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时间:2024-01-15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热】太空授课的观后感精选。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1

神奇的太空教学结束了。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太空教学印象的作文。

事实上,这种空间教学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增加了我对失重环境的新认识。在这个空间物理实验班上,我觉得时间很短,天宫课还没完就结束了。

太空授课之称体重实验,用两根一样的弹簧,弹簧的底端分别固定了两个质量不一样的物体,如果在地球上,由于两个物体质量不同,两根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不一样,而在太空中两根弹簧却是一样的,接着,王亚平姐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太空中专门的质量测量仪,特别的奇妙。

在空间单摆运动教学实验中,地面上常见的单摆运动不再表现为空间上的往复单摆运动,但如果给单摆一个很小的力,单摆就可以在空间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是无法实现的。

太空授课之陀螺运动实验,陀螺在高速旋转下会出现定轴现象,在太空中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会有这种现象。

在空间水膜和水球实验中,水滴会变成一个小的圆形水球,不会落到地面。然后王亚平姐姐直接喝了一口水。王亚平姐姐将普通的水可以固定在钢丝圆环上形成了比较结实的水膜,往水膜里不断加水,会形成一个大的水球;将水球里注入两个气泡,气泡并不会融合在一起;接着将水球里注入红色液体,整个水球就变成了非常漂亮的红球。

通过**通话在天宫一号授课的王亚平姐姐还和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知识的热情,使我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2

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让人耳目一新。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

那些观看着的学生们,对于这堂课一定会一直记得,这堂课多生动啊,要是他们中间出几个物理学家,或是航天科学家,王亚平的这次太空讲课功不可没。那这当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科普教育。

玩乐里的学习,是学习的境界。

将一直记得那颗红红的葡萄珠,让它亮在心里,像太空的日出一样,每天16次,照得每个人都开心。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3

看新闻得知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太空授课,将带领我们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20号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旁,焦急地等待着太空授课。在等待的过程中,好多想法出现在我脑海中。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什么;会出现什么神奇的画面;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呢……

授课开始了,此次担任太空授课的主讲老师是女航天员王亚平。她将和她的同伴向我们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三位航天员老师“站”稳后,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等等,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接下来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并对其一一讲解。实验一:质量测量。实验二:单摆运动。实验三:陀螺运动。实验四:水膜演示。实验五:水球演示。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膜和水球实验了。王亚平老师拿出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将水袋轻轻打开,奇怪的是水居然没有倒出来半滴。王亚平老师先用手挤出了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她说想做一串水晶项链送给我们,我想那肯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美的项链。接着王亚平老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我心想:肯定会破掉,做不成水膜。可当王亚平老师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我惊呆了,这时的金属圈上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膜。原来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但我还是不甘心,心想:即使做成了水膜肯定也很不牢固,一碰就破。可当王亚平老师将一个中国结放到水膜里的时候,我更加惊讶了,水膜居然没破。正当我还处在惊讶中,王亚平老师又小心翼翼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变厚,随着注入的水越来越多,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还能从水球中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呢,这真是太神奇了!当我还没从这兴奋中缓过神来,王亚平老师又把一瓶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红色液体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后形成一个红色的大水球,漂亮极了,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啊!

另外王亚平老师还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他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这些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让我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还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也更加深了我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次的神十太空授课,让我这个宇航迷着实满足了一把,也让我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但我做为一名小学生,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

以前,我对浩瀚的太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在那样广阔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会不会有我们不认识的生物存在呢?今天,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后,解开了我部分的疑惑。

其中有同学问到王亚平老师有没有看到UFO,这也正是我想问的问题。不过王亚平老师回答说没看到。那这是不是代表太空中真的没有UFO呢?

然后王亚平老师还说,他们每天会看到16次的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我之前还以为天宫一号在太空上只是固定地待在某个地方上,现在还知道天宫一号是要绕着地球运动的。

通过这一次太空授课,我见识了很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完全看到的有趣现象,还为我们解开太空中的一些奥秘。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要揭开更多的太空奥秘!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4

古时古人望天叹仙人早去,今时今人升空笑科技强国。

太空梦曾经千年,在古籍中不难发现古人对太空的向往,但由于科技的原因,他们只能依靠简单的条件进行太空监测,远离地球,飞向太空。然而,随着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驾驶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发射,到现在的神舟十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终于探索出了一个更广阔、更深、更深秘的宇宙。

在今天,20xx年6月20日,王亚平等神舟十号航天员们将为我们展现有关物理概念的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太空专用的质量测量仪加上一个能测出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从而在太空中测出的物体的质量;或是利用支架上的小球来演示在失重状态下小球会有怎样的运动方式;亚平老师还使用金属圈和水袋,让我们看到在失重时,将放入水袋的金属圈拉出来后,我们会看到圈上有一个水膜——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实现的。老师还把红色液体注入水球。让我们看看。在太空中,红色会在水球中慢慢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红色水球。水球非常漂亮,就像空间一样,神秘而迷人。

你玩过陀螺吗?在动画《全职猎人》中,小小陀螺非常厉害,而在太空中,小陀螺却有些笨笨的。因为,若刚开始陀螺静止,再给其干扰力,它就会傻兮兮地做翻滚运动。

但若是刚开始让陀螺动起来,再给其干扰力,这时的它就会晃悠悠地向前运动了,憨得令人发笑。

除了实验演示,还有很多学生对一些有关太空的问题感兴趣,比如他们是否看到太空垃圾。叶平说,为此,太空垃圾确实存在,而且很多,但与航天器相撞的概率很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自11日发射以来,神十没有看到任何太空垃圾,但这主要是由于天宫一号对太空垃圾进行了预警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规避和保护,是得这几天的太空之旅如此顺利。

很多人想问,为什么在过去的几次太空飞行中他们在太空教书?这主要是从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此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九号,其实主要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技术,是实验性飞行,直到我们确定神舟九号发射后,我们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作为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的能力,这样才使得太空飞船的安全性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使得空间站具备了提供人员、物资运输保障的能力。

因此,神十的成功发射是具有突破意义的。

在这次讲座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目前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太空水的循环利用。这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工作,需要更多的跨国人士的支持。让我们努力成长吧,为今后的“太空移民”而不断奋进!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在学校观看了一部太空授课的视频。所谓太空授课,就是在神州十号载人飞船里给小朋友们上课。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下这堂课吧。

首先,我们认识了三位正在飞船里的老师,太空授课的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由聂海胜辅助王亚平老师讲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一起做了5个实验,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些有趣的实验吧。

第一个是质量测量。聂海胜老师亲自测了一下自己的体重。那是靠一个装置把自己固定再测量体重的办法。

第二个是单摆运动演示。只见王亚平老师把一个小球系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把小球放在某个位置上,然后放手,在地面上会来回摆动,但是在太空中居然飘了起来!同学们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第三个实验是陀螺演示。先把一个高速旋转的和一个不转的陀螺拿稳,然后放开,一个外面的在转,一个只有中间在转,这个问题同学们对太空又了解多了一点。

最后两个是我最喜欢的实验,那就是-------水膜和水球。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吹泡泡的东西放进了一个饮用水袋。过了一会儿,王亚平老师把那个东西拿出来以后,居然形成了一个水膜!王亚平老师又往上面加水,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且没有任何东西包起来。看起来晶莹剔透,还在那个东西上动着,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把里面的小泡泡都吸了,又放了几个大泡泡进去,虽然会撞到,但从不会合为一体。然后,王亚平老师又用针筒注射了红水进去。红水一点点把水球占满了,所以它又变成了红水球。

看完后我一直在想,所有的人类什么时候才能都登上太空呢?会不会发现外星人呢?会不会有在太空发现的陨石群呢?这一切都让我们想要继续探索下去。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6

同学们可苦学习,为中国梦增添色彩带着航天员的美好祝愿,我们结束了今天这堂特殊的科学实验课,我也相信我们能够为中国梦增添色彩,能够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科学实验结果实在令人感叹。

科学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在我们得瑟还能干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去努力,还需要我们去用科学的力量建设我们的祖国。今天宇航员叔叔阿姨给我们上的这堂特别的科学实验课,将会是我以后的动力,是我为中国梦增添色彩的动力,竟会是我开启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力量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增添色彩!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梦,太空科学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特别的科学实验课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奇的科学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科学张力无限

太空授课的观后感 篇7

“太空课”激发更多人对航天、对科学的兴趣;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均应想方设法呵护每一个孩子心中的科学梦、太空梦。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昨天上午,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外太空传来音画时,相信很多孩子对这节课都充满了兴趣。

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太空教师”。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是美国宇航员、出身中学教师的女性芭芭拉·摩根。2007年8月14日,摩根终于圆了自己的“太空授课”梦。那一刻,曾经让全世界热爱科学的人目不转睛。

昨天,这堂太空课不只是属于学生的,也堪称一堂“全民公开课”。

王亚平以及另外两名宇航员的“太空一课”,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也吸引了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关注。这在网络上,也是昨天最热门的话题。这样一堂课让很多人直观体验了太空的魅力,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星空和大地、航天和民众,距离并不遥远。

多年以来,尽管中国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外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在很多民众眼中,这些高科技的研究远离自己的生活,对之不感兴趣,甚至不理解国家如此投入的意义。

与此相关联的,是国民科学素养状况的不容乐观。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样的数据令人汗颜。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显然离不开民众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让科学的魅力感染更多的孩子、触动更多的成人,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要用好“太空一课”这种“特效药”。相信昨天“太空一课”展现出的神奇,会在很多孩子心中种下太空梦、科技梦的幼芽,如遇到合适的契机,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当然,昨天也有很多人想到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担心那些孩子们可能没有条件上这样一节特殊的“太空课”。即便上了,也可能受制于贫穷、师资力量薄弱,而难以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所以,这样的一堂“全民公开课”的社会学意义,还有另外的价值指向--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均应想方设法呵护每一个孩子心中的科学梦、太空梦。这既需要继续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也需要大家负起更多的责任。

“太空一课”已经结束。如王亚平所言,“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更多人找到、坚持一个科学探索的梦想,而社会与政府又为实现这些梦想提供支持和保障,那么,无论是在遥远的天空还是脚下的大地,我们都能创造和收获更多的美好与幸福。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国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继美国2007年太空授课之后,中国成为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在40分钟的授课时间里,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基础物理实验,令许多听课的孩子大呼过瘾。

太空授课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学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太空探索实践之上的远程教学,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直播、教育部网站回放,或是以课件形式供反复教学,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举国学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探索太空给予人类的回报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用的GPS定位系统、太阳能屋顶,吃的方便面、蔬菜包,穿的运动鞋等,都是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实践中发明或研制出来的。因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们研发出救灾和气象监测卫星技术,获得了更加优质的作物品种,发明燃料电池获得了清洁高效的能源,通过卫星传输进行移动通话告别了“通讯基本靠吼”的闭塞……太空探索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资源、航空技术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社会民生的高度会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为改善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正如专家所言,进入21世纪后人类发展的资源有限性不断凸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上,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堪虞,而“突破这个极限的关键领域就是太空”。太空写着民族的未来,太空探索既是着眼于当下,更是投资于未来,既为当世之幸福,亦为后世之发展。

今天,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中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航空航天技术强国,这既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为民生改善提供了更大动力。眼下,中国与掌握最顶尖技术的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还需加大。中国人敢于“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必将不断增进国民福祉。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