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自律观后感

自律观后感

时间:2023-12-27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荐]自律观后感5篇。

观赏一部优秀作品就像是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受益匪浅,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迸发出自己的想法。观后感是个人独自领悟作品思想和价值的体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想要写好作品名观后感一般有什么要求呢?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自律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趣请将它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自律观后感 篇1

人的一生中,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人生中最大、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哲学。其中一些重要的内容是劝告人们要诚实、无辜、公正、内省、自制、谨慎。这些内容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廉洁自律的美德。

《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这本书就是通过有价值的名言佳句、典型事例,再加以简明的点评,阐释其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行为规范和立身**的道理,使我们通过这些语言学***的知识、思想观念和行为榜样。读了《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这本书,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也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提供了许多建议。现在我将通过以下几本书中的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

在清白做人,见利不贪这一部分中,写了在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农夫在耕地里捡到一块精美的宝玉,他请一个玉工来鉴别,后来玉工跟农民说这是一块极好的宝玉,还提醒农民小心宝玉被偷掉。农民听到后,十分惶恐,觉得怎么藏都不安全。最后,他想把这块珍贵的玉石卖给成年的子罕,但子罕拒绝了。

他说:“我不以贪为宝,你以美玉为宝,我如果接受了你的宝玉,岂不是咱俩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各人保守自己的宝物。

”在这个故事里,子罕看到农民要卖给自己宝玉并没有答应,而是把自己见利不贪比作宝,这让我十分佩服。在世间,宝物何其多,正常人看到世上少有的宝物,多少都会有所心动,而世人心里对宝物的定义应该都是那些华丽昂贵的物品。把见利不贪比作宝物的人应该是少之又少,而子罕这样做不得不让人佩服。

把“见利不贪”的品德比之为宝,而且是任何宝物都不能替换的宝贝,是因为这种品德是内在的高贵品德,不是外在的宝物。外宝是有限的,可以得也可遗失,但内宝是无价的,不会像外宝一样丢失。子罕令人钦佩的是,他不接受不贪财的高尚品质。

好好想想。如果子罕接受了农夫的宝玉,他诚实不贪的名声就不复存在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见利忘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道的品质。无论在官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清正廉洁的品格都会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在官场上,有很多人一时受不了钱,于是就坐牢,毁了自己的光明前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便宜,让自己有无数的烦恼。如果当初有了见利不贪的品德的话,那么那些人便会少了这些麻烦。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这也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人们有坚定的信念,有清廉的道的品质,有抵制各种不正当欲望的能力,有抵制腐败和变革的能力,这样才能看到好处,而不是贪的无厌。

在这一部分,书中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句子来说明古人是如何看待它的。例如: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

从这些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君子不应因贫而改德,也不应因地位低下而改志。古人不节操,名节看得十分重要,因此古人在做什么是之前都会顾虑自身的名誉,所以并不会做太多超出道德底线的事情。古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廉洁,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

在这一部分,除了这些名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孙朔例子。楚国有一位居家未仕的处士叫孙叔敖,后来当了楚庄王的令尹。此后,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整顿内政,强化军队,灌田万顷,很受器重,但是孙叔敖始终清廉自守,励精图治。

在生活上,他十分简朴,常乘柴车牝马出行,常以粝饼菜羹为食。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儿子仍然靠柴火生活。这种**在古代应是称为清官,两袖清风,不带走一分财富。

这种才是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做事的**。相反,我们现在的**总是贪图虚幻的财富。如果老百姓有事可做的话,他们就会去打球。没人会做的。孙叔敖在为官期间并没有为自己谋过一份私利,虽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享受,但他并没有忘记清廉自守,始终不改艰苦朴素的作风,做到清白、廉明。

从这些著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诚信的品质有多重要。廉洁自律就是廉洁自律。诚实自律能让人活得更有价值、更有乐趣、更有意义。但是,清廉自守并不止**要遵守,普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要做到清廉自守。

**理应做到清廉自守,是因为**身上肩负着更好地服务于任命的这一重任,只有做到清廉自守,**才能更好得竭尽自己所能去为人民服务。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廉洁自守,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权限,每个人都会有某种机会去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因而每个人都不应以自己所负责的事,为自己谋取私利,应当清廉自守。普通人的诚信将逐渐改变社会风气。一个人的权力可能很弱,但当很多人的权力加起来,社会风气就会大为改变。

我常常以为廉洁只是与**挂钩,与我们那些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廉洁并不是**应当遵守的事,我们这些普通的人也应当遵守廉洁,廉洁是与每个人都紧密相连的事,同时,廉洁还与自律紧密联系。我之前并不懂廉洁为什么要与自律联系在一起。

后来读了这本书后,我对自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才明白,人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到廉洁。在书的前言中对自律是这样解释的:由自身的理性给自己提供行为的原则,再通过自己的意志执行这个理性原则,从而做出善行善事,这种行为就叫做自律。

从这个解释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廉洁的行为便是有了自律的行为后作出的。人们做到自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己理性的原则约束后,便不会做出超出道德底线的事。而廉洁便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对自己日常行为进行了严厉的约束规范后,在面对他人或公家的东西,或者说在面财产、权力、和名誉的时候,该取还是不该取,会自觉地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不该取的取了,就是贪,就是伤害了廉洁之德,不该取的坚决不取,就是不贪,不贪就守护了廉洁之德。做到这些也就做到道德自律,从而也实现廉洁人生。

在如今充满**的时代,我们更应做到廉洁自律,做一个良好的公民。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应当自觉做到廉洁自律。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应自觉地培养廉洁自律的品德,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才能做到健康向上,德才兼备,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治家、立业的重担。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作为**就更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因为**做到廉洁自律不仅体现着他个人的品德和人格,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所以做到廉洁自律不仅仅是**的事,人人都应该担起一份责任。

自律观后感 篇2

上个周末,我看了一场电影《叫声妈妈》,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亚男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虽然她是不幸的,但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妈妈临死前把她托付给了一个卖盒饭的老奶奶。而那个老奶奶又十分富有爱心,她含辛茹苦地把亚男养大。

为了亚男,老奶奶除了卖盒饭,还做风筝,把挣来的钱供亚男读书与生活。后来老奶奶不幸得脑瘤去世了,为了承诺,便又接着让她的亲生女儿刘爱洁抚养。老奶奶的女儿为了供亚男读书,白天上班,晚上帮忙洗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甚至放弃了了出国的培训机会……最后,在亚男上初中获奖的那一刻,亚男对她说出了一句我被影片中这种无私的、伟大的爱的传递深深感动了!

亚男虽是一名孤儿,但在她身上,我却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爸爸、妈妈照顾我,同学,老师友爱我,爷爷、奶奶关爱我。平时我总是爱任性,而苏亚男却不任性。平时家里有什么扫地、洗碗、收拾房间这些简单的事情,我总是让爸爸妈妈来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现在才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我被爱包围着,我现在才理解了爱的含义。

今后,我要学习影片中主人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用自己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的爱;我还应该学会用自己的爱去爱爸爸妈妈,爱老师同学,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自律观后感 篇3

我们虽然长大了,可是我们的心智却还是不够成熟,《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论述了责任、挑战、爱的定义及各种风险等心理问题。我们还在上学,没有面对社会的复杂性,更没有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和挑战,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有时候做一件事时做的不好或者不够理想时,我们会发火会想摔东西,这就是急躁;有时候在与别人发生争执和矛盾时,我们会想骂人甚至打人,这就是愤怒;有时候一件事明明可以今天做完的,可是我们却要推迟到明天后天再做,这就是懒惰。

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心理学中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多人都不可否认的存在着,要想真正的身体成长了的同时,心智也一样成熟的话,就必须熟悉心理学的理论并解决它们。派克先生在第一章中提到“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一种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并提出了四个方面:

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他在书中说,解决生活问题的第一个办法是自律。没有这个环节,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和困难。

派克先生也指出其实要做到这些也并不复杂,只要你细心体会,广泛实践,也是很简单的事的。很多心理情绪,如急躁、愤怒和懒惰都可以解决。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态度。只要你敢于面对痛苦而不是逃避,总有一天我们会战胜它们的。

佩克先生提到的自律观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一开始,我以为自律就是规范自己,不能在边界犯错误,但读完整本书才知道自律时以种态度。生活不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也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所有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态度才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自律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工作和学习中成绩虽然有优劣之分,可是我觉得每个人并不是优劣之分的,成绩好的人并不是比成绩差的人聪明多少,只是这就是涉及派克先生所讲的自律了,成绩好的人总是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努力去奋斗,而成绩差的人就是那种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这样落差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据心理学家分析,分数低的人的心理问题是懒惰,缺乏正确的认知观、人格观和行为观,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积极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其他认知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派克先生也提到责任、挑战、爱等方面,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平常的,我们有我们作为子女,作为学生的责任,有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亲情、爱情、友情中的爱,这些种种在我们都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正如佩克在书中所说,无论是责任、挑战、爱情还是书中的其他心理因素,都需要自律对待。如果你真的用自律来解决问题,我相信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另外,我觉得自律这个观点是可以广泛应用的,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和做事风范是可以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觉得自律这个观点更应该广泛的适用于小学生当中的。小学是培养品格和工作作风的最佳时期。如果从小就有自律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形成自律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以后的成长过程也很有帮助。

整本书处处揭示了沟通和理解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和平富足的新生活,有助于我们学会理解,学会包容,学会如何做的更好。归根结底,它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问题,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如何塑造一个更完美的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仍然会遇到这样的挫折和失败。自律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我们更顺利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相信,所谓的不耐烦、懒散等心理问题,将来都可以解决,而且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这就是我读了派克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之后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了,同时也向大众推荐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真的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相信通过这本书里所提到的理论来发现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可以做的更完美。

自律观后感 篇4

为什么你懂得很多技巧,但仍然效率不高。明知道做事不要切换,却一会看看旺旺,一会听听**。最近,我的朋友也告诉我,他知道要努力工作,但他还是喜欢玩。

答案是缺乏自律。#很少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家写的关于如何走上心智成熟之路的书。核心理念是自律。带着问题重看此书又有新的收获。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和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能使心智不断成熟。面对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

这个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即使现在不解决,将来也会解决。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律包括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四个方面。人们解决问题不是因为懒惰,因为懒惰是天性,所以我们需要我的管理自律。

我发现我小时候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我的不成熟引起的,因为我受到别人的骚扰。

如何做到自律呢? 有爱。自律的源动力是爱,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他付出时间。因为爱而每天学习,因为爱而每天读书,因为爱而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这自然形成了一种自律。

自律之一学会推迟满足感 。人们喜欢先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这会导致很多重要的事情无法完成。而延迟满足意味着不要贪图暂时的舒适,重新设定痛苦和幸福的顺序,先面对问题,然后解决和享受更大的幸福。

因为如果你不先解决问题,它不会自然消失,它会一直伴随着你,让你一直感到痛苦。

自律之二承担责任 。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会像山一样始终横在我们眼前,如果问题拖延越久就难以应付,如果逃避,则会引来更多的问题。问题一旦出现就应该立刻解决,不然会思绪混乱,寝食不安。

所有的问题只要愿意花时间就必定能解决。有责任感问题的人总是说我不能,我不能。每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因为承担责任会带来痛苦,但我们想尽力避免痛苦。

我们试图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意味着我们只能依附于他,我们愿意放弃成长的机会,放弃做一个自由的人。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责任,会让自己骄傲。

自律之三尊重事实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的本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我们必须淡化暂时的不适应,因为这是成长的唯一途径。

当你不舒服的时候,你应该得到祝贺,因为这是你长大的时候。当你舒服的时候,当你停止成长,你可以在温水里煮青蛙。你很舒服,但结果很悲惨。尊重事实意味着我们通过与外界的接触来改变对世界的理解。

人之为人,在于我们能通过反思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符合本性的事,如结婚。心理治理可以使头脑成熟,而心理**则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正人生观,才能使心灵成长。

自律之四学会舍和取 。放弃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会带来痛苦,但失去平衡比放弃更痛苦。如和孩子下棋你必须放弃求胜欲望,得到好父亲的欲望。

生活要学会包容,要肯定自己,要保持稳定,还要放弃自己,要释放空间,要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自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律的源泉是爱。让我们谈谈爱。

爱与不爱很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 (这句话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才要求你这么做,但孩子却不以为然,这时父母总是把问题归为是孩子不理解父母或不懂事。

而真正的爱应该先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好事,然后让他主动去做。爱是需要耐心的。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立即的表扬、适当的批评、适当的评论、必要的鼓励、温和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而这些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 。

而体现关注最重要的方式是倾听 。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不爱的本质是懒惰。

真爱不是爱,因为爱不是理性意识的选择,它只是一种稍纵即识的感觉。真爱不是依赖,不是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爱的唯一目标,是促进心智的成熟。

该拒绝时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照顾一个能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他更加依赖别人。这是对爱的滥用。爱的太多总比不爱好。

真正的爱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短暂的感觉。真正的爱情不是挂在文字上,而是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是行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主义。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打着爱的幌子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爱的唯一目的是帮助她心智成熟 。所以让她做一件事之前需思考是否能够帮助她心智成熟。爱需要和懒惰和恐惧较量。爱意味着自我完善,所以需要勇气来克服畏缩心理。

真正具有爱的人,会承认对方与众不同,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懂得尊重对方。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与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自以为在见识和道德上高人一筹。

那么他们懂得谦逊,自我反省。纵观历史,刘备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爱的领导者。

拥有科学思维的人,能够对一切现象提出质疑。

自律观后感 篇5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胶州市昌新小学 梁全美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Always like this." (总是如此。) 这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男女主人公的一段经典台词。 在中国,还有一句同义的俗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生总难尽如人意,生而为人,一生都不断地在困苦中寻找希望,然后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失望。 除了杜康,又何以解忧? 寻寻觅觅,我在一本书中找到了一味解药。 《少有人走的路》,2018年度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杰作,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持续热销,给那些迷茫痛苦的心灵带来了安慰。 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心智成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 斯科特开篇便言人生苦难重重,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不顾一切的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和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我们要求自己和孩子自律,其实就是在培养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斯科特总结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与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懂先苦后甜的人,最终会饮恨而终。拥有足够的自制力,避免贪图的一时安逸,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承担责任是解决问题和成长成熟的基本前提。每一次面对问题时,我们都要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都是有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我们必须完全自愿和主动的去进行这种反反复复的自我审视。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敢于承担责任,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美国黑人作家阿尔德里奇·克里佛言道:"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的遵循这条原则。生活中,人们不仅对别人撒谎,也会对自己撒谎。长时间自欺欺人,使人的愧疚积聚,这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而谎言说得越多,则越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不必面临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既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做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这种痛苦的冲突,取决于所放弃东西的规模。小规模的放弃并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但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痛苦之大的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有时候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放弃。放弃已熟悉的生活环境,放弃个人欲望,放弃用惯了的处世态度,破旧立新,放弃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当然,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 佛教在全世界源远流长,自开创之初便有苦行之风。它源于释迦牟尼出家后,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尼连禅河沐浴,端坐于菩提树下成佛。这种苦行是相对世间安乐而言,僧人舍弃诸如好衣、三餐、多眠等世间贪欲,精进佛道,修行自我。其实这不也是一种自律的方式吗? 在印度和尼泊尔还有一个外人看来很奇异的群体——苦行僧,经千年而不衰。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忍酷热严寒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剥离欲望。当然部分修行者过分残酷的行为,有违背人伦的一面。但从它的出发点来讲,这种修行有积极的一面,它让修行者磨练意志、保持虔诚隐忍的心态,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简,全身心地投入精神空间。这验证了斯科特所言: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先贤孟子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某个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所以,做人要自律。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心灵的成长,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斯科特回答:答案既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说它是否定的,是因为没有完美的人生。说它是肯定的,是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于尽善尽美。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翻开这本书,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律自强,那么人生的种种痛苦就有了意义,就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本文来源://www.ghp7.com/g/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