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未来学校观后感

未来学校观后感

时间:2024-02-06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未来学校观后感系列10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未来学校观后感”相关的文章,敬请您留心阅读该文。看电影跟读小说差不多,是一种信息接收和体验的过程,观后感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撰写观后感,就是把我们对作品的想法和见解记录下来,观后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1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参与者,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一书。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朱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将不会仅限于学校之中,会在更广泛意义上的学习中心中进行。他在书中就学习中心的存在形式、参与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亲子互动、政府作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想就其中几个感受深刻的方面谈一谈我的感受。

首先是学习中心的存在形式。朱教授引经据典的为我们讲述了人类教育的发展史,并指出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为工业社会输送人才,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工业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效率为先的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再适用,以人为本的网络化学习中心将对它取而代之。而这种新型的学习中心现在已经初现苗头。MOOC的出现便是重要的标志之一。慕课——这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形式,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雏形。在这里,你只需要一个邮箱注册,就可以学习你所感兴趣的课程,而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视频学习,而是从上课、做作业、考试,甚至是得到毕业证书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我也曾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应用进行过慕课的学习,在上课过程中有实际的参与感,而且授课的老师每节课都会留有相关的作业需要按时完成并提交,最后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解锁新的课程。

其次是学习中心的参与者。朱永新教授在这一部分的阐述中,特别对当今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未来的学习中心,学习者不再拘泥于适龄儿童,学习的形式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场所、固定人员、固定讲授者。不同年龄的人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无论是七八岁的儿童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只要是想要学习,都可以参与。同样的不仅仅是学习者的范围广泛了,讲授者的范围也同样宽泛,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进行课程的讲授。对于这一章节,我的感受很深。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立足长远,不应把自己的角色拘泥于一个讲授者,我们同样也是学习者,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内核”。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同时,作为现阶段的讲授者,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素质人才。将对孩子们的培养从单纯的知识层面转换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是朱永新教授对于未来学习中心里学习内容的阐述。他认为,未来的学习内容不再是现在的这种制式的知识传递,更多的是多学科的整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私人订制”。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这样的一种学习需求,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当前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慢慢的将这样的学习方式渗透在我们的课程之中。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将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科融合的内容加进去,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在学校中开设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例如科学课中学习了滑轮,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滑轮来吊起一些学习用品,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学习的意义。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未来既远,也近,重要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未来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在路上”的学习状态,未来终将是我们的。而“我们”也终将推进教育的发展和实现。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2

当我看完《未来学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书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重新认识。“行时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联网对未来学校的改变,进而引起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

现代学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而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师孤岛,封闭性内循环,未来的学习中心是网络型或者实体型,成为彼此连接的环岛。学习中心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也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学习时间,上下课时间,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没有学制,可以8岁入学,也可以12岁入学;没有学习者年龄的限定,10岁的孩子可以跟70岁的老人在同一个课堂上课,一切都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未来学校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那么书中也回答了未来教室会不会失业的问题。必须做到两条,意识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室,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既是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教室的重要特点。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智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其实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学习游戏化,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正确认识游戏的意义,让它为学习所用。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学习。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相对,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熟悉而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项目学习需要合作探究学习来实现,混合学习(人机结合)也将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未来学习中心,可以建议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那么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对于家庭教育的过去:从“中心”走向边缘。王者归来:家庭再次称为“学习中心”。对于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是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跟随《未来学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来了解了现代的美国教育、及对教育的启示。 在《未来学校》中,我随作者走进了美国现代教育,体会感受教育困惑及变革,在教育长征中,教师打破传统教育、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变革,虽然道路艰辛的,但最后结局的是完美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发自身的能动性,快乐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变身幼儿园教师》章节内容。Jared knipper曾经是一名警察,他觉得自己要是成为一名老师,一定会带出不一样的学生。他不愿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规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级以动手为主,作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有幸获得了园长的支持,开始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事情。他让孩子们一起设计机器,在看说明书、设计造型、编程中,开发孩子们的动手、动脑、阅读能力。

抵挡家长、同事的猜测中,幼儿园孩子一个个惊艳的作品中粉碎了质疑。 这突然点醒了我“主题教育”的真实含义,设定一个活动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散想出各种玩法,或者相关想知道内容,教师通过游戏、共同参与活动,帮助、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激发幼儿求知欲、思维能力、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等。让孩子参与教学设计,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3

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后来出现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从家里走向了社会工厂,家里面的孩子需要进入专职的学校。而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就参考了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们今天学校的历史最开始是从癸卯学制开始的,他涵盖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且提出了许多新模式。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现象,也使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引以为傲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起了非学校化运动。很多人开始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特别是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伊万·伊力奇,他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在《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中。还有斯金纳,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程序教学的4条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原则。3、及时反馈原则。4、制定步调原则。他的这一理论出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出现在没有慕课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时候。这些教学程序的思想,是天才的理论,超越了同时代。同时我也看到,现代学校效率为先的工业化培养人才模式问题也很大: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忽视了人的个性化的培养,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当我看到学习中心的设想: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中心也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比如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严苛死板的上学时间;没有必须是6岁入学的机制,这个学习中心可以有6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七八十的老人……当我看到以上内容的时候,不由得惊呆了,学习中心原来范围这么广。因为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学习也要回归生活,到时候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传统的地位将发生彻底的颠覆: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或许老师在这某一方面是专长,但是到了下一节课,他所上课的老师可能就是刚才他的学生。这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杰,机器人教师完胜传统人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了26.18分,远远的超过了人类;并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语言理解已经超过了人类选手……

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4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5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6

在假期里,我读完了《未来学校》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师。他在书中倡导的未来的学习理念,是符合当今的大趋势,也是一种非常超前科学预想。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全国共有4000多所学校加入,并且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关于这本书有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价,他对朱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对于教育的功利追求,远达历史深处,中国对于未来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认可他的这个评价。特别是书的末尾呼吁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有鼓励民营力量加入教育中来,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得过于精细的弊端。他的这些想法确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并且也有实践的深度。他的这些理论是在多个,全球多所学校已经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而来,可以说是由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也打破传统教育中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运用大数据,发挥新时代科技的力量。并且参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关于课程的研发和与设计,并对现在传统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开篇就提到了学校的起源:到了奴隶社会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并且出现了小学大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后来出现了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这是伴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从家里走向了社会工厂,家里面的孩子需要进入专职的学校。而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就参考了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我们今天学校的历史最开始是从癸卯学制开始的,他涵盖了从幼儿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这种现代教育制度的弊端,并且提出了许多新模式。美国和苏联的冷战现象,也使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思自己引以为傲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发起了非学校化运动。很多人开始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特别是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伊万·伊力奇,他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在《去学校化社会》这本书中。还有斯金纳,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本质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提出了程序教学的4条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

4、制定步调原则。

他的这一理论出现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出现在没有慕课也没有翻转课堂的时候。这些教学程序的思想,是天才的理论,超越了同时代。同时我也看到,现代学校效率为先的工业化培养人才模式问题也很大: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忽视了人的个性化的培养,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当我看到学习中心的设想:学习不一定非要在学校里进行;学习中心也没有固定教室;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为中心的领导机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比如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是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严苛死板的上学时间;没有必须是6岁入学的机制,这个学习中心可以有6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七八十的老人……当我看到以上内容的时候,不由得惊呆了,学习中心原来范围这么广。因为未来的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生学习也要回归生活,到时候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的传统的地位将发生彻底的颠覆:有教无类,谁想学谁就是学生。或许老师在这某一方面是专长,但是到了下一节课,他所上课的老师可能就是刚才他的学生。这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今天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杰,机器人教师完胜传统人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高了26.18分,远远的超过了人类;并且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语言理解已经超过了人类选手……

未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就像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疗诊断帮助律师事务一样,但要真正取代医生和律师,几乎不可能未来的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的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公交的时代,但教师职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这种机器人取代。到那时候,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来临。加上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教师在网上售卖自己的课程,就好比现在淘宝商家售卖自己的商品一样。到时候学生就成为一名付费时代的消费群体,而老师也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酬劳,并且远远高于在学校的一年所得。到后面未来的课程体系和今天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融合课程,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并且充分考虑个人的兴趣,有50%的时间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内容个性化,私人定制;,学习的内容也是没有统一的,进度也没有统一的,考试类型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到那时候,人们将更加关注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文凭。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不仅仅单纯靠自己以往的成就,来实现未来的梦想。并且关于高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看到这些内容,我确实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课堂:还是教师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课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15分钟课堂,这其实也是一种转变,向传统教育发起了一起挑战,让孩子们站在舞台的正中间,其实语文课就是一个交流表达的课程,让一个孩子站在游泳池边学习游泳,但是却从不让他下水尝试,这个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今后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变以往教师讲的过多学生表现的过少的情况。让老师变成一名导演,站在这节课的背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充分发挥其所长,而不是一直强调补短。让孩子利用他的长处,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会越来越出色,越来越努力,从而越来越让自己自信。

3、加强统筹教师的协同备课。15分钟课堂对教师的备课要求非常高。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授课内容又很多,怎么样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挑出重点,挑出难点,作为课堂的一个主要内容。而非重点的内容,又用怎么样的形式彻底交给孩子,让优秀的孩子教后进的孩子,从而让15分钟课堂真正落实。

4、关于学校评价制度的一些思考:结合班级评价制度,加大学生平时表现中的评价比重,取消以往单靠期末成绩来给孩子排名的错误做法。更加关注孩子平时的表现,并且给予相应的及时评价。

5、书中提到的有些点,虽然作为教师,个人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在个人应有的水平范围之内,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班级的座位分布,改变班级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改进作业过多大量无效的情况,改变过去忽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历练,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自己对未来的教学更加有方向,从而让自己变成一名真正的未来教师,能更好的胜任未来教师这一沉甸甸的职务。正如我们学校核心理念所倡导的那样:回到未来,回到儿童。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7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8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9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孩子不能如期到学校学习,只能在家上网课,昨天跟她视频的时候,用刚学的3R倾听法,不急不躁的跟她沟通关于在家上网课这件事情,因为还需要持续挺长一段时间上网课,本想给她做一下心理建设,却惊喜的发现,孩子对于在家上网课一点不排斥,反而非常喜欢,她说可以自由的选择先想学习的课程(可重播的),也可以选择先写作业在听其他课程或者作业累计到一起写,不用像在学校那样,每天白天固定的时间上课,45分钟后固定的课间休息,晚上回家后才可以写作业,在家她可以自由分配时间。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早上8点按时打开电视里的“云学堂”,叫醒睡梦中的孩子上体育课,视频中体育老师一边卖力的讲解一边做动作示范,爸爸转身去厨房做个早餐的时间,回头发现孩子还裹着被子睡眼朦胧的躺在床上看着老师在视频里蹦跶,自己压根不挪窝,气的爸爸冲孩子囔囔:“你倒是起来跟老师一起练啊,你看老师都汗流浃背了,你跟着跳一下,动一下”

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学科肯定也有出现过,有一边用手机上网课,一边用电视机看小猪佩奇的,也有一边撸猫一边学习的,原本这些在学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神兽”,现在在家全靠家长监督和协助教学,可把家长忙坏了。

未来学校观后感 篇10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未来学校》读书心得精选3篇,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