂冲击全球,但是这种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个人价值的文明是否真的能适合人类,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面前,这种皿煮历史才一百年,遇到中华文明,两者是否能很好融合在一起,是否能避免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杯具,中华需要凝聚力,在面对祖先留下的中华思想中华文明以及西方进来的自由皿煮思想,我们要如何取舍以及融合。

那些一味谄媚西方皿煮的人是否真正想过这些道理?那些一味拒绝皿煮思想顽固闭塞的家伙们是否也考虑过?留在国人面前是艰难的抉择,如果我们是小国可以随心所欲选择道路,难就难在这艘巨轮太过庞大,承载千年的梦。舵手必须比全民族所有人都要看得更远更深。

楚国八百年叙述了国家电视台对春秋历史的一些认知,虽然全篇都不是纪实,但是观点正确,引人深思。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篇3

楚国八百年,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千年古都荆州的楚文化博物馆展览厅里,我看到了许多古老而神秘的文物。展览中心,一块石碑特别引人注目。它是楚国八百年的无字碑。没有文字的无字碑,启示我们思考文字的来历和作用,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随着导游的讲解和介绍,我逐渐深入了解楚国八百年的文化历程。

楚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楚文化以简洁、自由、直接为基调,其诗歌、曲艺、武术、饮食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楚文化在两楚大地上流传不衰,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成为全国文化中一股独特的文化气息。

而楚国八百年展览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瞿塘峡”这个名字。瞿塘峡也是楚文化中的一个传奇故事。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中的一个分支,峡内河道纵横,群峰环绕,风景宜人,是漂流的绝佳场所。但它也是长江上的一处危险地带。据传说,在古代,峡内有一条巨大的大蛇,人称“白蛇”,为了害怕被伤害,它曾经把整个山谷都封闭起来,形成了瞿塘峡大坝,积水如海,使得长江下游水位暴涨,形成了长江洪水的魔咒。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姜维曾领兵十万进攻蜀汉,他构筑了天梯道,横渡巨石峡,并虎口夺食,摧毁了白蛇,才使得长江又恢复平静。

看到这里,我被故事深深吸引住了。这个独特的传说充分体现了楚文化中革新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参观楚国八百年展览,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的发展历程。感受到了那种源远流长、独晨岛令的文化气息,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让我明白,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但要善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更要学会从中汲取营养,创新发展独特的文化体系。楚文化的独特性、韧性、民族特色是我们对自我文化认知和文化创新的学习借鉴,是我们向未来追求人类和谐的人文精神的坚定信念。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篇4

楚国的历史值得研究和思考。800年,足以演绎历史的沧桑与辩证。前些日子,我读孙皓辉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就颇有感慨。一看到这个纪录片就抽时间看完了。战国七雄犹如“七剑下天山”,如果说秦国为第一“剑客”,楚国无疑是第二“剑客”了。战国七雄,秦国的起点最低,结果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楚国起点次最低,也发展“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大国,其问鼎天下的实力绝不亚于秦国。历史在那个关头成就了秦国,抛弃了楚国。

这部纪录片再现了楚国的兴衰沉浮,我看了有三个感受:

第一,楚国的开局很屈辱。楚国早期的首领可谓受尽“夹板气”,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强韧的楚人生存了下来。屈辱的开局往往蕴积强大的生命力,英雄的历史也往往是从苦难开始的`,楚国的情况符合这一特点。

第二,楚国的勃兴很个性。楚国先主一直是向往中原文化的,他们本来就是中原的一支,但长期被周天子和列国视为蛮夷之国,这种处境终于让楚国人“破罐子破摔”,干脆想怎样就怎样。熊通“王不加我,我自尊尔”自称楚武王,开称王之先河。为攻占战略要地铜绿山,楚武王视死如归,暮年亲征,出师未捷身先死,死而功成,令人唏嘘叹佩。楚庄王“不鸣则矣,一鸣惊人”的故事至今荡气回肠。

第三,楚国的灭亡很窝囊。楚国国力雄厚,有尚武传统,军力强盛,竟让秦国一骗二打三擒王,最终被灭掉了。在这部纪录片里,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而楚怀王却成了最后的贵族,其诚信之心,贵族之气屡屡为虎狼之秦所用、所欺,最终客死秦国,大国之君落此下场,楚国可真够窝囊的。

楚国的灭亡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国家往往居危而兴,处忧而亡。楚国立国之初,处四乱之地,筚路蓝缕,不但没有散亡反而逆势而兴。当吴国精锐破郢都,楚国几尽灭亡时,楚人申包胥哭借秦师,楚国人人皆兵,虽受重创,却迎来了“惠文中兴”。楚国又强大起来。历史的辩证法再一次重复。虽然,第一剑客的秦国剑术独步天下,但说要灭掉楚国,其实很不容易。问题还是出在楚国内部。楚国的封君制度,终于导致楚国山头散立,各自倾轧,最终葬送了吴起变法,也葬送了楚国再次雄起的机会。最终楚国亡在缺少凝聚力,而当时的秦国恰恰长于此道。国力不仅表现于国家的资源的总量,还表现于国家资源以何种方式被占有和运用。战国晚期的楚国,富而不强,但其潜在国力还是惊人的。秦国最终倾60万大军才把楚国灭掉,就可以说明问题。楚亡秦兴说明国家的凝聚力才是真正的国力。

最后,说说这8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虽然这部片子有点看大片感觉,但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认为纪录片还是要尽可能依据直接直接史料,而不应该太多采取电脑虚拟视频和演员扮演。从根本将,这种纪录片更像讲述,中间夹杂一些史学家采访。这种模式产生了不少纪录片,希望这种方式不要太多。

《楚国八百年》观后感 篇5

成由勤俭败由奢

居安思危、求变才能谋兴

——观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感

2015年农历五月初五

今日端午,写写楚国,祭奠伟大的屈原。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曾经波澜壮阔存在八百年之久。

屈原,公元前342-278年,战国晚期,丹阳(今湖北秭归),楚国贵族、大诗人、政治家。他所在年代,楚国已经历700多年,正由盛到衰进程。

楚国的兴与败有春秋、战国两个起伏时期,春秋时期从楚庄王到楚灵王由极盛到衰败,战国初期逐渐复兴,到楚怀王时期(屈原报国期间)的落败,风风雨雨,成由勤俭败由奢,陈腐不变致败亡。

楚国,熊绎及子孙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其创业前史是艰苦卓绝的,在建国相当长时期,过着艰苦奋斗的日子,国君带着臣民跋山涉水、拓荒国土,甘苦与共,面对周边存在的要挟,尤其是北方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常备不懈,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业绩对臣民传统教诲,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安稳和对外发展。公元前740年,禹卯的弟弟熊通自封为楚武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春秋初年的一件大事。公元前633年,楚王程攻宋,宋追金。著名的城隍庙战役爆发了。晋国以弱者击败楚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吞并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小国达五十之多,至此,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经,当地五千里,强盛之极。

当楚灵王成为楚王时,楚灵王为了维持霸国的面貌,与诸侯争战,但收效甚微。他为了掩盖失败,不去想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起了一座宫殿,名为“章华宫“,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叫做“章华台“,又叫“三休台“,取其高大,登上台顶中间要休息三次;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

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传臣去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享乐起来。

灵王十一年冬,楚国灵王又出兵与徐作战。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在风雪之中,寒冷难耐。

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雪景,连声赞叹“好雪!“便士兵们身冷心更寒。楚灵王就这样为所欲为,连年战争耗费了先辈多年的积累,花天酒地,失去了百姓的民心,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至此,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开始没落,楚国先人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勤俭节约奋斗积累的基业,就这样被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劳民伤财、众叛亲离的楚灵王毁于一旦。故王权没有限制,不自我修身,自我约束,不对天下臣民抱敬畏之心,必亡于天下,所谓“水能载船,亦能覆舟”。宋徽宗曰:

民脂民膏、尔俸尔禄,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我们再来看看战国的楚国:

衰落。楚怀王登基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并针对主要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引起了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昭襄王骗至秦国。当他死在咸阳时,楚**队谁想复兴楚王击败了白起为秦。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变法改革。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关于此次的变法内容,《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过于简略,现人无法窥其全貌,但楚史专家汤炳正经过繁琐严谨的考证,把屈原的变法总拿归结为六条:

第一,奖励耕战,奖励农耕,是为了增加赋税,富国富民,奖励征战是为了加强军事战略装备;卫鞅和吴起的变法都是这一套路子,使百姓无论是务农还是出征,都有盼头、奔头和念头,只有建立奖罚制度,臣工和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为爵位的驱使去竭尽全力。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战国时代魏文侯首开礼贤下士之风,使魏国在战国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要推齐国的齐桓公(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辟稷下为学宫,招贤纳士,到了齐威王时期,稷下学宫依然是超越大梁稳坐天下风华成为天下士子趋之如骛之地;屈原此时,这样的改革也算是正当其时不过与其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来年后,赵国强势的崛起为战国强国的时候,楚国以文弱之势却日渐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障碍,要让楚王下达的命令准确即时的传达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让楚王与百姓互通有无,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围的态势;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而臣民的意见也可以高速的直达天庭。

第四,禁朋党。鉴于楚国的贵胄和老世族往往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对不同政见的臣工大肆攻讦。故而要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杜绝。

第五,命赏罚。无论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吴起,都注重严格的律条来约束将士的功过;在变法这样的问题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华而独成一体。

第六,移风易俗。屈原对楚国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一个个能言善辩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投机取巧。此次的变法也把楚国的不良之风也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了。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建议楚国的顷襄王要寻找人才,远离恶人,鼓励官兵,训练士兵和马匹,为国家和怀王报仇。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

如果国王忘记了对秦的仇恨,那就是不孝;如果大臣们不提倡与秦作战,那就是不忠。楚出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富国强民的意图,被奸臣推倒,使他发疯。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农民知道他是个爱国的部长,他们都同情他。这时,有一个渔父经常在汨罗江钓鱼。他很欣赏屈原的性格,但他就是不赞成他那悲伤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280年前楚国顷襄王统治时期,秦征服楚国,楚**队战败。秦始襄王误将公主许配给楚顷襄王,屈原却跪下不肯劝。公元前278年,秦军利用顷襄开城迎亲,大步前进,攻打楚国首府,屈原在河里自杀。

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

覆亡。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在公元前241年,春申君最后一次组织东方国家联手,却被秦军打败。楚王高烈为了报仇,又将都城迁到东边的寿春。

公元前238年,楚王高烈死后,春申君的**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使楚国国力进一步恶化。秦王统治以后,他知道楚国将军项燕擅于打仗。他提前派李信当将军,率领20万兵马。他想消灭楚国,结果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故衰落后求变才是唯一的出路。创新就是寻求改变。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原则所驱动的。不管是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还是企业的经济生活,起起落落是常态,不断的创新求变是发展的真理。

至于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遇挫折影响,我认为必须用制度保障,或者说是立法保证,才能达到在曲折中前进,创新求变发展才不至于夭折中断。

彭峻峰2015年端午节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