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电影观后感 >

《黄金时代》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4-01-06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9篇。

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每次观看完都有许多心里话想要表述出来。 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观后感是需要在观看后的基础上才能抒发感想的。想要写好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小编为您精心准备了一份“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相关资料,欢迎光临品尝此文!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1

由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比中获得五项大奖,而她理所当然的获得最佳导演奖。这也是她第五度获得这一殊荣。

看了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之后,很满足,尽管这是一部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但是绝对比动辄几千万预算的乱七八糟的电影高级的多。据说影片中30多名明星的总片酬只有370万。其中冯绍峰更是主动请缨演萧军,分文未收。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在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在难得。

当然,导演许鞍华在当下大数据大市场票房第一的环境下仍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加难得。这是一部带有纪录性质的艺术电影,许鞍华曾经拍过小成本影片《天水围的日与夜》,更以《桃姐》再登事业巅峰。她说我学《童年往事》学了几十年。这种记录形式的艺术电影兼容了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所有元素和精髓,让观众同时感受到两种艺术相互交织又不断撞击而产生的张力,从中我享受到了两种电影艺术带给我的美感。

感谢许鞍华,让我在不多而有限的艺术电影中发现一部认真严肃的电影,当下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电影了,完全走到另一个极端,讨好观众,迎合观众,完全丧失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黄金时代》美中不足的是,文学性不强,若在影片中再突出和强化一些文学色彩,更能打动一批文学爱好者包括文艺青年。毕竟,萧红是一位出众的文学才女,她的文学创作之路,文学艺术思维都是每一个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

文学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情感和思想,此时我想起了萧红,1936年11月19日,萧红独身在日本,给萧军写了很长的一封信,其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这些文字的描写很好的表现了此时此刻萧红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看到此时此刻萧红文学创作时的状态。她说这是她身在笼中的自由和平静。类似这样的文学描写再多一点,肯定会打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艺青年们。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2

黄金时代电影观后感

01

我分了好几段才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足够吸引支撑我一口气看到底,因为我总是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不感冒。

其实这些文人的相处方式我不是很懂,对于萧红处理情感的方式我同样不懂。

不过,好歹看完了,觉得里面有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因此截屏留着自勉了。

这段是骆宾基问萧红,问什么能和端木蕻良那样的人生活三年,萧红如是回答。

此前,萧红和聂绀弩说,她有时很看不起端木,他胆小,懦弱。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闻端木曾两次抛弃萧红。种种纠葛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后来给了怀着萧军孩子时的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婚礼的人确是端木。

可能在萧红看来,不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谁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不说萧红萧军的爱情,因为我并没从片子里感到那种深切的爱。不排除是由于我的钝感。

不过这是个通理,每个人都有所爱,能竭尽全力,敢竭尽全力,去爱自然是潇洒,也算不负此生,但并不代表会有最好的结局。

之前我确实不曾想过,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它一旦成为负担,就也毫无甜蜜可言,所以我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如果再一段关系已经不能保证大部分时间都令彼比愉悦,那,便永远地分开罢。

02

169分钟的影片,但是没有冗长的感觉。像一幅徐徐推开的诗意画卷,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彰显着民国时期令人感慨的文人傲骨,挥洒着自由的精神意志,当然,也充斥着炮火,盘旋在烟霾之上的防空警报以及无处不在的窥探。 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但思想却在自由的土地上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不单文坛群星璀璨,学术领域更是诞生了大批站在世界技术前沿的科学巨匠。

吸引我观看这部影片的首先是其制作精良的海报:一张是白纸黑墨间,衣着厚重的萧红驻足凝思,一张是如刀锋般凌厉的笔画间萧红一袭旗袍,低头吞吐烟圈。没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给人深深的震撼,无声铺张出那个深沉的时代,一下子把好奇心抓到谷底。 海报的字体也不容忽视,魏碑体的苍劲古朴,凸显民国时期的文人风骨。  电影画质中溢出悠长的复古气质,在光影的巧妙渲染下,极尽苍茫的时代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影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多位萧红生前友人的视角呈现了这一民国才女跌宕悲戚的短暂人生。萧红生前流传的作品不在少数,但对于自己的波折的经历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却很少提及。这是一部群星荟萃的电影,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手夹卷烟,吞云吐雾,以当事人的身份娓娓述说着并不连贯的故事,倒是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如此般讲述的方式,一则增加了萧红经历的传奇性和神秘感,二则为讲清人物间纷繁的关系降低了难度,再者这样剪辑插叙式的口吻有意打破剧情的连续性,维持了叙述的节奏感,多少吊起了观众胃口,让这部尽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拖沓冗长的感觉。

萧红其人:

她的童年并不算幸运,孩童时期的她在祖父的呵护下也曾拥有着人生中短暂的亲情,幼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人生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最苦涩的时期,不断闪现在她的脑海。当时文坛大多迎合革命潮流,而她偏偏独载一叶孤舟,只身前往留存在她记忆深处精神乐土。  她的人生开始就注定不平凡,年少时同家庭决裂,过着漂泊而窘迫的生活,很早就开始考虑生死的问题。如果说世间还存留她生存的欲望,最不能放下的还是涌动在她灵魂深处的生生不息的创作热情。

常会有人把她跟丁玲作比较,两人也曾有过短暂的相识,她们都有一股倔强叛逆的狠劲儿,一生之中都与多位男性有过交集。丁玲的政治经历多少有点掩盖了她的文学成就,而她本人更像是一个燃烧着革命烈火,自尊而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其情感之路仿佛是开着suv狂飙猛进,绝不拖泥带水,正如她一身戎装,精简干练。 相较之下,萧红骨子里是悲观柔弱的,她传统的女性观念使她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男人身上。 与萧军同居的早期生活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萧军说,他看中的是萧红的才华。他将萧红引入文坛,并为她取了“萧红”作为笔名,两人谓之“小小红军”。在艰苦年代,物资的窘迫反倒加深了他们的感情,相同的志趣更是将他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抛开食不果腹的生活条件,二萧在情感和精神上不可谓不甜蜜富足。在当时文坛领袖鲁迅的发掘下,他们来到憧憬已久的革命中心上海,得到了长辈般的关爱,也借助更广阔的平台,看清了时代的纷繁杂乱。

萧红与萧军的裂痕是她人生由幸福走向悲剧的起始,即便时候来有了端木的陪伴,但那分明是是她向生活低头的姿态,也很少能够,看到她的眼睛,散发着即使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却因有爱人陪伴的快乐的光芒,也没有那种因爱而痛把烟蒂深深戳进皮肉的执拗。她把寂寞和忧愁从烟雾中吞吐出来,精神已受如此打击,皮囊之苦也算不了什么。

黄金时代———一个最好和最坏的年代。

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更多一些。

03

这部电影真的是太对我胃口,当时上映的时候是大三的国庆档,拉着闺蜜陪我一起去看,她还可爱兮兮的睡着了,后来也介绍给室友,也是分了好几次才看完的。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太神奇了啊,讲述的对象是我最欣赏的当代女作家,并且从导演许鞍华到演员全都是我关注并且喜欢的啊,女神汤唯袁泉郝蕾男神冯绍峰朱亚文祖峰,现在我对冯绍峰无感了,但当时我仅有的男神女神就是冯绍峰和汤唯,也是因为这部片子,我延续了对汤唯的喜爱至今。

之前看过一部小宋佳演的《萧红》,虽然小宋佳我也很喜欢的,当时因为沉迷《闯关东》觉得小宋佳的气质十分难得。但是那部电影呢,真的是,我现在记不大清了,就记得小宋佳在昏暗的小阁楼里,怎么说呢,身上完全感受不到萧红的才气,这里也就不接着diss了。

电影的风格延续了许鞍华导演的前几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纪实风格。至于拍摄手法什么的过于专业我不大懂,但就是全片从开场到落幕我都很喜欢。这些所有我都很喜欢很喜欢,除此之外还有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坛,真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黄金时代了。

遇见喜欢的就很激动,完全不够稳重,要改。

04

重温了一遍电影,总结一句话:战乱的年代,命运的多舛。看了一点她写的呼兰河传,感慨是怎样一双眼睛,可以那样的观人入微,一个寒冷的小城被她描述的栩栩如生。无疑她是天生的写手,她笔下的一切都是活的,经她刻画的场景,活灵活现。

说萧红的私生活,有人说她的一切都是作出来的,私生活过于放荡。和姐夫私奔、又投奔未婚夫,怀孕了还和萧军啪啪啪。我想说的是,她只是在一个懵懂的年纪犯了一个错,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始终不愿意放过她,背叛、舆论、辱骂围绕着那个少女,她能怎么办?她只是想逃离那种生活,有什么错呢?我敢说换一个人如果不是这种活法,多半就自杀了。哪个好?有人说她不自爱,拜托,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亲人不理解,又没有朋友、能想到去投奔未婚夫我都觉得她很聪明了好不好。

她和萧军的相遇,用电影的话来讲,那是一场注定的相遇。萧军是真正的陪她同甘苦、共患难过的男人。她怎能不爱他?就算他出轨、他家暴,可爱就是爱,爱了以后,你犯的所有错,她恨,但她还是爱你。就像晚年的萧军拿出尘封多年的来往书信,他也是爱萧红的,即使他们永远的分开了,即使他当时看到萧红和端木在一起了,爱,难以消褪。

再说端木蕻良,这个人懦弱、胆小、没那么聪明。2个场景,一是萧军当时发现了他和萧红的情愫,他首先是去找别人帮忙说辞,而不敢坦荡的挡在萧红面前承认。二是当时萧红打算逃离武汉去重庆的时候,好容易搞到了一张票,让他先走,他却真的天真的认为萧红还有一张车票。可是,这样的男人在萧红最后的生命里,他没有离开,他倒痰盂、帮萧红吸血,虽然没有时刻守在身边,却也算是尽了丈夫的本分。

可如果你问如果是我,更喜欢哪一个,我的回答是,我也会爱萧军更甚过爱端木。那个时刻都把我护在身后,那个风雪天带我去吃肉的萧军,那个即使分开也会把我托付给朋友而不是让我孤零零离开的萧军。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爱的人不会早一点也不会晚一点,只能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然后和你一起,书写一段故事。如果有幸,你们终将一同来书写这后半生。如果不幸,那也终将是一生中的一笔拂去。

又响起那句话:我爱萧军,今天还爱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3

没注意到这个电影3个小时这么长,我在下班后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看了两天才看完。这部电影是讲萧红的生平,一位颠沛流离的女作家,一位文青圈非常有名的女作家,但我其实并不怎么了解她。偶尔瞟过她写的小说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一看就没有兴趣。所以,我并不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而是被主演汤唯所吸引。

看过她演的《命中注定》,电影,也是一部小众电影,浪漫爱情轻喜剧,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电影。但我喜欢她的自然的神情,可以很骄傲,也可以疯狂,可以很不知所措,仿佛她的表情没有界限,随心所欲。而且,我很喜欢她的眼睛,很有神,会说话。

所以,我去看了她主演的这部《黄金时代》。

说实话,这并不是我通常爱看的电影类型。

我喜欢的是轻松的、简单的、明快的电影。有深度的电影,我看不来。

但是,这部电影,拖沓、冗长、缓慢、深沉,色调灰暗,人物命运悲惨。我竟然能够平静地看完,并且看得如痴如醉。这不可思议。

我很喜欢电影里,汤唯为萧红配的音,一字一句,清晰分明,不缓不急。想起有一次,一人写信说我的声音是清凉的。可我觉得,她的声音能够给我那种清凉的感觉。就像一脉清泉,徐徐流淌,不论环境如何变换,它依然是那样,总也不变。以亘古不变的姿态,穿越过时间的河流,敲击人心。

这也不太像一部电影,像一部纪录片,夹杂着小片段,夹杂着作家们断续的回忆。它常常从人物的生活片段,插入到某作家多年后的口述回忆,又从某些文字里穿越回到人物的生活,从人物的笔下穿越到另一段时光。颠来倒去,就像我们也常常通过影像、文字,穿越到不同世界、不同时刻去生活一样。

通过影片,我了解到了一些萧红写下的文句,真的是清新自然,毫不矫饰,让人读着很舒畅,很亲切。以一种缓缓的调子,让你步入她营造的世界里。

但是,影片并不主讲她创作的事,而是主讲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道是悲是喜的短暂人生。31岁的人生,何其短暂,然而,她却经历了那么多波澜壮阔——在人看来,可能主要是悲苦。但是在一段悲苦结束的时候,该是会用一点快乐来终结它,才算是一段的结束吧。就算那不是快乐,仅仅是平淡,在她一生悲苦的基调里,已经算是巨大的幸福了吧。所以,我还是称之为波澜壮阔。

她怀孕过两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上一段爱情,或者男人的结束。那两个孩子的结局,就像她爱情的结局一样。第一个不知所踪,第二个冰冷死去。她的第三个男人,这次并没有孩子,而是她用自己的死来宣告了爱情的结束。

我也不知道,那些男人是不是爱她的。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是那么温暖,体贴。但另外一些时候,又显得那么冷漠和残酷。

第一个,汪恩甲,在她年少无依,流浪落魄的时候接济了她,然而却在某一天悄然离去,留下她身欠巨款,身陷囹圄——欠了酒店的巨款,酒店把她关起来,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再卖出去。

第二个,萧军,在她最苦最难的时候,爱上了她,给了她巨大的生活下去的希望,像灰暗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他们都没有钱,一起住过没有被子的旅馆,那是在冬天的哈尔滨,外面是零下二十几度的温度,没法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然而生活永远会给人机会,随着萧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起来,两个人小说方面的才华,也使他们慢慢地都有了名气。他们好像在一起很多年,但应该又不久,不过他们经历了很多,从萧红被关在旅馆里,两人为六百块巨款发愁,到逃出来后第一次拿到家教的钱到地摊下馆子,到结识鲁迅先生,再到后来慢慢生活舒适,再到萧军结识了年轻的程女士,到萧红去日本散心,萧军又和另一女士纠缠,萧红被接回来,两人一起在临沂生活,直到抗战爆发,萧红要搬到西安专心写作,而萧军决定留下游击,两人就此各自别过,分道扬镳。但在火车上分离时,又分明那么难舍。等他们再次在西安见面时,就是他们永远分手的时候。

第三个,端木,软弱而懦弱的男子——萧红这么说过他,在萧军和她分手,她怀着萧军孩子的时候,依然决定和她在一起,在她生病卧床的时候,为她削苹果,用嘴帮她吸脓血。看到这一画面的时候,其实我是恶心的。但又觉得这好像也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不过,在逃去重庆的时候,他用了唯一的船票先走。在香港沦陷的时候,他也把钱塞到萧红枕头底下,准备离开。这些又让我迷惑。可能,他也是爱她的,只是更爱自己。而萧军,爱她,奋不顾身,但他的爱也并不唯一。汪恩甲,故事太短,我看不出来,写不出来,也许只是年轻软弱,难以承担,但是应该也爱过,不然为什么会在最开始接纳那个曾经背叛过自己的未婚妻。

所以,我也不知道萧红的一生,是喜是悲。她永远都能遇到爱她的人,但那个人又不是永远,她不是他们的全世界。

不过,我看到萧红身上,那种沉默寡言背后的坚强,生命的力量,不屈。每个时刻,看上去那么无望,生无可恋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她认为生活中还有那么一点东西让她眷恋,我能看到她眼睛里那种生命之光。她挺着肚子,抽着烟,看见从楼下经过的小渔船,大声跟渔夫说:我是个孕妇,求您救救我。那么理直气壮。然后从二层高的小楼,沿着外墙的广告牌的铁杆攀援跳下。她挺着肚子,左右手各提一个大箱子,艰难又坚定地蹒跚前行,在看到船要开走的时候,努力跑了那么几步,却又在码头的木栈道跌倒了,她挺着肚子爬不起来。但我没有看到她流泪、号啕、绝望,她就那么静静地躺着,躺着,等着有人经过的时候,大声跟他说:你好,我是个孕妇,跌倒了爬不起来,您能帮帮我吗。她那时候很开心,终于有人来了,她依旧那么理直气壮,毫不委屈。

我挺喜欢她的,电影里的她。就远远这样看着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恐怕还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朋友吧。执拗,太敢作敢为,离经叛道。

好在,我可以只喜欢电影里和文字里的她。就是这么任性。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4

重温了一遍电影,总结一句话:战乱的年代,命运的多舛。看了一点她写的呼兰河传,感慨是怎样一双眼睛,可以那样的观人入微,一个寒冷的小城被她描述的栩栩如生。无疑她是天生的写手,她笔下的一切都是活的,经她刻画的场景,活灵活现。

说萧红的私生活,有人说她的一切都是作出来的,私生活过于放荡。和姐夫私奔、又投奔未婚夫,怀孕了还和萧军啪啪啪。我想说的是,她只是在一个懵懂的年纪犯了一个错,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思想,始终不愿意放过她,背叛、舆论、辱骂围绕着那个少女,她能怎么办?她只是想逃离那种生活,有什么错呢?我敢说换一个人如果不是这种活法,多半就自杀了。哪个好?有人说她不自爱,拜托,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亲人不理解,又没有朋友、能想到去投奔未婚夫我都觉得她很聪明了好不好。

她和萧军的相遇,用电影的话来讲,那是一场注定的相遇。萧军是真正的陪她同甘苦、共患难过的男人。她怎能不爱他?就算他出轨、他家暴,可爱就是爱,爱了以后,你犯的所有错,她恨,但她还是爱你。就像晚年的萧军拿出尘封多年的来往书信,他也是爱萧红的,即使他们永远的分开了,即使他当时看到萧红和端木在一起了,爱,难以消褪。

再说端木蕻良,这个人懦弱、胆小、没那么聪明。2个场景,一是萧军当时发现了他和萧红的情愫,他首先是去找别人帮忙说辞,而不敢坦荡的挡在萧红面前承认。二是当时萧红打算逃离武汉去重庆的时候,好容易搞到了一张票,让他先走,他却真的天真的认为萧红还有一张车票。可是,这样的男人在萧红最后的生命里,他没有离开,他倒痰盂、帮萧红吸血,虽然没有时刻守在身边,却也算是尽了丈夫的本分。

可如果你问如果是我,更喜欢哪一个,我的回答是,我也会爱萧军更甚过爱端木。那个时刻都把我护在身后,那个风雪天带我去吃肉的萧军,那个即使分开也会把我托付给朋友而不是让我孤零零离开的萧军。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你爱的人不会早一点也不会晚一点,只能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然后和你一起,书写一段故事。如果有幸,你们终将一同来书写这后半生。如果不幸,那也终将是一生中的一笔拂去。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5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读萧红的作品的,虽然读得不多,主要是读了《呼兰河传》。对于她个人的人生经历,之前看过宋佳拍的《萧红》,只觉得她作为一个女人命运比较悲惨。就像张爱玲一样,文章飞黄腾达,命运却乖蹇。文章憎命达吧。

这两天,想找汤唯拍的《命中注定》来看看,没想到没找到却看到了《她看到了风暴》,就是《黄金时代》的预先片。本来没有什么兴致看《黄金时代》的,不过,看了预先片却觉得也可以找来看一看。于是,在充满期待的情况下看了《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这样的俊男靓女来拍萧军与萧红似乎有些不合适。不过,也就将就着看吧,看到导演与编剧如此有热情有态度地拍了这么一部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影片,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萧红,可能也不会做这件事儿了。精神上让人十分感动。

当然,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细节,应该是根据萧红等人的文字还原的生活细节,比如萧红被打的细节;萧红请大家吃冰找零的钱送给服务员的情节;比如萧红在日本时写给萧军的信中提到的有黄金时代四个字情节;比如,结婚典礼时,她所说的那几句让人心酸的大实话

然而,就是这些生动的而且是真实的细节,也很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饱满的萧红来整部电影还是显得有些单薄,有些支离破碎。对萧红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来看,还基本可以看得明白;如果对萧红没有更多的了解,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个艺术品独立地存在就显得不那么成功了。毕竟,电影不能依附于剧中人物更多的自说自话来实现魅力。

真的,拍这样的电影是有些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很难找到详实的资料了解萧红的生平。我们看到的只有她的作品。至少,张爱玲在《小团圆》影射到了自己部分生活;而萧红因为活得太短,还没有来得及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或许人们眼中对她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她与几个男人的故事,而她,也许正是她的痛处,不足与外人道也,假使她能活到七到八十,她也不一定会将这些故事放到她的文学作品中。

真实的作家不是虚构的小说人物。

电影《消失的爱人》中爱人有假日记;小说《紫阳花日记》中的女主人公有外遇日记;萧红没有日记。因此,她的人世颇有些像未完的《红楼梦》一样,全凭读者兴趣,或者了解资料多寡,随性地解读着她。

刚刚读了她的短篇小说《弃儿》,看看小说主人公的日子真的也是很不好过。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女人,我当初也很想不通她为什么会出尔反尔,抗婚后又跟着汪恩甲,还怀了他的孩子;想想那她之前的抗婚还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一想,当生存的压力摆到第一位时,别的一切都显得无足重轻了,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感觉到:萧红既是一个敢于寻找真爱的人;同时也和常人一样,在无奈的现实之中,懂得妥协的人。

似乎她最爱的始终只有萧军,哪怕在香港时,念念不忘的也是萧军。只是她没有从萧军那里得到对等的爱,萧军的花心,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她先是忍,到最后的无法再忍。况且萧军是没有与萧红结婚的,他们之间更像是工作上的同志关系,不太像夫妻关系。萧红是没有能力约束他的见异思迁的。顶多也就是暂避到日本,眼不见心不烦而矣。

试问,有多少女人能做到这一点?也许旧时代的女性更能接受这一点?这个我就不得而知了。张爱玲选择了分手。

是后来,端木介入她的生活后,她才与萧军分手的。端木欣赏她的才华,欣赏她的文风;端木也会温和地待萧红。因为他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

受够了萧军的粗暴,端木就像天堂一样充满温暖与柔情。但端木又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端木性格软弱?这个我不太了解,也不太了解内幕。但是说端木没有责任心,似乎也不妥当。首先,端木给了她一个婚礼。未曾谈婚论嫁的端木一大小伙给了萧红一个还可得去的婚礼。所以《黄金时代》中的萧红在婚礼上讲了一些感激的同时也是让人心酸的话。意思是她这样的一个女人,得到了端木的尊重,用郑重其事的婚礼来迎娶她让人心酸,因为听起来,觉察到了萧红的自卑。不谈别的一切,仅仅就是她这样一个跟了几个男人的.女人,还有端木这样的男人郑重地与她结婚所以,听着让人心酸。其次,萧红离世后,端木每年都会祭奠萧红,所以我想:即使端木有自己性格的弱点,但他肯定是真正爱萧红的,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十多年后,他才重新结婚,而且还会和妻子一起祭奠萧红。最后,骆宾基对端木很有意见,觉得他在香港没有尽到人夫的责任,常常玩失踪。不过,据说端木只是在联系医院与寻找住院费用。而他,面对众多人的指责,并没有太多的解释,难得。

也许,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吧。

基于这几点,我对端木的印象还好。比对萧军的印象好。萧军真的太花心了,离了年轻女人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洁身自好的文人多了去了。哼!

作家的生平毕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作品。如果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就好好读读她的作品吧。

她个人命运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大时代的悲剧,其次才是她个人性格的悲剧。男人拯救不了她,别人也拯救不了她。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一般的情况下,就是我们年富力强的时代。趁这样的时光,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多做一些自己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才好。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6

我分了好几段才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足够吸引支撑我一口气看到底,因为我总是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不感冒。

其实这些文人的相处方式我不是很懂,对于萧红处理情感的方式我同样不懂。

不过,好歹看完了,觉得里面有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因此截屏留着自勉了。

这段是骆宾基问萧红,问什么能和端木蕻良那样的人生活三年,萧红如是回答。

此前,萧红和聂绀弩说,她有时很看不起端木,他胆小,懦弱。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闻端木曾两次抛弃萧红。种种纠葛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后来给了怀着萧军孩子时的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婚礼的人确是端木。

可能在萧红看来,不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谁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不说萧红萧军的爱情,因为我并没从片子里感到那种深切的爱。不排除是由于我的钝感。

不过这是个通理,每个人都有所爱,能竭尽全力,敢竭尽全力,去爱自然是潇洒,也算不负此生,但并不代表会有最好的结局。

之前我确实不曾想过,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它一旦成为负担,就也毫无甜蜜可言,所以我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如果再一段关系已经不能保证大部分时间都令彼比愉悦,那,便永远地分开罢。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7

169分钟的影片,但是没有冗长的感觉。像一幅徐徐推开的诗意画卷,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气,彰显着民国时期令人感慨的文人傲骨,挥洒着自由的精神意志,当然,也充斥着炮火,盘旋在烟霾之上的防空警报以及无处不在的窥探。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但思想却在自由的土地上开出了最绚丽的花朵,不单文坛群星璀璨,学术领域更是诞生了大批站在世界技术前沿的科学巨匠。

吸引我观看这部影片的首先是其制作精良的海报:一张是白纸黑墨间,衣着厚重的萧红驻足凝思,一张是如刀锋般凌厉的笔画间萧红一袭旗袍,低头吞吐烟圈。没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给人深深的震撼,无声铺张出那个深沉的时代,一下子把好奇心抓到谷底。海报的字体也不容忽视,魏碑体的苍劲古朴,凸显民国时期的文人风骨。电影画质中溢出悠长的复古气质,在光影的巧妙渲染下,极尽苍茫的时代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影片的叙述方式,通过多位萧红生前友人的视角呈现了这一民国才女跌宕悲戚的短暂人生。萧红生前流传的作品不在少数,但对于自己的波折的经历以及复杂的情感纠葛却很少提及。这是一部群星荟萃的电影,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手夹卷烟,吞云吐雾,以当事人的身份娓娓述说着并不连贯的故事,倒是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如此般讲述的方式,一则增加了萧红经历的传奇性和神秘感,二则为讲清人物间纷繁的关系降低了难度,再者这样剪辑插叙式的口吻有意打破剧情的连续性,维持了叙述的节奏感,多少吊起了观众胃口,让这部尽三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拖沓冗长的感觉。

萧红其人:

她的童年并不算幸运,孩童时期的她在祖父的呵护下也曾拥有着人生中短暂的亲情,幼年时代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人生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最苦涩的时期,不断闪现在她的脑海。当时文坛大多迎合革命潮流,而她偏偏独载一叶孤舟,只身前往留存在她记忆深处精神乐土。她的人生开始就注定不平凡,年少时同家庭决裂,过着漂泊而窘迫的生活,很早就开始考虑生死的问题。如果说世间还存留她生存的欲望,最不能放下的还是涌动在她灵魂深处的生生不息的创作热情。

常会有人把她跟丁玲作比较,两人也曾有过短暂的相识,她们都有一股倔强叛逆的狠劲儿,一生之中都与多位男性有过交集。丁玲的政治经历多少有点掩盖了她的文学成就,而她本人更像是一个燃烧着革命烈火,自尊而独立的新时代女性,其情感之路仿佛是开着suv狂飙猛进,绝不拖泥带水,正如她一身戎装,精简干练。相较之下,萧红骨子里是悲观柔弱的,她传统的女性观念使她在无形中把自己的命运托付在男人身上。与萧军同居的早期生活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萧军说,他看中的是萧红的才华。他将萧红引入文坛,并为她取了“萧红”作为笔名,两人谓之“小小红军”。在艰苦年代,物资的窘迫反倒加深了他们的感情,相同的志趣更是将他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抛开食不果腹的生活条件,二萧在情感和精神上不可谓不甜蜜富足。在当时文坛领袖鲁迅的发掘下,他们来到憧憬已久的革命中心上海,得到了长辈般的关爱,也借助更广阔的平台,看清了时代的纷繁杂乱。

萧红与萧军的裂痕是她人生由幸福走向悲剧的起始,即便时候来有了端木的陪伴,但那分明是是她向生活低头的姿态,也很少能够,看到她的眼睛,散发着即使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却因有爱人陪伴的快乐的光芒,也没有那种因爱而痛把烟蒂深深戳进皮肉的执拗。她把寂寞和忧愁从烟雾中吞吐出来,精神已受如此打击,皮囊之苦也算不了什么。

黄金时代———一个最好和最坏的年代。

想通过她的文字,了解她更多一些。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8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如果有来生,愿有独人不负才情,不负卿,即是黄金时代!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范文 篇9

这部电影真的是太对我胃口,当时上映的时候是大三的国庆档,拉着闺蜜陪我一起去看,她还可爱兮兮的睡着了,后来也介绍给室友,也是分了好几次才看完的。

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太神奇了啊,讲述的对象是我最欣赏的当代女作家,并且从导演许鞍华到演员全都是我关注并且喜欢的啊,女神汤唯袁泉郝蕾男神冯绍峰朱亚文祖峰,现在我对冯绍峰无感了,但当时我仅有的男神女神就是冯绍峰和汤唯,也是因为这部片子,我延续了对汤唯的喜爱至今。

之前看过一部小宋佳演的《萧红》,虽然小宋佳我也很喜欢的,当时因为沉迷《闯关东》觉得小宋佳的气质十分难得。但是那部电影呢,真的是,我现在记不大清了,就记得小宋佳在昏暗的小阁楼里,怎么说呢,身上完全感受不到萧红的才气,这里也就不接着diss了。

电影的风格延续了许鞍华导演的前几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纪实风格。至于拍摄手法什么的过于专业我不大懂,但就是全片从开场到落幕我都很喜欢。这些所有我都很喜欢很喜欢,除此之外还有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文坛,真的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黄金时代了。

遇见喜欢的就很激动,完全不够稳重,要改。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