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时间:2023-12-28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8篇。

你会为写观后感而感到困惑吗?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作品中总有让自己感触颇多的情节。观后感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记录和撰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我们的情感体验能力,现在观后感范文网为您推荐的是“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期待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为你提供更便捷的工作方式!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1月19日,临危受命的邱海波急赴武汉,第一时间赶往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发那天,他和夫人赵健简单告别,就像平常上班一样。

出差是邱海波的常态,赵健早已习惯。“只是没想到这次时间这么长,过年也没回来”。除夕当天,赵健和从上海赶来的邱海波母亲和大哥三人吃了一顿“团圆饭”。除夕夜,一线忙碌的邱海波跟家人视频报平安,“一切都好”。

邱海波从来都报喜不报忧,极少跟家人提及危险的情况。虽然夫人赵健跟他是同行,但也总是在报道中才看到他的近况。“在报道里,我看到他给病人插管,会担心,提醒他做好防护。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他挺疲惫的,去问他,他否认,‘没有的事,那是没拍好’”。

这些天,他几乎一直泡在武汉各大收治重症患者医院的“红区”。

“红区”是前线中的前线,是人类与疫魔交锋最为激烈的战区。在这里,感染的风险更大,防护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最长的一次,邱海波在“红区”不吃不喝泡了五个小时。进出“红区”,是邱海波的日常。

赵健几乎能想象邱海波在一线的状态。“他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工作狂’。即使在吃饭、睡觉,病房一声电话,马上他就走了”。尽管已经55岁,在ICU这个岗位上干了30年,邱海波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他超级热爱这份职业,甚至热爱都不足以表达,这是他的命”,邱海波弟子、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如是形容。

在抗“疫”一线,已经是专家组成员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病房查房、观察。“临床医生就是要身临病床。你不到床边不看到病人,永远不知道疾病的特点,不可能网上搜搜就能看好病”,这是邱海波的坚持。

他不仅去病房,而且进“红区”,给患者“插管”。在新冠肺炎的治疗里,气管插管是在无创呼吸机使用无效后的急救方法。但这最有效的办法却也是最危险的操作。有人曾把插管组比喻成敢死队,这个动作距离患者非常近,在气管切开那一瞬间,胸腔气流会携带病毒喷出,即使有层层防护,也有感染风险。 但是,邱海波从来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在接受前方记者采访时,邱海波坦言,“作为专家组成员,你必须冲锋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

他用行动诠释了“专家”的“气魄”,也用智慧证明了专家的“权威”。专家下沉、全国驰援、方舱医院……在武汉期间,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多次当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一些建议当场拍板,高效落实,成为改善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派出3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重症专业医护人员超一万名。全国调动的医疗力量已经远远超过汶川地震。邱海波和他的“重症天团”也成为守护前方的中坚力量。

和邱海波并肩作战多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告诉记者,“目前中大医院已经派出六批医护团队前往湖北。不仅重症医学的专科医生成为各大定点收治医院的中坚力量,重症医学的专科护士也成为各医疗小组的组长”。

邱海波弟子、相处20多年的同事杨毅接受荔枝新闻采访时触动落泪

杨毅在谈及团队出征时颇为触动,“大年三十,我在科室里做动员,‘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重症医学责无旁贷’,当我发出这样的号召时,科室里80后、90后的小朋友几乎齐刷刷地响应,这让我非常感动。我们从来不觉得出征就是英雄,只是作为一个重症医学医生的责任所在。这份责任感,是邱海波传承给整个团队的灵魂。我们常常开玩笑,‘邱教授是鸡血王,他带着一群鸡血在战斗’”。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2

彭士禄4岁成为孤儿,8岁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受尽拷打。从苏联留学归来,他决心投身祖国核动力事业。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祖国造核潜艇,建核电站。生前他常说:“是人民将我养大,我几辈子都还不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贡献一切!

彭士禄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3

看完《20xx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心中明白了:感动别人的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爱,有时也是琐碎平凡的小细节;感动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举动,只需要一颗真正被爱充满的心。

其中有一个叫张丽莉的老师的事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20xx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到了,老师失去了双腿,学生安然无恙。

看完这个事迹,我被张老师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了。只要我们心中有大爱,这个世界一定会绽放出光芒。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4

光芒的背后,苏炳添也有过不曾多提的失落期。

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10秒19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三晋级半决赛,成为了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的选手。

但就在声名鹊起的次年,苏炳添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波折。2013年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上,他因抢跑被罚下场。

事后苏炳添表示,他把被罚下场的照片存进手机里,常常拿出来看,“我对自己说,要记住这一刻,是最失败的!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为了消除抢跑阴影,2014年苏炳添参加了多场比赛,但那一年成绩并不亮眼。苏炳添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节奏的问题,萌生了要更换起跑时前后脚位置的想法。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通过换脚改变了以前起跑快速的节奏。以前右脚在前,所以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左脚,现在是左脚在前,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这样使身体的本能反应或节奏会得到一个改变。”

2014年到2015年是苏炳添的状态低谷,他参加了比以往更多的比赛,也经历了比以往更多的失败。在世界最高水平赛场上的抢跑阴影和换脚后对起跑发力点的重新寻找,都影响着他的速度。

2014年亚运会后,他与张培萌跑接力时,连交棒都交不过去。甚至就在跑出9.99秒之前的几个月,他还考虑过退役的事情。2015年初的美国冬训,他又进入一个状态低谷。

“感觉浑身有劲,可一跑就跑不动。在美国集训时,跟一个美国跳远女运动员一起练起跑,跑出的成绩是10.80秒,连那个女选手都跑不过。那时候很迷茫,很难熬。”

更换起跑脚的故事,与其说是对胜利的追求,毋宁说是对失败感的忍耐和对抗。换脚不是一个瞬间的灵感,不是将左脚代替右脚蹬踏到起跑器上的一个简单动作,而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段漫长的俯身,是为了摆脱一次失败而引发的一系列失败。

事实证明,换脚起跑的改变也正是转折的开始。2015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百米“飞人大战”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摘得铜牌,成为首位跑进10秒以内的中国选手。

中国田径短跑队领队邹振先说,运动员站上起跑线时,输赢心里都已经大致清楚了,剩下的只是自己和自己作战——和自己的梦想作战,和自己的伤痛作战。

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是苏炳添,还是他曾经的偶像阿萨法·鲍威尔,或者是这个时代短跑赛道上的王者博尔特,看起来在同一个场域中相互竞争,击败对手或者被对手击败,其实每个人都委身于各自时间的河流,如何将自己送到起跑线前才是一切。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5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的张桂梅在20年来,为了能让大山里的女孩得到高等教育,让女孩们走出大山,她四处奔波,身体也因过度劳累而患上23种疾病。回想我的老师们,也是这样不求回报,甘于奉献--在课上认真的为我们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课后耐心的解答每一位同学的疑惑。当自己疲乏时,依旧以热情面对同学。像这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也将努力成为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回报我的祖国!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6

3月3日晚,“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获得“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荣誉。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和女儿在颁奖现场。

3月3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的女儿在颁奖现场展示父亲书写的“光荣属于二连”“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从2003年到2022年,《感动中国》已走过20载。20年来,一个个发光发热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现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又实录了社会变迁、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其中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力量,穿透时光的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7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8

江梦南,26岁前是一个听力障碍残疾人,但她却不轻言放弃。半岁时因用药不当导致右耳完全丧失听力,左耳失去了105分贝的听力,也几乎听不见声音。由于听力问题,升一年级时看到同学都顺着台阶上去读一年级,而她却要回去读学前班,她蹲在台阶上哭了……后来上了小学,完全靠父母平时教她的唇语学习,为了赶上先前的同学,四年级暑假她自学了五年级的所有课程跳上了六年级。再后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更惊人的是她用自己的汗水在2018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博士。

她的秉性完完全全就是梅花的品格——不畏严寒独自开。

本文来源://www.ghp7.com/g/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