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

时间:2023-12-27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汇总。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篇1)

邱:老和尚早料到他回开始缝制衣服,等他回来。还记得老和尚之前说过“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这会导致杀身之祸的。

”这句话呼应了夏的主题,也同样呼应了之前分辨药草有没有毒的时候所说的不听老人言的意思。小和尚果然回来了,当然是带着一身的浮躁之气。这时候主要出现的动物从鸡变为了猫。

猫的含义应该是安详,让心定下来。小和尚把所有的怒气都放在杀人刀上,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时,有一把刷子。小和尚写道他想把它贴在洞里自杀。应该和六根清净有关。这时,师傅叫醒了他,也就是说,自杀未遂。

这时,师傅用猫尾巴写下了佛经。以前有一把刷子。为什么要用猫的尾巴。我认为这是利用猫的天性和宁静来化解杀人的浮躁情绪。但是杀人的业并没有洗清,后面的冬可以理解。

刚开始小和尚刻字是很急不耐烦到最后坚持完成佛经的刻字,也就是内心趋于平稳的表现。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两个警察朝瓶子开枪,但打不中。老和尚击中了它,这也显示了内心和平与内心和平的区别。小和尚挑灯夜刻,终于完成了刻字。

这时双方的仇都归于平静,警察把身上的衣服给小和尚盖,这在之前举枪相向的时候是不可能的。警察和老和尚一起画佛经。我们可以想象明亮的颜色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这时,景色又变了。这一次,寺庙在移动。小和尚跪下,离开了老和尚。

船在途中没有走不动,但是挥挥手(完成心愿)就走了,可以想象佛力,或者是老和尚的心性的动摇。老和尚解衣自杀,自杀方式很是奇特。有一条神奇的蛇,一条直到冬天才睡觉的蛇。

冬:这一段听说是导演亲自上阵,可能是导演认为修行的段落很重要,所以亲自表达。附带一句前面老和尚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老和尚认为自己已经完事了,也就是任务完成了。

他以为小和尚已经明白修行的道理了,就是小和尚会回来的。所以无欲无求,也同样是自己的罪孽解决的差不多(换位思考可能老和尚年轻也是这样的罪,轮回之意),所以选择离开。小和尚把老和尚的遗物等东西拿出来参加追悼仪式,通过修行锻炼身心。

后来来了一个蒙面女人。我不认为一开始我以为的那个女人是个妻子。蒙面女人的意思应该是代表一类女人,所以最好没有脸。但这个女人是一种罪恶,也就是说,是小和尚以前建立的行业的罪恶。果然,那女人死在小和尚洗脸的洞里。说明以前的业还是找上门来,罪孽并没有因为刻字而消散(之前的)。

于是小和尚顿然醒悟身上绑上石头(罪孽)惩罚自己上山,也就是修行。以前绑上石头的鱼又游动了,可能是暗示着这方法有效,也就是倒退寻根,一个个的偿还。之后就是小小和尚如之前的小和尚所作所为,小小和尚还是那个小和尚的长相,暗示着轮回

好了写到这里我心中的剧情差不多分析完了。总结下来就是罪孽,恶果,修行,轮回。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人之初的问题,是性本善,被后天带坏。还是性本恶,即生来就是来还罪的。这问题与人可以认知的知识是后天学习的,还是本来就是存在于脑海中开发出来的(不存在大脑中的东西就不会被人所认识),同样引人深思。

by-----超巴进女红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篇2)

这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和尚的人生岁月,镜头后的作者金基德宁静而又形象地述说着生活的流逝。在静谧的群山之中,湖**建了一座寺庙,两个和尚,一老一幼。故事就发生在这氤氲的迷雾和山气里。

影片以季节的变化分成春、夏、秋、冬和另外一个春天五个部分。而这里的春夏秋冬的更迭不是一年之内的。

影片中的风景包括:水草、寺庙、船只、岛屿、漂流的水;距离、河岸、性别、空山、水门。这些意象交织着轮回与命运、爱与欲望、新的生与死。

首先:春天

一座远离山海喧嚣的小寺庙,一个没有入世的小和尚,没有背景,没有亲人,只拜佛,过着简朴的生活。首先我觉得片中的寺庙很有意境,在一个和广阔的湖面上,只有这一单一的寺庙建筑,仿佛很渺小,唯有单一的船只作为交通工具,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比把寺庙放在森林深处更加有效果,因为我感觉水比山更加容易让人感悟,反思。

片中的小僧人如此纯真朴实,但却依然滋生了灵魂深处的罪恶。无辜的和尚把石头包在鱼、青蛙和蛇的头和脖子上,把石头塞进动物的嘴里,看着它们挣扎和跳舞。讽刺的是,杀生竟然来自小僧人的天真童趣。

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性是**的。背后的老僧人也注视着小僧人施虐的一切,但是并没有给以制止和解救,他给予小僧人的救赎,是对其灵魂的洗涤和惩罚。按照佛教的逻辑,小和尚违反杀人戒律,注定要承担自己酝酿的后果。

夏天:转眼间小僧人已长大**,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幕幕性的招手。一位妙龄少女被母亲送来寺庙养病,小僧凡心大动,山路边蛇的交媾预示了小僧人的性成熟和冲动。

他给少女献殷勤,甚至搬来“佛像石凳”给少女坐,是其心中神佛地位的瓦解。也体现出佛法在人的七情六欲面前败北的过程。

几个回合的刺探、挑逗就与少女在山中发生了关系,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小僧人破了佛教中的淫戒。一夜,两人在船上云雨之后酣然入睡,不料清晨小船飘到寺前。事情败露,老僧只得责令病愈的少女离去,面对小僧人的犯戒,此次老僧人给予的教诲,依然不是阻挠和劝解。

看破红尘的他给了小僧人选择人生的权力。他明白此时的小和尚并没有真正回归佛教,也为自己和小和尚打下了基础。小和尚在夜里辗转反侧,终于抵挡不住世俗**,带着一尊石佛,走了一整夜。

秋天:已经步入中年的小僧人带罪潜逃。十年前,他陷入了世俗的危险之中,挥之不去的是世界的烦恼和情感的纷争,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已成年的小僧因妻子有外遇而杀人潜逃,回到寺庙,他心怀恐惧,又性情暴躁。老僧在寺院空地抄下《金刚经》,让他用杀死妻子的刀刻字,以消磨其走火的心魔。开始,小僧杀气难消,满怀愤怒,偏两名警察又追踪而来,幸得老僧指点,四人才相安无事。

一天一夜的雕刻平息了和尚的怒气。雕刻完成后,他和警察离开了寺庙。而老僧,则在功德圆满后**坐化。

冬天: 服刑期满的“小僧人”再一次回到已成废墟的寺庙,不过他已不再是小曾人了,头发斑白的他能做的仅是在孤寂中度过余生,走着当年师傅走过的安详末路。他背拖石轱辘送佛像到山顶,是对其童年杀生的偿还,也是为它们超度。

一个蒙面女人把孩子遗弃在寺庙里,这预示着下一个小和尚的成长故事。弃婴后母亲滑入冰洞,是佛祖对恶人的惩罚。显示出佛的公正和明察秋毫,也体现出儒家****的思想。

(我觉得这个蒙面女人就是之前的那个少女,也就是小曾人的妻子,因为小曾人被警察抓走了又回来了,在后面情节中有一幕和尚想揭開蒙面女面紗,被女用手溫柔制止,那動作似乎跟對方有某種熟悉親近的感覺)。影片的后半部分用了很长时间来表现小曾的赎罪行为。他抱着佛陀,拖着石头,在冰上行走,跌倒,爬,摔,再爬。在大人物中,他的身材很小,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石块在冰上拖出辙痕,宏大哀伤的歌声伴着画面,震撼着我的视听。小时候,当他走过虐待小鱼、青蛙和蛇的地方时,镜头也切换到了这三只动物被石头砸死的场景,在这个时候与他形成了一种同义的互动,从而加深了影片的叙事深度。徒弟此时的负石与影片前部分的负石不同,这次已是自觉。

当佛陀终于被千辛万苦送到山顶时,在阳光下,佛陀安然无恙,我们知道他心中有佛。

又一春:

影片在最后一个部分“还有…春天”里,徒弟收养的徒弟也长大了,还是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小家伙分别把石头塞进小鱼、青蛙和蛇的嘴里,狂笑声让我们提心吊胆。是的,另一个人类罪恶的循环开始了。

其实,也或许,真的无所谓有没有希望了,人生每分每秒的过程都是在走向轮回时无限的留恋,有时候,越绝望越美丽。影片中作者的冷峻绝望却如夏日里的热辣辣的骄阳,烧灼着我们已经变得粗糙麻木的精神**,驱使我们去思索、去悲悯苦难的人生……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篇3)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1500字: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一部佛系电影,一庙一山一船,一老和尚,一小和尚,便构成了这部晦涩而又唯美的电影。“春夏秋冬”暗示着人生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也对应地蕴含着好奇、欲望、顿悟、修行。“又一春”则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春季:万物复苏,童年时代篇。贪玩的小和尚给鱼、青蛙和蛇绑上了石头,看着它们负重难以前行时,小和尚笑得乐开了花。第二天,老和尚给小和尚背上也绑上了一颗石头,并告诉他只有找到昨天被他绑上石头的小动物并给它们解开时,他身上的石头才能解下来,如果它们死了,小和尚将一辈子背着这“石头”生活。可是当小和尚找到它们时,发现鱼和蛇已经死了,他痛哭不已。负重的石头等待着他来日的赎罪。

夏季:万物生长繁殖的季节。孩童的小和尚也成长为年轻的和尚。年轻和尚和前来庙里养病的少女坠入了爱河。师傅知道他俩的事后将少女送走了,而年轻和尚由于心中舍弃不了爱人,在半夜偷偷地溜走了。

秋季:收获的季节,也是枯竭的季节。年满三十的和尚回到了庙里,带着一把血腥的刀。他满脸戾气,因为杀了出轨的妻子而逃至此地。自杀、捆绑都无法让他得到心灵的解脱。师傅让他用那把杀人的刀在地上刻佛经,在刻字的过程中,他暴戾的心灵逐渐趋于平缓,慢慢在净化。最后,他安然地跟着警察回去接受法律的制裁。

冬季:沉淀修行的季节。刑满释放的和尚重新回到了庙里,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皱纹,但是此时他的内心却是清净的。师傅已经去世多年,他拂去庙里的尘埃,重新打理寺庙,并开始他的个人修行。

又一春:一日,一名妇女携子来到庙里,半夜弃子而走,但是不慎掉进冰窟而亡。婴儿成了和尚的另一个起始点。一样的贪玩,一样地戏弄小动物,一样的笑声,人生轮回又一春。

在影片中,能看到许多具体的事物蕴含着的不同意义。例如:石头,门,刀子等等。

石头象征着重负:在春季篇中,小和尚贪玩地给小动物背负上它们不该承受的重负(石头),小动物因为不堪重负而死亡,小和尚背上的石头成为了他心里的负担——痛苦与罪。在冬季篇中,和尚在冰天雪地里,驮着大石头,抱着佛像,艰难地爬到山顶。这是一种赎罪之旅,将内心的罪恶和痛苦,外化为一颗大石头,过往一切由于欲望产生的痛苦犹如登山旅途中的艰辛,佛像代表着心中虔诚的信仰,手中有佛,心中便有信仰。当到达山顶时,他把佛像压在石头下面,痛苦和罪恶已被佛所压制,他对过去对小动物、对妻子的罪孽进行了救赎。

石头也象征着佛规和庄重:在夏季篇,少女刚来时,年轻和尚不让少女坐在门前的石狮上,因为在他心里这是佛的象征,也有着师傅定下来的规矩。但是当他们两个偷吃禁果以后,他搬来了不能坐的石狮让少女坐在上面,此时在他心中,规矩、佛性已经荡然无存。

影片中的门特别有意思,周围没有墙壁,唯独一扇门。庙里的门是一扇规矩之门(或者说是信仰之门),明明周围没有墙壁,出入更加方便,但是却不能走,心中有规,只能从这扇门进出,不能随意跨越。山里的门则是宁静的庙宇与外界繁杂世界的隔绝之门,进入这扇门,代表着寻找回归心中的宁静和安详。

刀,是愤怒和戾气的代表。在秋季篇,当和尚发现自己深爱的女人背叛自己时,用手里的刀结束了她的生命,可是,这样就能平息他心中的怒气吗?并不能,手里的刀更是成了一把罪恶的刀。老和尚让他用这把刀一点点地刻出佛经,即是清洗掉刀上的血腥之气,也是洗涤心灵,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救赎和醒悟。

“执念于欲望而生,杀意则含于执念之中。”这句话是夏季篇中师傅告诫年轻和尚的话,结合“又一春”的宿命论,似乎暗示着老和尚的过去,也伏笔着年轻和尚的未来。执,源于自我欲望的贪恋和占有,由于各种情感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产生痴迷、嗔恨。欲望、执念、杀意,是佛学中要求放下的念想。可是未曾拥有,谈何放下?所谓的看破,是因为经历过才理解世间万物的无常变迁,才明白无常中的因果循环。

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台词和人物,却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贪嗔痴恨”,配合四季的流转道出生命的轮回。“又一春”似乎是不可逃脱的命运轮回,但是真是不可逃脱吗?这很是让人深思!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篇4)

姓名:赵埌平

学号:***

班级:建筑学101

首先要感谢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春夏秋冬又一春》这部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场景宁静优美,超世脱俗的电影,但是更是一部深刻的人生哲理剧。我个人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是剧情的新颖,也不是场景的华丽,更不是动作和言语的张杨和夸张,而是整理了生活中感动着人们的碎片,从细节和思想上打动观众的心弦,从人的本性出发,揭示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引发并提示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真正经典的电影不是很多,而这部电影值得给它冠于“经典”。

郁郁葱葱的森林,宁静的湖水,宁静的寺庙,冷漠的老和尚,天真的小和尚。四季轮回,日月变迁,水上寺庙静静的沉浸在岁月的香火佛理中。这就是《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小世界,寺庙生长在湖水之中,如同漂浮在湖水中的一只船,仿佛可以随着波纹一起荡漾。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代表着小和尚的童年。他还不懂事,就把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看着它们不自由、沉重的痛苦,然后大笑起来。师傅在他的身后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是却没有制止,因为师傅知道,一个在大山里生长的孩子,没有玩伴,没有乐趣,在天性的驱使下,他的行为可以得到理解,但是却不能放任其放纵。所以师傅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小和尚,这样他才能理解众生平等的原则。

并告诉他:“如果鱼儿,青蛙或者是蛇死了,他的心里会永远背负这快沉重的石头。”而终于鱼儿和蛇还是死了,小和尚也许只是出于一种责罚,他第一次哭了,而这哭声里带着悔悟。

夏天,天气炎热,躁动不安,生机勃勃,代表着小和尚。一个来寺院疗养的少女,唤醒了小和尚的春心,无法忍受欲望的驱使和折磨,陷入了情欲之中。寺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矩形,中间是佛堂,两边是卧室,卧室与佛堂之间只是没有墙,也没有帘子一类可以隔断空间的东西,只有一扇立于地面于横梁之间的门作为分割。

这样的建筑形式代表着佛门念想精髓,“门”是人出入的导向,更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一条道路,如果没有经过门,那就是不被允许或者不光明的方向。在寺庙里,有两扇门隔开三个空间,在湖和山之间,还有一扇门隔开院内外两个空间。在欲望驱使下的夜晚,小和尚不敢叫醒师傅。他没能打开佛堂和卧室之间的门,所以他从卧室往另一个方向走,没有从另一扇门进入女孩的房间。

这样一个细节深深的震动了我的心弦。是的,这意味着他没有按照对的方向走,也暗示着,他走的不是一条正确的路,不是光明之道,所以,他必然会碰壁,一时的贪恋蒙蔽了他的双眼,也许只有真的感受到了疼痛,他才会知道回头。少女离开后,为了红尘的声色,他毅然离开了寺院,背着佛像,投入了大千世界的欲海之中,这时的师傅只是假装熟睡,因为他知道,佛度有缘人,要走的始终要走,留住了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只会让他更加痛苦。

然而,小和尚拿走了佛像,这证明他其实很困惑。他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他无法选择。也许,尘世可以告诉他答案,离开,也未必不好。

秋天,凉意渐升,哀思空荡荡,小和尚成了一个年轻人,有着杀妻的重担。师傅看到报纸,不难过,但修补了一件法衣,等待学徒的归来。怀抱杀妻的血刀,小和尚回到了寺庙,痛苦后悔万分。

在当年他害死鱼儿的溪水边,在他当年与少女结合的河岸上,在他当年第一次因为自己犯错而哭泣的地方,他又一次放声哭泣,这哭声里,带着绝望。老和尚责罚他刻录心经,有前来追捕的警察。在等待“小和尚”刻完心经的时候,两个警察为了打中湖面上漂浮的罐子,在寺庙边上比起了枪法,但是直到打完整枪的子弹都没有打中管子,而老和尚随往忘湖水里扔去一颗石子就打中了罐子,警察都瞠目结舌。

就算只是为了打中一个离得很近的罐子,如果心灵不安静,谁也做不到,一个历练过枪法的枪法的警察也不会例外。所以现在的“小和尚”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份平静。我想这本佛经不仅是给小和尚的,也是给两位远道而来的警察的,也是给台前所有观众的。

最后,与小和尚照收离别,老和尚默默收拾净身,**在寺庙外的静水之上。他不是绝望,而是暮年的他已经不能自理生计,他不想老死佛前,担心会污染了这块圣地,或许他只是想给他的多年归来的徒弟留下这一片净土。

冬天,大雪茫茫,生机消亡,小和尚已经不再是小和尚,中年的他回到了寺庙,完全的看破了红尘,潜心佛法,不问红尘,自我修炼,去除罪孽。深夜里,他收留了一个妇人送来的婴孩,而这个妇人,跟那个曾经陪同少女来寺庙的妇人几分神似,一些年前,“小和尚”为何杀妻?也许,这就是佛门的因果报应。

东至春,春至春,犯过错误的人,我们永远逃不掉,最终我们会慢慢为自己付出代价。沉重的石头压在我们的身上,压在我们的心上。

春、夏、秋、冬、春,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生死轮回,万物如始。

郁郁葱葱的森林,宁静的湖水,宁静的寺庙,冷漠的老和尚,天真的小和尚。

小世界:佛与欲海

湖边的庙宇是如此的宁静和自然。这部电影故意清空了影片的时间背景。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寺庙一点也没有改变。禅意是永恒的,外在是现代的,但具体的时间是模糊的。这就是一个现代社会包围的静止的小天地。

但是,看起来这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出世的。平静之下,同样难以遮掩欲望的浮动。寺庙周围的水其实是欲望的象征——水就是欲望,这是一个古老的形象,佛陀在上面,被欲望包围。

僧人介于欲望和佛之间,总是左右摇摆的,虽然一心向佛,可是却难以克制本能的堕落的**。这和**教的精神是一致的。

人的本性是恶的,这是导演的思想。即使佛灯下成长的小孩,从来没有被红尘玷污,也有杀生之心,更何况尝到了红尘的滋味呢?红尘建立在欲望之上,是出世之人所鄙弃的,但是真正能看破的红尘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四季和人生的轮回里,似乎永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参悟到困境到看破再到破灭的一个圆环。小和尚悟道而不得道,只有深入红尘,从中脱胎换骨的历练一番,才有了定力,才能看破一切皆空的道理,但是,当看到新的小和尚在自己的教导下依然难以跳出红尘,才发现自己以为跳出红尘,其实还是身在红尘之中。小和尚-老和尚-小和尚,坚不可摧-看穿-坚不可摧,这个循环是无穷无尽的。

人性本恶,而我们依靠佛法宗教来寻求拯救,寻求善念,寻求道,然后与恶斗争,但是善恶永远如同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生不息,谁也出不去。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就是一个西西弗斯的神话。被罚的西西弗斯一遍又一遍的将巨石推到山顶,再一遍遍的滑落,永远没有尽头和终点。这个怪圈,就是善恶的博弈,此消彼长,相伴相生。

生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圆环,人生也是,世界也是,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困境,依靠不断的宗教指导或者自我修炼,人能寻求到暂时的宁静和顿悟,但是新的领悟里又有新的困惑,一层一层累进,变成了闭合的圆环,永远没有出路。真正的通透,原来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个男权的世界,男人是世界的主导。如同圣经里一样,女人和各种**一起,成了男人生命轮回的考验。蛇、蛙和女人,都有着浓烈的宗教背景。

佛和上帝一样,是不会回答我们的困惑和迷惘的,只有经历了困惑和迷惘,在劫难中自我修炼,遵循佛的旨意,才能找到正途。女人既是生命轮回的必然,又是带来欲望的罪孽,也是苦海磨难的考验,又是顿悟的钥匙。依靠世俗自己建立的体系,是难以保持社会良性运转的,只有精神上的探索,才能在这个困境的轮回里寻求到救赎和解脱。

春夏秋冬又一春观后感(篇5)

今天终于抽出时间看了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暴风影音还在继续**,我跳跃式的基本看了两遍,对大概剧情有所了解,又有所不解。

这部电影是记者朋友在2013年最后一天看了元宝湖的冰洞后来到百草园拍摄的。那时候,我有点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把我凿出来的冰眼和电影结合在了一起?我再三追问电影的名字,起初她告诉我电影名字叫《春去春来又一春》,在穿鞋套的时候她看我拿着笔和纸要记录确切名字,就想了想告诉我名字叫《春夏秋冬又一春》。

结果在暴风影音里输入拼音以后真的联想出完整名字“春夏秋冬有一春(电影)”,看来她告诉的没错。

看了一天电脑,我的眼睛其实很累,但我还是以快进的方式看了两遍,对剧情有了全面的了解。

整部影片环境淡雅清幽,空间封闭,人物数量少,镜头交待细腻,以“春—夏—秋—冬—春”为时间线索,以小和尚的成长过程展开表达。以山间湖心一座庙为中心讲述,这座庙就像是一时尚模特的t台,从庙到外界的一段湖面为上场通道,那只木船是必用道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扇没有围墙的门,它象征着人们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

电影结尾,小小和尚一直在给鱼儿嘴里喂一块变片小石头后扔到水里玩,看着鱼儿失去了重心在水里翻滚哈哈大笑;又给青蛙嘴巴里塞小石子放到水里去了以后青蛙也是失去了平衡,没有了方向感,痛苦地在水里挣扎着游动走了,他玩得很高兴,依旧哈哈大笑着;又抓住蛇给蛇的嘴巴里摁进去小石头,蛇也是无力反抗,被迫着含着坚硬的石头奔逃而去……我多么希望鱼儿、青蛙、蛇都能有蛇吞象的本领,在伪装之后成功“吐”掉这块艰难,自由地回归到大自然中去,故事耐人寻味,原谅那个孤独的、无知的孩子吧,那是他唯一的乐子,然而为什么没有那个成年和尚来教导小和尚呢,为什么?看到结尾这个镜头,我不禁感到迷惑,为什么这个怪圈依旧重演了呢,好心寒。觉得心里不服气,肯定是我落下某个细节了。

所以我又看了看一边,加上了第一次浏览的漏洞。

原来,电影开头的小和尚用同样的方式扮演同样的动物:鱼、青蛙、蛇。小和尚把小石子绑在上面扔到水里。如此,小和尚玩得很开心,老和尚看到了,于是为了教育和尚,在小和尚睡觉的时候给他腰间也系了一块石头,等天亮以后小和尚被老和尚一顿教训,在他解开那几个动物的绑绳以后老和尚才给他也接了石头,最终鱼和蛇都死了,只有青蛙逃过一劫。

在出发前,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如果他们死了,你的心理将会永久的背负着这块石头”。其实,当小孩子在抓鱼的时候老和尚完全可以去教导他怎么去做,然而他没有,而是等小和尚犯下错误以后才去教育。起初我不得其解,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可能光说是不管用的,告诉他必能碰的东西他可能非要碰一下才知道不能碰。

连如此得道的高僧都没有办法。就像那时候小和尚采回来的草药有毒一样,外表看着很相似,万一吃了就完蛋了。我们平时也懂得不少大道理,但是具体到应用的时候往往被迷在鼓里不能自拔。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的**和狂妄,就像那《夏》里来养病的美女后,小和尚即魂不守舍,情难自持,不能自控。挡都挡不住。我们若没有理性的节制,自主自控,任凭欲望、本能的驱使,于是纵欲而不节制欲望,用理性掌控自己,将病入膏肓。

前两天听一名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后两年内考公务员不中,后来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一个多月,从种种迹象来看极有可能已经进入传销组织,这就是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节制所导致的,苦果只能自己品尝。尝过了才能醒悟。

《秋》,小和尚在寂寞难耐地还俗以后,却杀妻而归。充满仇恨、怨恨和痛苦,带着自残和自卑的负能量回来。老和尚怎能眼看着一手抚养大的小孩沦落成如此地步,棍打、绳吊地警醒他以后又以刀刻**的方式让其觉醒,这是一个反思和释放的过程,就像化学的缓冲溶液一样,适度的酸碱都是可以进行缓释的。ghP7.Com

次日清晨,中年的小和尚跪拜**,跟随办案人员安静离开,不再像是初次见到办案人员时的那么冲动,他已经得救了,他领悟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冬》,湖面冰封。中年小和尚还归,勤苦练***,悟道进修,画面中出现了和我们元宝湖中一样的圆圆的冰窟窿,哦,冬天!并非残酷无道的彻底封死,这是默默的积蓄正能量,这是经历了艰辛磨练以后的质的超越。

蒙面女子抛弃小男孩后,也滑入冰洞淹死。小男孩在电影结尾时成了小和尚。小和尚的故事也发生在小和尚身上。看来老和尚的经历也是小和尚的经历。

炼心,要正能量。只有坚强的内心世界和平静的灵魂才能面对各种各样的世界。只有不断地反省和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理界和淡漠。记得有个朋友的**状态里曾这么写: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记得我给了句回复“改变倒是可以,谁疼谁知道”,嗯,成长是痛苦的,痛苦过后才是舒然的。在面对**、享受放肆的时候不能忘了有个词叫适度;在负能量充盈,满怀憎恨的时候也不能忘了有个词叫适度,时刻要以警惕的心态和内心的自己对对话,平和地接受现实并努力地把假如糟糕的现实改造到平稳状态去。曰:

五日三省吾生。又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只有经得住考验,方显英雄本色。既然“得到高僧”都不能去左右他心爱的**,那么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时刻反省、换位思考,炼成宁静平稳的心态和积极向好的斗志去面对生活。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22:00于承德是开发东区

本文来源://www.ghp7.com/g/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