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纪录片人间观后感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4-01-28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5篇。

您一定在考虑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为了放松心情,大家都喜欢观看精彩的电影和电视剧,每个人对电影情节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 我对这部影片深有感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把真实与虚构完美结合,感受到无限的感动,想要了解“《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本文一定不容错过,希望这些想法和技巧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篇1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篇2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将医生塑造的似乎无所不能,好像他们总能将濒死的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总能起死回生一般的神奇。而《人间世救命篇》一开始,就向我们呈现了三则抢救失败的案例。

第一个年轻人被查出有心脏问题,最后发展到急性心衰,医生拼尽全力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的床头,那里还摆放着爱人希望他早日出院而送来的礼物。第二个年轻人因为吃多了变质海鲜,中毒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下意识的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血袋,主任近乎恳求的向电话另一头申请多调用些血袋,但是病人最后还是抢救无效死亡。第三个是患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病人,不做手术的话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但他还是没能挺过手术第二天

这一篇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亲情爱情,更多的是医德医道,医生们很多下意识的细小的举动,都在诠释着救命的艰难和迫切,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是身为医生对每个病人的责任心。

《人间世生日篇》围绕的是高危孕妇,看完这集我真的很难去评定她们的做法,明明已经被告知不适宜怀孕,却偏偏愿意拿命去赌,看着她们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该去赞美母爱的伟大还是批判她们的不理智,可是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此评判呢。我们每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最后都要我们自己去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决定伤害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连带着深爱着我们的亲人,都会被这个决定拉入悲痛的沼泽。

对医生来说,这些可能是每日最平常不过的记录,却看得我几次泪目。

尤其是《人间世烟花篇》,这是我最先观看的一集,可是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的难过。这一篇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孩子,他们均患有骨癌,虽然这种病的患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在本该是天真烂漫无所顾虑的年纪,他们却被命运裹挟着推进病房,受尽病痛的折磨。刚开始我以为既然播放出来了,最后都该是健康出院了,可是却眼看着他们一个个从鲜活可爱到被盖上了白布,谢幕时名字被框上了方框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纪录片一开始便是三个医生尝试给松茗进行麻醉,而松茗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呼吸。仅仅四个字,就让人不忍再看。在这一集里,他们说的很多话都会让人心尖犯疼。子涵说痛的时候嘴里含块糖就会好些;安仔说游戏里人有很多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我自己,只有一条命,我真的到极限了,我撑不住了;思蓉说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以及叙述旁白的杜可萌,在片尾时平静的说医生告诉我,我体内的癌已经扩散到肺部了还记得可萌在片头时说,病房里的故事有的结局很悲伤,有的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都还没有结局

我想他们一开始也是有着满满的希望的吧,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医生无所不能,他们总能治愈我们的疾病,可是一次次的化疗,一次次的.手术,一次次的通知,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了病房的残酷,从满怀希望到坦然接受也让观看的我们真正的体会到医生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这些医生中的一个心脏外科主任赵强,他的微信签名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一句简单的祝福,可是对他来说,开心是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临的残酷考验。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车在前医生,在病人抢救无效去世之后,48小时没合眼的他本来可以离开了,但他几乎下意识的在病床前试图擦干净病人的血,他说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可是你没得选啊。

每每抢救失败后,镜头里留下的医生的背影,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医闹,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很难让我们正确看待医生这个职业。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我想或许我们可以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高强度工作的职业,去发现和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温暖,并将它一直一直的传递下去。

真的很感激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即使身处绝境,但仍然有一些从细枝末节里渗透出来的最珍贵的情感。

那是一束光。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篇3

节目组用镜头记录了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医生,护士,志愿者们救治病人时遇到的困难,面对的抉择,和努力拼搏的身影。

那些驰援的护士很多还是90后,都是孩子,要面临那么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戴着闷热口罩,穿着的防护服,不吃不喝的照顾病人,遇到很多绝望,放弃吃饭吃药,不配合的病人。

大家都不容易。

作为观影者,一些镜头让我深深铭记,冲荡我内心深处,勾起我生孩子住院时对医院,医护人员和家人们的回忆。

三年前的一天工作日,怀着身孕的我肚子疼,领导让我赶紧去医院,我还大大咧咧说没事,想回家休息一下。

下午回到家,想想也无聊,医院就在家对面,顺便去看看吧。

当时眼睛胀痛比肚子疼,就去先挂了一个眼科看眼睛,再去找我的产检医生。期间病历本没带还风风火火赶回家拿的。

产检医生给我检查之后,告诉我要早产了,赶紧联系老公过来吧。

我说,有这么严重吗,这会儿肚子不怎么疼了呀。

医生看我不听话,喊旁边的护士:“推一个轮椅来。”

what?我就傻眼了。

轮椅推来,我的腿就软了,瘫在轮椅里。

手抖着给老公,妈妈,婆婆打电话,带着哭腔,连说话的声音也是颤抖的。

从小打针都不哭的我,进了医院就这样怂。

我是被护士推到病房的。

住下了老公才到。一来忙着交钱,开检查的单子,跑上跑下的也照顾不到我的情绪。一开始我还想溜回家洗个头洗个澡,护士就让老公看着我,哪也不准去。

现在想想,听医生话,配合他们工作,才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

婆婆从老家赶来,到医院都10点半了,匆匆看过我就回家帮我准备东西。心疼老公,让他回家睡的,我在医院疼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医生说我今天会生产,我打电话叫我爸妈和姐姐姐夫来。公公带着外公外婆也来了。他们都是下午到的。那时我都进产房了。

一大家子人都在产房外面等我。

老公要去办各种手续,见不到他人,我都准备让婆婆进去陪产了。

最后一刻,老公赶来。

我带着两罐红牛和巧克力进了产房。麻醉医生先给我在脊椎上打了无痛。慢慢痛的好些,可还是痛,可以忍受的痛。

准备生之前,医生一直叫我下床走。

听医生话,忍痛走。

期间一个小插曲,我由于着急,叫医生给我检查,差使老公喊医生,第一声老公喊的小,没人听见,老公大声喊,“医生!”

把医生吓一跳,跑过来凶我们:“没事不要这么大声,还以为出大事了!”

后来理解,医生压力大,就怕病人这样喊,心脏受不了。

后来医生过来给我检查。发现胎位不正,让我这样趴,腿那样放,半个小时宝宝自己在肚子里转过来了。

我开始对助产士产生满满敬意。

我上了产床,老公被要求坐在我头顶的方向的后方,不允许往前。准备用力前,我说我要喝红牛,护士给我准备了吸管,端给我喝。

助产士教我怎么用力,多方共同努力下,宝宝很顺利出来了。宝宝各项指标都很好,医生给宝宝评分为10分,除了低体重这一指标。护士很贴心的把宝宝抱到我眼前,睁大的眼睛滴溜溜的转,我开心的亲了一下。

半小时胎盘没有出来。

医生当机立断,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并为我手取胎盘,成功了。

后来进行2小时医学观察。

孩子被抱去了NICU,老公也跟去了。

后来我被推出产房,看到满眼的家人,很幸福,忘记了所有疼痛。

家人听说我经历手取胎盘以及宝宝的低体重,要住NICU的事实,普遍心情担心和低落。

我倒大条的觉得都很好呀。后来想想,估计也是喝了两罐红牛的原因,处在兴奋和亢奋的状态。我心想,宝宝有专业的NICU护士轮班照顾,设备专业,比金牌月嫂还好,有啥好担心呢。

我当时能做的就是用吸奶器给宝宝准备母乳,婆婆定时送到NICU给宝宝。我在医院住院期间以及娃在NICU期间,我们都是很焦虑,这些都还是建立在宝宝新生,没什么问题,不存在未知和治不好的情况中。

家人也只能每周两次和医生沟通里面的情况,通过iPad看宝宝怎样。看到诊疗记录,又是挂营养液,又是吐奶呕吐,洗胃,挂抗生素,家人们看到宝宝头上,胳膊上,脚上都扎过针,天天忧心忡忡,压力山大,刚过半个月就跟医生交涉给宝宝出院了。

宝宝出院后,经过奶奶的悉心照料,体重蹭蹭蹭地涨起来了。全家才松了口气。

我也常常从内心里感谢我遇到的产检医生和我的助产师,她们满满的责任心和高超的医术让我和宝宝避免很多危险,妙手回春的本领让我的肚子少挨一刀,少受一份罪。要知道,假如娃卡住,我就得剖;假如娃出来,胎盘出不来,我就得接受清宫手术。

想想当时,多亏了助产师,救我于水火,让我有惊无险,助产师也是与我和宝宝有着过命的交情!此生不忘!

现在回想此次新冠疫情中心,处于漩涡中,经历着救治与被救治的人们,他们的心理压力常人难以想象,他们却在每分每秒的承受。承受面对未知和病毒折磨痛苦的恐惧,没有家人亲友陪伴的孤独,看不到阳光和希望就无比绝望。

劫后余生的漩涡之中的病人得到全国各地驰援过去的医生护士的救治,他们本不相干,也许八辈子都不会认识,却在这特殊的时间,地点相遇,相守几十天,有着过命的交情,彼此在人生长河中书写浓重的一笔和深刻的记忆。而这缘分和这份生的希望都是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带给我们的。今生幸儿入华夏,是我们的共同的自豪和慨叹!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篇4

 

第四集片名叫《脸庞》,由百人口述拼凑成的属于武汉的记忆,中国的记忆。

最触动我心的是一个老太太笑的脸庞,辛海光医生说,当时有个老太太,不太配合治疗,那天需要去做CT,老人家也不太肯,医生只好“连哄带骗”。他就和老人家说,你好好治疗,做完这个检查,如果好了,就可以回家了。老人家一下子有了精神,眼睛里像是闪了一道光,问道:“做完检查我真的能回家了吗?”辛医生说,对呀,只要结果是好的,你就可以回去了。老人家顿了几秒,突然伸出了右手小拇指,说:“我们拉钩上吊。”然后,还加了一句:“五百年不许变。”

辛医生说到这里,一下子笑了,他说:“我以为她会说一百年不变,没想到她还要五百年不变。”

最后那位奶奶终于肯接受了治疗,她把原本戴在嘴巴上的口罩又往上拉了拉,盖住了眼睛,因为她在擦眼泪。

陶晴岚护士说,很多时候,这些老人不是真的要拒绝治疗,他们是心里孤单,他们也会寂寞,会害怕,他们希望被关心。很可能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碗粥,一个馒头,一句话。这样就能让他释怀,而对方的反馈,也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

下医医病,上医医人,大医医心。

我想,其实,这一切,都是归功于中国人的善良。

                            5

第五集片名叫《武汉来信》。

“人们彼此相连,守望相助。”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丽护士和杨妈妈的故事。

“妈妈,你还难受吗?今天我最大的愿望是你可以对我说生日快乐!”在危重病房杨妈妈的耳边,手机音频正在循环播放。此时,杨妈妈上着ECMO,处于深度镇静中。然而,眼泪却止不住地从她的眼角往下掉。

音频的录制人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小丽护士,她是杨妈妈的女儿。杨妈妈在春节前夕和丈夫,一起来上海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四口却不幸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小丽护士得知这个消息后,却一头栽进了本院的隔离病房,参与救治武汉的新冠病人。

小丽护士很不容易,有的时候在红区忙了几个小时,出来顾不上吃饭,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的医生打电话询问情况。

ECMO上机第39天,那是最后一次通电话,当晚八点,杨妈妈的口腔不停出血,不明原因。输血止血的速度跟不上失血的速度,任凭医生护士怎么抢救,杨妈妈的血压拉不住了。医生给小丽打电话:“你妈妈快撑不住了,50,49,…”那时坐在屏幕前的我,第一次见给亲人直播死亡这么残忍的过程,空气沉重,安静,我还在内心期待着,杨妈妈的血压会像电视剧一样突然回升,最终,2:03分,她不幸离世。

那一刻,才知道,生活最不缺的就是真实,而真实与荒诞并存。再多的努力与道理在生死面前不值一提,尽管所有人都不计后果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创造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种无奈带来的无力感会给亲历者带来多大的冲击我们无法想象,除了惋惜哀叹似乎也别无他法。

众生皆苦,如何才能挣扎上岸?

                              6

第六集片名叫《防线》。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防治归根结底只有这么轻飘飘的几行字,而真正筑起强大的防线需要的却是举国上下的牺牲与坚守。从源头阻断是治标之法,但因为没有直观的效果,公卫与一级预防的作用常常被低估和忽略。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上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核心的机构。

一旦出现确诊病例,调查员们就开始找线索、理脉络,传染源一定要找到,要及时切断传染路径,才能将健康的人都保护起来。

正如上海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潘浩说的:“我们一旦控制不住,那病人就疯狂地涌向医院。为什么?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这个指数级地往上增。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一传二的时候,掐断。”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他们勇敢、守纪、尽责。

防线下,被保护的人恰恰就是铸就它的人。而那些铸就它的人还在不断努力,使它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走在贫穷而皲裂的路上,耳畔回响的声声呼唤却来自星光。

致敬,我亲爱的,祖国。

致敬,善良的中国人。

《人间世》抗疫纪录片观后感 篇5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几个月前。

那时,农历新年即将到来,这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每个人都期待着早日阖家团聚。

年轻护士即将回武汉老家过年,她打算今年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

离家多年的医生久居上海,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他也能回武汉待短暂的几天。

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在家准备年货,今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他们的孙辈即将出世。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约定好的难以团聚,无交集的陌生人却因此相逢。

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人们常常埋怨生活枯燥梦想遥远,有人为了生活而放弃追求,也有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实践自己的理想。

陈桂林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武汉人。她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希望自己可以救死扶伤,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给病人带去生的希望。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护士,即使小时候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她却仍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新冠疫情爆发后她挺身而出,瞒着家人来到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

陈桂林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她会在来雷神山上班的途中,和同事调侃自己的生活,会在防护服上认真写下武汉加油,还不忘配上一个嘴角弯弯的笑脸。

她说,太阳很大,能发光发热。月亮比太阳要小很多。不做太阳,但能做月亮吧。

用爱传递勇气

7床的爷爷一家三口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他们被分在了三个不同的地方隔离治疗。与老伴仅一墙之隔的爷爷只能通过手机联系联系妻子,两位老人约定要一起努力活下去。

老伴在信中回顾了他们二人青梅竹马的故事,感谢老爷子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期盼他早日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刚出生的小孙女。

信的最后,奶奶动情地写道:

你总是说想过平淡的生活,你总是要我留在你身边,说你想见我。那你就要有信心坚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啊,早点醒过来!

相逢何必曾相识

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打算今年和男朋友买房、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7床老爷子,今年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盼望他早点康复,回家抱一抱刚出生的小孙女。

本不相干的二人,因一封家信相逢。

在老爷子病情恶化后,陈桂林承担了用武汉话给老爷子念信的任务。

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吃力地俯身在老人的耳畔,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念到一半还因为喘不过气,不得不暂停休息。

昏迷不醒的老爷子,在护士的家乡话和老伴爱语的双重刺激下,微微摆动着头部,像是对老伴的呼唤做着回应。

念完信后,精疲力竭的陈桂林却显得很高兴,他应该是听到了!

像陈桂林这样默默付出的护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像是黑夜中的点点微光,汇聚起来,照亮他人,更温暖自己。

医护不是万能的,但他们总能带给我们安慰。

爱也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我们充满勇气,替我们驱赶黑暗。

我们为难以团聚而感到遗憾,却在与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中收获温暖。

而这些在相逢中迸发的点点微光,正是我们捱过漫漫黑夜时所仰望的灿烂光芒。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