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课改课观后感

课改课观后感

时间:2024-02-03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课改课观后感系列。

我们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影片的观后感更好地记录下来呢?观看一部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用心写篇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影片中主角的心境和经历,观后感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了一些有关“课改课观后感”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示,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课改课观后感(篇1)

新课程改革自 2001 年启动以来,试点省市的经验不断引起业内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 2004 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走进新课程。课改的成败,从教育行政、专家、教授到普通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中小学校长并不象课改预想的那样,带头学习新理念,带头转变教育观念,深入课堂,亲自执教,认真反思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课改精神,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追求什么,怎样引导师生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 为了切实推进课改进程,国家拨出专项资金培训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校长,其目的就在于把基层课改搞得扎实有效,能通过各地的校长反映课改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利课改的继续推进。 然而,事实上,我们有的校长参加省级培训甚至国家级培训仅仅为自己镀了一层金,并没在返校后有实质性的作为。嘴里虽然也高唱转变观念的调子,打着课改的旗号,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他管辖的小圈子沿用旧有的模式实施着教育教学过程。没有真正建立起课改的新秩序,无论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校长本人都没搞清楚,当然,课改就会毫无起色。 有的校长成年忙于“外事活动”,到处找钱搞校园建设;有的校长热衷于个人学术研究,奔波于各刊物;还有的校长一心只在想怎样管住教师,让教师俯首贴耳,等等,不一而足,真正把心思用在课改上的校长不多,即使有那么几个,也因畏难情绪或者观望等待而彷徨不前,于是“校长是课改第一责任人”几近一纸空文。 谁都知道,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那是往大里说,真正实施行为还在学校,新课程崇尚个性化行为,每个学校情况各不一样,正是个性化体现的基础,这种体现,校长是最好组织者,也只有校长从观念到行为变化了,这所学校的课改才能进行得有声有色,办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对新课程的态度决定着一所学校课改的成败。校长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里他至少要肩负起四种责任:决策、指导、参与、总结。 一、校长是本校课改的决策者 新课程设置为三个层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不分高下,并列实施,互为补充,比起过去的单纯国家课程来说,发展的空间更大,更具灵活性,但同时迎接弹性课程的挑战首先就是校长,校长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师,而校长的课程观更直接地涉及到评价观和人才观的问题。 旧课程中,国家课程一统天下,评价的单一方式决定了人才的畸形发展,但是新课程设置的全面性,评价的科学性,它给予学生多维的发展空间,怎样从旧课程过渡到新课程,怎样引导师生的课程观,校长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评价制度的建立,校长有着充分的发言权,校长的肯否关系着一所学校课改的深度和广度,正确的决策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则可能比旧课程更糟糕。 过去,地方课程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并不是研发课程者出了问题,而恰恰是决策者的问题,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因,没有科学的评价就采用不评价的方式。二是校长的原因,因县市主管部门不评价,也就顺理成章不评价。新课程实施中,校长的权力大了,地方课程的地位高了,要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各校实施的基础不一样。怎样评价,关键看校长的认识。校本课程就更是如此,不仅评价方案要学校出台,就连课程的开发权都在学校,面对这种重大改革,校长不引起高度重视,作出正确的决策,校本课程肯定只是一个形式,不能达到课改的基本要求。 因此,实施新课程中,校长敢于决策,善于决策,用科学的决策来推动本校课改是至关重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校长也才真正发挥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当然,决策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团结好一班人,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二、校长是课改进程的指导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一个好校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总是走在教师的前面,一方面来自于校长对全校教师和校情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校长外出学习见多识广能及时了解兄弟学校的经验教训。有了两条,校长就能立足本校校情,登高望远,对本校课改的进程及时把握,随时发现教师在课改中的经验和失误。 校长作为教师的教师,会经常深入到年级组、教研组与教师一道探讨新课程理论,探讨课堂教学实践。校长的指导能给教师一种实实在在的受益,它不同于专家距离教师太远,有些遥不可及。 校长的指导有一种亲和力,能给教师一种动力,教师会在校长的指导下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课改。校长指导的过程实际上也处于一种学习过程,校长与教师的课程互动常常是双赢局面,教师在课改中生成的资源十分珍贵,校长也可从中受益。通过互相学习,校长在实践中会对本校的课改方向把握得更好。这样,校长不仅对当前学校课改的指导具有说服力,对今后的课改也不乏针对性,尤其是当二期课改开始后,校长会更加如鱼得水。上海二期课改中,涌现了那么多优秀校长,就在于他们在课改初期深入实践,从而提炼实践,指导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作为民族贫困地区,在师资紧张,优秀校长紧缺的情况下,校长们始终走在课改一线,也是最佳的自培方式。几年的课改可以造就一大批专家型校长。 当然,校长要指导得法,确实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那种高高在上,动口不动手的君子校长永远也别想做出成效来,永远也没有指导别人的基本资格。

课改课观后感(篇2)

暑假期间,在学校的推荐书单里,我选择了《课堂突围——一所农村中学的课改探索》一书。在书店选择中,我阅读了书单中每本书的一般介绍,然后选择了我更感兴趣的书。

《课堂突围——一所农村中学的课改探索》一书是有关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有关课堂改革教学成果的。在本书中,刘凤军校长主要针对学校课改的成果即“三模九步”教学模式给出了详尽的解读。正是他们的“三模九步”教学模式令是我受益匪浅,启发颇多。

《中国教师报》也曾对“三模九步”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模式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层次的问题流程化。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基于这些模式的理解和肯定,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在面临学生基础差和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困境中,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书写着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的不可思议。”

说实话,当时在挑选时,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几个字吸引了我。上班两年,作为数学老师的我却经常苦于预定的教学内容不能按教学进度完成,总是担心知识点讲的过快学生们掌握不牢固,讲的太慢又会出现学生行动乃至思维散漫的现象。在读过本书后,豁然感觉“三模九步”的教学模式将会对我今后的课堂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三模九步”教学模式分为“三模”、“九步”。“三模”即三个模块:基础学习、能力提升、当堂检测。

“九步”即课堂教学的九个流程:1、明确目标;2、自研自探;3、成果交流;4、巩固强化;5、自我提升;6、展示互动;7、矫正补充;8、当堂检测;9、回顾反思。在书的上篇中,刘校长对于“三模九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充分的解读。

对于建昌营中学“三模九步”的教学模式,由于其是高级中学,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小学教学来说有些环节不太适合,在仔细阅读中,“三模九步”给了我启发,我也尝试着结合着它制定了更适合自己的“三模六步”。我把自己制定的“三模六步”分为以下几部分:1、复习引入(5分钟):

巩固复习(3分钟)和提问(2分钟);2能力提升(25分钟):**沟通(15分钟)、纠正和补充(10分钟);三。课堂测试(10分钟):课堂练习(8分钟)、回顾**流(2分钟)。

对于自己借鉴“三模九步”尝试制定的“三模六步”的教学模式尚不成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成果来不断完善和补充它,也希望自己的数学课堂能在“三模六步”帮助下逐步实现自己的高效课堂。

课改课观后感(篇3)

终于迎来了暑假,在休息的同时,也要读书充电。《课改有道》是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田保华著的“教育发现”著作,经过细致认真阅读此著作后,明白了课改的迫切,并给教师怎么进行课改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书学***了:课程改革是一种回归。

课改让教育“回家”,回归规律,回归到“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回归人性——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本质——寻求教育之根,重建教育价值观;回归心灵——教育之道,道在心灵;回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向善,使人向上。

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和谐的教育生态,改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生态。提高师生关系质量、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师生生活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什么?

新课程改革了培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点为主的模式改为“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模式。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的“工具”性质,强调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了课程结构,使课程能够适应学生,而不是被动地适应课程。

新课程改革了课程内容。内容的选择性是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了课程管理,改变了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局面,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管理、分散的课程管理和学分制管理。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怎么变?

对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树立新课程的新理念,才能投入到新的课程建设中,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整合学材,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课堂学***,解读课标,上明白课,落实课标,上有效课,对国家的课程进行校本化。

那么新课程改革之时,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依托“教材”发动学。

教师必须面临着“六个转变”: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

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和课堂是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在课堂上学生“先学后教”符合新课程转变的要求,教师要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促进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

因为解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情,整合教材,设计生成“导学案”,把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

课改课观后感(篇4)

一选题意义

人类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

作文政治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教学,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的使命。那么,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有很多同学的目标就是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课改,从我们上学起就一波一波的展开了,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在直接感受新课改的第一线了,但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去以一名教师的角度去把握新课改,去以实践的目的去把握新课改。

二内容观点

一式激发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对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消除干扰,提高效率。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也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并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创造。

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要在科学地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突破口,捕捉契机,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灵活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中。比如:运用计算机多**辅助教学法,可以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我在讲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框时,以多**辅助教学,将一组组风光美丽的人类环境**和另处一组已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地保护人类共的有家园。在本框教学的最后,我要求同学们结合本地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在这一切多**课教学的启发下,纷纷举例说明并提出建议,为本市的环保工作献计献策。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将美妙好听的**、幽默省人的漫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脍炙人口的广告语等融入到教学过程,都能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令学生上每节课都有新感觉,从而由此产生活动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颖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疑,于无疑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恰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例如:我在讲解“实施正当防卫同犯罪分子作斗争”这一目的内容时,需要讲授正当防卫的含义,若直接运用书中的黑体字则会显得枯燥乏味,不精彩。针对这一内容,我这样设计:

首先为同学们**一段录像---**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一起调查案,介绍的是一公民为制止小偷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典型正当防卫行为。在**完这段录像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思维上极为兴奋,这时我抓住时机,巧妙提问:a这位公民是在何种情况下实施防卫的?

b、其防卫的目的是什么?这种防卫行为对社会有害吗?要负刑事责任吗?

因我所提的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发人深思,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从形象到抽象,学生对所提问题认真地一一作答,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们轻松掌握和理解了什么是正当防卫,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巧妙设疑上,不仅教师要善于发问,同时也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创设“问题”的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设疑问难,设计有趣、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为问题而思、而学、而创新。要善于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机会,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敢问”走向“善问”,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兴趣倍增,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三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发现、开拓新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自觉探索知识,学习知识,积极探索知识的内在价值。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注重教师的讲解、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其实违背教学活动的双向性规律的,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主动能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索求知习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课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意志”这一概念,如果仅就内容而言,较为抽象,如若照本宣读,更易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分析了这一教学内容之后,决定通过感性事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归纳。

所举事例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期特洛夫斯基的感人故事,从他的崇高的信念、顽强的精神和实际行动中,同学们分析到意志的三个特征,从而自己归纳和掌握意志的含义;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第四,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需要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需要敢于挑战权威和质疑先前结论的勇气。儿童的天性是求异求异、求索万物、勇于创造的原始精神。

当然,鼓励学生求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这一特点正符合创新的要求,对此,教师绝对不能压抑,而应正确引导和积极地鼓励。而我国传统的应度教育,为了确保高分,一般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上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人云亦云,形成“唯教师独尊”的依赖心理,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走向社会的是一些“高分低能”的人,这些与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极为不符,也培养不出真正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允许他们“异想天开”,允许他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的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盲从,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和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型人才。

第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创新教育提供前提和保障

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意识到融洽的师生关秒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了保证,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以现代学生观为基础,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政治课堂成为一个宽松自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1)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民主平等的。

(2) 尊师爱生:学生要尊重老师,礼貌待人,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服从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做教师,不知疲倦地教书育人。

(3)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交往,相互学习,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我讲你学”的居高临下的态度和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有不断超越的精神。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说: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六是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实践苦实践的结果。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在富有创造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应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掌握其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要使学生将书本中所学的知识灵活而创造地运用于实际。例如,在初二政治第七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到本市某法院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的内容是:近年来,当地未**违法犯罪的情况如何?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中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同学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兴致勃勃,非常认真,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撰写了小调查报告,获得深刻的认识,这样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既开阔了眼界,发展了思维,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从实际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

三创新突破

首先,本文是关于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此该课题具有实用价值。

其次,文章中倡导的“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的观点十分新颖。与时下应试教育给学生们灌输标准答案不同,只有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展示出来并表现下去,才可能出现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才可能真正的创新。

三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有机结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注重教师的讲解、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其实违背教学活动的双向性规律的,也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主动能动性。

四结构方法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简洁明了,开头一段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现在教育的大背景,以及进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然后以自己实践的体会给我们介绍了六点自己的探索和体会,每一点里面论据丰富,都是一些在课堂上的实例,既有现实可行性,又让人容易认可。

文章来自:四川汉广中学李丽平

课改课观后感(篇5)

读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有感认真拜读了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很有感触,这里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十年的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冲击和洗礼。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

近十年来,教师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人觉得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引领式的教学模式,备课上有教师自己的特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上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太多太多都只拘泥于形式,老师疲惫,学生更疲惫,还未走向“深水区”。

如果能作为北京市**区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实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当然,还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和此相冲突。由于我在小学从事英语教学,我对教材有一些看法。

我认为目前的教材与课时冲突,内容很多,但实际上课时间非常有限。再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也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读了余慧娟老师的“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有了新的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学习,努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

让我们同在课改中成长,在课改中前进。

课改课观后感(篇6)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境界,既是教育的道德要求,也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关心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更高道德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主体责任在育教师。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志愿者,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是作为教师应有的基本道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友谊和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满足了孩子这三种心理需要,才会维持孩子的幸福感,孩子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爱孩子,关心孩子,这是母鸡的事,更不用说人了。老师不应该给孩子一种伤害的爱,而应该给孩子一种安全温暖的爱。

要让孩子心中有阳光,老师首先要让孩子心中有阳光。

二是回归教学本真,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目前,虽然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教与学关系的扭曲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教学就是回归真实,即让教学回家,回归规律的道路,恢复教学的真实性,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的学习权。

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三、少一些竞争,多一些自由

如果学校总盯着考试的分数,老师们疲惫不堪,学生疲惫不堪,家长疲惫不堪,造就了一个疲惫的社会。人生理上的疲劳必然影响心理。学校没有竞争,教师之间没有内耗,学校就会和谐进步。

比如:岔河口中学坚持“四不”,即不考核、不得分、不班主任、不监督考试;有四不,即走廊无声、墙无脚、跑步不排队、后勤不老师。这创造了一个奇迹!

究其原因,是学校激活了人的善良和积极因素,降低了教师的生存和工作成本,让教师的生命潜能迸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师的生命质量。学校已经形成了人人都在维护、遵守和建设的精神圣地。它也成了一座由人性锻造的寺庙。

课改课观后感(篇7)

课改之花遍地开

-------读《永威课改十条定理》有感

来到河南沁阳永威学校学习的人每天络绎不绝。永威学校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我们反思、总结,可能得益于5年来学校进行了以下10方面的改革。

不要延伸到上课前-上课从铃开始;不向课余延伸——保障学生课余自由;自主学习是主体,合作学习是辅助;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弄懂什么是“校本教材”;学生的自学有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指导,就没有学习;以学习知识为载体,有机渗透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贴近实际;注重实效,不注重形式——课程改革在使用中看不到;常年赛课,不断打假——课改要真刀真枪;校长带头,全员参战——课改是“人民战争”; 课改也要“承包”——让每个人都有使命感。

课程改革的鲜花遍地开花。有些看起来很漂亮,但它们不结果实,或结小果实和苦果;有些花看不见却用,能结出硕果,结出甜果。课改一定要打假,努力改到深处。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忠于教育事业,对学生高度负责,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哪一种课改模式能提高质量、减轻负担,就选择学哪一种课改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永威小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大胆地进行了十项改革。是啊,习惯了上课时的滔滔不绝,习惯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习惯了学生配合老师……诸多的传统教学习惯制约了我们,更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担心学生不听,一次次不知疲倦地解释;怕浪费时间,不要给学生留下太多的思考空间,希望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所以我们很多老师不必主动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总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自从去永威小学学习后,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老师讲的不多,只是及时的指导;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主动,敢于提问,敢于展示自己,小组合作中有序的交流**,亲眼目睹后我不禁反思我的课堂教学,同样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少了。

认真思考各种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革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不能穿新鞋走旧路。心动不如行动,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努力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勇于展示自己。

在一节有关植树问题的教学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展示。在我的鼓励下,许多同学勇敢地走上了讲台,有条理地说着,说完后有听不懂的同学可以举手提问,我适当进行补充引导。一个同学讲完了,“我还有……”的声音又响起,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让我惊喜,灵活的思维让我意外,原本以为难讲的几道题在同学们的互相交流中解决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时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低估自己学生的能力,只要你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空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所提高,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例如数学课中有许多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果让学生去交流,一直要说到没有了方法才能停止,否则学生不会罢休,这样学生的思路拓宽了,但课堂容量不大;其次马上要进入复习阶段了,现行教材每个内容在各个学段都有所渗透,内容多但不集中,如何在复习中让学生条理地归纳整理所学内容就成为难点,学生只愿意做题,针对题来分析,而没有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永威小学课程改革的十大定理。

马铺小学成风雷

2011年11月16日

课改课观后感(篇8)

课改读后感

1.今天,我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书中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诺言》。文章主要讲了:

一个小男孩为了自己许下的一个诺言,从白天一直等到天黑,直到一名妇女请来一位少校来命令他,他才肯回家。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老伙伴们已经吃过晚饭,**睡觉了,可小男孩还在等着他信守诺言,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啊!

事实上,有时候人们很难信守自己的承诺,甚至避免等待一座大山。因为别人会因为某些原因忘记你的承诺,所以你不能履行你的承诺。看完这篇文章,和文章中的小男孩相比,我感到很惭愧。

因为我有过没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的事。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同学约好一起出去玩。但因为那天碰巧下雨,我没有去,这让同学在雨中等了一个多小时。虽然事后我向她道歉,她也原谅了我,但我总是感到抱歉。

我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给她打**,更恨自己没有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如果别人因某种原因而忘记了你许下的诺言,从而使你等了很长的时间,那你也不应该觉得损失什么,因为你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你应该为自己的举动而感到高兴!我们应该向小男孩学习,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2。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那么什么是课程改革呢?要改变什么?如何改变?这些问题是无知的。最近我潜心学习了《中国当代课改档案》这本书,对于课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其实,学校教学改革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老师,不是学生。与其说老师的认识上不去,不如说老师的担心更多:

担心学生能不能学得会?担心自己不讲学生会不会明白?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

等等。因为这些顾虑,我不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课程改革成功的学校,在第一次进行教学改革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在当时并没有改变。

但是他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和共同努力下,长期坚持,永不放弃,"十年磨一剑",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看来,我们要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花大力气转变教师的观念。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