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4-01-18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通用8篇。

您知道怎样记录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写观后感能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到作品的精神内涵,探索“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接下来请阅读更多,欢迎您来到这里希望您能在本网页中找到所需的信息!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1】

一场场摔跤比赛紧紧地揪着我的心,一次次思考使我明白了许多,一声声痛哭又让我为她们骄傲……影片《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位爸爸将他的女儿培养成世锦赛冠军的过程,也展现了两个小女孩吉塔和巴比塔从软弱到坚强,从抗拒训练到热爱摔跤的过程。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三处,每一处都让我热泪盈眶。第一处是,为了便于训练,爸爸要剪掉姐妹俩的长头发。一个女孩的头发,被剪得像男孩一样短,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她们不仅要承受艰苦的训练,还得忍受村民们对她们的嘲讽与讥笑。第二处是,吉塔第一次参加摔跤比赛。在摔跤场上选择对手时,她没有选择瘦小伙,而是出乎意料地选择了全身上下都是肌肉的壮汉,这体现了她的勇气与胆量,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表现出了一般男子都不具备的激情与斗志,尽管最后,她输了。第三处是,吉塔赢得世界冠军。决赛的最后一个回合,吉塔落后,比分差距很大,她很可能与金牌擦肩而过,但在最危险的情况下,她牢记爸爸教她的方法,咬紧牙关坚持,使尽全身的力气拼到最后一刻,反败为胜,成为世界冠军。夺冠那一刻,吉塔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看到吉塔的成功,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中,没有逼迫自己训练的爸爸,没有强悍的对手,也没有无助的童年,这样的我在遭受挫折时,是否也能表现出像吉塔一样的勇敢与坚强,沉着与冷静呢?

灿烂的阳光总在凄风苦雨之后,人,只有勇敢地迎接磨炼,才能走向成功。这就是电影给我的启示。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2】

生活就像棱镜,你可以以各种方式生活。九年级下学期,我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放松,生活变得越来越平静,仿佛步入了老年。

但刚刚看完《摔跤吧,爸爸》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吉塔要参加第二天的冠亚军争夺赛的时候,吉塔的父亲对她说:“如果你拿了银牌,人们迟早都会忘了你,但如果你拿了金牌,你就是榜样,而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榜样的。

”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如果我将来在英国得到g5的录取,很快就会被遗忘,但如果我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一切都会不同。毕业后,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更好的社会起点。

我已经放弃了。从我读到ig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与梦想隔绝了。它应该永远密封在我的心里,像一个年轻而轻浮的己已。

可今天,我要改变主意。

我知道以我的资质,梦想就像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但我认为人们应该有一个梦想,一个成功的信念,一个激励自己的目标,这样他们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仍然可以充满激情。

我告诉自己:即使是千万分之一,我也会为之奋斗。哪怕最后我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也知道,这三年,我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青春。

我仍然记得在决赛的最后几秒钟,吉塔回忆起她年轻时父亲对她说的话。“爸爸不能时刻保护着你,爸爸只负责教你战斗,最后你要战胜自己的恐惧,自己拯救你自己。”

所以,就算申请路上,我得不到亲人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我也不会机房,我会记得:“自己拯救我自己。”

生命如此漫长,父母不能陪伴我们一辈子。最后,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一想起就会热血沸腾的梦想,也拥有一份独自征战的勇气。

我要做最好的那个,拼尽全力,无怨无悔。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3】

我认为,一部电影能否称之为优秀,主要看三个部分:立意,效果,和演员。

首先,立意。这部电影的立意主要就是女权,很多文章都对此有过很深入的分析。整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两个印度小村庄的女孩,吉塔和巴比塔,从一开始的全村笑柄(因为摔跤,在吉塔和巴比塔出生的那个小村庄里被视为男性运动)变成了全村乃至全国的骄傲。而整部电影宣扬的是一种平权的思想:即男女平等,男性能做的事情女性也能做到。

其次,效果。《摔跤吧》有一个深刻的主题,但是该有的喜剧效果也没少。比如吉塔表哥在马哈维亚(爸爸)的一个怒视下把话吞下去,还有在吉塔紧张比赛的时候,教练与父亲布置战术的差异,等等都是不错的包袱。比起某些国产电影用脏话或者网络用语做笑点,这部电影用的是演员表情的'变化及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差异来做包袱。除了喜剧效果之外,比赛的气氛也渲染的非常成功。在每场比赛关键时刻,观众的呐喊掌声,亲朋好友眼神中的信任、期待与紧张,都把观众拉入了比赛现场:把电影观众,拽进了比赛,身临其境。吉塔每一次的得分,让电影观众都想为她鼓掌。(笔者在看的时候,电影院里就有人在鼓掌)。吉塔半决赛的最后跟一位悍将决胜负的时候一个由守转攻得分取胜的片段非常的振奋,笔者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依然心里咯噔一下。当然,这部电影催泪的地方也很到位。比如最后马哈维亚听到国歌知道自己女儿夺冠的时候包含泪水的眼睛,还有巴比塔在场边眼睛里含着泪水依然努力喊着:“加油,吉塔”,再来吉塔屡次受挫跟父亲通电话的时候......总的来说,喜剧效果,比赛该有的气氛,泪点这部电影都做的非常好。

而好的效果,往往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刻画。可以说,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Zaira Wasim和Suhani Bhatnagar 把幼年时吉塔和巴比塔一开始对训练的憎恶和到后来对摔跤比赛的热情和坚定表演的淋漓尽致;阿米尔汗的演技,笔者认为已经不用在这多赘述了;吉塔和巴比塔的表哥,一个承包了整部剧60%笑点的角色,把看到亲人赢得比赛时候的兴奋、对亲人的关心,以及对自己叔叔的畏惧中带着敬佩与喜爱都演的非常到位。而剧中的其他角色,该小人的小人,该市侩的市侩,该小迷妹就演好自己小迷妹的角色。整部电影主要描写的是吉塔的失败和成功,巴比塔在全国比赛的成功主要是来反衬吉塔在国际大赛的失败。但是,笔者以为,桑亚·玛荷塔所刻画的成年巴比塔在整部电影的效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比赛关键时刻巴比塔的加油鼓劲,还有她充满信任却时常包含泪水的眼神,还有吉塔得分时候的呐喊都是渲染比赛气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电影中,演员的眼睛里经常含着泪水,他们每一个挑眉,转眼珠,微笑......都那么的恰到好处,不做作。

分享一些笔者最喜欢的一些片段和电影的其他小亮点。第一个就是吉塔准备参加决赛的时候的一个背影,这个背影在电影中大概两秒钟,却很振奋人心,或许是因为笔者是一个竞技体育迷吧。

再说说电影的配乐。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词,不同的乐器就可以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心理。《摔跤吧》在音乐运用上,笔者认为是做的非常好的。

还有就是最后吉塔得到冠军与父亲分享喜悦的那一刻,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叙述者(吉塔的表哥)说了一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听到了这句话”紧接着就是马哈维亚一句简短的话:“萨巴斯”(音)。字幕给出的是“你是我的骄傲。”(所以笔者还是建议看原版,印度语这句话不要太感动)笔者喜欢简洁但是有力量的结尾,这部电影就是了。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瑕疵的:被些许人诟病的父权主义,还有略显老套的故事情节。父权主义在这最开始的时候马哈维亚逼迫自己的女儿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出来,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吉塔和巴比塔对摔跤没有热爱就不可能到达最后的高度,还有从马哈维亚对学校管理人的独白以及对女儿们的各种担忧都可以体现出他对女儿们的爱。

故事情节略显老套。的确,电影故事的主线不过就是失败堆砌小成功,小成功推向大成功,小成功与大成功之间又有失败的阻隔。但是,就像篮球比赛的回放,你已经知道了结果,但是在看回放的时候依然会为运动员的表现而惊叹。不是吗?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4】

看完电影之后,正好又重看了吴天明在1996年导演的《变脸》。两部片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关于女性如何在亚洲男权文化中获得承认的故事,而这种承认是在“父女”、“祖孙”的家庭内部关系的重建中得到表征的。

吴天明导演的镜头语言不仅精美,而且相当有才气。总体来说,故事结构工整,台词设计很显编剧的功底,细节丰满动人,唯一让我有些出戏的地方是有些演员的表演和台词,话剧感太重,例如那个演师长的演员。相比之下,《Dangal》的商业片基因限制了它的高度,无论从剧本的深度到视觉语言的表现上都只能算是中上水准。把两者放在一起,用同样的艺术标准去衡量极不公允,因为它们是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机制中产生的作品。

但是仅仅看两部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塑造,我更喜欢dangal中对男性和女性关系的描绘。首先,在一个处处都充斥着对女性说“你不行”的社会中,这是一部一直对女性说“你可以”的作品。

至于女儿们作为摔跤手的人生,究竟是不是被剥夺了“作为家庭主妇”的权利,是个伪命题。

正如在中国这样女性无法对自己的子宫拥有完整自主权的地方,当社会不允许你生育的时候,生育才是一种权利;社会逼着你生育的时候,不生才是一种权利。在一个盛行童婚的印度村庄,四个练习摔跤的女孩子,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这才是权利。这扇被肩起的闸门,压在她们那个顽固执拗的老爸身上。

这个父亲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他也不可能是。但是他在开始那个因梦想而起的疯狂计划时,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仅仅看成工具。影片里说得很清楚,如果孩子们没有天赋,他一年就放弃。影片中他是一个严格的教练,也是慈爱的父亲,两种身份有时冲突,他面对孩子的泪水也会心软,但是却只能板起面孔,因为他明白,要抵抗整个社会对于女性摔跤的偏见,需要滴水不漏的决绝。他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给女孩子们最重要的,不是摔跤的技巧,而是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突破自身的快乐。他的女儿拿到金牌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欢呼的观众,父亲的赞许,一定也有将未来握在自己手里的信心。

影片中女儿与父亲的关系,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女性为自己争取更加宽阔的生存环境的时候,她们个体生命中的男性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变脸》中,狗娃对父权结构中自己卑下的地位有过反抗(问变脸王自己比男娃差在哪儿?),但是这种委屈被“祖孙情”所遮蔽,最终是通过将自己献祭给“孝”这个父权结构的象征符号来获得社会的承认,成为了一个例外(与变脸王重归于好,得到他的技艺传授)。狗娃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成长,她在男权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始终未变。正如寡妇通过自杀,换却一座贞洁牌坊,把无法写入族谱的名字刻上石头一样,似乎是得到了权力的承认,然而不过是被权力收编为自己的宣传教材而已。

《Dangal》中父亲这个角色,固然在家庭关系中代表着父权,然而在这种权力结构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永远不放弃的体育精神,这是他挑战社会习俗和官僚系统所凭借的勇气来源,也让父亲这个人物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也因为如此,我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是将体育精神和nationalism杂糅在一起,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力量。)

影片中特意设置了一个父亲被女儿打败的情节,表面上看是为了后面证明“父亲才是永远正确的”做铺垫。但也可以理解为,女性从父权压力下解放出来之后,面对的是国家机器的压迫。她束手无策之际,向父亲求救。而被打败了的的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权威被挑战而拒绝。父女联手,在对共同梦想的追逐中,在对彼此新的理解中,成功地从官僚机器中“越狱”了。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5】

一部口碑超好的影片,肯定会引来各种解读。其中有一种声音说《摔跤吧!爸爸》中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逼迫女儿学习摔跤,是赤裸裸的男权主义。整个片子不过是直男癌的狂欢罢了!

对于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属于过分解读。

我想起了一件小事。

我们办公室的于姐有一个儿子。今年在市属重点中学上高一,成绩不错,省心得很。

她儿子所在的中学算是比较注重减压的学校了。比起其他重点中学狠抓教学质量的“野蛮之风”,时不时来点素质教育,有点才艺的学生在班里很吃得开。

她儿子什么都不会,有点失落,就经常回来向妈妈抱怨:“我小时候为什么不让我学点才艺?我要是会点,现在就不是每天坐在台下的哪个人了!我就可以上台表演了!”

于姐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开明的家长。秉承快乐学习的理念,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一直都让儿子自由自在的玩。

可惜,儿子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学到东西,开始抱怨妈妈的放养。

这还是在城市里的孩子。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你指望他在长大之前身处一个落后的社会环境中,有多大的先见之明呢?

如果村子里的每个孩子都觉得放羊放牛怡然自得不想读书,家长就应该放任自流,让孩子去做这些她“喜欢做的事情?”

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意识到了两个女儿的才能,顶着周围邻居的嘲笑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两个女儿各种不情愿,但面对父亲的压力,毫无办法。

穿着用堂哥的男裤改过的中裤,她们觉得害羞,扭扭捏捏,在父亲的压力下才跑出家门。

父亲剪掉女孩象征的长发,两个人难过得撕心裂肺!

她们反抗、找借口、消极对待,只希望能够重新过回女儿家的“传统生活。”她们抱怨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父亲?

直到参加14岁同伴的婚礼过后,她们才意识到机会的可贵。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初衷是让女儿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梦想,最后却给她的女儿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不用一生与锅碗瓢盆为伍,努力过后有自由选择自己想嫁的人。

她们从不情愿到珍惜机会,积极配合父亲的培训。

稍微了解印度现状的人,就明白这种机会有都难能可贵。印度每年有3000万的少女被迫完成童婚,每天都有妇女因为嫁妆被夫家凌虐致死。她们还在娘胎的时候,就要同命运做斗争,能够活下来的人都是幸运儿。

我在中国的农村见过太多的女孩即使成绩再好,也得退学,把机会让给家里的男孩子,不管这个男孩是不是读书的料,只因为他是男的,他就有优先读书的权利。

这个时候,一个男人告诉一个女孩,你只要练习摔跤,我就让你读书。这个女孩只会把这个机会当做救命稻草一样来抓,绝不放开。

这种情况下,你说这个男的是直男癌。你告诉这个女孩,你要遵从内心的声音,真正热爱摔跤,你才去。这才是对的选择!

这种论调就好像是21世纪的司马衷再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可笑之极!

父母希望孩子替自己完成梦想,是每一对父母都有过的寄望。

两个女儿在摔跤的路途中,从反抗到合作再到较量,最后到一起实现梦想,令人感慨,尤其是进入了印度国家体育学院的大女儿在回家同父亲进行较量的那一场戏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身手不在矫捷,面对女儿的强攻,只能喘着粗气,额头青筋暴起,书写了一个“老”字。那种人到老年之后的无力感,呈现在镜头前,有着强烈的情感冲突。

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删减了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在传统文化下呈现的压力和挣扎的镜头。如果这些镜头得到完整呈现,更会打脸这种论调!

比如,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生计从运动员变成了一个警察。这是公职!无论在中国还是印度,要辞掉公职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为了培训两个女儿要请长假,长官不允许,他选择了辞职。这个时候,父亲为了女儿的未来,变成了无业人士。

比如,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老婆担心两个女儿嫁不出去,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看法是:“自己培养女儿是为了我女儿挑选他们,而不是他们挑选我女儿”。这在印度的父权环境下,是不是难能可贵?!

这部片子绝对不是男权主义的产物。这种说法,脱离了实际环境去看一个人的选择。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梦想的人,都值得尊敬!更不要提这部片子对于印度女性的`意义。

当然,这部片子并不是说毫无瑕疵。片子结尾吉塔拿到金牌的时候,为了突出戏剧效果,吉塔的教练把吉塔的父亲骗进清洁工的屋子内,让父亲错失观看女儿比赛的机会。这种描写有点过头,尤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作品,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6】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成功的三要素

成功的三要素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猫哥今天闲来无聊打开电视看了一部电影,今年才上映的印度片《摔跤吧!爸爸》,豆瓣评分分,还算比较高了,至少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很值的看的,毕竟深受文青的喜爱!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步循序渐进的励志电影,但它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这说明电影的故事确实存在于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故事情节介绍:

马哈维亚(阿米尔·哈纳米尔·汗)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摔跤手。放弃职业生涯后,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为国家赢得金牌。马哈维亚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取名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 fatima sana shaikh 饰)和巴比塔(桑亚·玛荷塔 sanyamalhotra 饰)。令马哈维亚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女孩表现出了出色的摔跤天赋,这让他醒悟过来。甚至女孩也可以昂首挺胸地站在赛场上,为国家和自己赢得荣誉。

就这样,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刻苦训练。他们进步很快,很快就成为当地的名人,因为他们连续赢得了比赛。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在那里她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 先天条价

这个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吉塔和巴比塔首先是天生的具有摔跤的天赋,这样才能够获得父亲的认可,从而使父亲幡然醒悟,女儿只要有天赋一样可以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并能成为冠军。现实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天赋在怎么努力也是有天花板的,即使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对成不了国际冠军,因为他根本不具备成为冠军的先天素质,这个素质是后天很难完全弥补的,就像一块很普通的玉料,即使再好的工匠再好的雕工也许能雕出一件精美的作品,但是绝对雕不出一件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独一无

二、流传百世的无价之宝来。人类也是如此。先天条件绝对是你的绝对身高。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将“一命二运三风水”将命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2. 后天努力

这个也正好印证了古人的一句老话“十年磨一剑”,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折磨和压力。这也告诉了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多的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哪条成功道路是一马平川的,都是吃遍了别人不愿意吃的苦,付出比别人多的多的努力才换来。

3. 贵人相助

假如没有发现两个女儿摔跤天赋的“伯乐”也就没有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运动员的事情;假如没有对她们严格要求的父亲,她们也许在这条路上早就放弃了;假如没有对他们如此了解的父亲,可能吉她在半决赛前已经被淘汰。因此父亲正是她们的贵人。有了贵人的相助能让她们在成功的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因此,我们应该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许他是你的贵族。

总之,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离不开这三点,但愿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并能不畏艰难持续为之奋斗,而且能遇到可遇而不可求的贵人相助,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7】

纵观《摔跤吧爸爸》里两个女儿的成长之路,确实是艰辛,可以说是,爸爸从没有条件创造出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了各种培养女儿成为摔跤手的条件,以及后面爸爸来到城市,照样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以不服输的毅力,在体育学院外指导着自己的女儿,这让我想起我们最常说的古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部电影真的很好诠释了这句古话,面对困难,焦躁逃避是没用的,唯有想尽办法动员你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比如没摔跤场,爸爸就自己盖,没钱买鸡肉,爸爸就说服老板低价出售肌肉,体院要开除大女儿,爸爸动情的演讲打动了领导,给了女儿最后一次机会,没电脑看比赛的录像视频,他们就去包下整个电影院,视频一段一段分析,再一段一段标记,最终帮助女儿夺得金牌,如果我们都有这种毅力和思维,又何尝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这也是电影给我最大感动和启发的地方,影片中还有一个感人的细节就是,爸爸居然没花掉女儿们在邦级比赛中的奖金,而是给完好的保存下来了,可见父亲是真的热爱摔跤,真的想为印度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对于当下有些父母想通过子女成为体育明星而致富的父母好好上了一课。

网上都说是阿米尔汗是印度国宝级人物,是电影天才,但是当我得知他主演这部电影时,是先增重27公斤,然后再瘦回到年轻时爸爸的状态,以及主演们都为拍好这部戏,都各自练习了很久的摔跤的时候,我觉得所谓的天才,就是比别人做事更用心,付出更多,更不急功近利,用良心去拍一部好电影,期待阿米尔汗的下一部力作,也期待中国也能出现像阿米尔汗这样的“天才”,最后要感谢我的女友,要不是在她的推动下,我也不会那么早去看这部电影。要知道,在电影院里看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还是有点吃力的。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范文【篇8】

这是一部足以震撼人心的电影!这是一部足以改变人的电影!

——题记

要说最近的热播电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吴京自导自演的电影,想到的第二部电影就是在暑假前风靡全国的最好印度教育片——《摔跤吧,爸爸》!我也跟着,走进了电影院,欣赏这部风靡全国的教育电影!

首先讲的是印度一个全国摔跤冠军爸爸,毕生的梦想就是为国争光,站到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然而他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期望儿子能够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于是开始训练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在男权社会的印度女孩子练习摔跤,引来了全村人的讥讽和嘲笑,吉塔姐妹俩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他们排除所有的困难,最终,女儿最终达成了爸爸的梦想。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穷的潜力,不必须是针对哪一方面。片中,两个女儿的爸爸就发觉并挖掘出了她们的潜力。刚开始她们并不想服从爸爸的旨意,但当看见另一个女孩儿的爸爸早早地就把她嫁出去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自我的爸爸做这个选择也是应对着全村人的指责!之后两个女孩都考上了印度最有名的体育学校,但那教师的方法有误,并且大女儿走进那个环境里,不用心练习,在大赛上都取得了不好的成绩。她的爸爸刚开始很生气,可是之后一步一步带着她往前走,最终拿到了国际金牌!这也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半途而废!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体谅父母,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相信自我是最棒的!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