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觉醒年代观后感

觉醒年代观后感

时间:2024-01-08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

以下是一篇关于“觉醒年代观后感”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影便是其中之一,内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此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即可形成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电视剧看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而感动,时而气愤,时而惋惜,时而温情。现在我谈谈我的感受。

一、谈几位主演。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几个为新青年的主编,也是电视剧的主线人物,从他们的求学经历,从他们的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经历,从他们相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热血青年,在不断的探索解救中国的治国出路,也许会失败,也许有坎坷,也许有人同意,也许有人反对,但这几个人初心不改,尽管在观点上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为了劳苦大众,为了解放全人类。

二、谈几位青年。

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这几位青年是《新青年》的追随者,他们怀有一腔报国热情,正直无私,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在跟随着新青年的脚步。他们扎根在基层,体会劳工的辛苦,宣讲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我们共产党的优秀青年代表,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更是带领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闹革命,带领劳苦大众打破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中国。

三、谈几位配角。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教授辜鸿铭,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共和国总理汪大燮,这几个配角演的是特别好。尤其北大校长蔡元培,有礼有节,为人师表,思维开阔,视野高端,把北京大学创办成了思想碰撞之地,科学启蒙之地。他支持新青年的创办,把一群有理想的老师和青年人聚集到了一起,使北大有了百年历史。辜鸿铭身为北大教授,热爱国学,精通外文,不支持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不与日亲日派同流合污,体现了一代文人的风骨。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宁可冒着被暗杀的风险,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也在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汪大燮,也是正直无私的一个人,一心为国的人。

四、谈几位女性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透着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温柔坚忍无私。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一心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丈夫背后的坚强后盾,知性优雅,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与陈独秀为心灵伴侣。女学生柳眉,易群先,邓颖超等,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真理,追求平等,反对封建思想,给后来的女性解放树立了榜样。

五、谈几个流派。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和派,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俄国派,以胡适为代表的美国派,以陈乔年为代表的无政府派,还有工业救国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的摸索中,李大钊推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使毛泽东周恩来等有志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在陈独秀陈乔年思想觉醒之后,最终和李大钊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改革道路上血和泪的经验总结。

回望过去,泱泱华夏,可谓民不聊生,腐朽之至。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从袁世凯复辟到军阀混战,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个大背景下,《觉醒年代》让我们看到了当初中国人为救国而所做出的努力。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新青年》传的沸沸扬扬,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这部剧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国的革命人士。以前只知他们是英雄,而如今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性情。我欣赏陈独秀的宽广心怀,李大钊的爱国情怀,毛泽东的救世之心以及众多北大学生、工人、商人为拯救民族而做的革命。他们的一颦一笑,藏着聚散悲伤;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但最令我为之敬仰的,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这是我们当今要学习并为之实践的。

作为中华儿女,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清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我们要有乘风破浪之精神,担当起国家和历史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尊重学生,干好本职工作,做到问心无愧,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的水主义接班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论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题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历史第一轮复习到中国近代史时,老师便给我们放映过《觉醒年代》的剪辑视频。这部剧正火之时,它的踪迹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包括之后所做的习题中也出现过它的名字。自那时起我便对它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毕竟之前鲜少有电视剧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知名度。

暑假的到来使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去细细品尝这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正巧父母也对它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开启了快乐的三人追剧之旅。

《觉醒年代》是从1915年开始讲起的。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一时间民族危机大大加重,而在此前后,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将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一时间军阀混战,民众蒙昧,思想混乱,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始了。主角陈独秀的出场十分出人意,当我还在猜测那群正在争论的学生中的哪一位是陈独秀时,画面中却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男人。他甚至毫无顾忌地直接吃起了桌上的剩饭剩菜。然而随着剧情的继续,在我不可置信的惊叹声中,那个男人的身份揭晓了,他便是本作的主角——陈独秀。

我从未想象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登场,这与我在课本上看到的照

片里的他的形象简直大相径庭,可这就是他所经历过的时期——流亡到日本后的一段落魄的时期。

先前我从未看过任何一部历史剧,而《觉醒年代》给了我一次良好的初体验。剧中的人物是那么鲜活生动,他们有欢喜也有悲伤,不再只是书上冰冷的文字。这也让我认识到,那些革命先烈们也是真真正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一直如此伟岸,如此遥不可及,他们也曾经历过落魄、迷茫。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那两位因此部剧而名声大噪的人物出现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这兄弟俩真不愧为陈独秀的儿子,登场方式与其父同样出人意料。此时的他们似是与父亲的关系僵化了,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家去,而这一切的原因,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慨。

在汪盂邹所办的宴席上,陈延年说出了自己疏远父亲的原因——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弃家逃跑。这让陈延年无法理解,并因此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异样的看法。但在周围人的解释下,才揭晓了当年陈独秀“逃跑”的真相。

无论在是否知道详情的情况下看,陈独秀都确确实实舍弃了自己的家人,这或许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也正应了剧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干革命哪有不苦的。可这苦是我自找的,我情愿的,乐在其中。”他一人背下了有家不能回和被亲生儿子误会的痛苦,这是他参与革命的代价。他对此无怨无悔。在一旁观看的我的父母也感叹道“是啊,有时就是这样,国家和家庭对于革命者来说只能选一个。”在我看来,对于国家,他们是舍己为人的英雄好汉;但对于自己的家庭他们却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选择就是这样。

虽然《觉醒年代》是以陈独秀为主角,但没过几集另一位伟人就登场了,他便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的登场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模糊地记得,那是在一条拥挤的街道上,周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色调。突然,人群中一抹蓝色的出现,使整个画面都变得明亮了起来。身着灰蓝长衫的青年从人群中穿过,堪堪用手挡了下眼前的雨水,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他从风雨中走来,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中去。”彼时的毛润之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谁又会想到就是这个走在普通群众中的平凡青年,若干年后会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人物呢。

《觉醒年代)的人物出场安排都十分用心,总是能让人记住那些片段。鲁迅先生的登场更是对应了其著作《药》中的场景。一个小偷要被斩首示众,周围的路人却丝亳没有畏惧或怜悯之心,反而凑上前去围观。当他被斩首后,人们只是震惊了一下,可震惊过后,又有一群人争着抢着要去用馒头蘸他的鲜血,更有甚者叫嚷着:“蘸血要趁热”,一旁的路人也只是讨论着刽子手的刀法。一时间,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现状被勾勒了出来。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周先生只是背对着这一切,他就那样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中的报纸,但他的内心,是否又真如表面上那般平静呢?

除了关键人物的登场外,剧中还有几处情节让我同样难以忘怀。1919年的巴黎和会,那是一个关键的会议,一个让中国人清醒的会议。我无法忘却,陆征祥、王正延、顾维钧三人,在深夜,一边无助地守候着电话,等待着英法在最后一刻施舍的同情。一边含泪笑谈:“咱仨如何死好呢?”那时顾维钧眼里透着光,向同伴们讲述梦中他们凯旋归来的场景。陆征祥、王正廷含泪听着,憧憬着,幻想着。随后,顾维钧缓缓起身走出房间,打破了这一切虚幻的美好,又回归到了残酷的现实中来。沉重的脚步,孤独的背影,背景音乐低声哀怨吟唱,他无声地压抑着痛哭,双手掩面又放下,仍是那个沉默的背影。

这一段看得实在是让人压抑窒息,早在顾维钧诉说着自己的幻想时,我的眼泪就已经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这段历史人尽皆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从前我只是知道结果,却从未想象过那时的外交官们有多么的绝望与无助。如果可以穿越到过去,真想对他们说一句:“先辈们,青岛已经收回来啦!”这一段的演出,把这样一句话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弱国无外交”。弱小的国家,无能的北洋,留给当时外交官的,只有无尽的绝望。

与此同时,国内也乱得一团糟。在知晓中国外交失利后,原本精神抖擞的青年郭心刚竟一夜之间白了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留下的遗愿,他终是没能达成。之后,国内有志之士反对北洋政府签订合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此背景下,以北大学生为主,一场燃遍全国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便展开了。

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作为主角之二,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上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剪辑视频,其内容便是这两兄弟的经典剧情桥段,配乐是周深的《请笃信一个梦》。“你一路迎向那被黄昏染红的天边,怀揣着来时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结”,这歌词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一般,每看及此,我的眼泪便会止不住地掉下来。剧中的陈家两兄弟总是形影不离,他们既展现出了那个年龄青春活泼的一面,又展现出了作为革命战士的宁死不屈的坚强。《觉醒年代》播出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正是这部剧的出现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认识并了解了更多革命斗争年代中默默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们。

《觉醒年代》为我带来了良好的追剧体验。我从不追剧,但现在我发现,我并非不喜欢看电视剧,只是我想看的,是这样制作精良的、有内容、有意义的电视剧。感谢《觉醒年代》的参与制作的人员,让我更加详细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带我领略了与课本不同的那些伟大的人们的生动模样。我也将会把剧中所看所学的各个层面的好的东西转化到学习和生活中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近日,笔者在北京世纪剧院一睹音乐剧《觉醒年代》的风采。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使得笔者对《觉醒年代》的这部舞台剧版充满了期待。

“歌词”与“二度创作”

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当剧中人抒情时,自然需要咏叹调,当剧中人叙事时,无疑离不开宣叙调,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音乐剧《觉醒年代》也不例外。

很显然,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词作者王怡娃、孙浩程,为全剧逐步迈向高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作用。虽然该剧的诸歌词既有时代语言,又有口语化特征,但“一音多字”与“跑动型”的“词曲结合”,不论是对于演员的字正腔圆还是观众对提词器的依赖,都提出了难度不小的挑战。这在该剧诸角色的叙事——宣叙调中表现尤甚。令人欣慰的是,演员们以整齐划一的面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挑战,令笔者对该表演团队赞赏有加。

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曲作者是陈琪丰、魏虎虎,为全剧创作出合适的旋律。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觉醒年代》中两位女角高君曼、赵纫兰的唱段,无论是一度创作——旋律还是二度创作——歌唱,都非常出彩。其中,以高君曼一角的创作、表演尤为突出。饰高君曼的演员之表演,堪称全剧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演员的基本功展示,还是对声音的控制,也无论是音色之漂亮,还是对剧中人的沉浸式诠释,都有压倒两位男主角的“抢戏”之嫌。当然,此种“抢戏”是笔者求之不得的。换句话说,此种“抢戏”恰恰是现在的舞台表演较为缺乏的。真诚地希望此种“抢戏”的演员越来越多。

笔者注意到扮演辜鸿铭、吴炳湘的是同一位演员,两个角色虽戏不多,但同样较出彩。首先是一度创作者赋予了该角色亦庄亦谐的戏份,其次是该二度创作者——演员帕赛,对角色的拿捏、演绎较适度。一句话,这位青年演员应该有着一个无量的前途。此外,“打更人”这个角色显然是编导希望借助其对全剧起到一个穿针引线、无缝衔接的作用,然,窃以为,如果没有“打更人”这个角色,该剧既能瘦身,又能更加凝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通唱式”与“简约”

音乐剧《觉醒年代》节目单上标明:全剧采用了“通唱式(Sung-through)”的表达方式(就像“全唱型”歌剧一样)。此举意在传达出一度创作者“用音乐本身来说话”的美好愿望,说明至少在创作理念上,一度创作者对音乐还是比较重视的。然,也许恰恰是因为太重视了,全剧的音乐(含无歌唱部分)贯穿始终,呈奔流不息状,让人似有不易寻觅“句读”的感觉。其实,当演员在进行“话剧念白”时,音乐作短暂的休止亦未尝不可,或许还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就像国画一样,留白是很重要的,如果画面都画满了,没有留白,那么国画的意境之美、想象空间又在哪里呢?另外,全剧音乐的编曲有过于追求“简约”的倾向,几乎从头至尾都是钢琴在独奏(个别地方加入了少许的弦乐),虽然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们从来不否认“简约”也是一种美。

“音乐”与“剧”

毋庸置疑,将43集的电视剧改编、浓缩为一部同名音乐剧,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细节无法回避。将如此风云变幻的历史瞬间,寄希望通过两个半小时时长的音乐剧来讲清楚,对编剧、导演从创作伊始便提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就此而言,笔者必须向音乐剧《觉醒年代》的编剧王怡娃、程乐儿、李文贤和导演高瑞嘉致敬。

就剧本来看,全剧似有着“前松后紧”的节奏。如剧情在开篇之时讲述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与其他中国留学生论辩中国未来出路的部分,就略显过于详细。如能将该部分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或直接从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开启,好像也不是不可以。这样“日本论辩”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也就不会使下半场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令人目不暇接。相应地,诸剧中人的歌唱也就有着同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最终使得下半场的部分角色的人物性格、音乐性格无法充分展开,难以做到个性鲜明而令人记忆深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音乐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剧”上,“音乐”不过是音乐剧的呈现手段、表述方式而已。换言之,只有剧本先立起来,音乐剧的音乐才能站在“剧”的肩膀之上而唱起来。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剧本先入为主的原因,该音乐剧的剧本对电视剧底本难以彻底割舍,故音乐剧的出场亮相“角色”太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从而为该音乐剧作曲家创作的“留白”不够充分,令作曲家不易抓住全剧的精髓。笔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部音乐剧或歌剧要想站得高、唱得响、立得住、传得远,最好要有旋律片段能够令观众在散场后走出剧场之时便能随口哼唱出,最好要有一两个选段能够脱离该剧的母体并被之后的演员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唱——虽然这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

毫无疑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自诞生之日便站在了一个令人仰视的制高点——熔思想性、学术性、可看性于一炉,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巨人的肩膀。有了如是坚强的肩膀,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后来者一路高歌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电视剧《觉醒年代》2月1日起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揭示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展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与历史卷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欲图根本之救亡”,一些先进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先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在一片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借此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致敬革命先驱,刻画鲜活人物群像

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拥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绎了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全剧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并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觉醒年代》既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表现了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付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个个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尖锐交锋,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由于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觉醒年代》出品方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的主创团队。其中,著名制作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党史专家、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曾执导过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等优秀作品的张永新执导。而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更令《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对于《觉醒年代》这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点剧目,剧组上下都抱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进行每一场戏的创作,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张永新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进行了复刻。

导演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将主创团队的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认真钻研历史和党史,剧中的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张桐介绍:“《觉醒年代》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但真实还原了老北京的街道、风沙,哪怕仅仅是一片不起眼的墙头上的苔藓都不会忽略。”于和伟则表示:“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这部剧,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中侯京健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是一位纯粹、执着而充满活力的青年革命者,他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追寻着真正适用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思想。在“南陈北李”思想影响全中国的那个年代,青年毛泽东怀揣着梦想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北京求学,虽然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他不拘于自己的身份,更不拘于别人的冷漠,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长为一代伟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展现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据了解,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全程参与创作,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人人都说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的内容很精彩,在网上也拥有很高的评价。今年暑假,我利用空闲时间完整地看了这部电视剧,感慨颇多。

首先,就是“不易与不屈”。北洋政府和军阀的黑暗统治,结果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真的是不易。之所以能推翻黑暗统治,依靠的就是强大的人民力量,这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不屈服,因为他们知道这人世间在黑暗政府统治下的疾苦,他们不愿后代也如此生活。所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最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其次,我觉得这部剧拍的好,它好在将课本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中国不屈近现代历史。比如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详细过程以及结果。他用幽默风趣且又不失礼节的语言把“保皇党”和“激进派”而斗争表演的淋漓尽致。其中蔡元培先生任北大的演讲词,真可谓是深入人心,给人极大的振奋。蔡校长提出的“兼容并包”,那并没有将顽固的思想在北京大学里扼杀,而是赞扬他们对外国势力的反对。这点着实让我敬佩。

再者,“抨击旧文化,树立新旗帜”。因为这个信念,他们开始了新的征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他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狠狠的抨击批评了旧文化、旧制度。其中“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到思想的腐朽以及政治的黑暗。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思想交流的新起点。它也是一个自由、爱国的学术领域。直到今天,他也是无数人心之所向的地方。五四运动的胜利,他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大地带来了一缕阳光,它沐浴了中华大地,在历史的进程中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标杆。

最后,《觉醒年代》告诉了我许多的道理。比如陈延年、陈乔年的独立;李大钊、陈独秀坚持真理的精神;蔡校长的宽阔胸怀等等。这些道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是陈独秀说的,他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这个祖国,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还有蔡元培先生说过:“宽容和厚道是我们读书人从小的习养。但是,宽容和厚道它不是没有限度的呀!”先生的话我谨记心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前“南陈北李”传佳话,现在山河无恙。我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定会繁荣昌盛。人民定会幸福安康。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一部叫做《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吸引了我的目光。1915年到1921年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

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首当其冲的陈独秀等人原本都是近代历史书籍上一个又一个冷冰冰的书面人物,仿佛毫无关联。而在这部电视剧中,一位位冷冰冰的大家全部鲜活了起来,从历史波澜的画卷中一跃而出在百年后的荧幕上为大家娓娓道来那个动荡年代的故事。讲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

回溯到100多年前,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其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陈独秀与李大钊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那个动荡岁月里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但在一系列的波折下,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是信念的坚守。“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他们;如今,有我们!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