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山海情观后感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时间:2024-01-07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1000字。

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谈论着这部作品,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 写下一篇完美的观后感,让自己收获更多,撰写观后感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你会写观后感吗?欢迎查阅观后感范文网编辑的“山海情观后感简短”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阅读本文您将得到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1

首先咱不是影评家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咱就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这几年基本上不怎么看电视了,最近听说《山海情》这部电视剧很火就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了一下,谁知一看不要紧居然停不下来了,大有想一口气看到底的感觉,纵观整个剧情给人的感觉就是4个字,真实,感人,现实生活中似乎就是这个样子。

要说什么有什么美中不足,我觉得马德福不是个完人,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当德宝得知工程款没有首先给自己结而对哥哥耿耿于怀,哥哥为了弟弟道欠兄弟二人渴酒德宝的一段话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其实说白了德宝想告诉弟弟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混好了你们都跟着沾光,接下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确也那么干了,移民村安置工程给了他弟,尽管合理合法,但如果现实中谁又能说的清?

还有跟水花的关系,这种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暧昧还是婚外情?似乎都有似乎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美中不足才显得马德宝更像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2

近期在热搜频频出现《山海情》,在超高的流量和口碑,还有同事的疯狂“安利”下,我也开始“追剧”。片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电视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从1991年到2016年,历经艰难万险,脱贫致富。25年时间用了23集,短小精干不拖沓,这部扶贫剧用“实力”证明,自己堪当扶贫“爆款”。

搬迁,是为了以后的更好生活。贫困,究竟因何而来?可能是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为打破“干沙滩”的僵局,西海固这个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了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希望,也正是如此,“干沙滩”逐渐建成“金沙滩”,百姓也过上高品质的农居生活。回到现实中,有很多村庄都有这样的搬迁历史,笔者所在的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赵家台村,因为受地质灾害影响,举村搬迁,新村经过科学规划,通过民宿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留下一段“搬出山上‘世外桃源’,迁入山下‘幸福人间’”的佳话。

教育,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剧里的水花和马得福就是对比,水花聪明漂亮但是身不由己,父亲为了贪图几只羊和鸡就定下了亲事,丈夫残疾,一辈子过得含辛茹苦。而马得福,没有其他出路的他通过读书考大学,最后进了政府单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教书先生的无悔付出,如同剧中的白老师,一辈子为了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白老师们的执着坚守,农村教育才有一线希望。如今的教育条件虽然不如以前那般艰苦,崭新的课本、全套的水彩画笔、被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可是教育的使命,从未改变。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天地,改变这一方天地。

扶贫,光给物资是坚决不行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扶贫光给物资是不行的,我们已经学会开始依靠当地环境、优势劣势,实现“因地制宜”,科技扶贫。正是这样,在这漫天黄土的环境下,涌泉村的村民开垦戈壁,种植蘑菇,于是有了蘑菇、有了红酒,当地羊肉走了出去、洋芋也走了出去,成为外地人眼里的香饽饽。可以说,对口帮扶很重要,精准扶贫也很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他们带着技术特长、一身本领投身到农村工作中,有的招商引资、有的销售农产品、有的搞着环境治理……在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让帮扶更加精准,让扶贫出实效,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山海情》里每一个具体人物的奋斗,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扶贫剧,回到现实中来,所有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都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也正是因为每一份不放弃的坚守,共同汇聚成这个时代最响亮的旋律。《山海情》虽然剧终了,但“山”与“海”的这段情,留下我们许多应该思考的地方。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3

山海情一集不拉的看完了,意犹未尽。可称得上这些年难得的好剧。

这部剧的剧情充盈,饱满 ,架构紧凑,连贯。内涵丰富。整体下来,演的自然,看的酣畅,没有故作的高潮,也没有装慘的可怜,剧中水花丈夫挖水窖被砸也就一个镜头,再出现时就是伤残了,没有过多的渲染那种悲情。但现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真正的痛苦除了自己扛着,还能咋样,怎样不都得往前看活下去,外表那么柔弱的水花,拉着丈夫 孩子在漫天风沙中出现在金滩村的时候,怎能不感动观众。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题材的作品,全剧没有那种高大上的口号,只有实干的行动,通过演员的整体演出,体现出来满满的正能量,没有唧唧歪歪,卿卿我我的表演,却体现出了真正令人感动的亲情,友情,爱情。

特别是这部戏的导演和服化道用心用情,把演员刻画的细致入微,剧中每个演员的表演也是鲜活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贴近生活,接地气。就像网友们说的笑着笑着就哭了。面对平凡的世界,苦难的人生,乐观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

现在网上一片声的叫好,充分验证了那句大实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奇装异服,油头粉面,装萌卖傻,故作噱头,虚无缥缈的烂剧,你让人怎么去看。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4

某日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教师报韩世文主编分享的一篇关于《山海情》的公众号文章,但那是忙于期末,无暇细看,只是一闪而过。

后来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我发了一个“心,空落落”的朋友圈,于是知行读写团队张娟老师便和我私聊,分享最近的好剧《山海情》。于是在寒假将至未至的时候,我便开始了23集的《山海情》之旅。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观看这部剧,有着和看《平凡的世界》一样既视感,一边被这些艰难而又动人的变迁故事打动着,一边流着自己一文不毛的泪水,一边为这些平凡英雄的伟大事迹而为之动容。

这部剧里有许多光辉的人民形象,比如马得福、白校长等等。

马得福从农校毕业,当上了涌泉村的村干部,为老百姓更好的生计而努力奔走着。据说马得福的原型,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诸多基层干部的原型。

为了让大家离开环境恶劣的涌泉村,他想尽了办法动员大家,迁移到闽宁镇的金滩村。迁到金滩村,依然要面对没水的窘迫日子。为了让百姓有水种庄稼,他四处奔波,阻止村民闹事,共同上访找领导诉民情,最终终于算是勉强解决了用水问题。

马得福为村民做了很多很多,他想改变的是村民的生活,面对金钱他们蠢蠢欲动,面对风险就踌躇不前,面对利润喜笑颜开,面对不利,歇斯底里地不讲道理。这群老百姓是幸运的,遇到马得福这样的村干部,带领他们迁至更好的地方,艰难地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除了马得福,最令我感动并且自惭形秽的是白校长。

白校长最初在涌泉村教学,后来也随着大众来到了闽宁镇的金滩村的小学任教。整个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总是看到他拉着手风琴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一日从厦门来了一名支教老师,但白校长并不高兴,他盼望来的是有编制的老师,因为支教老师都待不长,等孩子和老师熟络了,支教老师又要离开。这个观点,我也深表赞同。

虽然很认可,支教老师的确能对这些地方的孩子带去崭新的世界,但是待不长,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都有一种隐性的伤害吧!

有的时候,我们重视孩子的认知超过重视孩子的情感和感觉,这是最近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中发现的一个观点,没想到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可是那些穷苦地方的孩子,认知和情感总要能得到一样吧?支教老师的去和留,都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选择。

其实能选择去,已然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了。只不过如何让支教老师和学生的分离感造成的情感创伤降低到最小,有待考量。

从白校长最初对支教教师不欢迎的态度,看出他对孩子们长远的发展的考量。为了去争取修操场的经济支撑,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政府争取;为了让孩子们有统一的服装可以参加合唱比赛,他冒着被处理的风险卖掉了闽商捐赠的电脑;为了不让未满16岁的学生辍学去福建打工,他骑着自行车拦截汽车,去学生家里和家长沟通,眼镜被家长打烂……他还做了许多许多为了孩子们的事,虽然他一生清贫,但对于孩子总是满腔热忱,对这乡村教育,付出了许多许多……

白校长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位乡村教师——董艳老师。

我从未见过董艳老师,她也从未见过我,我们相识在叙事者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群里。后来我便主动加董老师为好友,了解到她在专注地做诗意的乡土教育。一日我在一篇对她的报道中了解到,她有许多离开乡村学校的机会,但她都选择扎根乡村,拒绝了那些发到地区学校抛来的橄榄枝。看到这一点,被她的选择深深地感动。

我很佩服那些扎根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老师们,是他们在努力地维系着教育公平。但我更佩服,有机会离开却选择留下的乡村教师。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像董艳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福祉,是乡村孩子的福利。

告别23集的《山海情》,那些平凡英雄的不平凡的奋斗画面,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重演。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多少人在背后为之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前辈们洒下的血泪!

当代人,也要肩负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创造出一定的价值!无论在哪个职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自己的人生丰盈饱满而有意义!

《山海情》,值得欣赏!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5

何佳其

这部电视剧的热播不仅仅将我的思绪拉倒上世纪90年代的闽宁小镇,更是回到了那些为人民奋斗、不畏辛苦、奉献青春的干部身上,到现在那些默默奋斗的干部又何尝不让人心生敬意。

不管是过去的干部还是现在默默奋斗的干事,都具有让我们学习,舍己为人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看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到扶贫干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剧中的马得福让我印象最深刻,他为了移民们能通上水和电,想尽一切办法拉移民,凑够六十户。非常不容易的超过了六十户,但是却因为条件恶劣,三户移民中途返回了,差一户就能达到通电的标准,马得福非常懊恼自己没有把那三户留下来。为了能通上电,连续五天堵变电所所长的决心让人感动,他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让人感动。

另一位让我为之所动的农业教授凌一农,他是个从福建来到宁夏的研究细菌专家。凭借一腔热情,响应国家国家号召,来到宁夏对口扶贫。闽宁双孢菇的产业化,凌一农教授功不可没。他不但带出了好徒弟马得宝,还在双孢菇下跌的严重情况下倾囊而出,把自己的工资从妻子的手里拿出垫资帮助农民渡过难关。他的这些举动让人觉得一个教授为民助民,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还有一个平时举止儒雅的教授,在面对村民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也能不甘和人打架来阻止人民的利益流失,从而带动和鼓励闽宁镇的村民脱贫致富。

剧中有很多人让我感触极深,还有一个一心一意亲赴岗位最后遭遇车祸的张树成书记:一个活出了自我、演绎女性隐忍和坚毅不拔、能顶起一片天的水花:一心为百姓、一心记着祖先好处、认真教育后代肚饿村书记马喊水等等一些人物。正是有这些官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有了国家互助扶贫的好政策,我们才脱去了贫困的帽子。才有了剧中那样一个有一个充满社会主义现代化风貌的“闽宁镇。”

这部剧有很多人喜欢的原因,我想是由于农村场景的真实再现,列如围着彩色“炕围”的屋内墙壁,涌泉村民家中哪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门帘、那家家户户的土围墙、那些手持烟锅的朴实的老爷爷形象……都是点燃我们回忆的导火索,直接引起了一代人的回忆的泪,我想着就是真正的好剧之感染力所在吧!

生命的颜色是什么,他不一定是功成名就,有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度过无悔的奋斗,成就了更加充实的自我,奉献造就人民更幸福的生活,也是一种美丽的令人欣赏的色彩。

上面这些就是网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6

心怀“国之大者”可跨“山海”

新年伊始,讲诉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扶贫干部帮助西海固地区人民拔掉穷根,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引爆了人们的笑点、泪点和燃点。剧中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扶贫干部用愚公移山的决心、沧海一粟的忘我、为民服务的真情生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标杆与典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人民为先,信念坚定。“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剧中凌教授的原型,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林占熺教授,为人民放弃了美国农场主开出的高薪投身扶贫工作,期间患重病,被绑架,肋骨断了两根,也从不言弃。他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推广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天南海北跑市场为菌菇找到了销路,让当地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民之所向,党之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持之以恒的拼搏、无私奉献的努力,把防止脱贫返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敢于担当,善作善为。《山海情》中马得福作为村支书,官虽小却是整个吊庄户的主心骨。从劝说村民吊庄移民,到为全村通电不断奔波,再到带领村民学习种植双菇技术,并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解决双菇滞销问题。永远骑着自行车在黄土中奔波的马德福让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基层的党员干部是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要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户头,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要敢打硬仗、善破难题、勇于创新、真抓实干,面对基层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甘于寂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撸起袖子”,为美好的明天拼搏奋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党交给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1997年2月,吴月娟的原型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为扶贫事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退休之后又被宁夏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继续为闽宁协作殚精竭虑。一次之行变成了一生之情,林月婵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员干部要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中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7

《山海情》是一部土得掉渣,讲述扶贫工作的电视剧,这样的题材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讨喜,可就是这样一部剧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豆瓣的评分是9.4,获得了成功。

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直击人心,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一部作品。文学的伟大在于直抵人性的本质和灵魂最纯粹最柔软的地方。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大多数的成长是伴随着苦难的,在一个接着一个苦难的磨砺折腾中,铸造涤荡着自己。

剧情真实不做作,演员实力派。身为80后的西北人,能够感同身受其中的一段苦难。不过我发现看这部剧的也有很多90和00后,他们不能感受那段时期,但是他们从西海固人的苦难中重拾了自己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信心。看着剧中强大演技派明星的刻画,把一个个人物演活了,主演有黄轩、张嘉译、闫妮等实力派演员,另有王凯、白宇、陶虹和祖峰等人气颇高的演技派加盟。高手过招,每一场戏,都让人看得酣畅淋漓。闭上眼睛你就能喊出每一个不同个性的人们的名字——水花、德福、德宝……

电视剧的受众是大多数。杨绛先生说:当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这部剧更加贴近我们老百姓的底层发展,一个人想要从一个阶层跨越到另一个阶层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奋斗是从古至今不变的主题,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毕竟是少数的,看这部剧的是一直在为讨生活和讨前程而奋斗的大多数人。

情节丝毫不刻板,生活气息中有着不绝的笑点。不仅布景黄土漫天十分真实,演员造型也脸上衣服上都是土,让观众很轻易就能带入到剧情中。这些人物是真实的。记不清落泪多少次,记不清笑了多少次,很多时候忽然抽泣,不是默默地流泪,很剧烈,是什么打动了我,是那一份质朴的真实,也是无华的写照,是纯真的情感,是不屈命运的毅力,太多太多了,和记忆里的一样,似乎就是自己童年的故事,感慨岁月的变迁,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改变和延续。笑与泪,没有任何的刻意煽情,来的都是那么自然和通透。一张张熟悉却又不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着生活百态的每一个生灵,改变,奋斗,终于建成梦想里的“塞外江南”。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8

近日,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剧中的主要演员可以说有些“灰头土脸”,讲的也是“土”味方言,毫无“美颜滤镜”可言。可正是这样的“土气”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下接地气、拥抱土地,勇做身在一线、心系群众的“土”干部。

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是党员干部的本色,说到底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吃苦、实干在前,享乐在后。党员干部要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时刻牢记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恪守为民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为人民奉献。要主动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村情民情,搭准群众的脉搏,俯下身子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要主动到艰苦复杂的一线去,经受基层锻炼和考验,以苦为荣、苦中作乐,以“实”字为本、“干”字为要,以实干求实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勇做担当实干的“禾下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的精神,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基层工作,兢兢业业,玉汝于成,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斗者。要在工作岗位上扑下身子踏实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撸起袖子带头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敢攀高峰的昂扬锐气、敢为天下先的拼搏斗志,在创新创造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必做信念坚定的“爱国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之“根”,扎实的信念之“源”。党员干部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坚定爱国情怀,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 篇9

李燕宁

《山海情》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戳心、动情、耐品,是观众在弹幕上自发给出的评价。一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竟能破壁破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对当下现实题材主题剧的创作具有值得讨论的标杆意义。

一是自然环境之“难”。“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与其去吃沙,我不如留在山里吃土,土比沙子细好消化。”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这里古为萧关。“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是岑参对萧关恶劣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这里满眼望去尽是戈壁,群众吃不饱,缺水缺电,交通不便,医疗教育严重落后。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在这里,车是不可能开得过来的,因为根本无路可开,至于飞机铁路,那更是天方夜谭。自行车,便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1972年,它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二是百姓生活之“难”。“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吃到剩下最后一只。”“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对于村民来说,吃黄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饭,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和洋芋。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仅能依靠煤油灯照明、取饮用水要到几十里之外、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被埋而瘫痪在床……奔向火车的那场戏,把穷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那么热烈、灿烂。西海固百姓生活的“难”跃于屏上。

三是扶贫工作开展之“难”。从吊庄移民群众安土重迁强烈反对,到给钱给物群众们把扶贫的牛羊鸡吃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脱贫实在太难了。“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过去的扶贫治标不治本“越帮越懒”,但是马德福不信邪。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要通电跑供电所五六天依然毫无所获、想给作物浇水水费贵得离谱、发展养菇村民不配合、菇收获了烂在棚里客商恶意压价、在大城市联系销路但运费高昂还要涨价……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遥不可及。

剧名《山海情》寓意深刻,“山”代指贺兰山下的宁夏,“海”代指海西经济区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羁绊纽带,是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是对口帮扶两地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全民富裕。体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盼。剧中所展现的扶贫故事,不仅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还聚焦到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每个平凡人物的故事,从宏观讲述落实到细微生活,体现出了闽宁建设与个人命运的密切相关。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扶贫故事,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真实的乡亲们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难关,把日子给过好。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绘制成一幅激荡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

春天不远了,我等待着下一场盛势花期,期待着下一次芬芳满院。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