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燃点》观后感

《燃点》观后感模板

时间:2024-01-09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燃点》观后感模板集锦。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1

【#小学生观后感##《燃点》观后感#】

受身边朋友的推荐,今天中午去看了纪录片《燃点》。这个纪录片讲的是我国10多位第3代企业家创业的艰辛过程,展示了这些创业家们如何在煎熬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个人观影的感受都不一样,我在这篇日志中只讨论一下我的观后感受吧。纪录片中有几点我觉得这些前辈们讲得很有道理,我把他们摘录了下来,并谈一谈我的一点想法。

(1)“创业的行业必须是自己真心热爱的”。在纪录片中的访谈中,创业者都说了创业的行业自己一定要喜欢要热爱,否则不可能做好。这句话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喜欢一件事,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前不久看了一篇微信推送,里面讲一位创业失败的人,他说了他之前好几次创业,都是在追随社会上最热门的行业,而并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热爱的地方,所以屡战屡败,最后只能放弃创业,踏实地找工作。其实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一点,这个纪录片中貌似没有提及:了解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其实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淀,不是靠短时间的冲动就可以的。当年唐爷爷选择钢铁行业、黄瀚生老师选择雅思口语、章燎原选择坚果的销售,都是他们多年的踏实工作和探索做出来的选择。

(2)“知道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像我们平常选择各个商家的产品,肯定是需要了解每个产品的优势,如果某个商家的产品有明显的优点,那它就有大概率地在商战中取得胜利。这个有点像我们平时写学术论文,写论文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就是:我们做的工作研究是否有意义?相比现有的工作,自己工作的优势与创新点体现在哪里?

(3)“跟进时代,掌握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这个其实是我没有做好的地方,过去在学校,不知何种原因,一直不想接触新鲜的事物,刻意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一个圈子里,当时连人工智能、区块链是什么都不懂,可见自己当时是多么地封闭。。。接下来时代变化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唯一跑步前进,紧跟时代发展规律,方可获胜吧。

这篇纪录片中,还记录了多数创业者的感情生活,他们为了事业,有的选择一直不找对象不结婚,有的与女朋友选择分手,有的与孩子感情十分生疏,但还是有一些创业者能勉强维持好创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们再怎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家庭还是不能100%不管不问吧,总得抽出时间去爱自己喜欢的人、去陪伴家人,毕竟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是高效工作的一个基本保障。

此外,结合我看过的一些书、经历的一些事,我感觉这个纪录片有2个重要的地方没有提到。除了刚才我说的“探索自己的长处需要花很久的时间”之外,另外一点就是需要注重自己的情商和信用培养,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参加过几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交流会,我对情商和信用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说起我们敬爱的唐爷爷,他年轻时代在美国打拼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情商和信用,赢得了相当多人的信任,另外听他的家人说,当年他谈上亿资金项目的投资时,一个握手就搞定了,可见他的为人处事是多么得厉害!还有一点,在年轻的时候,多去无偿地帮助他人,这个是积累人脉的最好方法之一,根据心理学里面的“互惠原则”,无偿帮助别人之后,将来自己面临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主动来帮自己。结合唐爷爷的经历和故事,我觉得这些方面也是创业的重要因素吧。

最后谈一点对ofo的感受吧,感觉也挺可惜的,就因为当时的信用等问题,导致ofo后来一步步地坍缩,直到现在这个局面。虽然逆转的概率很低,不过还是希望结果是乐观的吧,毕竟我与ofo创始人是皖东南老乡,有这个情怀。

仅个人观点,而且我也不是准备创业的人,如果与读者意见不一致,请读者不要激动,毕竟个人有个人的想法,谢谢!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2

《燃点》观后感:创业之路的艰辛与激情

《燃点》作为一部以创业为主题的电影,通过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创业者们的艰辛、拼搏和奋斗精神。影片中的角色们每一个都充满了激情和决心,他们面临的问题也都普遍存在于创业者的生活中。观看此片让我对创业之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深感创业的困难与辛酸。

影片以一个普通大学生林浩的故事展开。在林浩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他的导师李佳敏提出了一个创业计划,希望林浩能够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于是,林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创业之路。电影中的林浩具有坚定的目标和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地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气馁,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这使得我对创业者们的辛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还生动地展示了创业者面临的压力和决策的重要性。在发展初期,创业公司需要不断地吸纳投资,以保证正常运作。影片中的公司创始人苏东一直都在和投资者斗智斗勇,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最后,他们成功地获得了投资,公司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这让我意识到,在创业的道路上,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未来。创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决策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此外,影片中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失败和努力。创业者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在影片的最后,苏东的公司面临破产的局面,但他没有放弃,相反,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带领团队找到了新的商机,公司重新站起来。对我来说,这是创业之路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无论遇到何种困境,创业者都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心和永不言弃的精神。

在观看《燃点》之后,我对创业者们的努力和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创业不仅仅是享受成功时的荣耀,更多的是辛酸、汗水和付出。只有真正燃点内心的激情和渴望,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脱颖而出。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并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感谢《燃点》带给我这些真实而深刻的启示!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3

刚看完《燃点》第二天新闻就说这部电影票房上映不足300万人民币,的确,这不是一部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就算符合你的口味,这部纪录片也算不上精彩,在我看来,《燃点》更偏创业者的“理想主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完依然非常有感触,这部片子里一些本色出演的公司现在都非常艰难比如锤科和ofo,但我们不是去看《燃点》里面成功与失败的笑话,而是创业的真实。

简单来说一下《燃点》的观后感。

1、整片强调的偏向于“理想主义”创业,但创业和做生意是两回事,今天早上看到春华的朋友圈非常有感触,《燃点》对创业者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对创业者有意义的是段永平的“本分”,发的起工资,不拖欠供应商钱,大家一起有钱赚,这是商人的“本分”,创业者首先是商人,其次才是你那点改变世界改变行业自我证明自我成就的小心思。

2、从我根据现场观影者的反应判断,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创业者安传东,因为他犯了多数人一来就要犯的错,只顾着追求自己创业的理想而不直面问题,并且对失败的承受力很低,几次画面都是在和合伙人发生争执的时候,被Challenge到创业最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只用理想做了回应而不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3、整部片子我是奔着罗永浩和付盛去看的,我正在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正是老罗快如科技发布会,老罗在《燃点》里面依然还是那个罗氏风格,但可以感觉的出锤科真的遇到事了,这部电影不是去看输赢,而是去体验一种真实。

4、《燃点》里面在每一个创业故事里面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会议的画面,会议在创业公司里面是高频事件,每场会议是不是领导独自在讲台下在听,还是在场所有人都激烈的讨论,这都是一家公司最真实的画面。

5、《燃点》体现了创业艰难的一面,也在最后输出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创业梦就不能轻易放弃,明知道是坑也要跳来试一试的理想主义价值观。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也很难区分创业和做生意的区别,雷军我认为是在做生意,罗永浩是在做创意,华为是在做事业,所以如果不能理解到什么是商人本分请参考第一点。

6、如果要说推不推荐看,还是推荐一看,一次就够了。

最后,希望不要被“正能量”迷惑。

大多数人分不清什么是正能量,正能量多数就是拿底层人民的苦难激励底层人民,让这群人学会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然后把成果奉献给掠食者。至于他们巧取豪夺,不劳而获,都是应该的,如果是他有质疑,对不起,这是负能量。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4

70分,煽情方面做的比较克制,整体偏纪实风格,拍出创业者的很多真实生活状态和困惑,并且不乏一些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排片率和上座率确实都很低,我看的那一场只有四个人,毕竟去影院没多少人是为了理性和思考,但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仍然推荐去影院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创业的过程,“业”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名词显然不仅限于“事业”。

一直以来,我对随意选择职业(应届毕业生除外)的人都非常不理解,尤其是那些因为觉得这个公司待遇比另外一个好一点,或者这个单位比其他单位更稳定一点就做出职业选择的人。

如果把25岁到60岁算作工作时间,那么工作要花掉人生最宝贵的三分之一强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所以这段时间你打算用来干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约等于“你的人生准备怎样度过”。

因此工作对人来讲显然不是打一份工养家糊口这么简单,如果随便找一份工作,除了薪水待遇之外寻求不到其他东西,那这一生岂不是太灰暗也太漫长了吗,尤其是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可以拿什么来给自己一个交代呢?

《燃点》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那些创业者对工作的态度,创业本身也工作的一种方式罢了,只不过创业者可能比一般的职场人士欲望更强烈,更想从工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自主性更强的创业,你会发现影片中的创业者们常常谈起理想、价值这些东西,其实无非都是对于工作意义的自我理解和探求。

无论是否创业,我们在工作中都应当尽力像创业者一样寻求薪资待遇之外的意义,并为此冒一定风险,把工作本身作为一种奖赏,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相对完满的。

《燃点》中几个创业者都提到创业艰难但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动力是兴趣,这一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无比深刻的体会,对多数平凡人而言,找到一份跟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不是那么难,只不过很多人根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很多职场上的问题会自动消失,你不会在意加班到了几点、不会在意比别人做得多、不会在意同事的批评、不会对办公室政治和别人的八卦感兴趣,你突然进入到一种简单而专注的状态,你只会考虑事情做的怎么样,你只对事情的结果负责,这种状态让你自然焕发出光彩和魅力,反倒是在很多时候比各种私心杂念、满脑子人情世故的人更容易取得成绩甚至成功。

说回到创业,我一直认为创业者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很悲壮,创业本身是求仁得仁,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更多时候需要的是理智而非激情,影片中也是一样,其中一些相对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对问题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方法论,而起步阶段的创业者比较容易激动和情绪化,但是随着创业过程的持续,只要他们没有放弃,一定会比一般人更快的进入到成熟和理性的状态,因为创业能够从更丰富的维度给人以磨砺,从这个意义上,创业的确比普通工作可更能让一个人在不久的将来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以上市作为衡量指标,绝大部分人走不到那一步,但那并不意味着绝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失败的,因为创业的“业”里包含的是你的事业,你的理想,你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创业意味着自主去选择、追逐和定义这些东西,所以无论能否走到纳斯达克,认真创业的人时刻都站在自己的人生巅峰。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5

70分,更加克制耸人听闻,更具纪实风格的整体,拍摄了很多企业家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困惑,也不乏一些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排片率和上座率确实都很低,我看的那一场只有四个人,毕竟去影院没多少人是为了理性和思考,但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仍然推荐去影院看一下,因为在我看来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创业的过程,“业”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名词显然不仅限于“事业”。

一直以来,我对随意选择职业(应届毕业生除外)的人都非常不理解,尤其是那些因为觉得这个公司待遇比另外一个好一点,或者这个单位比其他单位更稳定一点就做出职业选择的人。

如果把25岁到60岁算作工作时间,那么工作要花掉人生最宝贵的三分之一强的时间,这个时间段里是一个人最年富力强的**时期,所以这段时间你打算用来干什么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命题,约等于“你的人生准备怎样度过”。

因此工作对人来讲显然不是打一份工养家糊口这么简单,如果随便找一份工作,除了薪水待遇之外寻求不到其他东西,那这一生岂不是太灰暗也太漫长了吗,尤其是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可以拿什么来给自己一个交代呢?

《燃点》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那些创业者对工作的态度,创业本身也工作的一种方式罢了,只不过创业者可能比一般的职场人士欲望更强烈,更想从工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自主性更强的创业,你会发现影片中的创业者们常常谈起理想、价值这些东西,其实无非都是对于工作意义的自我理解和探求。

无论是否创业,我们在工作中都应当尽力像创业者一样寻求薪资待遇之外的意义,并为此冒一定风险,把工作本身作为一种奖赏,从中寻找到快乐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相对完满的。

《燃点》中几个创业者都提到创业艰难但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动力是兴趣,这一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无比深刻的体会,对多数平凡人而言,找到一份跟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不是那么难,只不过很多人根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6

《燃点》观后感

王潇

从《燃点》开始预告,我就很想能近身看看别人是怎么创业的,或者说,挺想看到别的创业者具体怎么生活的。再功能性一点儿,我希望能得到一组参照:比如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有多绝望。毕竟那些光辉的创业者们,他们的光辉时刻大多我们已经都知道了。

《燃点》这个名字让我迅速联想到创业路上会有的决定性瞬间,情绪的高点或低点,我说不定会遇到最多的创业共情时刻。买好票之后,我甚至做好了在屏幕前泪流满面或者雄心万丈的准备。

电影开场不久,我就发现,以上都不是。

随着纪录片的展开,我发现黑暗中我获得了一个奇特的视角:好像突然置身于一个类似于《Survivor》的真人秀,而我也是一名选手,正在目不转睛地通过剪辑录像观察其他人。真人秀还在继续,于是我紧张地审视每个镜头,专注观察不同级别的选手在各自的晋级路上,都在用什么方法做着什么任务。

由于这个视角,我从电影一开始就急于看到选手行动的路径,最好能有大神选手在关卡前的具体操作,唯恐画面因为剪辑拼接而变得不完整。

我看到真人秀中会用到的“随采”镜头——选手坐在镜头前复盘他们上一段关卡,表达观点——这些叙述都会至少在表面上是平静的,我还是看不到在之前那段路上,他们的孤独有多孤独,痛苦有多痛苦,绝望都多绝望。真实想法是,我想知道我的那些比起来,到底在什么水平。而每一种应对困境和情绪的能力,能支撑一个选手走到哪里,走多久。

看到中途,我意识到我不会泪流满面或雄心万丈了——已经创业十年了,我竟然还盼望在一个创业纪录片中看到完整流畅的故事。这是创业,创业里面存在一切,就是不存在完整流畅。

我看到那些OFO和锤子的镜头,仿佛自带隐喻和唏嘘,所有呈现的情景在这个时间点变成了追溯,观众像都在屏息等待画面给出更多蛛丝马迹。

我还看到电影中的选手们,都几乎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关卡:罗永浩、傅盛、马薇薇、Papi、金星,戴好耳麦等待上场演讲的时刻。在舞台灯光和沸腾观众席的背景下,那个演讲者的小身影会显得格外孤独。这个关卡我相当熟悉,当镜头跟随他们从后台走到舞台中间灯光下时,我也感到我一起站在了那里,站在了命运的舞台上。

这是第一次在看电影时感到了奇怪的带入——我清醒地知道,我是画面外另一个选手而不是观众。我甚至感到,我有14个月也被同样记录了下来,所有画面都在心间。当一些片段引起观众的哄笑或者嘲笑时,我的后背感到不适——我认为这不好笑。

这是一场大型时代创业真人秀,只要还没被淘汰,《Survivor》还在进行,意义就赋予在了这里,这个人就变成了一个奔跑到黑的疯子,上帝和路人视角就无法真正存在。

我就是那个疯子,坚信这里面有意义,坚信这条路上面的体验超过其他,于是把这条命放在这条路上,然后亲手按下HARD模式,进入一个漫长的《Survivor》,活到现在。

今天下午,我坐在上海曹杨影城的观众席上,突然理解了一件事:《燃点》屏幕上的人,屏幕外的人,千千万万的创业者,从师徒几人开始,各组各的队,各打各的怪,各渡各的劫。

但是,这些人,到底是因为被取得真经的渴望煎熬着,还是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着,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创业。

一种是在时代下寻找和创造新商业模式,而这新模式已经逐渐明确,需要快速行动干掉对方。第二种是发现了热爱时也发现了市场,去探索和实现热爱,去论证更大市场。这两种创业动作和节奏不同,但都给同时代的人带来价值。

如果你是第一种,机会和窗口最重要。如果你是第二种,只要不死,所有挫折都是浇灌热爱的养料。但第二种,不必非得生生死死,通过做一名专业人士参与行业也可以做到。

如果是第一种,则傅盛、戴威、唐岩、金星的部分对你来说会有用。如果是第二种,那么罗永浩、Papi、马薇薇的部分对你来说充满共鸣。

只要以上二者居其一,或最幸运的合二为一,《燃点》中张颖和徐小平的建议和观点对你来说都是强心针。

如果以上都还模糊不清,加入创业《Survior》会是一个全然孤独、绝望和痛苦的过程。如果你也是在自负与自卑之间来来回回,体验过大概率的失败,安传东的故事会令你获得最大的共情。但在这时,《燃点》中同样的镜头和话语,就会变成加深执迷的有毒鸡汤。对《燃点》电影的观后感的区别,获得意志或击碎幻想,取决于你是谁。

一个只被创业成功的渴望煎熬的人,会活得疲惫而惶恐,一个疲惫而惶恐的人负担不了理想。

“任何人的命运都可以最终被展现为一张以时间为轴的地图,时代和天赋也许帮助我们绘制好了初始部分,然后由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时间绘制余下的部分。那些卓越的人们常常会展开整个命运地图向下俯瞰,看从出生至死亡之间到底还可以有多少想象力。想象并锚定了许多的a点和b点,在我们害怕和犹豫的日子里,他们在命运地图上完成了一条条连线。当我们翻看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燃点》带我们翻看了航海家、登山家和探险英雄的手记,我们会发现每天都好像是普通的一天,晴朗或者下雨,吃了些普通的食物,他们在那天之中,也只完成了地图上一点点微小的距离。

据说所有纪录片素材会再剪辑成5集的网络版本。《燃点》里面的故事都还没完。只要故事还没完,只要还有故事,我们就要等等看。

《燃点》观后感:两个字,不燃

很难有一部打着“励志”旗号的电影能像《燃点》这样,上映预热还没到位,作为鸡汤食材的创业项目就凉摇摇欲坠了好几个。

秉着堵上“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这类质疑的态度,我权衡一下距离,选择了最早场次去电影院刷了这部电影。

做好会失望的充分准备,并抱着“冲着papi颜值”的态度,我还是被这部电影的质量激怒了,一句话小结就是:

一锅鸡血失败,鸡贼有余的鸡汤。

先说鸡血

尽管作为科技自媒体,从没干过影评,但有些规矩还是懂的,比如:不要剧透。

由于前期宣发并没有多大投入,或者说这类电影“并不存在宣发”,这部电影实际上在路人认知是极低的。

但其实,你并不难从主创团队中推测出内容。导演关琇,在此之前的成名作的CCTV2《赢在中国》及其续作浙江卫视《我是创始人》,以此大概也能看出《燃点》的路数:

电影版《赢在中国》

但你再瞄一眼主演:罗永浩、戴威、张颖、papi、傅盛……清一色的知名创业者对吧。

显然,《燃点》并不需要剧透,因为剧情你都知道了。

走进影厅刚一落座,旁边的哥们就和我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诶,你是为啥来看这部电影呢?”

“哦,我做媒体的。”

“我估计今天很多都是媒体来看。”

“大概是吧,谁没事儿大早上来看这个。”

“我是来给自己打鸡血的。”

我不知道这位哥们最后是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鸡血,但从他全程瘫坐、整个厅里也几乎没啥动静儿的情况来看,大概率是失望了。

正如前文所说,《燃点》并没有真正在宣发上投入,微博也几乎都是参演的创业者以及他们的粉丝们充当着自来水。

《燃点》预设的观众至少是对于互联网创业有一定认知的人群,这意味着至少需要一些“未公开内容”才能满足他们的为胃口,但《燃点》几乎没有。

电影中,有老罗的相声和采访片段、有papi酱拍视频的花絮、有ofo的线下活动记录……但严格来说,这一部分细碎的片段与各家公司已经公布的材料并没有太大差异。

而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无论是让公关部门发一份存档,还是导演带着团队实拍,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这给观众带来的是明显的“拼凑感”。

要说“独占内容”也有,但大多是前后穿插的车轱辘话,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极强的“文案感”与“设计感”很难说有触及到创业者内心的东西,papi酱与朋友的饭局与在上海家里的袒露心声,倒成了其中少数显得真诚的情节。

继前两年涌起的综艺大电影风潮后,将创业节目电影化是不是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我不知道。但是至少的《燃点》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再说鸡贼

看海报和上面的豆瓣页面截图,在你第一反应中主角是谁?

其他人先不论,至少罗永浩、戴威、马薇薇和papi酱的是绝对的主角吧。

但电影的主角并不完全以海报上头像的大小,和出镜的时长来衡量,看完《燃点》后你脑子里大概只会记住下面这位:安传东。

从第一个项目如何入不敷出,拿不到客户,到找到张颖寻求融资,被问及商业模式、盈利能力时语塞,再到与员工的争吵,并最终放弃原有项目

安传东是电影中唯一一个被刻画得如此细致的角色,但你几乎看不到他有任何着调的地方。

不妨看看电影中出现的安传东的两个创业项目:

第一个叫“跨界美食家”。按照电影中的细节,这是一个一句话都讲不清楚的创业项目。他既帮商家拍短视频,也发布一些美食评测;但在与张颖见面时,安传东口中的“跨界美食家”又变成了:卖会员卡,一张卡199元,可以在活动商家吃四顿饭。镜头一转,张颖直言“我都不相信这能做起来”,不止张颖,吃瓜群众也很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项目:

第二个项目出现在片尾,名叫“席读”,是一个“专注古文阅读的App”,上线已经一年多在AppStore依旧只有29个评分。《燃点》上映后,安传东的微博下面下载安装App的动机依然是“感动”而不是产品本身。

从“跨界美食家”到“席读”,我很难理解安传东到底经历了什么,选择在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重新开始。但从安传东与天使投资人的交流中可以得知,“跨界美食家”已经是转换跑道后的产物,被投资人视为“找对了方向”,但转头就被老辣的张颖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症结所在。

基于电影中出现的项目与表达而言,我认为安传东或许并没有想好创业这条路到底怎么走,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

但以电影主创团队之前的作品方向,以及影片本身题材来看,是不可能对于互联网创业,乃至商业最基本的运行逻辑没有认知的,这就让主创对安传东在电影中的安排显得十分鸡贼。

在影片前半段对于唐岩、傅盛的采访中,明显透露出的讯号是偏理性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并不是随时都适合创业,创业不是最优解,从财务自由也不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到了安传东的部分,重点刻画了与团队成员堪称琐碎的争吵、公司倒闭搬家、租住的房屋一片狼藉等创业者们司空见惯的苦。

影片甚至还追到了安传东过年回到河南滑县老家时,一边抹眼泪,一边聊起之前掏空父母的老本为员工发工资的场景,他甚至表示不管怎样都要继续创业。

在安传东这里,创业又成为了跨越阶级的唯一途径。前后对比,我看到的是背离的价值观,这也是我认为电影鸡贼之处。

海报上印着“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但在电影中最终却是以“贩卖苦难”的方式完成了对“难”的诠释。至于“燃”,很抱歉我没能看到。

最后

在片中戴威正在与团队开会,头疼ofo单车损耗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时,我手机上突然收到财新的推送:“上海凤凰与ofo和解共享单车如何拖垮供应链?”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但也的确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随时出现的种种未知。

这恰恰才是真正“创业很难,但坚持很燃”的地方。所谓创业黄金时代结束,前路只会更难,与其苦苦追求不知何时突然降临的黑天鹅,不如瞄准一个赛道,真正沉下来跑顺其中的商业逻辑,那恐怕才是一件更“燃”的事。

《燃点》观后感模板 篇7

昨天下午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燃点》这部创业纪录片。上周跟芳哥一起看装修的时候,瞎逛经过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1月11号上映。当时就被海报上偌大的罗永浩的头像所吸引,心想这位著名相声表演企业家啥时候转行跨界演电影去了?作为多年老罗的忠实粉丝,是必然要支持的。

看一看猫眼上面的排片,就知道这部电影再怎么着也是火不起来了。非常稀少的排片,整个长沙的院线,仅有三四个影院在播放,并且每天才三场左右。

果不其然,晚上去的影院,本身就只能容得下几十位观众,还只有稀稀拉拉五六个人。

《燃点》是一部记录创业者的片子,算是比较真实反映创业者生活的,有罗永浩、戴威、papi酱、马薇薇、傅盛等创业者的生活,也有张颖、徐小平、唐岩等投资人的介绍。

以前自己觉得凡是有点想法的人都应该出来创业才对,后面慢慢就改变了。其实,创业也只是相对于正常上班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根本没有孰对孰错。想创业,没错;想工作,也是没问题的。自己能逻辑自洽就行。

创业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3年内的创业公司的死亡率为97%,时刻要担心竞争对手的攻击,担心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在方向不明确的时候,还得扛着一切往前冲的茫然。

影片中的.老罗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创业者。从他开始做T1的时候就开始支持,支持了三四部手机了,公司同事也有不少锤子的粉丝。奈何屡屡传出破产的负面新闻,不过xx底应该是再一次碰到了大问题,也衷心希望老罗能够突围成功。

看完《燃点》,总结三点感想:

一如既往希望老罗能成;

影片很真实,不夸张,创业生活基本就是那样;

如有机会,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创业一次,尤其是赶在了现在这么好的时代。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愿所有创业者都能够顺势而为,剑指天下!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