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九零后观后感

九零后观后感

时间:2024-02-05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九零后观后感精选。

我们经常通过看电影或者追剧来放松自己,电影可以不断精进我们个人的思想,观后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文字。观后感重点在于感,但是写的适合要把观的东西也写进去。你是否正在为写一篇观后感而苦恼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九零后观后感精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九零后观后感【篇1】

本质上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不管看电影还是电视剧,或者看书,或者听到鼓舞人心的音乐,在激动人心的时刻总忍不住鼻腔发酸、热泪盈眶。昨天,陪着女儿看《90后》。当看到“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徒步行走向昆明的一路上,除了忍饥挨饿,还要忍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土匪的骚扰的时候,心中就升起一股感情。当看到他们一路上不畏困难险阻不畏生命危险还在采风、作诗歌,发现生活之美时,我感动于他们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我们破碎的祖国的热爱。当我看到他们一路上还在研究水车的工作原理,我感动于他们科学的精神以及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

当他们胜利到达目的地,在西南联大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学习。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为祖国做贡献。纵然深陷战火,依旧坚持教育救国。当战火烧到云南,国家需要西南学子拿起枪去保卫家园的时候,西南联大“八百壮士”弃笔从戎,虽死不悔。后来,有一些学子就读于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当祖国需要他们时,他们毅然抛弃了美国的地位以及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归国,为了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名字,我们当然耳熟能详。这让我看到了责任。

当我看到98岁许渊冲老人,戴着花镜,用电脑翻译着文献,看着98多岁的阐释着文艺女青年最优雅的姿态的杨苡老人,还在笔耕不辍,忽然发现,人到中年真的不算什么,我还很年轻,还可以做好多事。不由得,我就有了一种力量,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90后,给了我很多感动,改变了我的认知,我将为了我自己去努力!

九零后观后感【篇2】

本质上我是一个感性的人,不管看电影还是电视剧,或者看书,或者听到鼓舞人心的音乐,在激动人心的时刻总忍不住鼻腔发酸、热泪盈眶。昨天,陪着女儿看《90后》。当看到“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徒步行走向昆明的一路上,除了忍饥挨饿,还要忍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土匪的骚扰的时候,心中就升起一股感情。当看到他们一路上不畏困难险阻不畏生命危险还在采风、作诗歌,发现生活之美时,我感动于他们不屈不挠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我们破碎的祖国的'热爱。当我看到他们一路上还在研究水车的工作原理,我感动于他们科学的精神以及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

当他们胜利到达目的地,在西南联大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克服困难孜孜不倦学习。那时候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可以为祖国做贡献。纵然深陷战火,依旧坚持教育救国。当战火烧到云南,国家需要西南学子拿起枪去保卫家园的时候,西南联大“八百壮士”弃笔从戎,虽死不悔。后来,有一些学子就读于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当祖国需要他们时,他们毅然抛弃了美国的地位以及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归国,为了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名字,我们当然耳熟能详。这让我看到了责任。

当我看到98岁许渊冲老人,戴着花镜,用电脑翻译着文献,看着98多岁的阐释着文艺女青年最优雅的姿态的杨苡老人,还在笔耕不辍,忽然发现,人到中年真的不算什么,我还很年轻,还可以做好多事。不由得,我就有了一种力量,以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90后,给了我很多感动,改变了我的认知,我将为了我自己去努力!

九零后观后感【篇3】

西南联大这段历史真的值得我们去了解,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当初这种学子满怀赤诚想学以报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我有认真思索过怎样的纪录片才是优秀的纪录片呢,我想应当是有内容、画面美、配乐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主要有西南联大的九零后们的访谈和配音演员们配的那些过往历史及已逝先生们的文章话语,再配上赏心悦目的祖国大好河山画面、珍贵的历史影像记录、虽短却精良的美术动画,配乐也都来的恰到好处。

最后说一下戳我的笑点与泪点吧。最好笑的肯定是理工科与文科对于联大教学方式截然不同的态度那里。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杨苡女士回忆她的丈夫赵瑞蕻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穿越时光还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泪点可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感动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让人红了眼眶。我的第一个点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汇合成立西南联大,第二个是联大学子从军,第三个是朱光亚号召海外学子回国,第四个是两弹一星的画面那里。

纪录片里有不少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名字,但他们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记住的人,特别是在这个国士们陆续离开我们的月份。“他们如日月星辰一样伴随我们,却又与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九零后观后感【篇4】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现在初成年的“90后”们,在看清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师们:98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这是一部剪辑纪录片,号称《西南联大》姊妹篇。《西南联大》我没看过,但听说是史诗般弘大,这部电影则聚焦个体,技术角度有点散,但是因为主角们太闪亮了,掩盖了这个小缺陷。

卢沟桥事变之后,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东部高校仓促内迁。几千名西南联大学生“文军长征”,辗转湘贵滇。炮火连天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保存了中国的文化血脉。

那真是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啊,天才们成群结队而来。不过想想也是,那个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万里挑一,国家和民族又处在承前启后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要能选定一门专业,踏踏实实做学问,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师爷。

尤其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体基础好,历经过大风大浪,内心坚韧,物质条件也还可以,身体心态物质都符合长寿条件,可谓翘楚中的翘楚。尤其是那种的精神气,令人佩服。

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

一是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这是九零后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岁了,却声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过去,娓娓道来,直截了当,很有感染力。一百多岁的人了,回忆自己对巴金二哥李尧林的暗恋,回忆跟巴金持续百年友情,回忆第一次见其先生赵瑞蕻(也是翻译学界泰斗)的场景,回忆日军轰炸昆明时沈从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荡荡,娓娓道来,中气十足,完全不是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个小姑娘!当被问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过来的,她耿直说:还好,我本来就是比较独立的。我觉得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气,比杨绛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泼(当然不是说她们几位大家不好,也个个都是巾帼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称我辈之典范。

第二个人,是缪弘,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缪弘父亲是缪斌,汪伪政权的立法院院长。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奸父亲,却生了两个热血儿子。缪弘和缪中兄弟俩,与家庭割裂,隐瞒身份,考入西南联大,后投笔从戎, 走向炮火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缪弘为国捐躯,牺牲时才十九岁。

这样一位英雄,却因为政治原因,过去八十多年里几乎被世人遗忘。其兄缪中,虽然因加入缅甸作战军,未与敌军正面交锋而幸免于难,但估计后来漫长岁月中,大汉奸儿子+国军军官的身份,足以让这位留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饱受磨难。

第三个人,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译者,《星际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联大外文系高材生,飞虎队翻译,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留学生回国效力的倡导者。

在影片中,巫宁坤回忆起日寇兵临城下,扬州中学解散前夕,女同学在主席台上唱《松花江上》,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巫宁坤当年放弃国外舒适生活,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情怀回国,岂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点死在劳改农场,尝遍人间冷暖。

看过巫宁坤的晚年回忆录《一滴泪》,1951年,巫应燕京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到祖国,为此还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在回国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问李:“你为什么不回祖国”,李说:“我怕回去被洗脑子”。巫对于这样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来的经历让这样的回复一语成谶。1979年,巫宁坤见到了当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时的李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早已名满天下,而巫宁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国,前几年99岁高龄去世。一个当年“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历尽千辛万苦回国的热情学者,却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国。这中间经历过什么磨难,难以言述,都凝缩在“我归来,我受难,我幸存”这九个字(巫晚年自我总结)中了。

除了这三位,影片中还有很多闪闪发光的人物。他们的乐观、坚韧、执着,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个题外话,我看电影时,还深深感受到,选专业,还是得学理工科啊!这些存活到九十多岁的大家们,几乎全是工科人才,毕竟大国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术,也能远离很多是非。

相对比下,那些学文科的西南联大人,估计下场都比较惨,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尤其是学法律的,研究阶级统治工具,更是惨中之惨。《南方周末》2003年曾经刊登过一篇《被遗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讲了这个事情,让人看了很触动,很伤感。

总体而言,《九零后》这部电影,因为聚焦于个体,过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节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从纪录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电影。这部片子我觉得很适合带娃去看。不过当影片后半段,原子弹轰隆隆爆炸时,两个娃都已经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个人清醒着。

九零后观后感【篇5】

初接触这个名称时,就存有疑惑,此翻译家杨苡;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

就顿感,“九零后”这个片名,有点取巧。取巧之外,也恰当。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访的时候,基本上都过了90岁,他们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讲述他们在“中国曾经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求学的故事,那时候,他们风华正茂,一如当下的“九零后”。

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一届“九零后”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三位“两弹一星”元勋等等。影片还呈现了他们可爱可亲的一面,“口无遮拦”的巫宁坤、“狂妄自大”的许渊冲、“孩子般pure”的邓稼先等等。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3位拍摄对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笔影像。

一所在战火中临时“联合”的大学;一所以简陋的砖瓦房为教室、以茅草房为宿舍的大学;一所师生时刻准备着“跑警报”的大学;一所仅仅维系了九年的大学;却大师云集,更培养了史上最强的一届“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两位大师回答,也是可爱到我们这些年轻一辈了。原来,西南联大的“文学课”,采取的教学法很特别,吴宓、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大师每位讲两周,完全抛弃了常见的系统性的教学法。理科生杨振宁坦言:“这样完全没有系统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许渊冲却激动地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学课。”

西南联大对一年级新生实行“通识教育”,学子们齐聚一堂,不分科。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分别属文科、理科、工科,却因为“通识教育”成为同学,其后,他们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这样的“通识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联大大师辈出的重要基石。

活着的“九零后”是这部影片的主角,而邓稼先、穆旦、汪曾祺、缪弘等他们都是西南联大的“可爱的人”。穆旦、缪弘的人生际遇与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运坎坷,炼狱重生后,诗风、文风大为不同。缪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没有留下学号的联大学生,用生命在述说自我的救赎。

曾经,我有对邓稼先先生的提问,为何如今诞生不出当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伟人,现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