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二十四孝观后感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时间:2024-02-03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精]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集锦(5篇)。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不曾忘却的经典影视片段,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能够让我们和它发生交流,观后感,无非就是看过作品之后的感想,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梳理作品脉络。你是否在寻找作品的观后感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精]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集锦(5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篇1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那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当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我不老。对自我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貌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日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歘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我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可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曾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嗜指痛心就是讲的他的事迹。说他少时家穷,常去山中砍柴。一日,宾客来访,曾母不知所错,急的狠咬自我的手指。曾参猛的觉得心口疼痛,就迅速赶回家中,跪问其母,母亲说,我咬指嗜期望你回来。是啊,这充分显示了母子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

关于鹿乳奉亲,讲的是春秋时郯子身披鹿皮去去山中,混入鹿群中取鹿乳侍奉双亲的故事。我看着不觉得不佩服他,有点滑稽,十分敬佩。为什么呢,你看,如果他了解鹿群的生活习性又怎样会混入鹿群呢。体现了他能和自然很好的融为一体。

当然二十四孝,远不止上头我所提到的这些。每一个,看后都会有莫名的感动。敢问,看了这样,你觉得你对自我的父母亲做的够吗,不说想这些人一样。起码,你不让父母担心,常常给予必要地问候了吗都扪心自问一下吧!

做一个孝顺的人,因为你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常怀感恩之心,不让二老再为我们把心操碎。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篇2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题记

孝,是什么?怎样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向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境,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明白,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我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我吃不饱,出于“儿子能够再有,母亲仅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样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最终被教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可是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期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当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此刻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所以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篇3

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重温《二十四孝》,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这种感动却好像就在眼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只有对父母孝敬的人才能移孝作忠。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孝子,上至皇帝将军,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调整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我们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比如说“孝”与自身的矛盾、“孝”与夫妻关系的矛盾、“孝”与事业的矛盾、“孝”与别人看法之间的矛盾、乃至较为极端的情况中“孝”与继父母之间的矛盾,充分说明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孝”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只要我们是人,孝顺,我们就可以做到。

子女对父母尽孝要生时尽力,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孝顺父母不一定要做有活力的事。孝不在于做,而在于心。最重要的是知道父母真正想要什么。父母们想要的可能是一个**,一个问候,一个和他们的孩子分享家庭晚餐的机会

古人的孝心值得我们学习,但《二十四孝》中有些孝行可能让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甚至会认为是受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像郭巨的埋儿奉母,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但故事的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劝说人们孝顺。这里面有一种劝善的意思。

这种行孝的思想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孩子思念家乡的心,父母的心,永远不可能和父母思念孩子的心相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篇4

百善孝为先——读《二十四孝》有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美德,代代相传。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美德便流传了下来。如今,在我们中华儿女身上还有着令人赞叹的优秀品质。

在平凡岗位上的郭明义,十几年来,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做出了不少的功绩。普通教师张丽莉,在危难时刻,不顾自我的安全,推开学生们,但她自我却倒在了车轮下。一位母亲,看到一个陌生孩子掉下来的那一瞬间,伸出双臂接住了那个孩子.........

我们常常说道,“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到的。应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小到大,我们的一点一滴成长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每一次提高都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为了我们的成长,他们的头上有了一根根白发,为了我们,他们的身体开始衰老。

孝,其实十分简单。它能够是在父亲心烦时的一句笑话,能够是母亲生病时的一声问候,还能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

作为新世纪成长的我们,从小长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对自我的父母很少会有孝心,而更多的是顶撞,是责怪。孟佩杰,一个从小就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整个家的坚强女孩。应对瘫痪的母亲,孟佩杰每一天都会仔细的照顾好母亲,在去学校。她这份孝心,难道不是我们每个青少年儿童都应当学习的吗?

从古之今,我们中华民族的感人孝心故事从未间断。卧冰求鲤,黄香温席,古人是我们的表率。田世国换肾救母,张尚峻背母上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孝心从语言做起,每一天给父母一些安慰。孝心从小事做起,每一天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孝心从此刻做起,孝敬自我的父母,用自我最真挚的孝心来回报他们。

我国的历史还在继续,我国的美德还在发扬。做为祖国的期望,让我们传承中华美德,让这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更加辉煌!

二十四孝观后感简单 篇5

最近无意间在课堂看到了一本书,封面上用楷体写着“二十四孝”,下意识的拿出来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我也好学学古人孝敬父母,可没想到这一看就被里面的资料深深迷住了,让我无可自拔,没想到古代还有为了父母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我,和他们一比真的就什么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后;有一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境不好时还朝他们发脾气,把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外面肆意挥霍,却不明白挣钱的辛苦,更加别说关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们是怎样想的。

自古就有‘乌鸦反哺,落叶归根’这一说法,它们没有忘记自我从哪里来,于是它们明白自我该到哪里去,懂得把自我的光和热留给那些以往给予过自我,帮忙过自我的人,因为那里才是灵魂和精神的归宿,古人都懂的“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有多么的重要,看见书中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时还记得自我的父母呢?他们有怎样明白父母吃的是什么呢?有的可恨的是连自我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记得,我都不明白他们是怎样当儿子的,这样的子女配么?陆绩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父母,为什么我们不明白呢?我们确实该好好向他们学学,孝顺父母,懂得感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经过这个故事来呼吁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给家里打打电话,聊聊天。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