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道德观后感

道德观后感

时间:2024-01-16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道德观后感700字。

阅读“道德观后感”或许能够为您解决一些疑问。全身心投入到影视作品中,才能真正地欣赏到作品的内涵,被故事情节吸引之后,心中总会有颇多感触。所谓观后感,所见就会有所想,有所想就有所写,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呢?希望您对本文感到满意!

道德观后感【篇1】

在央视看了《道德观察》,一直很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它用真实的案例,挖掘社会人的深层道德,让我们看到了在每一个犯罪构成初期,罪犯所经历的道德沦丧,并让我们看到犯罪形成的外部原因,引以为戒。

让我最为愤恨的是这样一期节目:

一对八旬夫妇四十年前由于传统观念作怪,虽然生育了两个女儿却又领养了一个男孩,对这个孩子可说是关爱有加,溺爱备至,甚至自己亲生的女儿也无法得到这样的待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溺爱使这个孩子变的任性、粗暴、冷酷、动不动就对父母拳打脚踢,他带给这个家的就是一场噩梦!

长期以来对父母的虐待,邻居和亲属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特别是自己的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更是每天为父母担惊受怕。由于父母的忍让,她在等候后从不报警,这鼓舞了养子的士气。

养子曾对八旬的养父说:“你不是我爹,我是你爹!”

在他四十一岁的一个晚上,他又野兽般虐待已八旬的老父亲,拳脚相加,老妇人爬在老翁身上求饶。忍耐了四十年的姐姐亲眼目睹了禽兽不如的弟弟如此对待老人,一怒之下在他熟睡的时候用斧头将他砍死而后去自首。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以为故意杀人,就算有口供,也至少要判20年徒刑!但在这起故意杀人案中,一是有自首情节,二是死者长期虐待老人的事实。200多个邻居向法院请求宽大处理。最终的判决只是对大姐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五年执行,这在中国的审判史上绝对是开了先例。

为什么这个案件会这样判决哪?老人是弱势群体,儿子如此禽兽不如,这样的判决其实是给那些长期虐待老人的不孝者敲响了警钟,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而法律真正的保护了这个群体的弱者,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啊!

为那位姐姐而庆幸,这样的法律是能够让人们接受和信服的,是公正的。我们也应该从这个案件中获取教训:对虐待老人的绝对不能饶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子女方面一味的溺爱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惯子如杀子”中国老话就讲出了这个道理。

此外,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不再是那个封建无知的国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只会阻碍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让我们摒弃愚昧观念,摒弃错误方法,建设高尚生活,建设道德和谐社会!

道德观后感【篇2】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一样的感情而诧异。

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异常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

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

我们应当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我的道德情操。

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

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道德观后感【篇3】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亚当・斯密进行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两部著作,而且是其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而《道德情操论》寄重托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在《国富论》中则寄希望于竞争机制;但对自利行为得动机的论述,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室把“同情”作为判断核心的,而其作为行为的动机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我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对于他的“同情”感受就比较深。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不管被认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显然还有一些原理,促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使他人的幸福成为他的幸福必备的条件,尽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觉得快乐之外,他从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处。属于这一类的原理,是怜悯或同情,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或当我们深刻怀想他人的不幸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种情绪。我们时常因为看到他人悲伤而自己也觉得悲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本不需要举出任何实例予以证明。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除了别人的悲伤可以激起我们的同情,亚当・斯密还指出:并非只有痛苦或悲伤的情况才会激发我们的同情感。不管主要当事人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而呈现出什么样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观者,一想到当事人的情况,自会有一股类似的情绪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当悲剧或浪漫剧里让我们着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脱离困境时,我们所感觉到的那股喜悦之情,和我们因为他们的苦难而感觉到的那股悲伤一样的真诚;我们为他们悲惨的遭遇而兴起的那种同情感,不见得比我们为他们的幸福而兴起的同情感更为真实。对那些在他们苦难时未离弃他们的忠实朋友,我们和他们一样心怀感激;我们从心底里也和他们一样怨恨那些背信乃至伤害、离弃或欺骗他们的叛徒。就人类心灵容许产生的每一种情感来说,旁观者的情感,总是和旁观者设身处地的想象中主要当事人应该会有的那种感受相像。

我觉得亚当・斯密的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在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开辟一个和谐的天地,我们需要“同情”这种情感因子。为了亲人和朋友的快乐而快乐,为了他们的悲伤而悲伤,做到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充满爱的。

道德观后感【篇4】

《动物的道德与武器》读后感范文

造物主创造了万千生灵,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存法则,“国有国法,家有家法”遵循自然规律就像人类要遵循法律一样。文中所说,凶猛的动物有致命的武器,如果没有一定的禁忌,这种物种肯定会在短期内灭绝。另外动物不伤害自己的同类,就像乌鸦不啄另一只乌鸦眼睛,狗不咬同类的脖子一样。但斑尾林鸽和狍等,它们之所以没有相应的禁忌,是因为它们生性温和,攻击性较差,且有强大的生存能力,无法造成大规模拼杀。可是反观人类,人类作为食物链之顶,生性算不上温和且攻击性强,是强大的狩猎者,本应禁止同类相残。反之还发动大规模战争,严重威胁种族生存。

自然社会中除了有法则,还需有道德。道德是为人之本,动物也一样。就像雄性火鸡之间的比赛,胜者就算想要啄、踢落败者,但出于道德,他不会那样做。同样人类之间的为了生存,或许会威胁到同类,但我们要有道德,尽可能不要与同类为敌。竞争中求和平。在竞争中,如果对方屈服了,胜者就应停止伤害。

《动物的道德和武器》让我们不禁从动物身上开始沉思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与人应该和平相处,这大概就是大自然不赋予我们强大武器的.初衷吧。在未来的时光里,我们不应将研发武器看得过重,应将和平视为我们相处的基本准则。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做有损同类的事!

道德观后感【篇5】

《学道德、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观后感

姓名:李业希班级:六年级四班

今天,我看了《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系列专题片,感触颇深。该片以道德模范的事迹展示中华传统美德,并通过朗诵将中国经典名言融入其中,教育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助人为乐,快乐自己的谢亮爷爷,为别人义务指路已有十年,他本来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他没有。他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许多人也加入了进来。道德模范陈光标为一个小时候交不起学费的同学交了学费。长大后,他供养了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并积极向灾区捐款。他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学习。

看到见义勇为的赵国强,勇于和劫匪搏斗,身中数刀,还有奋不顾身,跳到水中救起落水儿童的刘子元,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诚实守信的赵书兵不为金钱所动。赵志良对每一位顾客都很真诚。我被敬业的出租车司机王凯、救死扶伤的医生周宪梁、照顾十几位40年不曾亲近过我的老人的孙茂芳深深感动。

我要向电影中的道德模范学习,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道德观后感【篇6】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则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人与人的怨恨是社会组织最大的毒药,也是人生的大敌。怨恨必须想办法消除。

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很容易责怪别人,因此而产生怨恨,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光。因为将产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认为外部环境对自己不好,别人对自己不好,而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着负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还会进步呢?如果每个人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随缘,不要在意结果,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约分为两半,债权人与债务人各执一半,其中左边一半归债权人保留,右边一半归债务人保留。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债券要求债务人偿还财物。彻:周代规定农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契,可以引申为法。读后感·法需要道德的滋养,仅仅依靠法律,而没有道德的滋养与教育,整个社会都依靠法的张力,司法机构可能无法承受这个重担。法律可以解决社会矛盾,无法消除社会的怨恨,责罚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养才能创造和谐社会。

无亲,没有亲疏的差别,也就是没有没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就在你心里。只要坚持真理,做到“内举不避亲,外兴不避仇”,没有亲疏,只有好坏,这个社会才会公平合理。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