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心之力观后感

心之力观后感

时间:2024-01-20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心之力观后感通用。

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一部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应该将观看后的感受梳理出来,写成一篇观后感,您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内容吗读一遍“心之力观后感”吧,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心之力观后感 篇1

学号:***姓名:杨学禹班级:***

《心之力》是毛主席24岁时,于湖南时所著。该文章文风清奇,文意新颖。本文从100年前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出发,阐述了毛主席救国的伟大理想和雄心壮志。

文章的高度和独特的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奇葩。该文章在当时的湖南文坛一度引起了传抄《心之力》的风潮,被当时的批卷老师改出了超过满分100分的105分。是毛主席在成长为开国领袖的里程碑之一。

文章开篇明义,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这是毛主席对世界的认识。那时,他还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者。这一句便点明了文章唯心主义的主题。后来,文章回顾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但天不佑我华夏,当时的中国情况是“近代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土匪在中国收获颇丰,恶敌觊觎长存而忘我。

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可谓华夏历史上的最低谷。那时,毛主席还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他忧心忡忡,痛恨不已。他想为国家兴亡尽自己的匹夫之力。

毛泽东在苦苦的寻找自己,家族,民族,国家的出路,他已经清晰的看到国家的兴旺,需要“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以此为根,以“护持正义道德”为目标,他发下了愿望。他自己对自己的这个愿望形容是“荧荧之火”“星星之光”可见其伟人思想境界已成为雏形,但能量仍非常小。可是他对于这个愿望并不是无奈的呻吟,毛泽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中国种种的磨难,在后面的生命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建设工作,就是为了他年轻时的梦想,最终将中国带上了正常的轨道。

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曾经说过: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有两重性。它们是真正的老虎和纸老虎。历史上,在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获得统治权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们是生机勃勃的革命的先进的真正的老虎。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者将被人民所推翻。在人民的决定性斗争面前,反动的、落后的、腐朽的阶级也有这样的二元性。一方面,真正的老虎吃人。数百万人吃它们。

人民斗争事业处于艰难困苦的时代,道路曲折。为了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杀害了几千万人,赢得了1949年的胜利。你看,这不是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吗?

然而,它们最终变成了纸老虎、死老虎和豆腐老虎。这是历史的事实。人们难道没有看见听见过这些吗?

真是成千成万!成千成万!因此,从本质上讲,从长远来看,从战略上讲,我们必须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当作纸老虎。

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是活生生的铁老虎。它们会吃人。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这也是他在写《心之力》时就有的认识。

“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

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这里提到了”教化“二字,为什么说”教化为根“,我理解的是通过教育实现降低消耗让每个人转化成能力,在降低消耗中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的”天书“。在寻找这条路上唯一有教育可以做到。

简而言之每个生命如果在有生之年可以找到自己的“天书”那么就可以使能力增长,不会平白消耗,成为像毛泽东这样暗读天意的天之骄子。

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

”这段话讲了找不到自己的”天书“则变成以上这样的愚蠢者。鲁迅先生的《野草》也有类似的描述,同样的见的。在这里,我们批判中国人的麻木,再次用警示唤醒沉睡的民族精神。

而从战略思想上,毛主席指出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如果我们不轻视敌人的整体,就会犯机会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和恩格思只有两个人。当时,他们说资本主义将在全世界被推翻。但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不主义,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战争一次只能打一仗,敌人只能消灭一部分。

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地只能一块一块的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战略上藐视饮食:我们可以吃这顿饭。

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这叫做各个解决,军事书上叫做各个击破。这也是心之力中能感悟到的。

毛泽东能将心之力推到对社会的认知,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可见毛泽东对国家大事,对祖国未来的重视,也就对后来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人民,领导共产党取得抗战胜利以及能够成功解放中国不足为奇了。在反思自己时,是不是看的太近够远?是否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呢?

读完毛泽东的《心之力》确实对我感触很大,他让我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目光看得远一点,看得广一点,看得深一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不是匹夫,而是有知识有活力的大学生,我们必将创造辉煌,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心之力观后感 篇2

一个人的心之力,不在于他活的年龄有多久,也不在于他经历的事有多少,而在于它是否在一直成长,不断的接收新鲜事物。有些人可能活了一辈子,经历了很多事,但是心智模式还会一直很低,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因为不爱学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止步不前在所难免。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只要你不学习,就会变成老人,这和年龄无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到底什么是系统?如何去运用?怎么样更好地帮助我们呢?待我好好研究一下,想明白了再分享给大家吧!在我看来,读后感不一定要全部读完才能写,虽然读了一半的时候的感悟和读完的时候不一样,但是记录下来就会有成长,分享出去就会有人有所收获,不用太多顾虑。想写点什么就去写吧,只要坚持写,一定会越来越好,就这么简单呀。

我相信并看见,我们正走在幸福、喜悦、和平、智慧、富足的道路上!

心之力观后感 篇3

中国人有什么?中国人有志气,中国人有义气,中国人有智慧……

中国,一个把握中庸之道的国家,日本人叫我们东亚病夫,但我们顽强起来了!与他们斗智斗勇,现在他们还有资格叫我们东亚病夫吗?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在众人面前剪掉了养蓄了自己近xx年的长辫子并以示决裂。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腐败,解放劳苦大众,他呕心沥血,做出了许许多多贡献……

早在2500年前,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等等许多圣人,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深刻的哲理。孔老夫子为民担忧、居安思危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他内心纯朴,心系天下国民之安危,真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挺起我们的脊梁,立志读书,为中国献一份力量。因为我们是中国少年,龙的传人,有着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我们为之——我们是中国之少年而骄傲、而自豪!我们要强中华文明礼仪之邦,做顶天立地的中国龙!

心之力观后感 篇4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毛泽东写的《心之力》一文的第一句话就是它,同样,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天、地、人都是在靠心力而成长。心力增长,人的意志便会变强,意志到处,金石可穿。

毛泽东主席在这篇满分100分,却得105分的文章中提到的主题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只要有必须完成某件事的决心、意志,就没有完不成的事。志在撼动中华,就能扭转乾坤。那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习好呢?

只要你真的有必须让自己学习变好的决心的话,那学习变好,也不是难事,但学习,也要有方法。光空想是不行的,需要一点一点脚踏实地的迈步前行。也许前方是阳光大道,也许前方是悬崖峭壁,但只要你一直在前进,那么总会有到达终点、到达顶峰的一天的。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一个人的心境能达到金石可缕的地步,那如果吾辈青年都能到此境界,中国怎不强大?世界必会被我们改变。

编辑推荐

我们观后感通用


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名写一份观后感呢?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许多,学习到许多。观后感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反映出观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一文带你深入了解“我们观后感”推荐必读,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收获!

我们观后感 篇1

为什么地球会自转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会发生**《我们的地球》一书给了我一一答复。

我可喜欢它啦!这本书使我了解和理解了地球的诞生、变化、未来等丰富而有趣的知识和奥秘,确立了改造地球的理想。

说起**,你也许要心惊胆战吧,可是科学家却不怕。

他们就是敢向**挑战。

因为他们手中有“润滑消震”这个妙法。

这是在即将发生大起义的地区下面注水,把起义的力量分开。

他们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在一些将要发生**的地方进行地下**,“化大震为小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大**“掐死”。

这些科学家不就是征服**这个魔鬼的勇士吗地球是个“百宝箱”。

它里面的“宝贝”可多啦!有金,银,铜,铁,锡,煤,锌和镍,但它们不容易点燃。

而科学家们自有办法,从前,他们靠辨认化石和矿藏留在地面上的痕迹来发现地下宝库。

现在,他们不仅有这些“土钥匙”,而且还有“磁力仪”“重力仪”“**仪”这些隔着地皮便能开启宝库大门的“金钥匙”了。

特别是近几年,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又增添了一把“高空钥匙”——大名鼎鼎的地球资源卫星。

它整天在离地面将近1000公里的高空绕着地球转圈此文**于第1,通过微波不停地向人们发回地下宝库的消息“百宝箱”啊“百宝箱”,你还是乖乖地向我们的“开箱取宝”人——科学家们交出你所有的“宝贝”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我们的地球》一书还讲了“高山上的螺蚌壳”,告诉我地壳会上升;也讲了“大西洋之谜”,告诉我地壳会下降;又讲了“漂动的大陆”,告诉我地壳曾经“搬过家”所有这些地球的知识和奥秘还不是古今中外成千上万勇敢的探索者——科学家们研究、开发、考察而得到的吗他们中有做过环绕地球航行的哥伦布、麦哲伦;有花了大半辈此文**于第1精力制成“地球仪”的张衡;有为了坚持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这个真理而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他们都是地球的主人,是我心目中的榜样。

我们观后感 篇2

《我们的老师》读后感

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

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的老师》一文中的四段文字。这些文字虽说不上精彩,但是对于我们做教师的却有着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看见一个因生水泡、脸上红肿的学生,就停止了听写,用两只手托着那个孩子的脸仔细查看,询问到底是什么回事,还用一只手摸摸那个孩子的前额,看他有没有发烧。①

这时,老师身后的一个孩子站在桌子上,开始做起鬼脸来。正好老师转过身去。那个孩子赶紧轻轻地坐好,低下头去,等着挨训。老师把手放到那个孩子的头上,只说了一句话:“以后,再也不要做这样的事了。”②

……听写结束之后,有一会儿的短暂沉默。然后,老师用他那洪亮而亲切的声音缓缓地对我们说:“听好,我的孩子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我没有亲人了;我的'亲人就是你们!……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们,我再也没有任何东西了!除了你们,值得我去爱、去牵挂的再也没有什么人了,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喜欢你们!希望你们也能欢喜我。我不愿意给予你们任何的惩罚!请让我看到你们都是具有谦和之心的孩子吧!那样,我们的班级就好像一个家庭一般。……我不用你们在口头上保证什么;你们一定已经在心中对我说:‘是,一定会那样的!’对吗?我先谢谢你们了!”③

……刚才站在桌子上的那个孩子走到老师的身边,用颤抖的声音说:“老师!请原谅我!”老师吻了一下他的额头,说:“回去吧,我的孩子!”④

一、关心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心学生的全面身

心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比知识发展更为重要,这位教师像父母一样关心着自己的学生,你说学生能不喜欢他吗?

二、理解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礼记》《曲

礼上第一》中有这么一句话;“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因此,对于学生的一时错误,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出于惩罚,而是应该多少给以理解,用爱心去感化他。你看,安利柯的老师做的多好:老师把手放到那个孩子的头上,只说了一句话。简单而又亲切的动作,蕴涵着多少的情意与爱怜,我想,我们是否也能做到呢?

三、以情感人:作为一名教师,科学地教育学生也是不够的,更需要情感的交流。这位教师在批评犯错学生的时候,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用自己洪亮、亲切、缓缓的语言通过内心的激感去激发所有在座学生的情感。用亲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试想,学生能不感动吗?

我们观后感 篇3

帕特南教授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那个时候,白领和蓝领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各个阶级之间融合度比较高,没有很明显的阶级分化,机会也相对平等。有钱人家的孩子如果不努力,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努力上进,就会实现阶级的跃迁。那个时候,在家族聚会中,你会看到教授和蓝领正在谈笑风生;商人和从事服务行业的人言笑晏晏。

后来,随着经济的衰退,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富裕人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于是他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普通人家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只能上一般的学校。孩子们从一出生,就被分在了不同的阶级里。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努力,但他面临的难题要比富裕人家多太多:怎么申请大学,要读哪个专业,面试的时候要怎么做才比较得体。穷人家的孩子想要找到这许许多多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多方打听、做出很多努力;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从父母亲戚那里得到了准确的指导。

好容易大学毕业了,穷人家的孩子又碰到了另外一个严峻的考验:找工作。富裕人家可能早就给孩子安排了不止一个好的实习机会,而穷人家的孩子却要从那些不怎么好的机会里面,去花时间甄别寻找相对来说不那么糟糕的那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穷人家的孩子不够努力和优秀,而是因为缺乏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和提升自己的机会。

前几年,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寒门再难出贵子》。讲的是几个在同一银行实习的大学同学,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后来的职业生涯也有了很不一样的开篇。家里社会地位高的早已进入保险箱,内定为银行的正式员工;家里经商的早已看破实习规则,因此并不妄想留在银行,而是积极寻求和银行合作的商机;家里条件普通、甚至贫寒的孩子,没有在这次的实习中得到工作或者赚钱的机会。

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阶级,确实影响深远。比如一个很有物理学研究天赋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人脉很广,那么他会得到很好的培养,甚至以后可能会成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如果他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阶级,那么寻找一个能在专业方面指导孩子的人都难,更别说后续的培养了。有时候,不是因为一般人家的孩子不够聪明,实在是父母拥有的资源太有限。即便他们倾尽所有,也不一定能提供给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出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等级,必然会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眼界产生重要影响。很多事情背后隐藏的规则,富裕人家的孩子可能早就听父母说过,所以他会欣然接受着一切,也会知道怎么去顺应这些规则、有哪些地方可以利用这些规则;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则的存在,他们又拿什么去教导孩子呢?富裕人家的孩子可以早先接触到高科技的东西,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去家乡以外的地方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所以,当富裕人家的孩子们讨论伦敦巴黎波士顿的时候,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有在一旁默默倾听和暗自羡慕的份。

随着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倾斜,贫富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阶级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之前,各个阶级之间隔得是一张网,现在,阶级之间隔的是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越来越小。

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一定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寒门享受的资源和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我们观后感 篇4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段话深深的影响了我,每一句都有少年,我们就是国家的少年啊!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啊!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多,我作为一个少年要怎么样去建设富强的国家呢今天,我懂了很多,我知道富强的国家需要每一位有志的少年去完成,而且我们要知道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富强国家的重要部分。

民主是我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是人民民主,是人民决定的,是人民自己完成的。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需要国家的发展状况。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发展教育,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完善医疗卫生体系,让中国人民更加健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幸福。

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要求,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中国!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公正、平等、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句话使我永记在心里。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有了很多新的希望,马化腾是中国的骄傲,马化腾的腾讯公司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勇敢地努力,在自己的生命中,最终获得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目的地位。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四个最重要的方面: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平等让我觉得最难懂,听了”我爸是李刚”这个故事才一目了然:

那一天,有一辆车子撞伤了两名女生,一名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伤势较轻,我本以为这名男子会道歉,但这名男子非不道歉,反而更加冷酷了,还高傲地说出:”我爸是李刚!”我觉得社会人人平等不管任何人犯错都要受惩罚。

公民是国家的根。只要根没了,就会自然掉下来。因此,我们应该爱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实、友好。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价值观是我们身体的指南针,它起着无与伦比的强大作用。

你的命运取决于你的决定,而你的决定又受你的价值观的影响。

自由是一种思想。

大部分人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没有想好后果,所以他们常常后悔。有价值观的人不喜欢结果,价值观决定结果。

要成为成功的人,必先拥有成功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你人生的命运,瞬间改变你的价值观,改变你的个性。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是虚伪还是被鼓励的重要因素。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价值观,你就可以掌握他一切行为的动向。价值观是最终的裁决者,决定哪种事该做,哪种事不该做。

价值观可以决定我们的思想和观点,人格模式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实践。如果你能将这两个功能恰当地匹配起来,你就可以开发出最鼓舞人心的模式。

人生如同一环扣着一环的链条,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了位置,那么整个人生都会为之改变。

我们的价值观阅读后我们的价值观阅读后我们的价值观页面:123阅读后我们的价值观阅读后触摸弹簧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读后感

我们观后感 篇5

本文主要灵感来源于《我们的孩子》一书,但本质灵感则来源于自身,以及对周遭人事不成熟的思索。

作者认为美国的“阶级差异”(文中若涉及中国时,则用“阶层”代替。)已经达到了“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的程度,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正是本书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学研究的前问题

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无疑会受到“严密思维”的指责:

1、基于数据的研究存在困难——数据不能排除例外;数据本身的内涵不明。

2、基于案例的研究同样存在局限——案例乃特例,不能代指所有;案例的解读过于主观。

作者开篇和结尾注释部分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但从这些个案出发,我们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导出普遍的结论?”,书中也不仅一次提醒读者注意:此现象不是特例,而是全美的真实写照。“当然,克林顿港,只不过是美国千千万万个市镇中的一个小镇而已——但正如我们将要读到的,克林顿港在过去半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以及生活在同一个小镇上的孩子却有着迥异的命运,并不是特例。虽然克林顿港上演着一场工业衰败地带的故事,但它却不仅仅只是这个故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可以读到,从俄亥俄州的本德镇到亚特兰大,从加利福尼亚州的橘子郡到费城,这个悲凉的故事正在美国各地的社区内到处上演。”书中综合运用了大量案例和数据,二者的结合更具说服力。

所以,对书中所描述的“一道社会藩篱正在成为50年代不可想象的新顽疾:孩子们的阶级出身。”的信任度,随着文字的展开,逐渐提升至感同身受的程度:“现如今,教育愈加成为了导致美国不平等的中介因素——在我们的知识经济中,教育是一类稀缺的资源,也是一种基本上取决于父母之社会经济地位的手段。”

也许,正因为这个前问题的难度系数,使得今日之中国的社会学实证研究很难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成绩,而仅仅通过政府公布的数据或者新闻发布的案例,其说服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并不是社会学学者的能力不行,而是实证研究所需要的大量资源和耐心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而我们的社会资源远没有美国丰富,毕竟,仅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基金支持就是我国目前难以逾越的存在。

二、美国阶级差异的定义

本书采用了一种“广角镜”的方法,此与通常所采用的“后视镜”方法存在差异,后者在社会学研究中更多的是站在一种后发制人的角度,即研究某一代人的差异,需等到人到中年时期才能盖棺定论,而作者的“广角镜”则以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视角,横纵对比孩子的“未来”,正如作者所言:“本书采取了一种不同的研究进路,避开了传统的“后视镜”的研究方法,而直接观察过去30年来在孩子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出生于其中的家庭,他们所接受的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他们成长于其中的邻里社区。我之所以选择以上社会领域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这些经验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

书中划分阶级的标准乃是父母受到的教育程度,“虽然教育和收入正变得高度相关,但我主要还是选用教育作为本书衡量社会阶级的指标,首先是因为在大多数调查中的收入计量都会掺入很多“杂音”(容易出错,甚至是完全缺失),而且还因为,即便教育和收入两类数据均可得,教育通常来说也能更准确地预测孩子的未来。”因此,作者将研究对象的阶级进行了三分:“最上层的三分之一是大学毕业生,最底层的三分之一则是高中及以下,中间的三分之一则接受过某种高中后的成人教育。”

回到中国,读书一事成为主流似乎仅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缓缓拉开序幕,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内,抓住时代脉搏的人和固守传统(而所谓的传统只不过是建国之后的特殊情况,古代的传统可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差异越来越大。当下,政策以外的产业(例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开拓者无不是高学历者,但我们似乎还存在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详情见拥有499位世界500强高管的知乎),遮盖了读书的效用。但我更相信,当下之中国,读书的效用远还没有能够达到划分阶层的标准,但我同时也相信,不远之后(最多不超过两代人)的中国,这一划分标准将同样适用。

三、几个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作者在书中主要分析了不同阶级的家庭结构、为人父母、学校条件、邻里社区四个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同阶级的家庭在其所占用的可用以养育孩子的经济收入上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上层阶级“在抚养下一代时,他们事无巨细,不计时间和金钱,无微不至地关心。”,但下层阶级“经济资源难免捉襟见肘,成长环境又如此艰难乃至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做父母的怀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有时候也无济于事。”

对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作者指出“在绝大多数研究中,我们都能发现为人父母的规范已经表现出了一项普遍的阶级差异:高知父母致力于培养自立、独立、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要让子女自尊自强,有能力做出积极向上的选择;相反,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往往把目光投向纪律和服从,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家长定下的各种规矩。”对于祖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作者悲从中来地说道“简言之,如果把祖父母这一代辈的因素考虑在内,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阶级鸿沟就会进一步扩大。”

教育事业的伟大之处或许在于:“美国公立教育系统之创设,其出发点就是要给所有的孩子,无论他们的家庭出身,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阶级差异,功夫在诗外,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学校做了些什么,而在于学生在校外的生活。”。

这对于想要通过教育实现上行流动的美国人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消息,并且——“对于出身底层的穷孩子来说,上大学变得更容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好大学也变得容易了。”——此种水涨船高的现象存在于任何经济有所发展的地区。更何况“读好大学总能让人距离成功更近一步,但如果统计这类大学的录取率,实际上阶级差距近年来在扩张。”,而美国大学的机制(“被大学录取是一回事,但拿到大学毕业证则是另一回事。”)进一步拉大了阶级差距的鸿沟。

但作者认为,最为可怕的却是:“在成绩好的穷孩子中,只有29%的人最终能从大学毕业,反而是成绩差的富家子会有30%拿到大学文凭,家庭出身压倒成绩成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只能宣告美国梦已经破碎,作为其核心理念的机会平等已经不复存在。”

反思中国,家庭经济对孩子的影响差异乍看起来的严重性未达到可畏的程度,但正同书中所言,经济好的家庭往往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方法养育孩子,而“上层阶级家庭的社会关系网放大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资产,进一步确保了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认为互联网的加入会改变阶层差异的国人甚至忘记了互联网的发家地正是文中研究背景地美国。

“但问题在于,有同样的机会上网,并不意味每一位网友都可以从网上获得同样的收益。”、“上层阶级的孩子往往掌握了更复杂的数字信息处理技巧,他们知道如何在互联网上检索信息,如何评估网上所得到的信息。而且,在施展这些信息处理技巧时,他们也能得到更充分的社会支持。当这些孩子运用互联网时,他们更有能力收获我们当下数字化经济和社会的红利。反过来说,即便下层阶级的孩子有着相同的上网渠道,但他们也缺乏数字时代的头脑,无法利用互联网来增加他们的人生机会。至少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互联网看起来是在扩张机会鸿沟,而不是闭合。”

四、我们能做什么

任何提出严峻问题的人到达此点,想必都只能给出一个抽象而又宽泛的回答,作者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但作者承认解决方案之难寻的同时,认为揭露问题:“由于美国社会的阶级隔离越来越森严,成功人士已无从知晓社会的另一半在如何生活,我们自己的孩子对贫穷更是毫无感知。隔膜造成了冷漠,正因此我们不那么同情出身卑微的穷孩子的困境,我们原有责任,但现在却被抛之脑后。”才是这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宗教和道德方面:“若是对这些穷孩子置若罔闻,就有违我们最发自内心的宗教和道德价值观。”;政治方面:“阶级之间的机会鸿沟不仅会危及美国的繁荣,而且会破坏我们的民主,甚至是我们的政治稳定。”。基于此,下一代的孩子们就不仅仅是“我的孩子”,而是“我们的孩子”。

具体的解决方案绝非一朝一夕可达成,但每一个问题必须首先被意识到,然后才是不断探究解决的过程。我有幸在十几年中,看到了山村和乡镇,县城和省会,看到了三面环山和国际都市的不同之处,而其间的差距之大,我想,甚至已经超越了书中所言的阶级差距。

我们的境况更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而不是当下之美国,可是,指数爆炸的后发国家除却经济增长的爆炸之外,问题的爆炸增长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又不得不令人担忧当下我们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学还处在一个非常稚嫩的时代,但我们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却“老有所成”,至少,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和美国人一样“深信幸福生活的根本在于个人的自我奋斗。”而此种信念多半是过于突出“个体性”,而将“我们”所遮蔽得过于严密。

更何况本文也会出现书中所言的现象:“吊诡的是,这些最新的研究发现却只会进一步拉大阶级之间的差距,至少短期看来如此。原因很简单,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可能获知上述研究,也许是自己读到了,也许是听到别人转述,也因此更会在教育子女时亲身实践这些研究的指导......只有爱是不够的,爱的花朵未必能结出成长的果实。”

反躬自身,是否读研就代表着实现了上层流动,这是一个只能“后视镜”的问题,但若将自身置身于“广角镜”,那么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多么不舍或不愿,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只是历史洪流中的沧海一粟,唯有随波逐流尔。

疫情视频观后感通用


您知道从哪些角度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好呢?在生活中有空看一看电影已经是很习以为常的事情,观看一部影片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我们可以将心情写进观后感,让回忆得以留存,观后感范文网认为“疫情视频观后感”是一个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我们提供的模板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修改!

疫情视频观后感 篇1

疫情视频大学生观后感示例如下: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非常感谢疫情期间学校提供的这些视频。这些视频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疫情的实时情况,还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社会、家庭、健康和防疫的知识。

通过观看疫情视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脆弱性和无助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和健康。同时,疫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观看疫情视频还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健康和防疫的知识。例如,我了解到了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如何佩戴口罩,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消毒剂等等。这些知识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疫情有很大的帮助。

观看疫情视频是一次非常有益的体验。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我不仅了解了疫情的实时情况,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社会、家庭、健康和防疫的知识。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疫情视频观后感 篇2

疫情期间,短视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近日,我也观看了许多疫情相关的短视频,下面是我的观后感。

短视频中的疫情信息非常及时和全面。短视频平台通常会根据时间来更新视频内容,所以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新的疫情信息。这些短视频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防疫措施,比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防疫也非常重要。

短视频中的防疫措施也非常实用。短视频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防疫技巧,比如消毒、通风、隔离等等。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应对疫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短视频中的疫情信息也非常有趣。短视频中常常会有一些与疫情相关的有趣的话题,比如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医护人员的奋斗等等。这些话题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疫情,同时也可以增强观众对于疫情的认识和了解。

短视频对于疫情期间的信息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短视频不仅提供了及时和全面的疫情信息,也提供了实用的防疫技巧和有趣的话题,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疫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疫情视频观后感 篇3

钟南山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无数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相信有一天,当我们最终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钟南山的形象,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新偶像和人生奋斗目标。下面小编整理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欢迎阅读。

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1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春节,病毒来袭,肺炎肆虐,您披挂上阵,冲到疫情的第一线。您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我们带来希望,您给全国人民吃下了定心丸。

爷爷,说实话,我之前并不认识您(请原谅我的无知),当看到您火车上疲惫的照片,当听到您告诉大家都不要去武汉,而您却急忙赶往武汉,您的名字就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于是我悄悄地查询了有关于您的资料介绍,17年前,非典横行,是您实事求是地通报疫情,兢兢业业地救治病人,带领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战胜了非典。17年后的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您又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爷爷,从前的我,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如今,认识您以后,我知道了现在好好学习的意义,是成为您那样拥有伟大人格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希望我能为家人,为社会,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看着镜头前的您含着泪坚定地说: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我的心仿佛被揉碎了。我既心疼您又敬佩您。不知道八十四岁的您还好吗?有没有好好吃饭呢?您要替全国人民保护好你自己,多喝水,多休息啊!

祝您身体健康,早日回家!

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2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

在得知,您听到疫情爆发这个消息后就义无反顾前往武汉时,我很震惊。

在当年非典的时候,您就冲在一线救助病人,今年,您已经84岁高龄了,告诫我们不要出门,可您自己却坐上了高铁,前往抗疫第一线武汉。当看到您双目紧闭但眼睛上还戴着眼镜,座位前,还摆放着一台电脑,我就知道,您是真正在为人们做贡献,想让疫情早一点结束。到了武汉后,您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被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您和所有白衣天使们都没有退缩,反而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其中。

您与所有白衣天使一样,都是一位战士,身上的防护服就是你们的战袍,手中的医疗器械就是你们的宝剑,在采访中,您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的。

钟南山爷爷,我敬佩您,敬佩您的勇气,敬佩您的智慧,敬佩您无私的为祖国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不仅是您,还有许许多多的白衣天使们,不辱使命,超负荷的工作,把人民放在了第一位。

是啊,我们也相信,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3

亲爱的钟南山爷爷:

您好!我是绍兴的一名三年级初中生。虽然我们没见过面,素不相识,但是还能每天从网络里看到、听到您的名字,您这样义无反顾地与病毒打交道,难道您就没有疲劳的时候吗?到今天为止,我并没有一个偶像,但到现在,我明白了,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是最值得尊敬的。一开始时,我觉得这次病毒没什么大不了的,到后来我意识到这个想法大错特错,体会到了这次病毒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虽然我不能像您那样为病人们做出卓越的贡献,但我也能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比如,让爸爸妈妈勤洗手等。您一直跟别人说: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84岁高龄的您却义无反顾地去支援武汉。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意义!

祝:钟南山爷爷长命百岁。

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庚子年春,荆楚大疫,举国惊惶。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全体国人的悠悠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那个17年前非典扩散的恐怖日子。正是在这样人人自危的危急关头,17年前,钟南山院士毅然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17年后的今天,84岁的他建议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再一次挺身而出,坚定逆行。一张在列车上休息的照片不知湿润了多少人的眼眶,暖黄的灯光笼罩着他疲惫却依旧健康的面容,给人们坚实可靠的安全感,仿佛他就是那一座巍峨耸立的青山,守护着身后眉眼盈盈的故土,热忱一生的山河。

非典时的钟院士反对权威专家普通流感的观点,厉声指责媒体虚假报道,非典并不可怕,可防,可治短短几字,掷地有声。从儿时父亲耳濡目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到在英国求学时以真才实干改变外国同行对中国的看法,再到他决然拒绝爱丁堡大学的挽留,回到中国报效祖国。再观眼下,钟院士的话再次成为了病患的曙光,国民的希望。

在科学研究上一丝不苟,年过古稀未伏枥的他,却在镜头前一次又一次哽咽。当他听到武汉市民都在家里开着窗户唱国歌时,当他称赞李 文亮为英雄时,当他说到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时,他分明红了眼眶。这样的无声落泪,让人们看到了为医者之仁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医学战士对生命的敬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盈而隽永的灵魂,让人们看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情感共鸣。

其实不止钟院士,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医护工作者也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故而求大同。星辰点点,浮沉聚往,银河倾然而下;细浪娟娟,汇流成海,明月欣然而起,这些无名英雄用爱筑起一道坚强的长城,坚守战场,保家卫国。

杏林分钟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生死存亡、千钧一发之际,他是无边黑夜中的北斗星辰,有着心怀天下苍生的豪气,有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胸怀,脱离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原始本能,将远方和他人放在心间,在披荆斩棘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无悔奉献中誓将健康还人间。我有国士,当世无双,面对疫情,我们不相信神灵,却知道有这样一座万古长青的丰碑彪炳史册。

关于疫情的钟南山事迹视频观后感5

84岁,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

不少网友说,听见这个名字,犹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轻人也要赶快成长,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没有愧疚?

的确,照片之所以刷屏,因为它表达出了人们的复杂心情,这里面既有对这位高龄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对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相信在疾病面前

对医学科学研究者的相信,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相信,更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平安归来的相信。

钟南山院士,成为这场对抗肺炎战役中的一个清晰身影。然而还有很多的医护工作者,在蓝色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下,被模糊成统一的形象。

人们或许辨别不清他们每一位的模样,但崇高的医师职业道德却闪烁在每一位普通的医护人员身上。

当医护人员在发热病房坚守432个小时夜以继日,人们能感受到他们身心的疲累。当同济医院志愿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申请书,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也是父母、孩子、伴侣,却选择在生命危险面前,兑现救死扶伤的诺言,承担医者父母的责任。

面临危险,始见英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防护服后凝重的眼神、坚毅的表情,与时钟争分夺秒的身影,凌晨时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这一切,让这场战役变得不再抽象。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单单是政府部门或者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

谨遵医嘱,这四个字在此时格外具有分量。

平时热衷养生、迷信野味滋补的人,要提高警惕,提升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春节、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性大,更不能轻视疫情。

无特殊事项不要去武汉,武汉市民尽量留在武汉,有疑似症状及时到医院门诊检测,每个人加强防护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养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习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他人,保护那些奋战在生死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

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


以下是一篇关于“觉醒年代观后感”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解压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影便是其中之一,内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此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即可形成观后感,写观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动笔写作品名观后感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电视剧看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时而感动,时而气愤,时而惋惜,时而温情。现在我谈谈我的感受。

一、谈几位主演。

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这几个为新青年的主编,也是电视剧的主线人物,从他们的求学经历,从他们的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经历,从他们相识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热血青年,在不断的探索解救中国的治国出路,也许会失败,也许有坎坷,也许有人同意,也许有人反对,但这几个人初心不改,尽管在观点上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为了劳苦大众,为了解放全人类。

二、谈几位青年。

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这几位青年是《新青年》的追随者,他们怀有一腔报国热情,正直无私,不断地在探索,不断地在跟随着新青年的脚步。他们扎根在基层,体会劳工的辛苦,宣讲马克思主义。他们是我们共产党的优秀青年代表,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更是带领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闹革命,带领劳苦大众打破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中国。

三、谈几位配角。

北大校长蔡元培,北大教授辜鸿铭,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共和国总理汪大燮,这几个配角演的是特别好。尤其北大校长蔡元培,有礼有节,为人师表,思维开阔,视野高端,把北京大学创办成了思想碰撞之地,科学启蒙之地。他支持新青年的创办,把一群有理想的老师和青年人聚集到了一起,使北大有了百年历史。辜鸿铭身为北大教授,热爱国学,精通外文,不支持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不与日亲日派同流合污,体现了一代文人的风骨。联合国谈判代表顾维钧宁可冒着被暗杀的风险,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也在外交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汪大燮,也是正直无私的一个人,一心为国的人。

四、谈几位女性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透着中国传统女人的美德:温柔坚忍无私。陈独秀的妻子高君曼,一心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丈夫背后的坚强后盾,知性优雅,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与陈独秀为心灵伴侣。女学生柳眉,易群先,邓颖超等,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真理,追求平等,反对封建思想,给后来的女性解放树立了榜样。

五、谈几个流派。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和派,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俄国派,以胡适为代表的美国派,以陈乔年为代表的无政府派,还有工业救国派,在这些流派中,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在不断的摸索中,李大钊推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使毛泽东周恩来等有志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在陈独秀陈乔年思想觉醒之后,最终和李大钊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改革道路上血和泪的经验总结。

回望过去,泱泱华夏,可谓民不聊生,腐朽之至。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史。从袁世凯复辟到军阀混战,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这个大背景下,《觉醒年代》让我们看到了当初中国人为救国而所做出的努力。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新青年》传的沸沸扬扬,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这为新民主主义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

这部剧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国的革命人士。以前只知他们是英雄,而如今了解到了他们的性格、性情。我欣赏陈独秀的宽广心怀,李大钊的爱国情怀,毛泽东的救世之心以及众多北大学生、工人、商人为拯救民族而做的革命。他们的一颦一笑,藏着聚散悲伤;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但最令我为之敬仰的,是他们的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这是我们当今要学习并为之实践的。

作为中华儿女,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清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我们要有乘风破浪之精神,担当起国家和历史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使命,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尊重学生,干好本职工作,做到问心无愧,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素养的水主义接班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最近追剧《觉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长了。儿时的记忆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电视,需要花钱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还是会厚着脸皮挤到邻居家的门缝里偷看,被逮住了就会被驱赶,偶尔有了钱也会付费光明正大的去看。后来自己家也有了黑白电视,老妈说后来也有了彩电。总之,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后来老爸又背回来一个单缸洗衣机。那时候并不懂得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经历了不少,从一个小姑娘单枪匹马闯江湖,四处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国的怀抱,另有一番感触。儿时追剧也只是看热闹,隐隐记得那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只是看热闹。现在追剧会思考,在剧中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觉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萌芽和确立、我们中国共产党政党的由来,以及思想的核心,为什么是中国革命而不是中国改良,为什么我们中国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石,为什么会有中国共产党。这让我有种要把整个中国历史系统的读一遍的计划。

剧中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校长,并邀请陈独秀到北大助力,协助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李大钊在北大组件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与陈独秀共同成功发起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建立,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起工人运动、五一劳动节,以及8小时工作制的由来。引领中国新青年建立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大人物。他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为中国寻找一条拯救国家的科学、民主的革新道路。

让我联想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条走过来的。那些年并不关心也不懂什么经济、政治政策,唯一考虑的是赚钱买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过好,也从来不懂这些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中,从土地下放,包干责任制,家里生活逐渐好起来,到沿海的改革开放,允许先有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内陆发展。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论文 觉醒年代观后感3000字大学生题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历史第一轮复习到中国近代史时,老师便给我们放映过《觉醒年代》的剪辑视频。这部剧正火之时,它的踪迹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包括之后所做的习题中也出现过它的名字。自那时起我便对它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毕竟之前鲜少有电视剧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知名度。

暑假的到来使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去细细品尝这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正巧父母也对它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开启了快乐的三人追剧之旅。

《觉醒年代》是从1915年开始讲起的。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一时间民族危机大大加重,而在此前后,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将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一时间军阀混战,民众蒙昧,思想混乱,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始了。主角陈独秀的出场十分出人意,当我还在猜测那群正在争论的学生中的哪一位是陈独秀时,画面中却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男人。他甚至毫无顾忌地直接吃起了桌上的剩饭剩菜。然而随着剧情的继续,在我不可置信的惊叹声中,那个男人的身份揭晓了,他便是本作的主角——陈独秀。

我从未想象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登场,这与我在课本上看到的照

片里的他的形象简直大相径庭,可这就是他所经历过的时期——流亡到日本后的一段落魄的时期。

先前我从未看过任何一部历史剧,而《觉醒年代》给了我一次良好的初体验。剧中的人物是那么鲜活生动,他们有欢喜也有悲伤,不再只是书上冰冷的文字。这也让我认识到,那些革命先烈们也是真真正正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是一直如此伟岸,如此遥不可及,他们也曾经历过落魄、迷茫。

随着剧情的推进,终于,那两位因此部剧而名声大噪的人物出现了——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这兄弟俩真不愧为陈独秀的儿子,登场方式与其父同样出人意料。此时的他们似是与父亲的关系僵化了,无论如何也不愿回家去,而这一切的原因,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慨。

在汪盂邹所办的宴席上,陈延年说出了自己疏远父亲的原因——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弃家逃跑。这让陈延年无法理解,并因此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异样的看法。但在周围人的解释下,才揭晓了当年陈独秀“逃跑”的真相。

无论在是否知道详情的情况下看,陈独秀都确确实实舍弃了自己的家人,这或许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也正应了剧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干革命哪有不苦的。可这苦是我自找的,我情愿的,乐在其中。”他一人背下了有家不能回和被亲生儿子误会的痛苦,这是他参与革命的代价。他对此无怨无悔。在一旁观看的我的父母也感叹道“是啊,有时就是这样,国家和家庭对于革命者来说只能选一个。”在我看来,对于国家,他们是舍己为人的英雄好汉;但对于自己的家庭他们却可能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但这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选择就是这样。

虽然《觉醒年代》是以陈独秀为主角,但没过几集另一位伟人就登场了,他便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的登场也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我模糊地记得,那是在一条拥挤的街道上,周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色调。突然,人群中一抹蓝色的出现,使整个画面都变得明亮了起来。身着灰蓝长衫的青年从人群中穿过,堪堪用手挡了下眼前的雨水,让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话:“他从风雨中走来,带领人民走向光明中去。”彼时的毛润之尚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谁又会想到就是这个走在普通群众中的平凡青年,若干年后会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人物呢。

《觉醒年代)的人物出场安排都十分用心,总是能让人记住那些片段。鲁迅先生的登场更是对应了其著作《药》中的场景。一个小偷要被斩首示众,周围的路人却丝亳没有畏惧或怜悯之心,反而凑上前去围观。当他被斩首后,人们只是震惊了一下,可震惊过后,又有一群人争着抢着要去用馒头蘸他的鲜血,更有甚者叫嚷着:“蘸血要趁热”,一旁的路人也只是讨论着刽子手的刀法。一时间,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现状被勾勒了出来。

而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周先生只是背对着这一切,他就那样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手中的报纸,但他的内心,是否又真如表面上那般平静呢?

除了关键人物的登场外,剧中还有几处情节让我同样难以忘怀。1919年的巴黎和会,那是一个关键的会议,一个让中国人清醒的会议。我无法忘却,陆征祥、王正延、顾维钧三人,在深夜,一边无助地守候着电话,等待着英法在最后一刻施舍的同情。一边含泪笑谈:“咱仨如何死好呢?”那时顾维钧眼里透着光,向同伴们讲述梦中他们凯旋归来的场景。陆征祥、王正廷含泪听着,憧憬着,幻想着。随后,顾维钧缓缓起身走出房间,打破了这一切虚幻的美好,又回归到了残酷的现实中来。沉重的脚步,孤独的背影,背景音乐低声哀怨吟唱,他无声地压抑着痛哭,双手掩面又放下,仍是那个沉默的背影。

这一段看得实在是让人压抑窒息,早在顾维钧诉说着自己的幻想时,我的眼泪就已经忍不住掉了下来,因为这段历史人尽皆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从前我只是知道结果,却从未想象过那时的外交官们有多么的绝望与无助。如果可以穿越到过去,真想对他们说一句:“先辈们,青岛已经收回来啦!”这一段的演出,把这样一句话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弱国无外交”。弱小的国家,无能的北洋,留给当时外交官的,只有无尽的绝望。

与此同时,国内也乱得一团糟。在知晓中国外交失利后,原本精神抖擞的青年郭心刚竟一夜之间白了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留下的遗愿,他终是没能达成。之后,国内有志之士反对北洋政府签订合约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在此背景下,以北大学生为主,一场燃遍全国的、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便展开了。

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作为主角之二,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网上有这样一个精彩的剪辑视频,其内容便是这两兄弟的经典剧情桥段,配乐是周深的《请笃信一个梦》。“你一路迎向那被黄昏染红的天边,怀揣着来时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结”,这歌词仿佛为他们量身定做一般,每看及此,我的眼泪便会止不住地掉下来。剧中的陈家两兄弟总是形影不离,他们既展现出了那个年龄青春活泼的一面,又展现出了作为革命战士的宁死不屈的坚强。《觉醒年代》播出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正是这部剧的出现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他们,认识并了解了更多革命斗争年代中默默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们。

《觉醒年代》为我带来了良好的追剧体验。我从不追剧,但现在我发现,我并非不喜欢看电视剧,只是我想看的,是这样制作精良的、有内容、有意义的电视剧。感谢《觉醒年代》的参与制作的人员,让我更加详细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带我领略了与课本不同的那些伟大的人们的生动模样。我也将会把剧中所看所学的各个层面的好的东西转化到学习和生活中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近日,笔者在北京世纪剧院一睹音乐剧《觉醒年代》的风采。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使得笔者对《觉醒年代》的这部舞台剧版充满了期待。

“歌词”与“二度创作”

无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当剧中人抒情时,自然需要咏叹调,当剧中人叙事时,无疑离不开宣叙调,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音乐剧《觉醒年代》也不例外。

很显然,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词作者王怡娃、孙浩程,为全剧逐步迈向高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作用。虽然该剧的诸歌词既有时代语言,又有口语化特征,但“一音多字”与“跑动型”的“词曲结合”,不论是对于演员的字正腔圆还是观众对提词器的依赖,都提出了难度不小的挑战。这在该剧诸角色的叙事——宣叙调中表现尤甚。令人欣慰的是,演员们以整齐划一的面貌,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挑战,令笔者对该表演团队赞赏有加。

音乐剧《觉醒年代》的两位曲作者是陈琪丰、魏虎虎,为全剧创作出合适的旋律。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觉醒年代》中两位女角高君曼、赵纫兰的唱段,无论是一度创作——旋律还是二度创作——歌唱,都非常出彩。其中,以高君曼一角的创作、表演尤为突出。饰高君曼的演员之表演,堪称全剧的一大亮点。无论是演员的基本功展示,还是对声音的控制,也无论是音色之漂亮,还是对剧中人的沉浸式诠释,都有压倒两位男主角的“抢戏”之嫌。当然,此种“抢戏”是笔者求之不得的。换句话说,此种“抢戏”恰恰是现在的舞台表演较为缺乏的。真诚地希望此种“抢戏”的演员越来越多。

笔者注意到扮演辜鸿铭、吴炳湘的是同一位演员,两个角色虽戏不多,但同样较出彩。首先是一度创作者赋予了该角色亦庄亦谐的戏份,其次是该二度创作者——演员帕赛,对角色的拿捏、演绎较适度。一句话,这位青年演员应该有着一个无量的前途。此外,“打更人”这个角色显然是编导希望借助其对全剧起到一个穿针引线、无缝衔接的作用,然,窃以为,如果没有“打更人”这个角色,该剧既能瘦身,又能更加凝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通唱式”与“简约”

音乐剧《觉醒年代》节目单上标明:全剧采用了“通唱式(Sung-through)”的表达方式(就像“全唱型”歌剧一样)。此举意在传达出一度创作者“用音乐本身来说话”的美好愿望,说明至少在创作理念上,一度创作者对音乐还是比较重视的。然,也许恰恰是因为太重视了,全剧的音乐(含无歌唱部分)贯穿始终,呈奔流不息状,让人似有不易寻觅“句读”的感觉。其实,当演员在进行“话剧念白”时,音乐作短暂的休止亦未尝不可,或许还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就像国画一样,留白是很重要的,如果画面都画满了,没有留白,那么国画的意境之美、想象空间又在哪里呢?另外,全剧音乐的编曲有过于追求“简约”的倾向,几乎从头至尾都是钢琴在独奏(个别地方加入了少许的弦乐),虽然包括笔者在内的人们从来不否认“简约”也是一种美。

“音乐”与“剧”

毋庸置疑,将43集的电视剧改编、浓缩为一部同名音乐剧,是一件何其艰难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细节无法回避。将如此风云变幻的历史瞬间,寄希望通过两个半小时时长的音乐剧来讲清楚,对编剧、导演从创作伊始便提出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就此而言,笔者必须向音乐剧《觉醒年代》的编剧王怡娃、程乐儿、李文贤和导演高瑞嘉致敬。

就剧本来看,全剧似有着“前松后紧”的节奏。如剧情在开篇之时讲述陈独秀、李大钊在日本与其他中国留学生论辩中国未来出路的部分,就略显过于详细。如能将该部分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或直接从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开启,好像也不是不可以。这样“日本论辩”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也就不会使下半场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令人目不暇接。相应地,诸剧中人的歌唱也就有着同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势,最终使得下半场的部分角色的人物性格、音乐性格无法充分展开,难以做到个性鲜明而令人记忆深刻。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音乐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剧”上,“音乐”不过是音乐剧的呈现手段、表述方式而已。换言之,只有剧本先立起来,音乐剧的音乐才能站在“剧”的肩膀之上而唱起来。或许是因为同名电视剧的剧本先入为主的原因,该音乐剧的剧本对电视剧底本难以彻底割舍,故音乐剧的出场亮相“角色”太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从而为该音乐剧作曲家创作的“留白”不够充分,令作曲家不易抓住全剧的精髓。笔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部音乐剧或歌剧要想站得高、唱得响、立得住、传得远,最好要有旋律片段能够令观众在散场后走出剧场之时便能随口哼唱出,最好要有一两个选段能够脱离该剧的母体并被之后的演员作为“独立作品”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唱——虽然这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

毫无疑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自诞生之日便站在了一个令人仰视的制高点——熔思想性、学术性、可看性于一炉,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巨人的肩膀。有了如是坚强的肩膀,还有什么可以阻止后来者一路高歌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电视剧《觉醒年代》2月1日起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揭示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展现,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与历史卷轴。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欲图根本之救亡”,一些先进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在反思中逐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就必须先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革命者在一片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借此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致敬革命先驱,刻画鲜活人物群像

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拥有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演绎了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全剧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并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觉醒年代》既展示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也表现了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还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付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个个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尖锐交锋,勾勒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由于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觉醒年代》出品方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的主创团队。其中,著名制作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党史专家、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曾执导过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等优秀作品的张永新执导。而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更令《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对于《觉醒年代》这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点剧目,剧组上下都抱持着一颗敬畏之心进行每一场戏的创作,坚持“以史为据、以人为本”,“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无论剧本、表演,还是服装、化妆、道具,各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张永新透露,剧中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子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大小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摄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进行了复刻。

导演张永新“量体裁衣,穿针引线”,将主创团队的群体智慧发挥到极致。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在艺术创作中以导演为核心,认真钻研历史和党史,剧中的一个场景、一句台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仔细推敲。张桐介绍:“《觉醒年代》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是不惜血本,不但真实还原了老北京的街道、风沙,哪怕仅仅是一片不起眼的墙头上的苔藓都不会忽略。”于和伟则表示:“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我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这部剧,见天地!见苍生!见国魂!”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中侯京健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是一位纯粹、执着而充满活力的青年革命者,他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追寻着真正适用于中国道路的理论思想。在“南陈北李”思想影响全中国的那个年代,青年毛泽东怀揣着梦想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北京求学,虽然只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但他不拘于自己的身份,更不拘于别人的冷漠,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成长为一代伟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展现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深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这一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据了解,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全程参与创作,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人人都说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的内容很精彩,在网上也拥有很高的评价。今年暑假,我利用空闲时间完整地看了这部电视剧,感慨颇多。

首先,就是“不易与不屈”。北洋政府和军阀的黑暗统治,结果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真的是不易。之所以能推翻黑暗统治,依靠的就是强大的人民力量,这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他们不屈服,因为他们知道这人世间在黑暗政府统治下的疾苦,他们不愿后代也如此生活。所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最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其次,我觉得这部剧拍的好,它好在将课本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更好的了解中国不屈近现代历史。比如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详细过程以及结果。他用幽默风趣且又不失礼节的语言把“保皇党”和“激进派”而斗争表演的淋漓尽致。其中蔡元培先生任北大的演讲词,真可谓是深入人心,给人极大的振奋。蔡校长提出的“兼容并包”,那并没有将顽固的思想在北京大学里扼杀,而是赞扬他们对外国势力的反对。这点着实让我敬佩。

再者,“抨击旧文化,树立新旗帜”。因为这个信念,他们开始了新的征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他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狠狠的抨击批评了旧文化、旧制度。其中“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句话让我深深体会到思想的腐朽以及政治的黑暗。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它是思想交流的新起点。它也是一个自由、爱国的学术领域。直到今天,他也是无数人心之所向的地方。五四运动的胜利,他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大地带来了一缕阳光,它沐浴了中华大地,在历史的进程中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标杆。

最后,《觉醒年代》告诉了我许多的道理。比如陈延年、陈乔年的独立;李大钊、陈独秀坚持真理的精神;蔡校长的宽阔胸怀等等。这些道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是陈独秀说的,他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这个祖国,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还有蔡元培先生说过:“宽容和厚道是我们读书人从小的习养。但是,宽容和厚道它不是没有限度的呀!”先生的话我谨记心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前“南陈北李”传佳话,现在山河无恙。我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定会繁荣昌盛。人民定会幸福安康。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古今多豪杰,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救民之水深火热。

2021年适逢建党百年,一部叫做《觉醒年代》的电视剧吸引了我的目光。1915年到1921年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

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首当其冲的陈独秀等人原本都是近代历史书籍上一个又一个冷冰冰的书面人物,仿佛毫无关联。而在这部电视剧中,一位位冷冰冰的大家全部鲜活了起来,从历史波澜的画卷中一跃而出在百年后的荧幕上为大家娓娓道来那个动荡年代的故事。讲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

回溯到100多年前,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其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陈独秀与李大钊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李大钊说:“我们必须要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

在探索和发展真理时,十分艰难。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巨作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

觉醒一词,用的恰如其分。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那个动荡岁月里有封建士绅的洋务运动,有神鬼颠倒的太平天国,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有张骞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甚至有袁世凯为代表的军政府复辟、张勋复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场,偌大中华,成了演练场,成了试验田。凡此种种,皆以失败告终。但在一系列的波折下,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是信念的坚守。“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他们;如今,有我们!

速度激情观后感通用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1

整体效果:中上之作

整体来看,这一部效果尚佳。虽然新晋执导的温子仁对比之前该系列的导演林诣彬明显缺失了对大场面的调控和整体的把握,但是剪辑和一些小情节的设置还是可以挽回一些劣势,特别是一些小幽默。“速7”的整体确实不如第五部和第六部。也许温子仁对这类片子的掌控还需要熟悉。考虑到保罗意外去世的情况令剧组临时改写剧本和重新编辑剧情,能达成目前的效果已属不易。

本部导演:恐怖大师

导演温子仁(JamesWan)是恐怖片大师,著名的《电锯惊魂》系列和《死寂》就出自其手。片中的一些镜头(如莱蒂与多姆在夜晚对话前的场景)也明显在提示观众:嗨,我是温子仁,我爱恐怖片。

肉搏动作:激烈刺激

开头结尾的纯肉搏动作场面都令人赏心悦目,动作打斗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托尼·贾的加入也让片子的近身打斗多了更多可看性和立体性(虽然看上去他的举手投足依然是拳霸的范儿),肉搏动作方面很有诚意。

光头硬汉:戏份不一

因为杰森·斯坦森的加入,本系列正反派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巨(光)的局面。不过,同样是光头,同样是硬汉,为什么郭达老师(杰森斯坦森)的戏份更多,但是存在感却不如戏份更少的“岩石”强森呢?

女性角色:各具风采

相比肌肉男扎堆,女性角色存在感较弱。不过,她们性感与野蛮兼顾。《权力的游戏》中成名的“小卷毛”娜塔莉·伊曼纽尔负责性感;饰演莱蒂的米歇尔·罗德里格兹再施拳脚。上一部的女性反派是MMA冠军吉娜·卡拉诺,这次又换成了UFC的隆达·罗西。再这样下去,莱蒂已经无敌了,谁是下一个......

男性配角:昔日巨星

片中出演政府秘密安全部门上司的,是昔日的动作巨星库尔特·拉塞尔,代表作品是鼎鼎大名的《兵人》和《星际奇兵》。当然,片中的老爷子玩起枪来也是拿手好戏。

最终告别:温馨泪奔

片尾的.告别,真的只是告别。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内心的拼命挣扎。海滩上众人望着保罗一家,《seeyouagain》的音乐响起,情绪已被唤起。保罗开车追上范·迪塞尔后问了一句:嘿,真的不打声招呼就走吗?看到此时,泪水就再也控制不住了。脑海中的保罗与片尾穿插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片花交叉,这一切让人无法自已。庆幸的是,他在电影中一直幸福的活下去,也永远活在了影迷的心里。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2

认识范迪塞尔还是当年看极限特工的时候,这个长相酷似罗伯特卡洛斯的肌肉男还有那深沉的声音都吸引着我。自从看了速度与激情之后,成为了他的粉丝。

《速度与激情5》,如果单讲情节。他不算优秀,此片在好莱坞或许算个大杂烩。如果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此片有类似《偷天换日》之类的偷保险箱,《敢死队》之类的枪战等片子的影子在里面。但是相对于偷天换日的迷你另类飙车,和速度与激情中满是改装和带着装甲的车随意肆虐马路,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更有风味,但我却选择肌肉和装甲。

如果说,尼古拉斯凯奇的《极速60秒》是讲述人和车故事影片的一个巅峰,那么《速度与激情》则应该是肌肉与飙车的一个巅峰。范迪塞尔和巨石强森的摔跤或许对美国观众来说,其意义不比成龙和李连杰的比武(其实功夫之王2人的比武还是很让我失望的)。而范迪塞尔和保罗沃克2人独自开车,而又合理带着一保险箱飙车把整个里约热内卢搞的天翻地覆的镜头,或许在很多年内,都不会被超越。与其说这段飙车是飙车界的`精髓,不如说是飙车届的一个“悲哀”。或许是碍于我对影片的狭隘思想,想着,或许很多年,都没人敢拍此类的飙车片了。就像有了后,很久没人拍灾难片一样。

如果有人说,这片子我看过了,一般。那或许他只是电脑前看的枪版。这影片,如果不去电影院看,你永远体会不到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坐在影院椅子上伴随着音响GAO丸抖动的感觉。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3

刚刚辛苦万分地看完了ts版的《速度与激情6》,现将失望汇总如下:

1、结局

自从第4集开始,尤其是第5集,部部皆以欢喜的结局收场,不知道这是不是台湾血统的导演林诣彬为大陆票房考虑,不得而知。然,第6集的欢喜有些“圆满”得过了!归纳为一句话就是:

丢了排骨,留了肉,怪兽赶走白雪公主。以色列小姐盖尔·加朵的死意义不大。相反,她应该放弃同样肋骨的韩国男孩,在续集中没有什么用处。而留下魔鬼面孔、天使身材的米歇尔·罗德里格兹也就罢了,可以安排其伏法入狱,却偏偏赶走“雷神”老婆——西班牙第一**万人迷埃尔莎·帕塔奇!!!

更别说别的了,只是她看着别人的眼神,世界上基乎找不到第二个!活活给才出镜不足5分钟的她落一个比坠机身亡还惨的下场!旧爱完胜新欢?

她又不是小三,导演和编辑何必错杀?

此乃观后第一失望!

2、剧情

不知道是太草率写的剧本,还是编剧和导演之间、编剧之间有哪个环节衔接出了意外?此片的剧情几乎可以从预告片里完全猜完!完全用不上剧透等等

剧情不如上作出彩和出奇,“行文”拖沓,如同拍着拍着,导演倒自己去了几趟厕所,丢下几个爱秀却不知道如何讨好观众的明星演员在那里乱讲。仅仅是乱讲,连乱打都没有,怎么让人看了5以后不失望?

本片的boss还远不如那个比rock大一圈的壮汉来得抢镜,女boss虽然胸足够大,却未能展示她的格斗实才——除了在地铁站通道有一次漂亮的折臂锁摔,其余打斗动作完全看不出此人是mma未尝败绩的吉娜·卡拉诺。

布莱恩假装服刑回国那幕,完全可以不要!为什么非要那个情节才能说明兽女失忆?这样反而很多问题交代不好!

剧中的飙车戏插入得太过生硬,而且伦敦街头飙车,难道非得找不上相的女人加油助威么?少了搞爆破那两兄弟,仿佛搞笑的重任完全丢给了仅有的2个黑人兄弟,而且还专门给了“口才哥”似的,让人觉得速度一降低,激情没了,笑点也少了。

3、节奏

这部电影的节奏就像加了一段国产歌曲的说唱,只会让观众兴奋,不足以紧张地花上十多分钟。毫不客气地说,除了预告片中的火爆镜头外,再无其他镜头配得上“速度”,更攀不着“激情”。可以说,看预告片是为了欣赏整部电影中最华丽、最刺激的一幕。其他时候,你甚至可以在购物中心转一圈。

这本应该是一部让观众窒息的电影,但它几乎让人拖进度条!与前作相距甚远!

4、场面

整个影片看完,我倒觉得影片一开头埃尔莎·帕塔奇躺在范迪塞尔怀里时侧展乳房的场面宏大无比,至少比起整部电影逊色于前作的大场景而言。把打斗的动作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几大场面。在地铁站,两个女人打架,坦克拉赛车,汽车拉赛车,还有两个光头打架的巨人。早知道最后埃尔莎·帕塔奇被甩,倒不如中场来一小段反派boss与吉娜·卡拉诺的激情戏算了!

至少看看真正的角斗士是如何使用mma来控制男人的。

5、人员

多米尼克班底不完整。少了两个爆破兄弟,而且埃尔莎·帕塔奇的戏份少得比片头字幕的时间还短好几倍。有意征兵弄来的吉娜·卡拉诺,除了2场打戏外,领口高度又不对齐美剧里的女**,倒是给盖尔·加朵加了好多戏份,可是排骨挤不出肉。

美有,肉有,也就是说,给野兽米歇尔·罗德里格斯最吸引眼球的时间。这又不是惊悚片。

6、道具

这部电影系列最重要的道具是肌肉车,不管年龄,不管**。但是,本作中的跑车完全起不到刺激眼球的效果,肌肉车们没有摆过什么惊世骇俗的健美姿势,好像一群巨人上台秀肌肉,到**时才发现:原来没有**服。

整部片看完,我只记得有一部黑色的道奇,其他歪瓜裂枣倒没有印象了。

唯一看起来好像有点搞头的,竟然是开始时大舅子和妹夫的飙车!在第五集的结尾,这一幕已经用动画cs的效果表演过了!若非江郎才尽,导演缘何故伎重演?

朋克里面有句话,叫重复就是力量,用在商业片上,我个人觉得不妥,非常不妥!

末了,盼7有所进步。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4

《速度与激情》又出新篇,看过前些部的我,激动的将目光投向电影院。和以往一样,劲爆的画面,拯救者的剧情,光听着可能有些老套,可厉害之处就在于拍出了不同,新瓶装旧酒,一言不合就飙车,一飚就是十五年,同时又因为引入“Family”概念,自带情怀,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七年之痒”是魔咒,它却成功突围。伤感的,保罗的离世,让许多人为它揪心。可喜的是,我们并未看到该系列走向终结,多米尼克受胁迫为黑科技服务,反叛飞车家族,而前一部的大反派德卡特-肖却改邪归正,救出其子。这层层包袱一抛出,便极其吸引观众了。说到这速度与激情,便要谈到其中场面,不可谓不恢弘,且不说在“天降汽车雨”中毁掉了多少辆汽车,也不说整个剧组辗转各地实景拍摄,单说豪车、装甲车、潜艇等各种装备齐齐上阵,再加上柏林大摆球突袭、街头飙车、冰川大战等层出不穷的大场面,简直让人血脉偾张,荷尔蒙炸裂!

当然,该片并非只有“速度”与“激情”,比如卢克.霍布斯与德卡特.肖相爱相杀,仿佛相声里的逗哏与捧哏,毫无悬念地充当起笑点担当,就连多米尼克之子都能时不时地卖个萌,为紧张惊险的剧情平添了几分诙谐。到最后,一众主角谱写HappyEnding,气氛再次回归温馨,契合“Family”这一主题,十分圆满。

这是一部浅显易懂的电影,肌肉和大汉、各种飞驰的赛车和自带解释的台词,一切都是那么直白。这样的电影很难让人讨厌,它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利用一切机会来点燃他人脑子里的愉悦感。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5

由于疫情的原因,原计划于上映的《速度与激情9》不得不延期上映,近日,好莱坞宣布,《速度与激情9》将在6月25日于北美上映,当然国内的影迷也别担心,因为《速度与激情9》已经确定引入内地,而且已经通过审核,择日就会与大家见面。

从预告片来看,韩的强势回归势不可挡,这毫无疑问,今年的票房霸主非《速度与激情9》莫属了,在影片中范·迪塞尔飞车大秀绝活,钢索荡秋千,飞跃大峡谷,更是开车冲破太空,之前就有传闻,速度与激情系列将会冲出地球,没想到真如粉丝所料,让范·迪塞尔饰演的唐老大上演了一次太空飞车。在《速度与激情9》的发布会上,范·迪塞尔也不禁感慨道:不敢相信这个系列已经拍到了第九部,这一切就像是奇迹一般。从前的《速度与激情1》到现在的《速度与激情9》,30多岁的唐老大也变成了50多岁的唐大叔,保罗沃克的不幸逝世也成为了影迷心中永远的痛,每当那首“see you again”响起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保罗沃克那迷人微笑。

在《速度与激情9》中,担当反派BOSS的是唐老大的弟弟,这无疑使唐老大的家庭观念遭到剧烈冲击,为了弥补强森和杰森的两大硬汉的缺席,《速度与激情9》请来了同样出身的摔跤高手赵喜娜,剧情中兄弟俩因为一些陈年旧事闹的反目成仇,那么究竟擦出了怎么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6

2021年五月是一个观影人都非常喜欢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里,有多部备受关注的电影集中上映,给我们带来极多的观影资源,可以一次性看遍各个不同类型的电影大片,令人直呼过瘾。而在5月21日这一天,《速度与激情9》也正式要与我们见面了。

《速度与激情》系列一直都广受众多网友的喜爱,刺激惊险的飞车特技,动作炫酷肌肉爆棚的硬汉主角,都给这部电影带来非同凡响的观影看点,也一直是速度与激情这个系列电影最受影迷期待喜欢的要点所在。虽然这一次因为疫情原因,速9延期上映多达一年的时间,但只要他一出现,就立马能成为网友热议的重点,从这就可以看出速9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作为一个早已经看完速1到速8的老影迷,这一次的《速度与激情9》自然要第一时间到影院中观看;刚刚开了开头,就给我们带来非常一场刺激惊险的经典画面,范迪塞尔驾驶着炫酷跑车,顶着头顶直升机炮弹的轰鸣,在钢索的牵引下,直接将车子冲下高耸如云的悬崖之下,飞跃横跨整个大峡谷,给我们来了一场惊险又刺激的峡谷荡秋千表演,直令我们这些在场的观众,都忍不住低呼出声,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汽车电影的系列之中,《速度与激情》可以一直都牢牢占据在人们的首要位置之上,就是因为他们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观影效果,每次的飞车特技,都能够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又倍感刺激的新感觉。

这一次的整体观影过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那绝对非冲上太空又落地这一段剧情不可,只见主角们穿着特制的黄色太空服,驾驶着两侧装有火箭发射器的炫酷跑车,直接在外太空俯冲而下,最后在重力与火箭发射器的帮助下,完成这一次的惊险飞车之旅。

《速度与激情》作为一部长达二十年的系列电影,我们早就已经熟知整体的剧情与发展,也深知剧中会出现各种飞车特技与惊险战斗,但正是在主演们与种种不同的惊险表演,即使我们知道剧情,也依然会被这些惊险刺激的动作所吸引,从而成为他的忠实粉丝与观众。要说这一次较为遗憾的事情,那绝对非巨石强森与杰森的缺席不可,不过在范迪塞尔等硬汉的引导下,这一次的速9也是非常的刺激好看,不枉我等这些忠实影迷的苦心等待。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7

《速度与激情7》是一部眼下票房大卖,兼具视听冲击和追忆情怀的作品。中国内地市场更是以堪比北美的成绩让人为之惊叹。从某种角度来看,保罗沃克的离去成就了这部作品。

系列作品一般拍到五部开外,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很难站得住脚。毕竟商业片市场洗牌太快,而且纯动作片随着施瓦辛格和史泰龙等人垂垂老矣已成夕阳红。因此《速度与激情》一贯“飙车加动作”双管齐下的做法值得称道,这也是“速激”系列的杀手锏。深谙其道的导演林诣彬是这个系列火遍全球的功臣,他从第三部开始指导该片,并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此后速激系列就口碑渐起,第五部更是一举风靡全球,成为A级别的大制作。片尾亡命里约热内卢街头的狂飙更是让无数影迷百看不厌。此番第七次狂飙演员阵容不变,范迪塞尔,巨石强森和米歇尔罗德里格斯仍是我们的心头好,但导演却换成了指导过《电锯惊魂》等片的温子仁。他接过林诣彬的枪后,开始与原班人马一起“以牙还牙”。值得注意的是,被国内影迷戏称为“郭达老师”的动作红星杰森斯坦森的加入是大杀器,至少让影片从动作场面上不输任何好莱坞一线大片。

那么问题来了:《速激7》为何能如此火爆呢?这第七次的银幕狂飙无外乎依靠两招取胜:疯狂飙车和催泪追忆。首先,作为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也是工业模式的范本,必须从场面上超越想象。因此本片的三板斧式视听冲击,是真正配得上“疯狂”二字的。前所未见的飙车,源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大段视听轰炸!中段的山路追击是全片高潮,阿布扎比的高楼腾跃是强力兴奋剂,片尾的城市追踪是故态复萌。除此之外,如若仅仅是过瘾,并不能引发观众热议成为社会现象,并带来票房狂潮的。于是乎片尾保罗借助CGI技术合成的“告别”,让这三分钟的挽歌今年最伤感的银幕记忆。这样一来,最易被亲情打动的国内观众们瞬间被戳中泪点,保罗的“家人”,让每座城市的影院无眠。这种大片走温情路线获得成功的例子近年来还有一例,就是去年诺兰的神作《星际穿越》。其也是在内地口碑和市场反响都要胜于北美。看似无心插柳的温情主题,却被国内观众所喜爱的,也值得华语电影人反思。

作为续集,好莱坞一半做法就是加大加大再加大,最好成为巨无霸。这部影片的场面也是如此,最典型就是片中“汽车跳伞”段落。丰富想象力配合大胆的实拍,让这个片段从空中速降——车队追击——悬崖腾跃步步惊心,高潮迭起。期间剧组摧毁了奔驰的G Class 系列等各类车型,挥金如土。更值得一提的是,托尼贾作为反派上阵与保罗对战。车外枪火对射,车内拳脚相加。这种齐头并进的打法类似格里菲斯营救升级版,在《速激6》片尾飞机起飞时也用过。上一部是让范迪塞尔和米歇尔罗德里格斯各自对战敌人。此番则是保罗对战拳霸。打得精彩不说,最终保罗的纵身一跃更是令人窒息般精彩。

但是导演风格永远是双刃剑,举个例子说明: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定然不会忘记那辆“红色小车”——莱肯超跑!这款全世界只有七辆阿联酋本土“超跑”上演了阿布扎比高楼飞跃后,却使得影片整体风格偏向漫画和超级英雄片。不仅仅人物打不死和摔不死那么简单,那个夕阳下莱肯超跑伴着爆炸飞跃两栋高楼间的唯美画面将“不真实感”放大到了极致。因为林诣彬指导该系列时,“速激”除去飙车,很多场景追杀与被追杀者之间的紧张感做得很足,这也是动作片的法宝之一(最好的例子是《终结者2》)。并且车辆的应用非常多元。但纵观这部打不死的“速激7”,影片中的紧张感被炫酷的视听所代替,很多场面一上来就是漫画对决般正面两车对撞,直接、粗暴但稍显莽撞。温子仁某种程度上只抓住了这个系列的“形”,没有抓住该系列的“神”,比起林诣彬显然棋差一招,就连最终的洛杉矶夜间追击也不算特别抓人,至少紧张感和节奏上比之前作都有欠缺。当然两个人的文戏都无法免俗,只能靠黑哥们的冷笑话生硬串联起动作场面。

但纵然如此,影片依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片段。比如那个让人不忍心与之告别的结尾。斯人已去,伤感弥漫,无法言说。对于一部商业片而言,其能够被观众记住往往是因某些不能复制的元素。保罗的车子淡出画面,你我的思绪仍剪不断。当系列电影不断的拍摄,不断的积累观众群后,仍然能用精良的制作让一部续集达到及格的水准线且有看点,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所以哪怕《速度与激情7》有再多俗套的文戏,再多夸张与炫技,但是片中每个角色已如家人:他和她和他们都很熟悉,被铭记,藏心底,成追忆。

速度激情观后感 篇8

罗曼很胆小。另外,我有恐高症。我直接捂住嘴。开启了降落伞,罗曼被强行从飞机上拉下来,省去了倒档的环节。

崎岖的山路上,最后还是算安全抵达最危险致命的要点,当一行人刚看到那胁迫拉姆齐的那辆车,就被强烈的炮弹袭击。

当三号枪打开时,防弹玻璃里有冰花。多姆和他的合作是天衣无缝的,打开了装甲车。布莱恩跳进装满炮弹的车里,救出了拉姆齐。

装甲车司机的死使布莱克处于危险之中。当布莱克被关起来,被迫从屋顶上飞下来时,我忍不住在公众面前尖叫。还好米歇尔飞车一个甩尾救了布莱克,看着装甲车从高高的山头坠落发出巨大的轰鸣,布莱恩的勇敢给了我一个不算难过的惊险刺激。

ramsey是一个聪明的黑客,对dom的团队有着最直观的理解。她形容罗曼是队里的小丑。罗曼说:“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恶意,每个人都忍不住笑了。”。

一场恶战,算是成功解救了拉姆齐。

但是重要的数据还没拿到,他们只好再入龙潭虎穴,但是戴克的加入让他们更加危险,伴随王子几百万野兽的声浪结束了一个豪华的patty,戴克拿着枪冲进来,多姆直接开着车飞身冲进了另一幢大厦,站在玻璃前面接**的帅哥的表情就是我第二次看到那野兽冲出来的表情。在连穿第三次的时候,多姆和布莱恩翻身跳下车,多姆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前的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命悬一线是那么可怕,好吧,再一次惊叫。

还好顺利拿到了所需要的东西,这会,忍不住深深的佩服米歇尔这个女汉子。

只是故事还没结束。他们在打猎。他们抓到了迪克·肖。

紧张的背景**,疾驰而去的汽车,这是一个惊险万分的游戏,雪佛兰的crv上,那个神秘的****说了一个请求,让他们务必保护拉姆齐,锁死天眼。

多姆说,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道路是我们的竞技场。

这一场,势在必得。

只是,他们明明知道前路艰险,却无可避免。当多姆拿下十字架时,我突然感到一种悲伤,他会离开我。生活使人们不敢走他们所走的路。布莱恩没想到这是米娅最后一次忏悔。帮我吻杰克。米娅说:“我怀孕了。我是个女儿。

这一段简单家庭式的通话结束,他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我想,就算是布莱恩知道自己会牺牲,肯定也会义不容辞的去帮助多姆的,虽然面对的是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可那些让他不可忘却的出生入死的伙伴,让他义不容辞的愿意与兄弟们同生共死。我相信,因为换做团队任何一个人,他们都明白每一次行动的凶险,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

街头追逐,我看到了我最爱的尾灯,战神果然在布莱恩手里行驶的风驰电掣,我油然记得那黑底白花的大哥鞋,从一开始到布莱恩的逝去,我始终记得。

当多姆坐在战车里等死的时候。几秒钟后,布莱恩的战车化为灰烬。另一边,多姆冲过去和戴克搏斗,但乌云顶仍然没有杀死魔鬼。

硬汉刑警霍布斯从医院蹦断石膏参与了这次战争,天眼信号中断,他只能出现。

多姆vs.德克,范迪塞尔vs.杰森,强者vs.弱者。

硬汉搏斗,绝不花哨,但是一定会让你头皮发麻,没有枪械,直接用铁棒杠上了。

每个人都不遑多让,不可忽视的英雄气魄。

霍布斯击爆了无人机,天眼控制权被寻回。

米歇尔问,嘿,带装甲部队来了吗?霍布斯说,不用,我就是装甲部队。

最后,他一举击落了敌人的战士,把大家从困难中解救出来。

只是有些出其不意,又似乎理所当然,戴克在最后一刻俨然成了敌人眼里的一颗碍眼石,让背后的伙伴一招街头格斗的火箭炮送去另一个世界。这就是站错队伍的最深刻的教训,连后背都不能托付的人,怎么能相信。

最后,多姆的车翻了个身,无数次倒在石堆里,大家都哭了。他是大哥。他照顾每个人,不放弃任何兄弟,甚至忘了给他最爱的女人的戒指。只是一个银十字架。然而,他值得女人的眼泪和兄弟的心痛。

在米歇尔的情话翩翩片中,他忍不住说话,幸运的时,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

霍布斯抓住了德克,每个人都很幸运安全。

每次都以为是结束,但是,谁知道呢。

一首歌《再见》结束了一场恶战,进入了电影的结尾。

多姆说,每次比赛都像一辈子,所以我们是兄弟。

布莱恩追上多姆说,不想说再见就走了。但是,最后的分道扬镳是不是给布莱恩的离去埋了伏笔,不管是电影里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还是真正不在人世的保罗,他都该隐退了,也只能这样华丽丽让人怀念的消失。这是一个难忘的结局,但它减少了我们真正失去保罗的黑影。

一个华丽的驾驶技术,一群生死攸关的朋友,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结尾更温情。

我第一次有兴趣去看电影,我真的不想错过。我错过了之前在电脑上看的6部电影。真遗憾。

也许这次是终结了,就算再拍续集也是残缺不全的,因为保罗的离去,在多姆眼里,他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朋友,而是家人,兄弟。

多么真挚,感动的不是那惊魂车技,而且赤裸裸的兄弟之情,一路来的不离不弃。情感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存在,不管是否厌恶逃避,家人,朋友,爱人。速度与激情一路给了我们所最渴望的东西不是吗?

忠贞不渝的爱人,**,她的誓言就是你飙车我就飙车,你打架我就打架。兄弟,各有所长,生死与共。豪车,洋房,只要有公路就是赛场,让生命在宣嚣的城市里肆意绽放。

情深不需多言,彼此知道珍惜,人生不易,一句活着足以。

请让我再一次怀念保罗,一路走好。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