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知青观后感

知青观后感

时间:2024-01-22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 篇1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 篇2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 篇3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 篇4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延伸阅读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篇1】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篇2】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篇3】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篇4】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 篇1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 篇2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 篇3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 篇4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范文9篇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知青观后感范文"这样的内容,请留心听讲希望你能学到一些新的技能。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相当多值得欣赏的优秀影视作品,观后感是带有个人色彩和主观情绪的文字。观看影视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能够通过观后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在认真了解过后,才能保证能写好观后感。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1】

通过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再现”来彰显青年***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从中可以感受到领导干部成长的“四点启示”:

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和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在思想上支持核心、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的政治决心。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党委书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优良作风和素质。

一要学***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精神。书中的受访者称,***在梁家河待了7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本书,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即是在工作最忙、最辛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和思考。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海洋,他才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为人民做好事的能力。

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代,物质条件优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习,不断丰富思想,净化心灵,提高能力。

二要学***平总书记踏实肯干的作风。***从一名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的精神诠释了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办实事,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戴。我们基层普通党员干部都要学***记这种沉下身子、耐下性子,从一件件小事干起,竭尽全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精,做出实效、做出特色,无愧于良心、无愧于组织,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要学***记心系群众的情怀。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我们要学***记这种为民爱民情怀,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忘初心、真心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

在扶贫方面,要始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扶贫开发的联系点,倾听民声,释疑解忧,惠民生,努力解决困难和急事,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2】

1969年随着一声上山下乡动员号令,您同北京八一学校20余名同学一起乘上了奔赴陕北延边梁家河的知青专列。那时您仅仅15岁,按规定还不够上山下乡的年龄。可面对国家的号召,您毅然决然地同您的同学一道来到了这贫瘠荒凉的陕北大地上。十五岁的幼肩上您担起了沉重的扁担,青少年情感的成长路上,您心里装满农村、农民,装满斗风沙、战严寒,改天换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情怀。面对人人欺逗的弱智孩童,您主动亲近、主动关怀。村里的集市上您听说当过爸爸勤务兵的要饭老人在打听您的时候,您给钱给物,脱下自己的大衣送给老人。陕北的冬天是干冷干冷的,当您送出自己的大衣时,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将来怎么过冬。同您一起插队的北京市八一学校的雷榕生、雷平生这样评价您, “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别人穿,让出自己的食物给别人吃。而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您的人格真真令人感佩,您从插队青少年,闯过了“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吃下了“三团”(玉米团、高粱团、糠窝窝团)。您掬一捧梁家河里的水,变成陕边的硬汉。大队支部书记的生涯,促就了您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组织才干。爱学科技的您,梁家河给了您宽阔的实践空间。醉里挑灯看剑,您在夜以继日地学习。打井、开磨坊、办沼泽池、打坎、育良种,开办打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您在实践实践再实践,“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在那时练出的好身板。

七年的陕北生活让您结下了深厚的农民情感。您了解农民的疾苦,您吃过农民的饭菜,您端过农民的饭碗。党的十八大后,您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号召,“真脱贫、脱真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扶贫先扶志等一系列扶贫号召、扶贫举措,这都是您对农民深切的关怀。正是因为您亲身感受到了农民的苦,才会提出这么带有深厚感情的号召。在您的感召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六千多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前路依然坎坷。但我们相信在您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小康一定会如期建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一定能够兑现。

您从农民中走来,带着让农村美起来、富起来的梦想,带着让中国腾飞起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设计规划了伟大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出了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承载了无数人的理想,更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梦想。您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蓝图,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准时代脉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航行的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表明了我国要坚持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了全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力,大力反腐净化了中国政治生态,“一带一路”将中国经济引向世界,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您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唯有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才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您是从农民中走出的领袖,您对人民最亲切、最关切。您提到最多的是人民,仅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两字就出现了203次。“初心不变、心系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体现了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身为共产党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路上风风雨雨走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尤其是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我们感触颇深,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自豪。我们会按照您制定的方针政策,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不辜负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自己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不断为迈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3】

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知青网合拍的纪录片《知青岁月》,昨天在北京四惠附近的国粹苑首播。这是一部北京知青口述历史的纪录片。50年来,它讲述了走过花甲的知青们的真实故事。

知青本身讲述着那些难忘的人生经历,再现着那些激情豪迈的岁月,也是深受其害、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没有改编、加工和演技,但真正的锤子和声音击中了观众的心,触动人心。放声大笑,感动落泪,鼓掌悲叹,知青观众的情感投入,心神倾注,与屏幕上的讲述人声情交汇了。

这次纪录片《知青岁月》首播的是《贺兰山下的记忆》,65年下到宁夏的北京知青集体口述,在贺兰山下农建13师难忘的人生历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郭振元任主编,北京知青千秋缘**总监任大会主持人。

播出前,宁夏知识青年代表何君燮的讲话依然豪迈而难忘:

“我们是拼搏的一代!我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我们1700万知青,携手共进,就是三峡大坝!我们站起来,就是一座喜马拉雅!

一位69届的知青代表,已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了,走上台,对着台下的65届老知青们依然动情地说:“我们69届下乡的毕业生,是你们牵着我们的手,一步步长大的!”

片头曲是一代知青们都喜欢都唱过的《边疆处处赛江南》。这首美妙优美的歌曲承载了太多的激情,太多的苦难和艰辛,太多难忘的知青记忆!歌声一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那一眼望不尽头的北大荒,面对一根直通到山脚下的垄,边锄玉米地,我们边唱的就是这支歌。

屏幕上的受教育者正在听写,台下受教育者的记忆之门打开了!浸润着悲与欢,浮现着血和泪。

贺兰山下,腾格里大沙漠边就是我们的家。就在几天前,沙尘暴来袭,面对面几米都看不见人,天黑了,女孩们晚上用纱布捂住脸,睡觉时让沙子呛醒,抖纱布,一把土!被子上身上脸上全黄的!

第二天,每个知识青年的工作就是拿个脸盆,把麦田里的沙子拿起来,把埋在沙子里的麦苗露出来。

最感人的是,屏幕上一位名叫潘永仪的知识青年说,他主动参加了挖沟的劳动竞赛:

“那天早上,我提着10个馒头,一大桶水,就上阵了。到地就全脱了,只穿一条短裤叉,挖一米五深沟,有人丈量,大太阳底下,汗不停流着,铁锹不停,中午饿了,吃了5个馒头,不歇,接着挖,要创纪录。最后那天我一人挖了32方土!

”他还讲了如何教几个同伴一起跳下火车,追赶连队汽车的趣事,也令人捧腹。

还有一个割麦子的经历:“我割不快,就想镰刀一定要快!头天晚上提前磨了5把锋利的镰刀,就用草绳子系住腰,后背插上锋利的5把镰刀,一溜儿,闪闪的,第二天大猫腰割麦子,用钝了一把,一扔,再从后背抄一把,接着割!

”当年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兵团工资全国几乎一样,无非24元,25元,28元上下。

我想,当年这些吃苦拼命的事,如今似乎听着很新奇,其实很多,正如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的石头上,硬是凿出来一条盘山的红旗渠!全县数以万计的农民每天提供一斤粮食和一斤半蔬菜。他们自带工具,其实食一务劳动!没有亿万人民不付出的奉献,就没有共和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原始积累!

昨天整看了一上午一下午,很真实很全貌很震撼很简洁很值得。比某些耗资上亿的烂**有意思。

参加这次知青口述历史的,有当年北京各个中学毕业生,仅仅记下了几个学校:三十中,二十七中,四十一中,十中,二十三中,五十六中,国子监中学及钢院附中等,当年来到贺兰山下战天斗地的是大批初中生也有高中生,还有个别大学生知青。最小的只有13岁。我妹妹参军时不到15岁。她带着一条红围巾!

5月29日,约200名北京老知青齐聚一堂。聚会间知青网代表,天津知青网代表,重庆知青网代表,廊坊知青网代表等上台接受了北京知青网赠送的大钟表并合影。

据说《知青岁月》计划要拍52集,期盼再现北京知青真实历史,了解在全国各地的北京知青那段难忘的辉煌,无论是黑龙江陕北山西内蒙还是新疆云南!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4】

《***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让我对总书记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了解他七年艰苦的知青经历,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当前***治国理政的理念。

知青七年的坚苦生活,使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他为人民事实求实的坚定信念贯穿于今后的每一项工作之中。***曾说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作为一名公务员,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它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为人民事实求是。

可见,这七年对他人生观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为民事实求实的基本目标,体现在他执政的各个方面。当他离开梁家河村的时候,全村人都不约而同的去送他,有的人甚至还流泪了,可见他已经完全成为梁家河百姓心目中的亲人。但是,谁能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总书记。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从一名知青到村支书。办沼气,打坝,打水井...都体现出为人民办事实,切切实实解决百姓的困难,改善百姓的生活。

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刚到梁家河时,到一个村民家里吃饭,那个时候的白面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这家人就把家里白面拿出来招待北京知青,***吃完后在碗底下留下了粮票。这样一个举动体现出十几岁的他已经萌芽了对百姓的关爱。以及他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梁家河人民,他们有困难,毫无保留地拿出自己的钱、粮票和衣服帮助别人。

这种宝贵的精神值得今天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我喜欢这样的说法:成功是胜利者的主要成功。但没有成功的机会,也没有成功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成功仍是一句空话。然而,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它们只是为那些有准备的人。

他年轻时是个有准备的人。面对艰苦的生活和家庭条件的压力,他仍然可以不遗余力地面对困难、直面困难、奋发向上,不断读书,充实自己,提高文化修养。

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快乐的时代,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有一种说法,年轻人不仅要分享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有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使命和责任。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5】

《***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近日,公司党群部组织大家阅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同时,这本书也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大众领袖间的关系,在思想、人格等各方面为我树立了榜样。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就为我们践行了这条真理。

通过阅读后进行了讨论,下面谈几点感悟。

一、对学***着热爱。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知识青年时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坚持。虽然当时下乡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学***忱,“爱看书”、“好学”,是梁家河村人对***记的评价。

在他们的记忆中,***记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在庆祝**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未来”。热爱学***的初心,也是他的品质。今天,全国党员读《***谈治国理政》、学***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著作和思想的诞生,与他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学***是分不开的。

***学习的主动性是我对年轻党员所缺乏的。在资源丰富的今天,我应该从中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记的七年知青生活磨难重重,印证了一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他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当年同***记一起插队的知青说:

“所有这些转变的跨度还是相当大的,知青们面对各方面考验也是相当大的。对相当多的知青来说,特别是像***记那样当年只有十五六岁的知青来说,到农村插队所经受的磨练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了体尝下乡的机会,***记在知青岁月中,也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有了坚强的意志,你就会有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才能满怀信信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我在基层生活和工作过。现在,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执政理念与他的实际经验密切相关。他在基层时,作为“农民”,与百姓一起劳动,常与百姓拉家常;作为基层干部,讲话实际,做事实在,不搞假大空的东西,比如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等,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民办实事,亲力亲为,保证质量。

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什么知识可以与工作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与群众的结合,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知识,这就叫实践产生真正的知识。

3、对人民群众的满心挂念。***1975年秋,季建华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当时他在梁家河工作了近7年。在梁家河的7年,他由一名知青,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

听说***要回北京上学。队里的每个家庭都会要请他吃饭。1975年10月7日是中国共产党召回北京的日子。那天,全村人都没在山上干活。他们排起长队,把中国共产党送到10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

***记用心对民,也赢得了民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记的“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感人肺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4、不搞形式主义。正如书中的一段话“我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作敢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非常务实,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为了群众的利益着想,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这就要求干部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从中可以看出***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的心在老百姓中间,显示出了大国领袖的魅力。书中还提到***记帮忙做思想工作方面的几个例子,他做工作的出发点公平且平等,不出于主观情绪,也不出于成见,而是给予别人必要的尊重,从而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人心里去。

陶海粟先生回忆道“对于近平来说,为群众做实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导,而是在陕北七年里,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的时艰中,油然而生的、铸入血液中的信念”。

和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我生活在和平发展新时代,生活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应当珍惜这样得来不易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用革命的鲜血换来的,而青年人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要学***书记的精神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造就了这位领导人持久而卓越的魅力。“已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话是对全体青年人的勉励,《***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见证者,我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记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6】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北大荒知青之歌》观后感第二篇:北大荒知青总部知青到知青家园参观指导第三篇:

知青爱心家园与北大荒三十二团新年联欢会第四篇:纪录片《知青岁月》观后感第五篇:北大荒青春记事~观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

5月24日周六下午,我在天津大礼堂**了一场《北大荒知青之歌》节目。当时观众中有近百名演员是北大荒的知青,现在已经60多岁了。他们自己演自己,相当动情,相当认真,演得全是我们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屯垦戍边的生活。

当时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我暂时不在这里看。这个由历史学家来研究评说。我只是说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党**一声号令,我们毫不犹豫,义无返顾地告别了父母,退掉了城市户口,奔赴了万里无垠的北大荒。我们没有住房。我们一行16人中有148人在半夜到达目的地。以前住在那里的罪犯醒来后,带着行李和人搬走了。现在我们有几间茅草屋。

由于房间少,我们人多,所以没有打开行李的地方,我们人挨人还得侧身躺下,连翻身都要一起行动。后来,这几间泥草房着火,连行李一起烧没了,全靠兵团战友互相帮助凑了些被褥度过了难关。好在,这次着火万幸没有人员**。

我们曾经住过帐篷,男生女生住一个帐篷里,中间用布遮挡,冬天我们都是不**服戴着棉帽子睡觉的,睡醒后,帽子周围都是冰茬。我们也住在粮仓里。高高的圆形粮仓里没有楼梯。我们爬上木跳板。我们形成一个脚心朝脚心的小圆圈,一个头部冲出的大圆圈。白天,我冒雨去割麦子。晚上,我没有地方躲起来洗衣服。我在露天放了一个大锅,烧了些热水。我们拿了一个人半盆水从头到脚洗,然后变成了半盆泥汤。

我们想找个地方洗澡,但几百英里都找不到。冬天,站在雪地里切大豆,豆荚和手套使冰雪粘在一起。它们不能被打破。他们只能象机器一样向前奔跑和切割。

记得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落过眼泪了,这场重现当年劳动生活的演出让我潸然泪下。当时由于年轻,且怀有一棵火热的心,没有觉得痛苦、难过,现在老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确实感到辛酸。记得给家里写信,从来没有描写过以上的情景,每封信都是说我们姐弟二人在北大荒一切都好,不要父母挂念。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自己做了父母,才体会出当时父母那棵饱受煎熬的心。

黑龙江纬度在北边。我们一天亮就起床。有时是半夜两三点钟。我们开始工作了。晚上,当太阳下山,蚊子叮咬你周围吸血时,我们就完成工作。每天天黑后,连长的指导员都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向我们通报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带领我们私下批评学习。最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一些不守规矩的知识青年也变成了反革命分子,变成了牛棚;一些知识青年在爱情上遇到了一些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消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走上了自杀或滥杀滥伤的道路杀害无辜的人。

我们兵团的一些同志为了扑灭大兴安岭大火,保护国家财产,牺牲了宝贵的青春生命。这场演出生动地再现了各种生活场景,让我深感悲伤。

小时候,我们经历了与年轻的共和国一起成长和奋斗的过程。我们给了她汗水,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回首往事,所有的观众都被深深**撼了,我看到了很多眼泪。

《北大荒知青之歌》用凤凰涅磐来形容当年的知青,我们确实是一群超脱生死境界的一代人。当时是明知那里苦,偏往苦里行的一代人,年轻人的理想比天高,有些不够年龄的小同学是写了血书,才被批准到了那里。

现在,我们大部分人无怨无悔,怀揣着先烈的理想和牺牲在北大荒战友的希望,不屈不挠,与各种命运抗争,不等不靠不要,战胜各种困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北大荒锻炼了我们,使我们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北大荒创造了抱团取暖、团结互助的精神。那里的天气虽冷,但是我们的心是热的。心中有爱,就有力量。

我们的名字“上山下乡知青”是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号,它象征着奉献、坚强。“上山下乡知青”当年是国家的脊梁,现在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7】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8】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成长历程,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来源和实践根基,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学在前,做表率,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要始终做到敢于吃苦,树牢爱岗敬业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苦活累活脏活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段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告诉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爱岗敬业,培育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始终做到乐于吃苦,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

三是始终做到善于吃苦,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表明,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必须深入群众、掌握规律、注意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是始终做到不忘吃苦,锤炼信仰坚定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在每个阶段和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在应当吃苦时选择安逸,我们必须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吃苦中锤炼品行,练就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

知青观后感范文【篇9】

曹伟民结合少年时的生活体会和服务三农的工作经历,在**电视连续剧《知青家庭》后,我对剧情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同时为改变农村面貌,输送可用人才。

1976年春天,江南同里肖甸湖村来了十位知青。

怀着好奇和渴望,他们与村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救出了被毒蛇咬伤的村阿姨朱小芳,为了填饱肚子批评批评生产队的蚕豆,年底不公平分红,还与肖甸湖村大队会计发生冲突。

在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的政策上,他们互相鼓励;为了尽快返城,他们产生了内耗。

宋大江最终回到城市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宋大江没有考上大学,回城后靠在河里捞螺蛳、在国营早餐店干零时工维持生计,生活的磨炼练就了真本领。

为了筹集1000元救治朱小芳的母亲并与朱小芳结婚,宋大江决定离开这家国有商店。

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政策引起宋大江、陈悦清的好奇,在宋大江和陈悦清的交流中,宋大江说道"改革就是机遇,做别人想不到的事,开放就是创新,在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他们到工商局咨询开店的事项遭拒绝,在陈悦清的支持下,临时摆地摊,把失传多年的"二胡子生煎包子"做到一流水平,东吴城传位佳话,引起市领导关注;市长和工商局领导会谈,十三中全会的政策就是让小部分人先富起来,宋大江的举动完全符合政策,可以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宋大江如鱼得水,和陈悦清开了东吴第一家个体生煎包子店,规模逐渐扩大,又开了5家"二胡子生煎包子"连锁店,最后发展成东吴赫赫有名的"春雷大酒店";正如宋大江剧中所说"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宋大江成功了,他没有忘记肖甸湖,他为肖甸湖村修建了学校,为村里的发展招商引资;为了梦想的那片青山绿水继续奋斗。

众德的发展也有赖于诚信经营、互惠互利、与客户合作共赢,创新发展走过了19个年头。

2018年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简单营销,专业服务,整合资源,成立四个销售公司,分别是众德肥料销售公司、众德水溶肥销售公司、进口水溶肥销售公司、进口肥料销售公司;精耕细作、团队协作;把最早提出"**施肥"、"点亮一盏定,照亮一大片的销售格局,为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提供一流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与电视台、**联手创建"科技下乡,助农增收"、"文化下乡,健康生活"、开展农民歌手大赛、金剪王、恩泰克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试验示范田,召开现场观摩会,真正服务于三农的实际行动,让农民得到实惠。

一、和烟台电视台《绿色田园》栏目合作,举行"众德杯"乡村达人秀决赛现场。

二、技术下乡,为果农培训果树修剪技术

3、 大篷车技术下乡,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

四、科技下乡,分公司零售商培训会议

五、丰收了,农民的喜悦心情。

六、试验示范,为新产品推广提供数据。

七、文化下乡,健康生活。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渠道、服务的同时,众德集团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和美国索尔维公司合作,产品添加双效抑制剂,研发成功"双控弹掺混肥"、"长效稳定性复合肥";水溶肥系列增加有机水溶肥"肽极锌"、肽极铁,增加品牌竞争力,适应终端市场需求。

2018年将迎来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公司年会的主题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

就像中国共产党的讲话,“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要实现绿水青山,产品必须环保,农作物可以无污染,农民可以收获,社会可以和谐。

众德集团将严格按照环保标准控制产品质量,为环境治理做出贡献,造福子孙后代。

建设“众德百年”是众德人的梦想。众德人将继续发扬光大,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