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5-06-05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合集十二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四、教学方法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1)观察现象;(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ρ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ρ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六、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ρ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空气中约340m/s),在液体中较快(水中约1500m/s),在固体中最快(钢铁中约5200m/s)。
3、声音(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乐音的特征
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的特征。人们常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
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弦类乐器,弦越紧、越短、越细,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三)音色
1、不同的声源,由于他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的音色不同。
2、人们常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音色来分辨的。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及其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的。
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3、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来说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
1、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强弱,单位是分贝,符号dB。
2、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他;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三)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改进声源结构,加装消声器等)
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途中减弱。(如:隔声、吸声和消声)
3、防止噪声入耳,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头盔等)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声的分类
1、人耳听得到声音叫做可听声,它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二)超声波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
2、应用:声呐测距(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B超(超声波能成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能使塑料膜发热)等。
(三)次声波
1、特点:能容易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且几乎无孔不入。
2、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速度V(m/S)v=S:路程/t:时间重力G(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浮力F浮
(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浮力F浮
(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定滑轮F=G物,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G物+G轮),S=2h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F=(G物+G轮),S=n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W=Fs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用功W有,总功W总W有=G物h,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100%,功率P,(w)P=
W:功,t:时间,压强p,(Pa)P=,F:压力,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P=ρgh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热量Q,(J)Q=cm△t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m:质量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一.物理公式
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并联电路,电阻R(Ω)=++……
欧姆定律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电流定义式I=Q:电荷量(库仑),t:时间(S)电功W
(J)W=UIt=Pt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电功率P=UI=I2R=U2/RU:电压I:电流,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νC: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千克kgm=pv,温度t摄氏度°C,速度v米/秒m/sv=s/t密度p千克/米kg/mp=m/v,力(重力)F牛顿(牛)NG=mg
压强P帕斯卡(帕)PaP=F/S,功W焦耳(焦)JW=Fs,功率P瓦特(瓦)wP=W/t电流I安培(安)AI=U/R,电压U伏特(伏)VU=IR,电阻R欧姆(欧)R=U/I电功W焦耳(焦)JW=UIt,电功率P瓦特(瓦)wP=W/t=UI
热量Q焦耳(焦)JQ=cm(t-t°),比热c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初中物理公式汇编【力学部分】
1、速度:V=S/t,2、重力:G=mg,3、密度:ρ=m/V,4、压强:p=F/S5、液体压强:p=ρgh6、浮力:
(1)、F浮=F’-F(压力差)(2)、F浮=G-F(视重力)
(3)、F浮=G(漂浮、悬浮)(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7、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10、实际滑轮:F=(G+G动)/n(竖直方向)
11、功:W=FS=Gh(把物体举高),12、功率:P=W/t=FV,13、功的原理:W手=W机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15、机械效率:η=W有/W总16、滑轮组效率:
(1)、η=G/nF(竖直方向)(2)、η=G/(G+G动)(竖直方向不计摩擦)(3)、η=f/nF(水平方向)【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2、放热:Q放=Cm(t0-t)=CmΔt3、热值:q=Q/m,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5、热平衡方程:Q放=Q吸,6、热力学温度:T=t+273K【电学部分】1、电流强度:I=Q电量/t,2、电阻:R=ρL/S,3、欧姆定律:I=U/R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5、串联电路:
(1)、I=I1=I2,(2)、U=U1+U2,(3)、R=R1+R2
(1)、W=UIt=Pt=UQ(普适公式),(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2)、P=I2R=U2/R(纯电阻公式)【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2、声速:V=340m/s(15℃),3、人耳区分回声:≥0.1s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6、水的密度:ρ=1.0×103kg/m3,7、水的凝固点:0℃,8、水的沸点:100℃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10、元电荷:e=1.6×10-19C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1)、1m/s=3.6km/h,(2)、1g/cm3=103kg/m3,(3)、1kwh=3.6×106J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S:路程/t:时间,重力G(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定滑轮F=G物,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动滑轮F=(G物+G轮)S=2h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滑轮组F=(G物+G轮)S=n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J)W=Fs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用功W有总功W总W有=G物h
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100%功率P,(w)P=,W:功,t:时间,压强p,(Pa)P=F:压力S:受力面积液体压强p,(Pa)P=ρgh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热量Q,(J)Q=cm△t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m:质量,q:热值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一.物理公式
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电流I(A)I=I1=I2=……电流处处相等串联电路,电压U(V)U=U1+U2+……串联电路起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电流I(A)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分流)并联电路,电压U(V)U=U1=U2=……
并联电路,电阻R(Ω)=++……,欧姆定律I=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I=Q:电荷量(库仑),t:时间(S),电功W(J)W=UIt=PtU:电压I:电流,t:时间P:电功率电功率P=UI=I2R=U2/RU:电压I:电流,R:电阻电磁波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C=λνC:物理量单位公式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千克kgm=pv温度t摄氏度°C速度v米/秒m/sv=s/t密度p千克/米kg/mp=m/v力(重力)F牛顿(牛)NG=mg压强P帕斯卡(帕)PaP=F/S功W焦耳(焦)JW=Fs功率P瓦特(瓦)wP=W/t电流I安培(安)AI=U/R电压U伏特(伏)VU=IR电阻R欧姆(欧)R=U/I
电功W焦耳(焦)JW=UIt电功率P瓦特(瓦)wP=W/t=UI热量Q焦耳(焦)JQ=cm(t-t°)比热c焦/(千克°C)J/(kg°C)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g9.8牛顿/千克,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5
压强
1.压强是描述压力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这种效果不仅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2.压强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存在于受力的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强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和压力的方向相同。
通过上面对压强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1、合力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6、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7、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9、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不受力物体运动状态静止匀速运动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合力为0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12、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2、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要两认清,一是认清量程,二是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测量时一是注意放: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原因有:一是易碰破,二是容器底和容器壁处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有差异);二是注意等:放入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因为热传递需要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三是注意正确的读: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
1、熔化
(1)定义:固态变为液态。例如①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熔化。②太阳出来路上积雪熔化。
(2)熔化吸热。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规律: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不变的那个温度值就叫熔点);非晶体熔化时也吸热,但温度一直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的图像:晶体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不变,反映图像上就是图像上有一段是平的,与时间轴平行。画图讲解图像各段含义。
3、凝固:
(1)定义: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例如:水结成冰,工厂里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2)凝固放热。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它的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断的下降,没有一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即没有凝固点。
物态变化知识点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例如:湿衣服中水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2、汽化方式:蒸发和沸腾。
(1)它们的区别有三:①快慢程度不同。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是剧烈的汽化方式,比较快。②发生的部位有区别,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③条件不同。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而沸腾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即达到沸点时的温度。
(2)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夏天教室洒水会凉快,扇扇子或吹电扇凉快,高烧病人身上擦酒精,从游泳池起来被风吹会感到冷(身上沾的水分在风吹下迅速蒸发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的高低;②液体表面积大小;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沸腾规律: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5)液体的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沸点随气压变化,气压越高沸点越高,高压锅内气压高,所以高压锅内水沸腾时温度高于100℃,食物熟的快。气压低沸点低,高山上气压低,水沸腾时温度低于100℃,食物不易煮熟。
(6)液体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能继续吸到热。沸腾实验①现象:在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②如何减少实验时间:A、采用温度较高的热水做实验,如90℃的水。B、减少水的质量,不要装太多水。C、在烧杯口用厚纸板做盖子,减少水蒸发带走的热量。
3、液化定义:由气态变为液态。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雾、水珠。
4、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环境就会液化。
举例:冬天说话时嘴里冒出的白气(嘴里呼出的热蒸气到外面后遇冷);对着凉玻璃哈气,玻璃上会出现水珠(热的水蒸气遇到凉玻璃);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冷饮瓶,放在外面一会儿,外壁上会出现水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鸡蛋和冷饮瓶液化);烧水时锅的上方冒的白气;剥开包装纸的雪糕周围会冒白烟(空气中的热水蒸气运动到温度低的雪糕附近时降低温度而发生液化形成的水雾);类似的有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的门,看到门口会有白烟下沉。
(2)压缩体积。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采用加压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体积小,装在钢瓶里便于贮藏和运输。还有日常用的打火机内的丁烷气体被压缩成了液体。
物态变化知识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定义: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举例:北方挂在外面的冰冻衣服过几天变干,放在衣服箱子里的卫生球时间久了变小,堆的雪人过几天变小,灯泡内的钨丝变细。(这里的冰冻衣服变干和堆的雪人变小为什么说不是先熔化然后又汽化的呢因为在北方的环境温度低于0℃,达不到熔点,冰雪不可能熔化,只能是是固态的直接变成了气态升华了。)
2、升华吸热可迅速致冷。例如人工降雨时在空中撒固态的CO2(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水;舞台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白气造成雾的效果;生活中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使运输的食品保持低温防变质。
3凝华定义: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例如初冬早晨地面和屋顶出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态)在夜间遭遇低温凝华直接变成了白色的霜(固态);再如很冷的冬天早晨发现屋子的窗玻璃上会结一层冰花(固态,同霜),它也是室内的热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极低的玻璃而凝华成的小冰晶;灯泡壁用久后会变黑,是钨丝在亮灯时的高温下先升华变成钨蒸气,灯熄灭后温度降低又凝华成固态的钨颗粒附在灯泡的壁上形成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8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
速度
速度V(m/S) 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 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9
电学: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光学:
29、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108m/s=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等。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②液体的温度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是液化;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甲的热值大(错)。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3、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力学:
64、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65、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66、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67、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68、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69、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70、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7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7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7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7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7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7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78、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7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8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8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8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8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8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8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8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8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8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8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9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9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9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9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9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9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9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9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9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9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0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0
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最常见的热机是内燃机,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其中,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工作时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J/kg
公式:Q=mq(q为热值)。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1)使燃料充分燃烧 ;
(2) 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3)机器零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
观后感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专题,欢迎访问: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ghp7.com/g/2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