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

时间:2024-02-24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通用。

你知道该如何用作品名观后感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吗?这次观看作品都会让心中有颇多感触想要忍不住吐露出来。欣赏了作品之后,写一篇观后感能让自己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感悟,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可能在写议论文时得到体现,您可以在以下内容中找到跟“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有关的资料,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知识!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篇1)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篇2)

法国国土面积550000平方公里,是欧洲的天然强国;文化艺术之都巴黎,让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都忘记了回归。法国是我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在三次法国之行中,法国人浪漫、开朗、大方、热情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后不到100年,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和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改变了社会,而且消耗了法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荡的局势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必要和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大国的道路变得尤为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专制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

在法国经历百年动荡之际,和平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政府能认真、耐心地学习其他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17-18世纪,法国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把一部经典留给了全世界。其中有: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简单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吸取教训,不断进取!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篇3)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这里曾经孕育过伟大的启蒙思想,曾经政权跌宕起伏,曾经千疮百孔,但是直到今天,法国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1789年7月14日,当巴黎市民袭击巴士底狱时,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被宣告死亡。

1789年8月26日,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正式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以人权和法制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1789年8月,自由、平等和友爱的声音从巴黎传遍整个欧洲。

历史的奇异之处在于,当时最民主、最平等的思想是在欧洲最强大的地方法国孕育出来的。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将古典艺术发展到顶峰,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在欧洲的各项事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因此,启蒙思想不断地在沙龙和咖啡馆中被宣扬、辩论和传播。

它就像冲破黑暗之光,冲破重世纪欧洲的神学枷锁,打开科学与理性之门。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年9月22日,第一个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与此同时,欧洲君主国担心革命的蔓延,成立了反法联盟,与法国作战。法国发生了与欧洲的战争,战争使革命走向了极端,使当时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革命行动背离了革命理想。路易十六被处死12年后,法国人再次选择了一位皇帝来领导这个国家。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帝国的皇帝。更重要的是,拿破仑颁布《民法典》,对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875年,法国刚刚完成了工业化。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当它加紧追赶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影响了它的发展。纳粹德国占领法国时,法国时去了一切荣耀。

此时历史选择了戴高乐

国家发展的独立性、国家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是国际事务中自由平等原则的现实途径。因此,我们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不能把思想禁锢起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永远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篇4)

法国曾经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即使现今的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七雄并起时的秦国,偏安一隅,虎视东方。仅就陆地上来说,在大多数时候,它的敌人只来自一个大方向上,这使得它的针对性更强,能更好的集中兵力。对于陆战来说,这样的地理条件和人口、政治、经济、传统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在欧洲恐怕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于是路易十四、拿破仑相继成就了法兰西的骄傲。

但是,心在世界的法国人却怎么也冲破不了英国人的海洋枷锁,也因此永远沦为配角,衬托着对手“日不落”的骄横与诡诈。难以理解,在大陆上横扫欧陆的法国为什么到了海上就像患了肌无力,完全的无作为。据说,陆地上的地理优势到了海洋上反到成为了法国海军的先天性残疾:伊比利亚半岛将法国海岸线一分为二,使得它的对手只要扼守住直布罗陀海峡就能让法国的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不得策应。而对于法国来讲,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地中海都充满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哪个也放弃不得。不能集中兵力,这是最基本的兵家大忌。

如上所述恐怕是个原因。但估计绝对不只是这个原因,当翻阅英法战争史的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就是在历次英法海上对抗中,就武器性能而言,法国几乎没有逊色过对方,甚至在一些历史时期里还优于英国——这当然得益于法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但是,武器的优势并没有为法国赢来多少胜利,更悲惨的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海战中,法国人都会犯下些幼稚的错误从而导致彻底的失败,而这些错误甚至达到了可笑的地步,常使热爱这个国家的人扼腕。

我想,造成这种结局或许只因一个原由,就是法国不懂得海洋。没有海洋谋略、海洋传统和海洋经验,用陆地思维去思考海洋势必被汹涌的巨浪吞没得无影无踪。于是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同样是一个大陆国家,从文化到传统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大陆烙印。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法国倒是很相近,我们的百年屈辱就起因于我们对海洋的陌生。现在总有人乐于在海洋沙盘上做加法,R国现在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我国已经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以后几年还将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他们甚至雄心勃勃地认为只要我们造了多少多少航母就可以和M国太平洋舰队分庭抗礼了!法国的尴尬恰恰该点醒这些人。我们当然要拥有航空母舰以及更多的现代化主战舰艇,但拥有了它们并不代表我们就羽翼丰满了,与那些传统海上列强相比,我们还很幼稚。我们甚至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海洋上,因为陆地边境线实在太漫长了,卧榻之测不规矩的近邻又那么多。不得不用大陆思维思考大国逐鹿的问题,但在海洋上,这也许是一个弊病。这是我们的困局!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篇5)

导语: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后不到100年,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和三个共和国。

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以下是法国平才网编撰的《大国崛起》评论,欢迎阅读参考。

大国崛起观后感法国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近代以来的法国是充满了野心的。而且它的野心还不仅限于欧陆。但是,历史仿佛总是偏袒它的对手。

尤其是与英国的争夺,颇让人有既生瑜而何生亮之感。仔细**从“太阳王”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历史,希望从细节中发现上述尴尬的成因。但越读疑问越多,矛盾越多。

法国曾经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即使现今的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七雄并起时的秦国,偏安一隅,虎视东方。仅在陆地上,它的敌人大多来自一个方向,这使得它更有针对性,更能集中兵力。

对于陆战来说,这样的地理条件,再加上人口、政治、经济、传统等因素,可能是欧洲独有的优势。于是路易十

四、拿破仑相继成就了法兰西的骄傲。

但是,心在世界的法国人却怎么也冲破不了英国人的海洋枷锁,也因此永远沦为配角,衬托着对手“日不落”的骄横与诡诈。难以理解,在大陆上横扫欧陆的法国为什么到了海上就像患了肌无力,完全的无作为。据说,海上陆地的地理优势已经变成了法国海军的先天缺陷:

伊比利亚半岛将法国海岸线分为两部分,因此其竞争对手只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以阻止法国大西洋和地中海舰队作出反应。对法国来说,大西洋和地中海都充满了巨大的国家利益,谁也不能放弃。不能集中兵力,这是最基本的兵家大忌。

如上所述恐怕是个原因。但估计绝对不只是这个原因,当翻阅英法战争史的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就是在历次英法海上对抗中,就**性能而言,法国几乎没有逊色过对方,甚至在一些历史时期里还优于英国——这当然得益于法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但是,**的优势并没有为法国赢来多少胜利,更悲惨的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海战中,法国人都会犯下些幼稚的错误从而导致彻底的失败,而这些错误甚至达到了可笑的地步,常使热爱这个国家的人扼腕。

我想,造成这种结局或许只因一个原由,就是法国不懂得海洋。没有海洋战略、海洋传统和海洋经验,用陆地思维思考海洋,必然会被汹涌的海浪吞没。所以我想我们自己,我们也是一个大陆国家,从文化到传统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大陆烙印。

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法国非常相似。我们这个世纪的耻辱是因为我们对大海的陌生。现在总有人乐于在海洋沙盘上做加法,r国现在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我国已经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以后几年还将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他们甚至雄心勃勃,只要我们建造多少艘航空母舰就能与m太平洋舰队竞争!

法国的尴尬恰恰该点醒这些人。当然,我们需要有航空母舰和更现代化的主战舰,但拥有它们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充足的翅膀。与那些传统的海洋强国相比,我们还是很幼稚的。我们甚至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海洋上,因为陆地边界太长,床上又那么多不规则的邻居。

我们必须用大陆思维来思考大国追鹿的问题,但在海洋中,这可能是一个不利因素。这是我们的困局!

大国崛起观后感法国昨天晚上看了cctv-2《大国崛起》之法国篇,重新了解和认识了法兰西民族和他们的历史。印象最深的不是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和圣母院,而是祠堂。那是法国人专门为伟人准备的安息之地。

先贤祠,其法文名pantheon源于希腊语,最初的含义是“所有的神”。这类的建筑,通常以供奉诸神而著称。例如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人修筑的雅典巴特农神(parthenon),便是供奉着这世上所有的神灵。

类似的建筑,意大利也有一所,也即我们所熟知的“万神殿”。ghp7.CoM

与这两位前辈相比,巴黎的万神殿自然要年轻得多,但说到名声,一点也不逊色。它建于1744年,曾被称为圣热纳维尔大教堂。它最初是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建造的。也许是上苍冥冥之中的注定,建成之日教堂恰逢如火如荼的法兰西大革命。

在那个特殊时期,世俗和宗教的权威消失了。于是圣日内维耶大教堂抛弃了上帝,摇身变为“祖国和自由的祭坛”,并更名为“先贤祠”。之后几年间,革命家米拉波、启蒙思想巨人伏尔泰与卢梭等人的灵柩,相继迁徙于此。

这些启蒙与革命的子民,宣告了巴黎pantheon作为世俗祠堂的开始。

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世界著名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和笛卡尔,仍然无法接近他们。即使是有幸进入房间的伟人,通常也很难找到一个宽敞的位置。

所以卢梭与伏尔泰堪称是备极哀荣。这两位思想家葬于最显要的位置,并各自享有一个偌大的墓室。卢梭棺木上镌刻的“自然与真理之人”的谥语,伏尔泰的悼词也很简洁:

“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在当时的革命时代,法国人不再尊重启蒙思想的伟大大师,所以两人的荣誉并不太奇怪。但卢梭碰巧与到伏尔泰,这真是一个历史笑话:

两个生前的对头,死后却不得不长相厮守。置身于这般的场景,想象着左翼、平等、革命与右翼、自由、渐进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面面相对,我仿佛触摸到了法兰西民族最深处矛盾又谐和的灵魂。

当然,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科学家应该有一席之地。例如,居里夫妇和数学家拉格朗日等人:简单的墓穴,简单的介绍,就像他们朴素的品质。

祠里深处,多是二人一室、四人一室。在不远处,卢武铉和傅抱国安息了维克托雨果,这位19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文人,一位因抵抗而流亡的斗士。种种一切均像极了他的室友、恰巧也是一位作家、且曾为德雷福斯鸣冤而流亡英陆的左拉。

不知这是否就是法兰西人眼中雨果、左拉与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不同。可以引为佐证的是,先贤祠中还镌刻着很多寂寂无名爱国者的名字,例如一战二战捐躯的烈士。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共197名。我想,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有作家?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

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

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

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被当作伟人对待。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到现在先贤祠的72位伟人中,其中政治家只有11人,不到六分之一。更多的是给法兰西民族带来“平等、自由和博爱”精神和思想的人。先贤祠是真正在诠释它建立的内涵——“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法国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了解先贤祠,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倘佯许久、感触良深。这些长眠于此的伟人,没有华丽的言词、无需传奇的经历、却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赢得了世人的崇敬。而许多当时的权贵富豪、富则富矣、贵则贵矣,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无人听闻。

尊重先贤、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品质。法兰西人因这些先贤而光荣,而这些先贤又何尝不庆幸生于这片土地。这些传统、中华民族虽是早已有之,例如孔庙、岳庙,但正所谓“与时俱进”,我们可否会做得更好呢?

大国崛起观后感法国法国,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使它成为欧洲的天然大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让每一个喜爱历史的人都流连忘返。法国是我很喜欢的国家之一,三次法国之行,法国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浪漫、开朗、大方、热情,颇具亲切感。

大国崛起法国篇重点介绍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社会变革,及此后法国陷入长期社会动荡的情况。1789年后不到100年,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和三个共和国。激烈而反复多次的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消耗着法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动荡的局势使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稳定的社会基础,法国的大国之路因而变得格外曲折。

编者拿法国与隔海相望的英国作了比较: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英国是1485年,法国是1589年;开始进行由**走向民主的社会变革,英国是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法国是通过1789年的大革命。相对于两个100年的时间差而言,影响两国更大的变革方式的不同:

在法国经历着百年动荡的时刻,以和平方式完成社会变革的老对手英国已经在进行一场工业的革命。在这一轮的国家竞争中,法国遗憾地错失了时机,不得不始终居于“第二”的位置。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同样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者也相差了100年,如果中国**能认真、耐心地学***强国的崛起之路,吸引他们的教训,强国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法国在17-18世纪中涌现出许多思想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一部部经典之作。其中有: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和《方**》、《形而上学的沉思》、《哲学原理》等;伏尔泰的《哲学通讯》、《牛顿哲学原理》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即三权分立方式保障公民权利说);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

小提示:“v”字代表胜利的起源

1415年,趁着法国内部争斗,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支只有6000人,包括1000步骑兵和5000长弓手的军队向法国进攻,奋战兵力超过己方5倍的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长弓手发挥了作用,据统计,在敌人每次冲锋期间,1名长弓手可以发射5支箭,那么5000长弓手就需大约2、5万支箭。在战役中,法国人一共冲锋了多少次已无法统计,整场战斗用了多少箭也无法统计,不过后人形容战后“满地翎羽,如大雪覆盖”。

此战法军阵亡7000-10000人,而英军**仅113人。胜利使长弓手们骄傲地举起扣弦的两根手指,比划出一个“v”字。至今,我们还能在各种场合看到这种古老相传的胜利者的姿态。

本文来源://www.ghp7.com/g/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