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时间:2024-01-08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三峡好人观后感集锦9篇。

以下是观后感范文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三峡好人观后感”,一篇观后感他主要价值应该体现在哪方面呢?写观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请将本网页加入您的浏览器收藏夹以方便下次访问!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1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能解释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2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好人,一生平安

一件朴素的背心,一个破烂的包袱,山西矿工韩三明为了寻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女,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一副简单的生活用品,一份热切的期盼,山西**沈红为了再见离别两年的丈夫,来到了偏远的城镇。《三峡好人》中,两个毫不相关的普通人,怀着各自的期待,来到了同一块满目疮痍的土地——重庆市奉节县。

《三峡好人》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在“三峡移民”工程背景下拍摄的影片。贾导用平淡的叙事手法,以韩三明、沈红的寻亲过程为主线,讲述三峡人民在“三峡移民”时的生活状况。

“三峡移民”,是一件历时八年的浩大工程。由于长江水位迅速**,将淹没奉节县部分地区,*安排10万居民迁往广东、福建等地。正如影片所说:

“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几年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被迫离开故土的居民们遭受着种种磨难——经济困难、疾病缠身、亲人分别......在重重苦难下,人们为了生计,只能靠耍小聪明、攀附他人甚至贩卖亲人谋利。

但他们本性淳朴,不会在金钱中迷失自我,《三峡好人》正是赞美了这些为了生存努力的“好人”。

我的祖籍是奉节县。每年过年,我都和父母一起回家探亲。虽然我曾经听爸爸妈妈谈到三峡移民,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在《三峡好人》中,当我真正目睹了这一切,才体会到居民们将要离别故土,远走他乡时的无奈与眷恋。

一个两千多年,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古城就这样沉入了水底,确实让人觉得惋惜。

《三峡好人》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整部影片通篇都在讲一个平淡的故事,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华丽的特效。某些“大片向”电影确实让人感觉激情澎湃,但终究只能消遣;《三峡好人》虽然只是安安分分地讲故事,却将“三峡移民”的背景及当地居民的淳朴融合其中,这一点做得十分出色。

如今,电影市场正被各种商业电影所席卷,植入广告比比皆是。而这样一部自始至终都在叙述,没有任何商业性的电影,能够为我们传播正能量,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构思精妙,演员也要“专业”,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三峡好人》在背景处理上恰到好处:民工之间的方言谈话、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表演、真实的移民场景......

这些景象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仿佛置身于影片中。

不得不佩服贾导的胆量,为了让故事真实,他放弃了明星大腕,剑走偏锋,选择了“业余演员”——影片中除了沈红的扮演者是专业演员,其他的群众演员几乎都是当地居民。一句句从“演员们”嘴中说出的方言,不但没有让观众感到不适应,反而烘托了整部影片的气氛,显得更现实。这样的大胆尝试,收效甚佳。

相比沈红,我觉得群众演员更有“演员范儿”。特别是“小马哥”,做人处事真有一副“发哥风范”,让人感受到“江湖豪气”。“小马哥”这一类人,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异类”,能力不足的他不努力工作,想走“不平凡”的道路谋生。

从他一开始欺负韩三明,到后来视韩三明如兄弟,不难看出,“小马哥”也是一位“三峡好人”。

贾导对一些小细节的描写更是令人惊叹。

影片中四次出现了“烟、酒、茶、糖”的字幕。乍一看,只是对四种物品的总括,但仔细品味,其实这四个字对应的正是《三峡好人》中的情节。每个单词都是小段的摘要和下一段的开头:

“酒”是韩三明找到妻子哥哥时的场景;“茶”是沈红寻找丈夫时的过程;“烟”代表三明初来乍到寻求帮助;而“糖”则有两重含义——“小马哥”与三明的告别、三明对妻子的告别。这四个字的使用使故事紧密相连,结构严密,引人入胜。

影片中,韩三明与拆迁工人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工人问韩三明:“你来的时候看见夔门没?

”韩三明摇摇头:“没有。”另一位工人从口袋里抽出一张十元人民币,在他面前晃了两下,带着几分得意地说:

“这十元的后面就是夔门。”夔门是奉节的标志性景点,我回老家时,爸爸曾指给我看过。老实说,这件事连我也不清楚。

韩三明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哦,这是我的老家。”他拿出一张老版的五十元人民币——背后印的是黄河壶口瀑布。

工人们大开眼界,一位工人低声嘟囔了句:“哦,你的家乡也不错啊。”一段简单的对话,把各自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马哥”不幸遇难后,韩三明为他点了三只香烟祭拜。如此不起眼甚至不敬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韩三明的朴实和朋友们的善良。看见“小马哥”的微笑永远定格在黑白相片上,我竟也感到鼻头一酸。

故事的最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平凡结局——韩三明准备和妻子复婚,沈红决定和丈夫离婚。生活是如此的戏剧化,世界是不可预知的,幸福是不能强迫的,我们只是让它和享受每一天。

《三峡好人》的英文名被译为“stilllife”,意为“仍然生活”。是的,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也要坚强地活着,生活还要继续,遭遇困难时,请在心里默念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3

贾樟柯的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形式,浓浓的乡音,最质朴的演绎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底层小人物们挣扎的苦逼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电影描写的是xx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奉节居民在拆迁过程中的生活状态。

记录下这些拆迁工人,记录下奉节居民的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xx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亲情的力量,让他勇担重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护士,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代表着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三明给旅店老板点烟,小马哥就不乐意了,三明赶紧点上;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茶是沈红丈夫留给她的唯一物件,丈夫不知哪去了,沈红只能独自一人品味其中甘苦;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4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6年前山西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儿媳一怀孕就被公安局救出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太原女子沈红来到奉节,寻找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拥抱在一起。跳舞后,他们伤心地分手了,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中国最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毫不夸张地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很难有机会看到它。现在的**,****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国家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

《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身体还能用什么来换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

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使中国社会严重**。农民工失去了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在势利的都市人严重,他们不得不在城市的边缘挖坑。在这个凋零的世界里,农民工的生活流离失所,生活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20年来的巨大变化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很多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

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的生活方式时,也许我们可以解释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许蓉凤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5

影片表现了一个古老小城的人类社会剧烈的变迁。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奉节镇即将被淹没在三峡100米高的水中,那里的文化剧烈动荡。小镇与新城在这里同时存在,巨大的都市化中的舞会和小镇中破烂的拆迁工地的辛苦巨大对比,既有那些为生活所迫拆迁工人和拉皮条的中年妇女还有小马哥,也有能够来投资的厦门女人丁亚玲女士与混的不错的郭斌。

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中,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拆迁工人跟随韩三明到山西挖煤,而中年拉皮条的妇女和丈夫也在拆迁和三峡工程到来时到广州打工。而其他温文尔雅的客栈老板则不得不在拆迁来临时选择离开。出来混的小马哥却在一次带人出去摆平他人的过程中再也没人让韩三明等来酒桌上的他,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早晨发现他已经死在了砖头堆里。

还有那整日唱着流行歌的小男孩,生活在他的面前仿佛并没有让他感受到忧愁与磨难。人性的两面也表现得很朴素,“三峡好人”中的好人并不是圣人,他们也有着人性自私与冷漠的一面,但是这并不足以去否认他们是好人。小马哥虽然讲忠义的同时事实上他所做的行为以及构成了严重的故意伤人罪,他的死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而拉皮条客的中年妇女也由韩三明**出钱,让他们对皮条客更有热情,并为韩三明提供一系列信息。

而麻家对韩三明态度的改善,很大一部分可能是让韩三明帮他还清了3万元的债务。因此,经历了人类文明巨变的奉节,充满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交织。而真正说的算善良而又淳朴的人,恐怕只有那些朴实的拆迁工人了。

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人,这只能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混乱。而那些真正热情帮助过韩三明和沈红的人,让他们实现自己愿望的人,都能算是三峡的好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6

摘要《三峡好人》是一部以人物所见所闻为线索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21世纪初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百姓的生活情况。影片以主人公韩三明外出寻找妻女为前提,带我们来到三峡工程施工现场。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讲述了当地人民生活的艰辛,尤其是迫于工程施工而不得不远走他乡的百姓们的无奈。

同时,通过韩三明和**等的动作,一方面也展现了人性美,实现了作者对三峡原貌的记忆,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欣赏。

关键词:寻亲之旅三峡工程人性之美

我选的电影是中国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老师说,老师没给我介绍贾樟柯的时候,我对他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在网上搜索了他的一些资料,了解到贾樟柯在中国电影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也为不认识他感到有点羞愧。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拍摄的《三峡好人》是一部剧情电影,由他执导,赵涛、韩三明主演,这部影片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奖,可见该影片的影响之大。我自己把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下面我就来说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

印象中,《三峡好人》以一男一女两位主人公为线索。

英雄韩三明年轻时花3000元从奉节县买了一个老婆幺妹。因为**及时解救了幺妹,她把孩子带回了老家。16年后,三明带着幺妹留下的地址到奉节寻找妻儿。他历尽艰辛,结识了一些朋友,终于找到了幺梅。看到她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他就和她一起回了山西。

电影里还有一位女主人公,她是一名**。因为丈夫几年不在家,她决定从老家山西到丈夫在奉节的工作地点去。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丈夫。然而,她的丈夫依赖其他妇女,事业成功。痛心之下,女人决定与他离婚。

电影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及其舒缓的气氛分别介绍着两位男女主人公寻亲的故事,描述了在时代背景下民众的困苦生活和三峡工程导致许多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的现状。

不知大家看电影时注意到没有,影片是分别以烟、酒、茶、糖四个具体可感的实物为切入点。烟、酒、糖是在描写韩三明寻亲的经历。一开始,三明去寻亲,到处碰壁。他向别人敬酒,自己抽烟。

后来,他无意中救了一个歹徒小马,他和小马有着深厚的友谊。在小马的指导下,他开始在奉节县结识其他人,和农民工一起打工挣钱、喝酒、聊天。最后,当他终于找到妻子幺妹时,幺妹给了他一块糖。他知道幺梅的日子不好过,于是决定替幺妹还钱,和幺妹一起回家。

从这里,我可以看出韩三明是个好人。虽然他生活在底层,但他仍然爱帮助别人。16年过去了,可能韩三明与幺妹已经没有了爱情,但是如亲人般的情感在温馨的气氛中让我们依次感受到了。

而身为本片女主人公的那位**,在丈夫朋友的帮助下,费劲努力终于见到丈夫,得知丈夫现在已经依附女人过上幸福生活之后,她并没有和丈夫争吵,而是对丈夫说是自己有了男人,因此要和丈夫离婚。她爱她的丈夫,因此她要成全他的生活。她寻找丈夫的结果,真的像她喝的那杯苦涩的茶。

即便如此,我们说,女人的爱是伟大的。也许当她看到她丈夫的房子和宏伟的办公楼时,她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结局。我们说,*也是个好人。

电影里给我映像最深的就是小马哥的死。其实在小马哥选择当混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料想到他最终的结局。他喜欢周润发。我认为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力量。

他很正直,在一些事情上帮助了三明。当三明最后一次见到他时,他说他会去解决一个问题,晚上和三明一起喝酒。当我看到这里时。

我便产生了一种不好的预兆,觉得小马哥一定是回不来的。果然三明晚上备好酒菜却没等到他,最后韩三明是凭着小马哥的那首上海滩的铃声在一顿废墟里将他找出,可惜他已经死去了。贾樟柯的故事结局也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在中国还处于贫困的时代,一个小人物的死亡根本算不上什么。但正是这个小小的人,不能再让中国成长。影片舒缓的节奏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中国三峡工程的建设,呈现了我们这代人所没有见过的三峡工程建设之前的样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的建设给人们带来的困难,他们不得不搬离那里,有许多人都离开了家乡。

而工地上的人在韩三明的劝导下,决定和他一起离开家乡。

一般来说,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贾樟柯有一种强烈的敬畏感。在人物描写方面,他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一个人,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描写,同时,最重要的是真实地反映出那些穷人的生活和困惑。在对韩三明、**、小马哥、幺妹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形象生动、真实、感染力强。

在现代这个发展的大环境中,许多导演都以商业大片博取消费者们的眼球,以利益至上的原则去拍摄一些没有营养、没有价值含量的电影。而贾樟柯不同,他从人性最真实的角度出发,在《三峡好人》影片中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地方坍塌的全貌,让三峡人在回忆过往生活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向前看,像未来看。

情感表达方面我觉得影片里有很多线索,比如电影里一直唱歌的那个小男孩,起初唱的是《老鼠爱大米》,后来又唱《两只蝴蝶》,我们可以听这两首歌的同时便会真的回到那个年代,回忆出那个年代的事情。虽然影片以三峡工程为背景,人们因家园被毁而焦躁不安,但人们的积极情绪并没有改变。虽然物质会让人迷失,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丈夫,但人们要努力托贫自立的精神,现在值得深思。

贾樟柯以底层小人物寻亲为线索,表现出了小人物的人性美。让我们在怀旧的气氛中见识了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的男人的视角,对我们现代人看生活的角度也有很大影响意义。

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电影看完的,因为电影里掺杂着许多方言,不太能听得懂。但也正因此才更加真实。生活本应如此,真实点才好。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7

昨晚看完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后已经快到半夜12点了。再一次被深深地感动。我发现一个好的导演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你去看你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你自己的存在。我们都活着,呼吸着,行走着,追逐着,以为自己理解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忙碌中,不仅没有理解身处的世界,连自己的生活都不甚理解。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感谢贾樟柯,在充斥着宏大叙事和娱乐至死的社会气氛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叙事方式,哪怕孤单冷清(我问过身边大部分朋友,他们几乎从来不看贾樟柯的电影,甚至很多人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给了那些想要理解这个社会的人一个更贴近个人经验的角度。在他的电影中,电视和广播中的宏大叙事成为了人物生活的背景,而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和挣扎同电视中恢弘亮丽的叙事常常在尖锐的反差中呈现出一种荒诞感,于无声处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在《任逍遥》中,一个迷茫到近乎绝望的青年小季因为感情纠葛被一群黑社会殴打了一顿,他带着一帮兄弟准备去报复被好朋友斌斌拦下来,小季扇了斌斌一耳光问:你还是不是我朋友?斌斌推开他说:傻X,他有枪。说完斌斌一转身走到台球桌旁围在一起看电视的人群中,电视上正在播奥委会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宣布后人群欢呼,人们燃起烟花庆祝。

热闹欢庆的气氛越发衬托出两个青年的迷茫和困惑,让我想起在鞭炮声声的除夕夜一个人漫游在落雪街头的祥林嫂。申奥成功的荣耀不能安慰那个被黑社会欺负的青年,群体的欢呼只能加剧他的孤独和苦闷。贾樟柯的电影把人从集体中解救了出来,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个体,个体的喜悦和沉痛都无比真实。就凭这一点,他已经把其他的那些所谓的大导演甩出去不知道多少条街,也赢得了我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看他的电影不仅帮助我理解这个社会,也使我逐渐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眼光看待人。从他的视角中我看到了生命存在的尊严和诗意。当然他没有故意美化人,他的电影中充满了人性的软弱甚至龃龉,正如他自己说的,他追求生活的真实,不回避现实的粗粝。

可是在粗粝的背后他也呈现出生命本身的尊贵和可爱。这不紧让我想到帕斯卡尔的话:人因为能够认识自己的可悲而高贵。从一定程度上说,我觉得贾樟柯电影呈现了人可悲又高贵的存在。

从《小武》到《站台》,再从《任逍遥》到《三峡好人》,贾樟柯一路忠实地记录着被主流媒体忽略的底层小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疼痛和茫然,以及对苦难的隐忍和承担。贾樟柯说他想用电影关心普通人,用镜头的凝视来表达关怀。我很欣赏他这种平视小人物的电影姿态。这种平视的背后有他对人的怜悯和敬重。他说路上每一个行走的生命个体都会带给他真挚的感动,甚至是一缕疏散的阳光,几声沉重的叹息。他的电影中的确弥漫着这种带有悲悯的诗意。他常常用一个安静的长镜头对着一个在默默承受生活的小人物来表达真挚的关怀。在《三峡好人》里一个因工伤断臂的工人和妹妹讨公道未果后,妹妹推着自行车和哥哥沉默地站在大太阳底下,镜头对着他们有好几秒。他在用电影替失语的群体发声,我想,对受苦的人来说,他的苦痛被人看见就是一种安慰吧。可怕的是契科夫的小说《Misery》里那个失去独子的车夫,没有人在乎他经历的痛苦,他的痛苦打扰到了别人岁月静好的生活,所以人们对他的苦痛避之唯恐不及。昨晚看完《三峡好人》后看了一篇豆瓣的影评,里面说他去看首映发现偌大的放映厅里只有十来人,而且当天票价还是半价。而全价销售的商业片放映厅总是人满为患,他不禁感慨:Whyarepeoplesoblind?我想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自己的生活岁月静好,哪管别人的世界兵荒马乱。而且,哪怕自己的生活也不乏沉重,看电影就是要遁入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暂时逃避现实的乏味,怎么会喜欢观看比自己的现实更沉重的现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为了圈钱而粗制滥造的商业片也能够进入院线,吸引大群的观众,而真诚的关注当下的作品却无人问津了。在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胖子和婷婷一起看了一部严肃的电影,看完后婷婷说她觉得太严肃了,胖子说可是现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有悲有喜的啊。婷婷反驳说如果电影中演的是人真实的生活,那过生活就好了,干嘛还要去看电影。胖子说他的舅舅告诉他电影发明后,人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因为人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限,电影拓展了人的生命体验。他还说世界上没有一朵云、一棵树是不美丽的,人也应该一样。好像作家三毛也说过阅读使她多过几度的生命这样的话。我想,不论好的电影,还是文学,都是一种分享生命体验的媒介。既然孤独是人生命的一种常态,那么艺术就是一座座连接孤岛的桥梁。如同贾樟柯在一篇文章里说的,拍电影不是为不朽,是为了可以在里面哭泣。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8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小马哥说:"好人一生平安?操,这年头奉节还有什么好人!"其实何止奉节,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在这个崇尚"黄金"的时代,还有谁会关注"好人".无论是老实的韩三明,还是那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民工兄弟,他们都是好人。生活太难了,我们只能选择乐观,即使是身不由己,也要很大牌地笑笑。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9

贾樟柯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最朴素的表现,讲述着底层小人物的挣扎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影片描述了2006年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以及拆迁过程中奉节居民的生活状况。

记录这些拆迁工人,记录奉节居民的生活,讲故事。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16年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个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因为家庭爱情的力量,让他勇敢地承担起繁重的任务,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了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雾代表着三峡农民工共享的奢侈品。三明给旅馆老板点支烟时,马大哥不喜欢。三明赶紧点着灯;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沈红的丈夫留给她的只有茶。她不知道她丈夫去了**。沈红只能独自品味悲欢离合;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