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起跑线的观后感

起跑线的观后感

时间:2024-01-10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起跑线的观后感(通用7篇)。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1)

《起跑线》用鲜明的对比有力地回击了这些毫无根据的鄙视。男女主角虽然富有,但在孩子入学的问题上却不择手段,以伪造贫困证明,欺骗学校,牺牲穷人入学资格为代价,获得了德里文法学校贫困生入学名额。这在中国也不鲜见——汶川地震时期,富豪子女假扮地震遗孤转学至沿海发达城市;大学奖助学金往往不能发给真正需要的人。 然而与中产阶级的臆断不同,《起跑线》展示了底层群众拥有的闪光品质。富人对孩子的培养偏向能力和知识,而下层群众以身作则,让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片中有几个镜头,让我还真的以为穷人要哄抢行李、恩将仇报,却往往在最后时刻画风一转,凸显群众的朴实善良。尤其是隔壁的大叔一家,不仅在男女主角需要帮助时多次施以援手,分钱分粮,还为男主女儿的学杂费“碰瓷”讹钱,浑身擦伤在所不辞。

“我们虽然穷,但银行的钱,绝对不能偷!”即便识破骗局,大哥的善良还是征服了怒火:“你的女儿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儿子名额被占,我不能再让另一个孩子上不了学。”说着放弃了举报。卑鄙与高尚,和财富多寡没有关系。正是在不断折腾和深刻对比下,男主最终幡然醒悟,选择向校长自首,准备放弃女儿的入学资格。 实际上,本片笑料的来源,从本质上讲是夫妻二人对孩子教育理念的不同,这正是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之间离婚的主要原因。男主坚持认为无论在哪所学校,关键要让孩子快乐,对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屑一顾。女主则更加实际,与其有一个快乐童年,她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进行高强度超龄学习。

总之,一方让孩子遵从个性发展,另一方则注重孩子的服从与认同。我认为这两点完全可以兼顾。我们总说先做人再做学问,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连知识都讲不好,怎么去教做人呢?老师把责任推给家长,家长则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两头都落空,把孩子耽误了。好在夫妇二人最终达成了一致,在学习知识与阶级教育面前,还是选择了让孩子做一个健康而阳光的人。 第二个惊讶之处在于:《起跑线》杜绝了同类型电影的大团圆结局,反而一浪高过一浪,结尾布满惊喜,主题不断深入。在探讨教育不公,底层差距和贫富悬殊在探讨教育不公和贫富悬殊之后,电影并没有在夫妇两人捐助学校之后立刻结尾,反而让老大哥去寻找自己的恩人,男主与老大哥在豪宅中的冲突进一步揭露了所谓贫穷原罪论的可笑之处,构造了为富不仁,穷善其身的鲜明对比。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2)

今天早上看了4月4日刚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 影片主要讲诉了印度中产阶级家长拉吉和米塔夫妇为女儿择校费尽心思,母亲米塔认为除了上最好的学校,没有别的办法保障孩子的未来,所以一定要让女儿皮娅进入教育设施齐全、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老公拉吉为了达成妻子的愿望,先后买了学区房、聘请作家操刀**申请书,费尽心思,却依然落榜。最后,在顾问们的鼓励下,拉吉人冒着风险搬进贫民窟,假装很穷,只是为了让贫困家庭接纳他们。

本片将目光投向了教育,电影中呈现的现实问题。儿童入学、学区住房、教育水平、公办和民办学校,甚至中产阶级圈子文化。其实,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度的父母跟中国的父母一样焦虑。

01在去年网络上有一篇很红的文章《中国式父母的烧钱和焦虑: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文章中,一位月薪3万元的家长因为孩子放假期间辅导班的巨额费用而感叹:Ghp7.cOm

“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激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许多中产阶级父母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知识和机会获得了财富。他们深知教育资源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这些中产阶级父母比普通父母更焦虑。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曾经在中学辅导机构工作过。尤其能理解父母的焦虑,城市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但他们繁忙的工作时间和辅导时间相互冲突。他们留给孩子的时间很少。

所以他们会选择各种培训班或辅导班来帮助孩子们学习和成长。同时,父母也能找到自己内心的慰藉和稳定。

大多数家长的想法是,有了相应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家长们心里都算有这样一笔账:中小学阶段给孩子上学科培训班,给孩子补差或提优;报名各类兴趣班(钢琴班、小提琴班、舞蹈班、跆拳道班等)则是增强孩子的软实力;寒暑假报旅游或游学项目,让孩子出国见世面,让他们去见识不同的生活状态、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南都曾经报道,某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状元,家庭背景最低也是中产,原因很简单: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富贵家庭舍得花时间、舍得砸钱,给孩子报效果最好的培训班、请最专业的家教,寒假暑假带去全球旅行。

报道一出,网友们都感叹“贫富之间的差异、阶级之间的差异,会更加清晰地投射在孩子身上,寒门再难出贵子”。

02虽然现在“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但是并不代表普通家庭、贫困家庭会放弃孩子成功的机会。功利的教育体制下衍生的焦虑父母。但这种焦虑不仅存在于中产阶级和家长以上,也存在于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

@小雪妈妈:“我省吃俭用努力工作地赚钱送他上辅导班,但是有时候看到小孩闲着、爱玩游戏,我就浑身不舒服,我就觉得他在偷懒、在浪费时间!觉得他真的是不争气,他那心安理得的玩耍的样子看着让我着急死了!

”@小新爸:“中国人那么多,资源又那么那少,好学校的资源更少,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读名牌大学,将来找到薪酬比别人更高的工作,获得更高的人生舞台。所以我们还得强迫孩子们都兴趣班。我们都是为了他们好。当他们长大后,我们希望他们能理解他们父母的好意。

”@玛丽爸爸:“当初为了买最好的学区房,读最好的小学,我跟孩子他妈整天整夜睡不着觉,感觉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不让他掉队;等孩子上到小学5年级,又开始焦虑不孩子初中读哪所学校,又得着手换套学区房,可真是愁死了…...”

@子韬妈妈:“高考是我们普通家庭里的孩子唯一逆袭人生,打破阶级固化的机会,我们必须把他往独木桥上赶!”

教育的功利性与目的性自古以来都较为明显,通过教育改变个体或家族命运成为一种深植于国民血液的文化心理,而在心理学上,目的性越强就越容易焦虑,所以家长的教育焦虑几乎就是天然症候。

中国父母担心孩子的未来和前途,担忧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图。孩子们的时间被父母安排的各种辅导班所占用,他们对此怨声载道。

作为一名教育家,辰辰从不否定学校教育和各种培训机构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毕竟“术业有专攻”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学校教育、老师对孩子在学***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此,辰辰想谈谈的是家庭教育。

与那些昂贵的辅导班相比,家庭教育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教育。以下四件事将对孩子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件事:价值观塑造

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对父母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和日常生活都是孩子价值观的塑造。

你传给孩子的,基本上不是你说什么,而是你真正认同的,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你说一件事做另一件事,很可能孩子们的价值观也被混淆了。

第二件事:时间管理

作为家长,也许你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当他长大后,你不懂很多家庭作业,你没有时间做,你不应该帮助他。有些家长会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情无条理,做事慢吞吞,学***散,必须要父母监督才行。

那么,他如何才能让自己走上一条良好的轨道,高效的学习、高效的工作、高效的成长?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时间管理。怎么教会孩子时间管理呢?有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

1.让孩子看见自己的任务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有三门课,你可以把它们写在一张很大的纸上,语文,数学和英语。然后,对每一个课程,计算出需要多长时间。你必须用视觉的方法让孩子知道他有多少东西。

这和我们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列出任务清单的原因是一样的。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律的习惯

可以给孩子一本自己管理的日志,让孩子有意识地记录自己要做的事,要见的人,还要学会分类。这样的方法,越大会越有用。例如,在中学,孩子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作业,而且作业难度增加了;他们有各种考试;他们还有各种课外活动。

当一个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时,他会有控制自己生活的感觉。时间管理对孩子的基础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有非常大、非常好的作用。

第三件事:阅读习惯

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能博览群书、能跟经典相伴,与大师为友,纵观古今,遍览世界,唯一能够做到的,而且人人都能做到的,就是阅读。培养一个人成长心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3)

其次,必须具备过硬的师才。明代思想家黄宗羲云:“道之示闻,业之示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是啊,有惑不能解,怎么能称得上“学高为师”。可见,一名教师具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渊博的知识是如此重要。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我们有一桶水的时候,我们才能让学生得到一杯水。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必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我们的内在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谜题解决,业力孕育。

学生才会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

三、还必须具备纯纯的师爱。其实我们应当明白:在争当优秀的人民教师过程中,“德与才,都不可偏重”。

然而真得要想做到德与才兼备并不难。那就是要付出每个教师对学生纯纯的师爱。记得有人说过: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神圣”。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要不求回报,严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可以说,有了这种师爱,教师就可以倾注他一生的爱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就会拿自己的师德与师才方面与别人相比,从而不断地扬长避短,取得长足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爱的力量”。

学生一旦意识到爱的情感,就会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接受老师的指导。

让我们都以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4)

人常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虽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崇高,但也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启蒙者。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以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动摇了。文中为启蒙先生确定了定义,那就是拟定一生蓝图的人。我反思,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启发孩子智慧心灵的启蒙者。幼儿园虽不同于小学基础教育,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幼儿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幼儿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是自己独自不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必将成为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中的一员。

基础教育工作者就是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像文章中所说的大学是对一个人深加工的地方,而之前的底子和模样已经由基础教育打下:不论是小皇帝还是小公主,都得离开罩着他们的“父皇”“母后”进入学校,接受集体生活与正规授课的洗礼,学习各学科基础知识,学会待人接物,开始规律作息。这是他们社会化的起始,人格成长的初级阶段,像一枚干细胞开始迅速分化。此时从老师处学到的东西,完全融进生命化入血液。大学之后所学,则只能作为附加知识—骨架已经搭起,骨缝已然闭合,不论是长肌肉还是长脂肪,总之是没法长高了。这些,足可以证明,孩子的基础教育关乎他们一生的蓝图,何等重要。因此,正如: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从文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许多危机,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孩子创造、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著名的出版人马克?基多就在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中尖锐的批判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敬爱的老师们,我们应让我们的孩子,在最应该被启发的年纪,得到应有的点化。在最需要指导、孵化想象力和创意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天赋,成为真正能照亮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好老师呢?有没有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呢?

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为自己的学生一生的蓝图充满绚丽,为心中的蓝图赋有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这些可爱的孩子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就应向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向陈规旧矩挑战的教师学习。如:文中提到的,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敢于顶住校方、家长甚至是学生的质疑,逆流而上,秉承民国遗风的启蒙先生,提出十分新颖的理念:“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我们孩子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

我们愿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先生们,也希望,能真正陪的上这个称号。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5)

追求朴素的真教育

商云/文

今天认真拜读了曲辉老师的《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老师》,文章中痛击中国教育弊端的犀利语句,句句如同重锤,敲打着读者的灵魂,心中不仅要问: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中国的启蒙先生去**了?!

何为启蒙老师?百度一下得知,启蒙老师就是指“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人”,是“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人。”曲辉认为启蒙老师是“拟定儿童一生蓝图”的人,因此也就指出了启蒙老师的重要性。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有生命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以其独特的方式扩展和成长。可当我们在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某个历史事件的活动时间、意义时,创新思维被禁锢了,当我们的教育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时,学生的理想、人格、生命的尊严统统屈服于至高无上的分数,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是多么的单一,单一得令人感到悲哀和窒息。

朱永新老师认为“启蒙老师一个非常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今天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原因是他们又忙又累。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考试要求为指导的。打破立体目标,抛开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知识目标,再强化知识目标。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点不提,甚至不提。

学生们不断地在题海中挣扎,在作业中犹豫,在频繁的考试中逐渐变得麻木。

本应是儿童启蒙教师的人们,却不遗余力地成为语文教育考试机器上的螺丝钉,让学生在阅读、阅读、后来的阅读中死去。文中讲了一个令人倍感汗颜的故事: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准备从中国撤退,他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

“中国并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素质教育推进多年,但效果如何呢?归根结底,只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才肆意推行应试教育,而且愈演愈烈。

曾经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书中的小林校长是一位真正的启蒙老师,小豆豆可以算是一个很幸运、很幸福的学生。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可以和小林校长连续说上三个小时的话,可以和同学们们一起体味野外生活,可以欣赏校园里的美丽风景,可以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即使犯了错误也会得到小林校长的宽容和尊重……而这在我们看来,可以称得上是教育中的世外桃源了。

其实,早在我**时期,就有很多人提出了类似于小林校长的教育思想,如钱穆、夏乞丐尊、朱自清、叶圣陶等。他们的启蒙很简单,就是提供给儿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出:“教育就如喂鸡,如果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一个现代社会启蒙老师的先行者黄玉峰老师也指出:“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要学生的素质真正提高,他们应付考试的能力就不会差。

”事实证明,他的学生在传统的升学平台上,同样展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启蒙教师,让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取胜?那就是,揭开教育花哨浮躁的假象,撕去分数至上的外衣,一切从学生的生长规律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呵护创新思维,追求一种朴素的真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6)

利津街道张窝小学徐清泉

《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读后,感触颇深。文章由“甲午海战”的中日考题对比入手,谈到对中国现行教育的忧思。文中罗列了大量的事实,描摹了中国现行教育的实际。

最后,列举了一些敢于用素质教育挑战应试教育的教师,他们更具有创新性、友好性、人文性和创新性,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中,老前辈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令人难忘。“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趣味和自由”。为了澄清这一教育理念,他带着一大笔钱走上了舞台。大家都以为里面是要分发的材料,但他拿出一只公鸡和一把米。

他强迫鸡头吃米饭。结果,公鸡拼命挣扎,不肯吃一粒米。后来,他放开手,自由的公鸡开始自己啄。听众一头雾水之际,陶行知解释道:

“教育就如喂鸡,如果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这使我联想到现行的课堂教学。新课程虽然意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一些教师不敢轻易为所谓的考试成绩而尝试,控制学生死亡,牵着学生的鼻子,一步步进入教学设计。教师铁青着脸维护师道尊严,并把答题技巧奉为上方宝剑。

课堂上缺乏激情的发言,活跃的气氛。“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种讲授,轻实践”,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那么,如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热爱学生,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真正爱学生、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各项素质的动力,是教师形象的突出体现,也是办好一所学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职业,而不倾注全部情感和心智,那么这样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绝对成不了教育专家。爱生,是师德之灵魂。

只有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奉献精神、高尚的人格和魅力,把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变运动员为教练员,确实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决策者、实践者,探索者,获得者,在求知的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2、 终身学习的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用了吗?“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

更何况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观念新,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便吸收新的营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对“应终身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学习非本系统专业知识”等新时代教师必备的要求上认识并不明确,尤其是初中教师,不少人认为教个初中,大学毕业,知识够用了。

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收活化新知识,厚积而薄发,对实施课程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任何一方的活动都会对另一方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要有创新精神,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了解、学习、提高。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课程改革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争论不能持愉快的态度。

素质教育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工程。在学生的所有素质中,创新素质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尽快成长。教师的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方面,更应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爱护和培养;要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干同权威争论,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而不是知识的教唆者;成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

4、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教人钓鱼。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查字典、理解单词、分段、总结段落意意的方法,以及感知中心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样,对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就变成了一个运用自身能力,一个个解决问题,一次次获胜的过程。这种成功的希望将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信念。另外,学生初步自学时,对所学的内容可能有困难。

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可以采取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学好了知识,而且在互学互鉴的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团结意识,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该时刻牢记,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唤醒、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的动机,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妙趣横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跑线的观后感(篇7)

读了《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一文,我深有感触,对中国教育的遗留问题我深有同感。这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很犀利,比如文章中提到今天的老师,论学养论人格魅力,有几人能担得起“启蒙先生”这4个字?从多角度反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的中、小学老师——本该是儿童启蒙老师的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在成为中国教育考试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后来读书死。

文章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作为中、小学一线老师有责任,但不能把责任全部压在一线老师身上,分析一下这些问题的原因应该是与考试机制有关,大部分老师都想当好儿童的启蒙老师,可是,学***差了,学校、上级来的压力很难解决。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才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先生,我们教给孩子们的是良好行为***养成、良好性格的形成、动手动脑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道出了幼教工作的真谛,每天,我们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用责任和爱心编织着这只绿色的摇篮,摇起孩子们无穷的梦幻;用心探索那一双双闪亮眼睛里的奥秘,用尊重拨动孩子心灵的七弦琴,奏响生活的乐章,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

作为我们的公办幼儿园,我们坚决杜绝小学教学模式。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和各种活动的领导者。从人们认识到传授、灌输、训练的教学只是用现成的知识、技能为幼儿搭建一条跑道,设定一个行进的终点目标,教师指挥幼儿在跑道上行进这一“跑道行进”教学模式使幼儿经常处于被动顺从、缺乏兴趣的状态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草坪嬉耍”式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把幼儿的兴趣作为学***发点和归结点。儿童只要对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感兴趣,就会对其生活的生存、学习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章最后提到:“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那些我们称之为“灵魂工程师”的启蒙先生学养几何、魅力几分,能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我们相遇,才是真正为个人与社会埋下的最大伏笔。

”我不赞成这一观点,作为老师都懂得“德与才,都不可偏重”。都知道“师道不立,其教不成”。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其最大人格力量的体现。

每天,老师们都坚持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仔细想来,我们就像个演员,有时扮演孩子的老师,有时扮演孩子的朋友,有时还要扮演孩子的妈妈,既教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又教他们怎样认识世界,怎样做个好孩子。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教育要振兴,作为一个平凡的幼教工作者,我愿意为孩子们奉献全部的爱,我也愿所有和我一样爱幼教这一行的朋友,都尽自己的力量,干好幼教事业,共同为我们祖国的幼教事业增添一份明媚的春光。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