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德克巴莱观后感

德克巴莱观后感

时间:2024-01-19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1】

首先是两个部族的斗争。河的两边是两个部族各自的领地,不容侵犯。他们在地质各异、崎岖俊俏的山路上健步如飞。

虽然他们还在为野猪而聚会,但他们也拥有自己最纯洁的世界。狩猎满载归来的欢乐,新婚篝火冉冉的热闹,嘹亮爽朗的歌声还有那他们所特有的粗犷激情的舞蹈都显示着他们的快乐。

但他们不知道战败的清**把这个地方让给了日本。有些人觊觎这里的领土、资源甚至生命。纵然他们血气方刚,勇猛善战,但面对着人数众多,**先进并且他们的妻儿为人质的日本官兵,他们的勇猛无处施展,沦为奴隶。

日本人开始在这个山区设立邮局、商店和学校。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之光。但这真的是台湾原住民的文明吗?

他们外表以文明自居,认为原住民是“凶番”、“生番”。但是他们不断地奴役土著人,剥削他们的劳动力。如果他们不满意,他们将扣减他们可怜的工资。甚至都不把他们当人看,在他们看来,木材比人还重要,认为“几钱酒就能满足他们了”。

这些原住民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文明的味道。对原住民怀有巨大偏见的他们甚至殴打他们的小孩。外表以文明自居的日本人,内心却是恃强凌弱。

因权力在手而自恃野蛮、侮辱原住民、煽动原住民互斗、投降、将原住民毒打致死,甚至在战争时投放毒气弹。他们建立了收容所,离开时竟将这些老弱病残一并杀死,其内心的野蛮残忍令人发指。文明的表皮掩盖不住他们阴暗野蛮的内心。

所谓文明夹带侮辱,不过是奴役原住民为他们服务的借口而已。影片中有一句话“死了很容易,或者却很难”。因为日本人对原住民所能做出的伤害早已难以想象。

相比之下,原住民真的是野蛮无知吗?是的,为了生存,为了领土和食物,杀人是常事。到处都是原始的血液,使人无法适应。但他们也有着最强的民族血性。

被称为“凶番”、“生番”的他们在整个民族受辱的情况下却可以团结一致,集体对抗“异族人”。当日本军官听到下属描述他们为“战士”,并制定了“纤细计划”时,尽是蔑视和嘲讽。然而战争结束,看到原住民“非战死则自尽”时,却不无感慨地说“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

”也许这就是原住民的文明。当忍气吞声的现状与祖宗沿袭的血性相冲突时,当不公蔓延时他们选择了反抗。

在这场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组矛盾。首先是灭族之难与伤族之恨之间的矛盾。马赫坡头目莫那鲁多喝塔道头目真的对峙便可集中体现出来。

他们都知道这场斗争不可能胜利,他们一定会死的。所以塔道头目问莫那鲁道“用什么来换取这些年轻是生命?”莫那鲁道答道“骄傲”。

骄傲与生命的选择决定了反抗与非反抗的选择。其实,骄傲不能改变生命,但在土著人眼中,血高于生命。

第二组矛盾便是文明与与野蛮的矛盾。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正是这组矛盾的受害者。他们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在日本人和原住民的夹缝中痛苦生存。

两边不讨好。战争爆发后,他们终于选择站在祖灵这边。可是尽管如此,他们早已没有退路。

最终他们选择了自尽。一个穿和服自尽,一个穿原住民服装自尽。这代表了日本人和土著人之间的倾向。

他们矛盾,他们别无择。

道泽首领铁目瓦力斯选择臣服日本人时,也存在着奴性与血性的矛盾。马赫坡头目带领着三百多人与数千拥有精细**的日本人交战。那些一辈子活在男人背后的女人竟也可以如此悲壮、从容地赴死。

这给我们的震撼早已难以形容。无论是自己的猎场、尊严,还是同胞的感情,道泽人民最终选择了投降,但没有好下场。

在影片的结尾,莫那鲁多也有一丝神秘,可能是为了让观众表达最后的敬意。只有砍掉敌人首领头颅的男人和善于编织的女人,才能通过彩虹桥去大正灵的家。他们是保护狩猎场和尊严的英雄。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2】

一看完了4小时36分钟的上下两部,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魏德胜主任基本上客观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应该说,12年的准备工作并没有白费,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20元硬币使用了莫那鲁多的头像。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有巴万那威,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少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如果说上集的高潮是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们血洗日本警署,那么整部**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民族必须有信仰,信仰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它做任何事的时候,我们会变得非常强大。下部有些许残忍,特别是在彩虹桥下面的河流追赶那些打散的“民族背叛者”那些画面,让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是非对错怎能说清,这世间本就非黑白分明。这是一个选择。他们根据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要说这是太暴力和血腥的杀人,也不要被感动,以认同一切。我们有自己的选择,这是最重要的。

这世间本就如此,人性也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绝对的正确,亦不存完美。我们应该如何站在这个世界上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我们所有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明要让我们谦卑,那么我将向你展示野蛮的骄傲。所有的赛德克巴莱们都是天生的战士的话,那么,彩虹桥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精神。每场战斗都极具经典性,尤其是巴万口中的那场决战,鼓声配乐和战斗搭配到极致,你想知道打仗打得如何奋不顾身如**猛,那么,赛德克巴莱们比所能形容出来的要强一万倍。

他们最后的目的除了如巴万冲锋时所喊:“可恶的日本人,滚出我们的部落。”再就是赛德克们如何死的方法了。

自尽,战斗,都是通往彩虹的路。

这部电影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幅血腥而震撼的画面。而是信仰、生命、灵魂的诠释。

他走了,精神就在那里,四年后发现了他的尸体,灵魂留在了那里……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3】

从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赛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猎,而他们的生存空间就是猎场,因而他们经常为了争夺猎场而展开种族斗争。他们用打到的猎物与汉人换盐,这就涉及到了他们与外部关系的建立。土着部落经过交换盐的方式成为了所谓的“纳税人”,即受到了当时“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着部落的交易场所是山下的汉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统治了这片区域之后,他们建立起了类似社区的交易处,改变了当地人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场所。那么,这时候我们又会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着部落不理解异族人的情景下成功的进入这片区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统治他们的机制呢?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中也有所体现。除去一开始的暴力进驻,接下来长久的统治就有赖于日本人与原住民双方之间的妥协了。

从当地人在打猎时去日本派出所借枪的情节我们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们的打猎传统,他们承认了赛德克人的猎场。日本人不与赛德克人争夺他们所信仰的猎场,而只要木材。在赛德克人的产权概念之中,他们的猎场指的是林子中的会跑的动物,活的就是他们的,至于不会动的,树木等,他们不在乎。简单来说,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与赛德克人信仰的猎场没有冲突,因而他们能够和平共处一段时间。那么,为何赛德克人又反抗了呢?问题还是出此刻了猎场的冲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树木没了,自然林子里的猎物也少了,那么他们的猎场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这些“生番”被日本人进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轻人的脸上已经失去了他们应有的图腾,即日本人影响了他们的信仰的传承,于是赛德克人为了猎场、为了图腾,进行了一场“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终,经过麦思杰教师的讲解,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经过我们的视角和眼光去评判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临下的去俯视别人的礼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他们如何看待自我的礼貌,如何评判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像麦教师说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评价礼貌,而是理解礼貌。同时,麦教师所举出的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让我更清楚地明白,野蛮和礼貌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却由于自我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而界定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主观的界定了野蛮与礼貌的概念,所以野蛮与礼貌应当是相对的。

以上,就是我观看了这部影片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所理解到的和学习到的东西。期待下一次的学习机会。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4】

与其他电影不同,《赛德克·巴莱》最先感动我的,不是其自身的电影剧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赛德克·巴莱》的导演魏德圣,因为拍出《海角七号》而声名鹊起,本来,他可以借着这部口碑与票房俱大获成功的电影再拍几部不痛不痒的商业片赚足热钱,但他为了十二年前的一个梦想,选择了另外一条艰难的道路。

为了拍《赛德克·巴莱》他先是自掏200万台币拍摄5分钟的短片,虽然受到各方称赞,但因商业因素,无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资金筹措困难的尴尬境地。《海角七号》之后,功成名就的魏德圣终于获得了5亿台币的巨额投资,但试拍时每天100万台币的花费仍让导演捉襟见肘,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仅把自己《海角七号》赚的5000万台币全部搭了进去,就连办公室也抵押给了银行,但即便这样,资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处借钱,危急时刻,好在台湾的演艺同仁纷纷仗义相助,周杰伦借出2000万台币,只象征性的收了1块钱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卖房子,但被导演拒绝,最后拿出了1000万台币,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纷纷资助,电影结束后字幕中有一个名为“天使·巴莱”的名单,上面都是曾经为这部影片出钱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现在活跃在歌坛影坛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或许有人指责说这是影片的噱头,但即便这真的是噱头,我也希望今后我们大陆的电影,可以少一些借绯闻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头,而多一些“赛德克·巴莱”式的噱头。

这部电影的主角几乎全部都是素人(无表演经验的人),导演把大部分的资金都用到电影制作之中,而看网上的新闻,现在很多演员片酬之高令人咂舌,而喜欢打明星牌的电影更是将投资的一大半用到了演员身上,所以就出现了一大批明星阵容强大而电影情节弱智的作品。而魏德圣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除了是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外,他对电影对艺术的诚意也同样令人感动。

近来又看到一则新闻,是《赛德克·巴莱》引进大陆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导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没有把责任推到观众身上(似乎观众不识货已经成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辞),而是认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说:“我们私下也检讨原因,觉得评论的发酵都只在艺文圈、媒体圈,但没有影响到普通观众,票房失败也给我们一个反省,以后的营销更要重视普通观众”。如此的胸襟,着实会令很多同行汗颜吧,而值得高兴的是,《赛德克·巴莱》第二周的票房在影厅减半的压力下竟比首周多了两倍,魏德圣高兴的在微博中感慨:“看见彩虹了”。

德克巴莱观后感【篇5】

这部电影是我每次常青花园的初二班下课之后,放映给晚上还有课可是午时没有地方去的学生们看的。剧情很简单,就是日本侵占了赛德克人的地盘,然后赛德克人跟日本人打起来的故事。

这个电影的旗帜很明显:反战。既然要反战,就需要让人觉得双方都是受害者,于是难以避免地涉及到了美化日军。因为电影本身的完善,学生们无法吐槽演技、服装、特效,只好全盘理解,从此心里明白了一点点日本人并不是野蛮怪兽。恰恰赛德克人的顽固和骄傲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尽管心里依然想着,那可是日本人啊,可是电影里着力刻画的几个赛德克人杀人的片段还是让人觉得震撼。

赛德克人有着与所有的原始人一样的骄傲:仅有最勇敢的猎手才有资格守护最好的猎场。这个观念听起来和那些世界闻名的骄傲精神没什么分别,可是证明自我的过程却是愚蠢的。我如何证明我比此刻的这个守护者更勇敢呢?我能成功地杀掉他,我就是更勇敢的。所以,赛德克成年男人的标志就是杀人,家里就摆放着人的头骨,那是战利品,可是那头骨却是一样的其他赛德克部族的人的头骨。直到有了日本人,家里摆放的头骨才开始有了异族人的,那以前,大家自相残杀,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以杀人为成人标志,是因为公共资源不足,要靠自我抢来。所以,这样的小部族一开始就是没有办法在抗击日本人的战斗中取得胜利的。电影里耍了一个小小的诡计:赛德克人一开始抵抗了日本人,然后失败了,然后过了三十年,赛德克人和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小镇上……这中间的三十年,应当是摩擦不断的,可是赛德克人就是忍了三十年。赛德克人经历了三十年也没能彻底从山里走出来,过上礼貌的生活,有一点对生命的尊重和平视,这不得不归功于日本人的剥削压迫。赛德克人还是一边嘴里说着等到了彩虹桥那头,大家就是祖灵面前的好朋友,一边自我苟活。

很多骄傲的人其实在现代人看来都是相当自我矛盾和可笑的。比如说伯夷叔齐,这两个贤人,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上。首阳山上的野菜难道就不是周朝的了么?那头鹿难道就不是的了么?孟子骄傲,想要平治天下,游说各国也是卑躬屈膝,跑得多了,诸国国君都是看到他就头大。赛德克人也是一样,尤其是首领莫纳鲁道:既要忍耐日本人,又要做出一副骄傲的样貌;既有战略的远见,觉得赛德克人结盟很重要,又对其他的部落有着发自内心的瞧不起;既有英雄的心胸和气魄,又有些偏执和顽固。这样的人,年轻个二十岁,再配个女主角,正好能凑齐一部好莱坞英雄片。

电影最让人难受的还是巴万那个孩子,因为血祭祖灵的成年人一句激将,因为教师平时打自我,自我就冲动起来杀掉自我的教师。小孩子没有善恶的观念,全凭大人的引导,可是巴万却被大人们带上了一条杀戮的路上去。后面才明白他下手狠,做事果断,完全继承了这个部族的血统,最终被人枭兽拿去领赏,算是回归了他的祖灵,走向了他们的彩虹桥。登记的人看一眼巴万的头,说,这明明是个小孩子。

说了这些电影资料,却没办法再谈一谈电影的拍摄了,因为确实用心,确实好,史诗级制作名不虚传。导演为了拍这个电影四处举债,能拍出来这么大气又完备的电影,让人感动。

最终说一句:所谓的野蛮的骄傲,归根结底也是野蛮,当你看到这种野蛮的时候,你就不会为他们的骄傲点赞了。

本文来源://www.ghp7.com/g/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