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红色展览观后感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

时间:2024-02-02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集锦7篇)。

我们时常会看到很多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我们在观看过一部影片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感悟,观后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写观后感不能从头到尾介绍故事,而应该着重描写“感”的部分。你有没有考虑过借鉴优质的作品观后感呢?你也许需要"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集锦7篇)"这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1】

月日,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组织招贤镇“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参观学习活动。一上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让我的思想被洗刷,感觉很深。

红色群落是由一个个建国前老党员组成的群体。在战火纷飞的残酷岁月,勤劳朴实的莒县人民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为建设幸福家园,舍小家顾大家,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在安定和谐的新世纪,他们从容淡然、知足感恩,继续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余热,并将炽热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

展示区分为红色群落 、本色之源和精神传承三个主展厅,通过文字、**、**、实物、雕塑等方式,集中展现老党员的英雄事迹,追忆党组织的发展脉络,展现老党员对党忠诚、保持纯洁、永葆本色的“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时代精神。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区,听解说员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峥嵘岁月;从“一大”代表王尽美,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鸿宾,从电影《红日》里的连部通讯员原型李全,到86岁仍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卢翠秀。生动的例子,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深深震撼着我的心。

经过数千名老党员的艰苦奋斗,党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一定要珍惜革命先辈用汗水、泪水、鲜血带来的和平、繁荣、美好的今天。一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精神,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2】

今天,在库车市应急管理局的组织下,我们去热斯坦街观看了库车市红色标志展厅,了解了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的光荣生活。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我从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那里学到,我应该有崇高的家庭奉献精神。任何职业,要取得成就,都必须有奉献精神,对公务员来说,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只有奉献精神,才能满足于教学,勤奋学习,保持贫困,忍受孤独;只有奉献精神,才能用纯洁的爱滋润人民,感染人民,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面对一双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睛,当你看着美丽可爱的脸庞时,,你想到了什么?民族发展,祖国的昌盛,人民的未来.......毫无疑问,这些都应该考虑。每当这个时候,我也坚定了一个信念——承担我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我能从我们单位的许多同事那里感受到他们的无私奉献。每当群众遇到挫折时,他们总是用细雨解决群众的烦恼,扬帆前进;当人们成功地陶醉于胜利的喜悦时,他们及时在人民耳边敲响警钟,让他们明白"百尺竿头,进一步"哲学。由于多年的疲劳,大多数公职人员身体不好,但他们关心的是每个公民的生活和健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我选择做人民的公仆,选择默默奉献。奉献是神圣的,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的奉献;热生活需要我们的奉献。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烈士放弃家庭,为每个人,奉献自己的生活。在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始终警告自己,以前辈为榜样,向烈士学习,尽最大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3】

4月2日下午,在唐主任的带领下,疾控中心全体成员来到招贤镇,参观学习老党员红色社区展馆。通过学习,收获很多。

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共三个部分:分别是:红色群落、本色之源、精神传承。截止2013年底,莒县共有党组织2543个,党员58012人。

红色群落是由一个个建国前老党员组成的群体。在战火纷飞的残酷岁月,勤劳朴实的莒县人民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为建设幸福家园舍小家顾大家,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在安定和谐的新世纪,他们从容淡然、知足感恩,继续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余热,并将炽热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建国前老党员用一生平凡中的坚守,书写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党员本色,成为这个“红色群落”的厚重底色。

一心向党,不怕牺牲。建国前老党员一生守党性,尽管多数老党员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当初对党的理解也非常朴素,但看到早期共产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自愿选择了党、加入了党,用一生真心信党不怀疑、永跟党走不移志、对党忠诚不变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和高度忠诚。

公心为民,用心实干。公,“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之意。我们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心为民是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建国前老党员来自群众、长期扎根群众,对群众有着很深的感情,入党不为享受,掌权不为谋利,用权倾力为民,把毕生的精力民心都奉献给了人民群众,“威望都是干出来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诚心谋事、下决心干事、用恒心成事,已成为老党员一生躬身奋斗的写照。

清心律已,甘于平凡。每名老党员身上都有感人的故事,他们有的在建国前是战斗英雄,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领头雁”,在他们的抽屉里,还珍藏着大把的奖状和勋章,但他们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伸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他们把牢记党的教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守己之本,时时处处约束自己和家人,从不逾越半步。他们安于平凡,始终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以达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老党员刘太源一辈子都很穷。他总是先考虑别人,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本色之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革各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英勇牺牲和无私贡献。支撑他们的事他们真正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从**来?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来自莒地丰厚文化底蕴滋养,来自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召唤,来自血雨腥风革命斗争的锤炼,来自持之以恒党性教育的激励。

朱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古代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于齐鲁文化,对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典型代表。他们用真诚书写文化的精神和精髓。文化能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在独特历史文化的滋养浸润下,勤劳、勇敢、朴实的莒地人民一直保持着耿直、大义的优良传统,在每一个时期莒地人民都是觉悟早、接受新思想快、率先反抗剥削压迫的人群,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莒地人民一呼百应,一个个“红色群落”由此产生。

这是本色精神产生、传承文化基础。

大义之莒,千载滋养。莒县是沂蒙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党的创始人王景梅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在全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带领莒籍进步青年入党参加革命,点燃了莒县革命的火种。

莒县党组织成立于1928年,并不断发展。领导全县人民发展抗日武装,开辟了鲁东南抗日根据地。党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形成了血肉相连,鱼水情深,水**融的党群、干群、军民关系。全县党、政、军、民同仇敌忾,不畏牺牲。援军参战,驱逐日寇,全力支援前线,无私奉献。

有32万余人次支前,6657有参军,2040人为国捐躯,为民族独立和全国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光荣革命传统的激励,是“本色”精神产生传承的组织基础。

火热建设,时代召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了抗美援朝、土改、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工商改造、合作互助等一系列运动,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了国民经济。1956年,三大改革胜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党带领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广大农村党员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参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莒县建国前,广大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带头,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家园建设。火热建设热情的召唤,是“本色”精神产生、传承的实践基础。

党性锤炼,永葆先进。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党性建设,倡导党的思想建设的党。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90年来,我们党开展了多次整风和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不断的组织生活,使广大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烙印,并逐渐固化为正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莒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党性教育培训,提高了党性意识,增强了工作能力,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历次党性教育的锤炼,是“本色”精神产生、传承的思想基础。

精神传承。老党员不仅自强不息,而且热心育人、注重传承。他们不仅是党性的垂范者、实践者,更是群众的发动者、组织者,把传播党的信仰、壮大党的队伍看作第一位的职责和使命。

革命信念,传承发扬。解放前,建国前老党员一传

十、十传百地播洒着革命火种,秘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入党参战、投身革命,逐渐使党的信念传播开来。革命战争年代,莒县“红嫂”多、支前模范多,涌现出许多宁愿舍弃生命也保护好革命军人、宁愿饿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也要确保革命后代健康成长的感人事迹。

本色精神,续写华章。新时期,建国前老党员“本色”精神在党员群众中得到充分传承和发扬。党员队伍里涌现出了心正笔正的“铁笔法医”检察干警邵明强,全国劳动模范、一心为公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许传江等一批先进典型。

群众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讲大义、传大爱的良好风尚在莒州大地蔚然成风……他们正接过老党员的接力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要学习革命先辈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精神。

我们要经常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就是要洗掉污垢,保持自身的清洁,我们党历来把清正廉洁作为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自己抵御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作为卫生防疫人员,他们结合本岗位实际,以身作则,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真正把革命精神牢记在心,落到实处。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4】

省警校组织第三期司进督全体学员警校组织第三期司进督全体学员前往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李妙斋、王泰吉、高岗等以照金为中心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地处陕西、甘肃两省交界,以照金为中心,横跨当时耀县、淳化、宜君、同官五县,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鼎盛时期,红军武装割据区域扩展到陕甘两省14个县,面积数万平方公里。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1992年4月照金革命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陕西省、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碑依托山势而建,立于山顶之上,从纪念馆后的平台开始上213个台阶,直达纪念碑脚下。整座纪念碑由基座和碑体两部分构成,通体采用花岗岩建成,以简洁的柱式结构拔地而起,寓意照金是西北革命的源头和支柱。从地面到碑顶的高度33米,象征1933年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纪念碑上镌刻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十六个大字。基座四面由四组浮雕构成,展现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建党、建政、建军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军民鱼水情。"建军"浮雕展现的是1932年12月24日,在宜君县转角镇,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授旗仪式的场景。"建党"浮雕展现的是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兔儿梁成立时的场景。"建政"浮雕展现的是1933年4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兔儿梁召开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场景。雇农周冬至被选为主席,年仅19岁的习仲勋当选副主席。"军民鱼水情"浮雕展现的是军民欢庆胜利、分田分粮、拥军爱民、送子参军等场景,体现了军民一家亲。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是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宣传照金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充分发挥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而建。1993年5月,陕西省委在照金镇隆重举行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决定在照金镇修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1993年春馆址临时设在照金镇文化站院内,1996年动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2003年重新选址改建,2004年4月开馆。为了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2012年8月纪念馆在原馆基础上动工扩建,2013年8月建成。2016年9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纪念馆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展厅共有两层,一层为序厅、主展厅,二层专题展厅。一层展厅以陕甘边革命历史为主线,采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纪念馆内收藏革命文物、文献资料120余件(份),馆内陈列通过实物和200块展板、照片,详细介绍了根据地创立、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以及根据地主要创建人的生平事迹。展出的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分为武器类、生活用品类、宣传品用具类、文献资料类等四大类。武器类主要包括土枪、炮弹、手雷、枪构件等;生活用品类包括刘志丹用过的公文包、放大镜和薛家寨遗留下的其他生活用品;宣传用具类包括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笔墨纸砚等;文件类主要包括根据地党、政、军上报及制定的各种文件资料(复印件)。二楼的专题展厅里陈列着八幅油画,分别是《渭华起义》、《两当起义》、《杨柳坪会面》、《转角镇授旗》、《兔儿梁建政 》、《陈家坡会议》、《薛家寨保卫战》、《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这些油画创作历时近两年,它们代表着陕甘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也是纪念馆专题展厅的“灵魂”所在,艺术化的为人们展示了那段光辉岁月的烽火狼烟,让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薛家寨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政府东约5公里的田玉村绣房沟。传说薛刚反唐时曾屯兵于此,因此得名。这里处于桥山山脉南端,海拔1600多米(其中箭穿崖最高),这里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峻。山寨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为悬崖绝壁,山坡灌木丛生,仰视不见寨形,细看仅见草丛小道。整座山寨走势雄奇,军事上易守难攻。1933年春,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及党政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后,在5个岩洞中分别设立了军医院、修械厂、被服厂、仓库等后勤单位,建了寨楼、堞墙、战壕、哨卡、碉堡、吊桥等。

由于天险难越及年久失修,薛家寨原有的5个岩洞现在仅能到达一、二、三、四号寨洞。一号寨洞为当年陕甘边游击队一、三支队驻地,二号寨洞为红军医院、被服厂驻地,三号寨洞为修械所等后勤单位驻地,四号寨洞为领导机关驻地。五号寨洞应该在四号寨洞对面,不过现在遥不可及。在这里曾发现了许多红军用过的麻辫手榴弹、枪支残件、刀具、军号以及生活用具等,其中麻辫手榴弹等是全国仅有的,这批文物现存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1933年,这里曾发生过一起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历史上有名的薛家寨保卫战。当时,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王泰吉的耀县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封建军阀在陕甘宁一带的反动统治。同年9月,国民党陕西当局向照金苏区发动猛烈进攻。以刘文伯为首的上千敌人,分兵几路向薛家寨逼近,企图占领薛家寨,消灭红军。在这危急关头,留寨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工人和妇女挺身而出,奋勇抗击,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战斗到第六天时,由于宁老八等叛徒的出卖,红军战斗失利,薛家寨陷落,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在这次保卫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0岁。1934年秋,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主力返回照金,全面恢复并巩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直到新中国成立。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的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作用和意义重大。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它拉开西北民主革命的序幕,为后来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创造了条件。成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西北红军成长壮大的摇篮,为革命军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二、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安定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在薛家寨革命遗址听取讲解员对革命遗址基本情况介绍之后,沿着红军天梯攀登而上,寻访红军当年战斗、生活的点点痕迹。岩缝中望不到头的天梯,陡峭的山崖,破败潮湿的涯洞,无一不显示着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辛与危险。

三、牢记革命精神,踏着先辈的足迹,勇敢前行。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主展厅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照金精神。照金精神是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革命精神。主要概括为: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我们新一辈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革命先辈革命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特别作为一名教师党员,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于学习、创新教法、大胆实践,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砖添瓦。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5】

四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学校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田局长的带队下,乘坐大巴车来到莒县招贤镇参观学习了“本色—红色群落”展览馆。寻找建国前老党员的“本色”精神,并感受了他们的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的鼓舞、教育、和启示。

红色群落是由一个个建国前老党员组成的群体。在战火纷飞的残酷岁月,勤劳朴实的莒县人民从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为建设幸福家园舍小家顾大家,燃烧着自己的激情;在安定和谐的新世纪,他们从容淡然、知足感恩,继续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余热,并将炽热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建国前老党员用一生平凡中的坚守,书写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党员本色。

这些建国前老党员一生坚守党性,尽管多数老党员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当初对党的理解也非常朴素,入党动机的就是“过上好日子”、“为人民服务”等等,但看到早期共产党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惜毁家纾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自愿选择了党、加入了党,用一生真心信党不怀疑、永跟党走不移志、对党忠诚不变色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无限热爱和高度忠诚。

莒县夏庄张家抱虎村的张相禄(1888-1942),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亲自送自己的两个儿子参军抗日,并带领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为党组织搜集敌伪情报,组织民兵开展游击活动并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对敌人开展政治攻势。不幸被捕后,他严守党的秘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丧尽病狂的敌人竟用刺刀挑出了他三根肋骨,后又用铡刀把他铡成了七截,壮烈牺牲。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向敌人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向党”、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无产阶级政治操守。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革各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英勇牺牲和无私贡献。支撑他们的事他们真正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朱地丰富的文化遗产,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呼唤,来自于血淋淋的革命斗争的锤炼,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党性教育的激励。

清心律已,甘于平凡。每名老党员身上都有感人的故事,他们有的在建国前是战斗英雄,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领头雁”,在他们的抽屉里,还珍藏着大把的奖状和勋章,但他们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伸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他们把牢记党的教导、遵守党的纪律作为守己之本,时时处处约束自己和家人,从不逾越半步。他们安于平凡,始终自食其力,艰苦奋斗,以达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

老党员刘太源一辈子都很穷。他总是先考虑别人,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

朱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古代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于齐鲁文化,对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忠君爱国、耿直好义、树德建言、主官清廉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赤诚书写文化的定神和精髓。文化能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在独特历史文化的滋养浸润下,勤劳、勇敢、朴实的莒地人民一直保持着耿直、大义的优良传统,在每一个时期莒地人民都是觉悟早、接受新思想快、率先反抗剥削压迫的人群,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莒地人民一呼百应,一个个“红色群落”由此产生。

这是本色精神产生、传承文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不仅自强不息,而且热心育人、注重传承。他们不仅是党性的垂范者、实践者,更是群众的发动者、组织者,把传播党的信仰、壮大党的队伍看作第一位的职责和使命。老党员们一传

十、十传百地播洒着革命火种,秘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入党参战、投身革命,逐渐使党的信念传播开来。革命战争年代,莒县“红嫂”多、支前模范多,涌现出许多宁愿舍弃生命也保护好革命军人、宁愿饿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也要确保革命后代健康成长的感人事迹。

一个又一个故事记录了老党员的英雄事迹,见证了他们光辉的岁月和朴素的永生。通过这些事迹,老党员展现了对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无限忠诚。读故事是灵魂的洗礼,是心灵的升华,是灵魂的净化。

这个平凡的“红色群落”中所蕴含着伟大,让我们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他们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的信念,什么是党的革命精神,什么是党的光荣传统。

他们身上凝聚和折射着的对党忠诚、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永葆本色的崇高精神和良好作风,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通过这次学习,我的内心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建国前老党员的精神,而且要坚持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切实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自觉以建国前老党员为镜子,按照“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努力查找和解决自身存在 “四风”问题,立足岗位实际,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创新。

真正做到把革命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体现“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共产党员的本色精神。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6】

五月初,趁着休假间隙,我去了一趟红岩革命纪念馆。

走进红岩魂广场,就感觉到一股严肃庄重的气息,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广场,在纪念“11·27”革命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

步入陈列馆,那种浩然之气油然而生,馆里的气氛让人顿时有种莫名的压抑感。前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题字,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给予绝对肯定和高度赞扬。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情怀念的语句让我仿佛看到了烈士们不畏强权的凛然气概!陈列馆里那面鲜红的用被单衣物绣成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那是一种多么兴奋的期盼的表现呀!我至今仍可以想见,当狱外传来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这样的消息时,那些为祖国献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伟大共产党人心中将是何其自豪与振奋,他们含着热泪为祖国绣出的那面五星红旗,正是他们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诠释!

陈列馆里,真实地重现了当年这些共产党人被关押的监狱的状况。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先烈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迫害。牺牲的革命者里,年龄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仅九岁,与此类似地,多数烈士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杀害,在那个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们怀揣着对于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无悔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召唤,这就是对于伟大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这就是摆脱贫困落后、告别专制独裁、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名叫“谊军”的革命同志。1992年,一家单位在搬迁时,发现一件标明为渣滓洞革命烈士遗物的包裹,包裹里有两封信和五块银圆。一封信上写道:“中国共产党万岁!亲爱的党和你永别了。谊军。”一块银圆上深深地刻着“最后一次党费谊军”八个字。谊军是谁?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他做过哪些革命工作?我无从得知,但这种情怀,这种对待共产党事业大于生死的英雄故事,却深深的刻在了我心里。牺牲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的烈士,还有很多人没有留下真实姓名,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就是“红岩先烈”。

岁月飘逝,荡涤着人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违的历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桩桩,打动人的肺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先烈的事迹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以当头棒喝。

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共产党人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下,松林坡刑场都洒下了烈士们的斑斑碧血。

红岩精神是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瑰宝。今天的我们,应感先烈之功业,励后人之壮举。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 一种精神支柱,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对于真理的无悔坚持,对于党的秘密的严格保守,对于艰难困境的坦然面对,对于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大无畏气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我想,我更应该身体力行,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建设中,做一个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勇于实践的新青年!

关于红色展览观后感【篇7】

观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有感

为加强学生对党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学习党的发展过程中的政治修养,传承红色文化,暑假期间,我们班全体同学参观了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

介绍了青岛市党组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共青岛地方党史书刊展览阅览中心设在博物馆内。市民参观学习后可借阅各类党史专业书籍和爱国主义教育漫画书。展览阅览中心是一个难得的党史学习基地。

2009年,中共青岛市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不断加强基地建设,规范内部管理,丰富和完善展览功能,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全年共接待各级机关、企业、学校和部队党员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共5万人次,开展主题教育和党史宣教活动20余次,充分发挥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扩大和拓展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五项突破”。

1923 年8月,中共青岛组成立。1924年3月,为便于四方机械厂的工作运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象午在四方机械厂任职,住在医院九号。该院成为早期青岛党组织聚会研究工作的主要地方。

1925年2月,青岛党组织改称中共青岛支部。此后,党的青岛组织领导了四方机械厂、日本纺织厂工人罢工,推动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对全省产生了重大影响。邓恩铭、王尽美、刘少奇、李建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传播马列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推动青岛革命的发展。

1982年,青岛市人民**在此立碑,确定海岸路18号为“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2001年,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在此修建“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纪念馆”,并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青岛地方支部是中国共产党青岛地方支部的诞生地,展现了1923年至1949年青岛党组织的发展历史。这里的建筑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风格,朴素庄重,如中国共产党的风格。纪念馆室陈列的方式呈回廊式,墙上的那些资料非常清晰的说明了中国党组织的建立过程,不仅有着建党初期,还有改革开放以及当今的党的事迹。

我们在纪念馆中,他们不仅仅知道了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从中感悟到了革命的精神,写下这篇观后感,表达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仰慕之情。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