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上甘岭观后感

上甘岭观后感

时间:2024-01-30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上甘岭观后感(精选4篇)。

上甘岭观后感(篇1)

上甘岭观后感 1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甘岭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上甘岭观后感 1

1952年十月十四日,美国侵略者为了破坏和平,扩大战争,他们在板门店拒绝了和平谈判以后,就在今天早晨六时十五分向我上甘岭地两个阵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十月十八日,在敌人有充分准备的大规模进攻面前,我军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战斗十分激烈和残酷。

在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疯狂进攻。敌人的大炮轰隆轰隆响,敌人又进攻了,敌人的武器那么先进,我们只能顽强抵抗,而不能和他们拼命,但是我们靠着自己的毅力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胜利的歌声响起来了。

十月十九日,八连上阵地还不到一个上午就打退了敌人一次比一次疯狂的进攻达二十三次。后来,上级来了命令,让八连把队伍撤退到坑道里,说要保存力量,现在倒好,敌人逍遥自在。而战士们一个个吃不好,睡不香,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由于敌人把他们封锁住了,部队的战士们都没有水喝,一个个嘴唇都裂开来了。上级领导派来的送水小队都牺牲了,牺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中,为了能让战士们补充好体力,他们不得不下去抢水。但是情况不妙,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当场就牺牲了。后来,师长好不容易才让人送来一些东西,特地送给连长两个苹果,尽管连长非常口渴,还把苹果切成许多小块,分给战士吃。

看到这里,我已经快哭了。战士们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自己的战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懂得了我们一定要和同学或朋友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上甘岭观后感 2

“轰轰轰!”炮弹炸响了,战争的硝烟弥漫了一片……这是1952年的一天,美国想朝鲜发起攻击,勇敢的朝鲜人民自己的团结和毅力,向美国迎战。他们将生死直之身外,这部电影是多么感人肺腑啊!

以前的我并不爱看抗战电影,可是今天看了这《上甘岭》,我改变了看法,我不禁深深投入其中,我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精彩,而是因为那一个个中弹而倒下的战士们黯然神伤;因着那一枚枚打向敌人的炮弹而欢呼雀跃;因着战士们顽强的毅力和团结而感动……

这部电影处处感人,可有一个情节让我深之不忘:一位战士冒着炮火给坑洞的战友送粮食,师长特地让他带两个苹果给连长。连长却把它留给了伤病员,苹果从一个伤病员的手中传到另一个手中,大家只是放在鼻子下闻了又闻,却没有一个人吃一口,就这样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纹丝未动又转了回来……

这两个苹果虽说小,但它包含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谦让啊?战士们将生死直之身外,而却选择了忍饥挨饿,把机会让给了同生共死的同伴,他们换来的是战斗的胜利。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祖国的和平,为的是后代人的幸福,为的是明天的美好!难道拥有前人给的一切的我们就不应该珍惜这一切吗?好好学习虽说微不足道,但好好学习的背后是什么?它是祖国繁荣的决定,它是创造社会幸福的使者,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去报答前人给的一切吧!

上甘岭观后感 3

上星期三下午,朱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电影——《上甘岭》。这个片子主要讲了1952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敌人攻打上甘岭主峰,我军三营7连战斗到最后,连长死了,指导员也被炮炸瞎了双眼,只剩下几个人,但他们坚持到最后把主峰一寸不少的交给了八连。最后八连在主峰坚持,眼看不敌,为了保留兵力,八连被迫退守坑道,在这坑道里八连和其他的站友们想方设法与敌人战斗,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们坚持了20多天,最后配合大步队来了一个大反攻,消灭了美军,美国不得不又再次坐在了谈判桌上。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争的胜利和朝鲜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的轰炸,环境的恶劣,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亲爱的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牺牲?是信念;是一种坚信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我们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信念。

今天,那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落后就要被挨打的教训仍在我耳边回响。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更加感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智慧的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这样才不会有别的国家来侵略、欺负我们了!

从现在起,我要作一个用心学习的小学生,我向往着祖国的明天会因为我的建设而更加美好。

上甘岭观后感 4

我的祖国真是强大,我看《上甘岭》这部电影,心里很自豪。

这个故事讲了上甘岭这得阵地,美国有大约两个军的兵力,来攻打这个山峰,在山峰上却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美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二十四次冲锋,都被我国解放军打退下来。但解放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伤亡很大,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了。总部担心他们会全体阵亡,于是让他们退进坑道,他们进去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他们的洞口建立了好多碉堡,只要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死了许多人。但他们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使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这又是一个奇迹,他们挺过来,终于大部队上来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脚下穿着草鞋,穿上它走100米,就能使脚起血泡,但战士们穿着这个翻过了千山万水,那种草鞋并没有把战士们吓倒,反而让战士们更加有斗志,可以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如今,我们美好的生活,都与那些为了国家和平而战斗的战士分不开的。同学们,请牢记昨天,珍惜今天,并对明天充满期待。

上甘岭观后感 5

我的爸爸是个军事迷。听到我要写一篇关于经典电影的文章,他大力推荐我看《上甘岭》。上甘岭?好奇怪的名字,是关于一座山的故事吗?

影片是黑白的。电影一开场,就是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的残酷场面。在小小的阵地上,牺牲了很多人,我觉得很震撼。美国人的炮火很猛,把山头都削平了。我们志愿军的阵地失守,最后不得不退到了坑道里。水喝完了,子弹、粮食、药品缺乏,敌人又在不断进攻,不断有人受伤、牺牲......我看得紧张极了。我很难想象,战士们简直是排着队一个接一个的牺牲,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

在战斗的间隙,美丽的卫生员为大家唱起了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伴随着美丽的祖国风光和优美的旋律,我也情不自禁的跟着唱了起来。“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唱着唱着,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的落了下来。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在朝鲜的上甘岭要打仗,但是看到美丽的祖国,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甘愿忍受战争的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原来是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我很庆幸我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只在新闻里看到战争。我相信志愿军战士们的血没有白流。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志愿军战士们的墓碑上,献上小小的一朵鲜花。

上甘岭观后感 6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上甘岭战役》。我看后,久久不能入睡。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上级只给了主力部队40分钟的战斗时间把敌人一网打尽。可是我军兵力甚少,要想占领敌人的制高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要想胜利那就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一名战士昂首挺胸走到首长面前,大声说:“报告!首长,我叫黄继光,我申请去前线,我要炸毁敌人的火力点!请首长批准这是我的申请书!”说罢,他掏出一封信,交给首长。首长读完信,对他露出了信任的笑容。于是黄继光上了前线。

他带着几个战士勇敢地跑上了阵地。看到这,我的心揪了起来,他们可以吗?能成功吗?我不禁为他们担起心来。只见他们一会跑跑藏藏,一会匍匐前进。突然一颗闪着寒光的子弹射进了一个小战士的胸膛里,另一个小战士也负伤了。我看到了这里,不禁感到压力好大,我回想起黄继光在首长面前夸下的海口,有点替他紧张,他能顺利完成任务吗?我又回到了电影中。这时黄继光到达了敌人火力点附近,举起右手,用力向敌人的火力点投去。我欣喜万分!因为任务就要完成了!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两颗子弹趁虚而入射穿了黄继光的手臂,他也负伤。我暗暗为他加油打气:“黄继光,好样的!你一定要完成任务后活着回来,我等着你胜利的好消息!”只见黄继光趴在地上,看着敌人的机枪肆虐扫射,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向上奋力一跃,张开双臂,挡在了机枪口上,为身后的战士挡住了火力!多么伟大的战士啊!他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他把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党!

看到这里,我鼻头酸酸的。我为黄继光的死感到悲痛而又为他伟大无私的精神感到敬佩。难道,我们不为国家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好战士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吗?

上甘岭观后感 7

我的祖国真的很强大。我很自豪能读到《上甘岭》心里这本书。

这个故事讲述了上甘岭的立场。美国大约有两个营的部队要进攻这座山,但我们的部队只有一个营在山上。这场战争是个奇迹。美国军队组织军队进行了24次冲锋,但都被解放军击退了。然而,人民解放军只有一个营,造成重大伤亡,只留下几个人。总部担心他们都会被杀,所以他们撤退到隧道里。他们进入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并在他们的入口处建造了许多掩体。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杀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许多人死亡。然而,他们不怕困难,把敌人拖死,这样部队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这是另一个奇迹。他们幸存了下来,最后一支庞大的军队出现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士兵们没有食物和水喝,但他们都活了下来。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他们穿着凉鞋在脚下走了100米,这可能会让他们的脚沾满鲜血。然而,士兵们穿着这双凉鞋爬过了千山万水河。凉鞋没有吓到士兵,但让他们更加好斗。我们可以看到士兵们有多强大。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学习。

在这场战斗中,第八连已经在山岭隧道里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军队严重缺水,士兵的嘴唇干裂。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队员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为了保持体力,第八连的士兵不得不再次下山去取水。然而,士兵们一装满水,就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后来,连长历经千辛万苦给连队送来了一些萝卜,还特意给了连长两个苹果。尽管连长很渴,他还是把两个苹果分成了许多块,并把它们送给了连里的每个士兵。

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与那些为国家和平而战的士兵密不可分。同学们,请记住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

上甘岭观后感 8

电影《上甘岭》里的情节让人触景生情,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

志愿军和美军在辛苦奋战着,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即使没有食物和水,他们还是能把属于祖国的领土守护好,可以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看到这里,我的眼睛默默地流下了两行清泪。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团结友爱是多么高尚。他们真正做到了“我们要关心每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而有些调皮的男生,平时经常和同学争吵、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一朵朵鲜花绽放着,五星红旗飘扬着。和谐美好祖国里的你觉得幸福吗?你知道这和谐美好的祖国是谁给的吗?是他,是他们,是那些无数勇敢顽强的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用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换来的。他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其实《上甘岭》这个电影虽然比不上现在的电影好看,但是,《上甘岭》这个电影所蕴含的感情是浓厚的爱国之情,里面的志愿军所拥有的是誓死守卫祖国的这颗心。宁愿战死也要守卫祖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林则徐虎门硝烟,左宗堂收复伊利,戚继光抗击倭寇,袁隆平杂交水稻,邓稼先两弹元勋(原子和氢子弹),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名人都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上甘岭观后感 9

上星期三下午,朱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电影——《上甘岭》。这个片子主要讲了1952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敌人攻打上甘岭主峰,我军三营7连战斗到最后,连长死了,指导员也被炮炸瞎了双眼,只剩下几个人,但他们坚持到最后把主峰一寸不少的交给了八连。最后八连在主峰坚持,眼看不敌,为了保留兵力,八连被迫退守坑道,在这坑道里八连和其他的站友们想方设法与敌人战斗,在举步维艰的状况下,他们坚持了20多天,最后配合大步队来了一个大反攻,消灭了美军,美国不得不又再次坐在了谈判桌上。

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争的胜利和朝鲜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应对敌人疯狂的轰炸,环境的恶劣,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亲爱的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牺牲?是信念;是一种坚信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我们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信念。

这天,那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落后就要被挨打的教训仍在我耳边回响。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更加感到发奋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智慧的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这样才不会有别的国家来侵略、欺负我们了!

从此刻起,我要作一个用心学习的小学生,我向往着祖国的明天会正因我的建设而更加完美。

上甘岭观后感 10

七月是党的生日,重温党的辉煌历程,党组织号召党员观看红色电影,学习老一辈共产党革命战士的英勇战斗、不畏艰辛、坚定信念的精神。记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村里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老兵,也曾经历上甘岭战役,印象深刻,故此选择重温这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鏖战持续了43天,在此期间美军对3、7平方公里的阵地投掷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而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我们的军队---八连严重缺水缺粮,但是一个苹果却没有人舍得吃,每个战士都觉得别人比自己更需要。电影的这个细节,让人深深为战士们这种先人后己,舍身忘我,团结有爱的品质而打动,如今在平日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身为党员更应当要保持这样的优秀品质去面对和解决。

电影的另一个细节就是当卫生员唱起我的祖国,伴随着美丽的祖国风光与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引人共鸣。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视死如归,据资料介绍此役志愿军伤亡人数达到1、15万人,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装备优良的联合国军对战,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打出了国威军威。从电影中我们感受到和平来之不易,守护美好的生活,是许多革命先辈的牺牲所换取,如今除了要珍惜安稳的生活,更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为祖国发展与强大而努力,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奋斗。

上甘岭观后感 11

这个故事讲了美国来攻打上甘岭,在上甘岭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美军部队进行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下来。但我军伤亡很大。总部让我军退进坑道,进去后,敌人占了上甘岭,还在我军的洞口建了些碉堡,只要我军一出去,就会打死,很快,我军没有水和食物。但我军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让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最后大部队来了,使我军夺回了上甘岭。

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后来,师长派人历尽艰辛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那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像我们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样就会没有朋友,变成“离群之雁”。

当初,我们的美好生存,都与那些为了国家和平而战役的。我们要牢记昨天珍惜今天,并对明天充溢候。

上甘岭观后感 12

八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重温了电影《上甘岭》。

电影《上甘岭》的主要讲了: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坚守上甘岭阵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与敌人浴血奋战,他们根据上级指示,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二十四天,从而赢得了时间,使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为之动容: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不能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否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相应地,自己得到的也将会是最多的。

上甘岭观后感 13

我是一位“00后”,也是个世纪宝宝,深受父母和亲人的宠爱。还时常闹点小脾气,但自从我看完《上甘岭》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

《上甘岭》的主要内容是: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帝主义的侵略者们为了扩张野心,而和中朝两国爆发了战争!中国决定支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为国。中国的解放军们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有智有谋地击退了敌人的二十三次进功。但是因为日美两国的武力火药都比中国的多,比中国的强,把中国解放军打得伤亡惨重。于是,中国解放军决定在坑道里隐藏,拖住敌人。由于坑道里的水源和粮食都不充足,人们身体弱,只等待着后勤准备好武器再进行大反攻。卫生员王兰,在人们最困难最消极的这段时间为他们唱歌,安慰他们,使他们有信心,使他们把饥苦忘掉,对生活有了希望!是希望的天使。终于,火药武器齐全了,解放军们使出浑身的力气做了最后的大反攻,号角响了,呜……呜……我们解放军胜利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到很惭愧。我如果衣穿不好,吃不好时我都会大发脾气,如果把我放在战争的年代,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样?我庆幸我出生在新世纪,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这些并不代表我不学习他们的精神。另外,我也敬佩这位女卫生员,王兰,能舍身在战场抢险,在黑夜里为战士们点亮那一盏盏明灯,为他们指引希望的方向!我敬佩他们,喜欢他们,赞美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英雄是什么?英雄不是一天两天做好事,而在于积累,就像战士们一样,像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样!同时,我对美帝主义所做的一切感到可耻,中国的英雄们用生命谱写了英雄的赞歌!

上甘岭观后感 14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首《我的祖国》是我昨天晚上看的红色经典电影《上甘岭》里的插曲。《上甘岭》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的坑道里与美帝国主义英勇战斗一个月,并最终战胜敌人的故事。

坑道里条件十分艰苦,外面被敌人重重包围,战士们又饥又饿。送物资的战士一个个倒在了路上,只有一个老战士送来了两个苹果。但是战士们都把苹果让给了别的战士,最后苹果又回到了连长手里。当卫生员王兰带头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那动人的歌声激励着每一位战士,也让我眼眶湿润。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志愿军叔叔为什么还能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乐观向上,并取得最后胜利呢?就是因为他们对祖国无比的热爱,爱国是他们战斗到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从他们身上,我又联想到了最近爸爸妈妈聊天时说起我们的外交部长杨部长,他在与美国人谈判时,义正言辞地对美国人说:“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地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几十年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只能在坑道里与美国人战斗,现在祖国强大了。正是无数先辈牺牲和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小学生才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祖国更加热爱了,对我们小学生来说,首先我们要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努力学习本领,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上甘岭观后感 15

上甘岭,是朝鲜的一个小村庄。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依托坑道工事,打败了美韩两国组成的“联合国军”。

《上甘岭战役》这部影片中,七连坚守的主峰阵地情况令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危急。七连伤亡十分惨重,师部不得不派出八连去接应七连。当八连连长张忠发来到阵地时才发现七连连长和大部分战士已经牺牲,只剩下被打瞎了眼睛的指导员趴在岩石上指挥着几个战士。八连接过阵地,在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就受到了敌军的二十三次攻击。八连不得不撤回坑道,过起了坑道生活。

在坑道中由于被敌军封锁,八连的战士不仅要时刻准备战斗,还要忍受渴与饿。可以战斗的战士在一天天削减,连长张忠发不得不让几个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山下抢水,可是每一次那几个战士都被敌人的机枪打死了。个个战士的嘴唇都干裂了,就连连长也是如此。

我不禁想到了脚下的土地,这土地是千千万万个战士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我们一定还生活在被侵略者欺凌的困境中。那时的战士个个都被渴与饿威胁着生命,今天的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这样的条件,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这些虽然都是半个世纪前的战争故事,虽然今天的祖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而应该讲屈辱的历史化作前进的动力!前进吧,做一个好孩子;前进吧,做一个好少年;前进吧,做国家坚实的栋梁!

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响起了那激励战士和渴与饿、和敌人作斗争的名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上甘岭观后感(篇2)

“我们这主峰阵地说起来,地面并不大,东西长只有500公尺,南北宽不到300公尺,现在一寸也不少,交给你了”。1952年秋,几乎全连都牺牲了的我军某部七连的孟指导员,将五圣山主峰阵地上甘岭交给了三营八连。连长张忠发受命坚守上甘岭24小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敌人在一天时间里向我军发射了三十多万发炮弹,上甘岭被足足削低了整整两米,寸草不生。八连上阵地不到一个上午就打退了敌人多达二十三次的疯狂进攻,全连只剩下三十余人,迫不得已退入坑道,继续与敌人战斗,全体战士一致表示:誓死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在拥挤闷热的坑道,女护士王兰的歌声如同一股清泉流了进来,表达了对美丽祖国家乡无限的热爱,战士们的合唱如同山洪出涧,涛声如雷,严重警告那些窥视我们国家的敌人。每天护士王兰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从来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平静地如一潭秋水,给这残酷的战争带来了一丝活力和灵动。战士们对闯入坑道的小松鼠无比珍爱,在断水的时候也要将最后一滴水喂给小松鼠,战士们热爱每一个生命,珍惜和平,但也绝不怕战争,如果谁要破坏和平,必将要他粉身碎骨!

“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为什么还要浪费呢?留给能够战斗的同志们喝吧。”这是孟指导员在停水后几度昏迷后说的话。尽管双目失明,孟指导员还是不撤下阵地,他期望能在阵地上为战士们鼓劲,和他们一起战斗。“连长,让祖国人民听见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小通讯员杨德才喊完,就提着爆破筒出发了。他是个机灵又不失稳重的人,我记得,他每次战前都会为连长准备一壶水的样子。他从不为自己考虑,就算是在断水的环境下,也不忘连长的习惯。我还记得,他总是笑着,尽管口渴到嘴唇干裂,也还是告诉战友自己小时候掉入江后灌了一肚子水的趣事。我不能忘记,最后他身负重伤,一点一点爬到敌人的堡垒前,用自己的胸膛顶住了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生命。谁不愿意安稳地活下去?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在这残酷的战场上,指导员、通讯员用他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战友们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换来了祖国的安宁。他们积极乐观,他们永不言弃,他们舍生忘死,这一切,都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他们的英雄气概,令人感慨和敬佩。

“全连打得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本来坚守一天的任务,八连足足坚守了24天。八连连长张忠发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人,他是一个特别“倔”的人。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倔强地爬上高地亲手炸毁了敌人的地堡;为了让战士们顽强地坚持下去;他倔强地把苹果和水都分给战友;为了国家和志愿军的荣誉和尊严,他倔强地坚守着,不撤退。他的倔强体现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的倔强展现了一种不放弃意志,他的倔强是一种纯粹的爱:他爱生命,因此他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爱战友,因此他永远与他们并肩作战;他爱祖国,因此他不怕炮火纷飞,绝不后退一步!

影片中那些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战士们,同样令我难忘。他们眼里从来不失光芒,那是坚毅的光。他们不畏惧炮火,他们热爱祖国,他们牢记自己是位战士。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他们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会因为一只松鼠的拜访而快乐,他们会借助望梅止渴的故事帮助战友暂忘饥渴,他们会唱起《我的祖国》以寄托希望。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阵地,长只有500公尺,宽不到300公尺,现在一寸也不少,我们交给你了”。张忠发连长带领全体指战员胜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据记载,自上甘岭战役之后,敌人就再也没有主动发起一场针对志愿军的战斗。抚今追昔,值此建国69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有了最初的缘由。从近处看,我们的今天是享受了改革的红利;从远处说,又何尝不是享受了抗美援朝一战的红利,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打出来国威、打出来军威,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小瞧我们,我们可以安心地建设美好的家园。是这些在沙场上挥洒自己热血的战士,保证了我们今天平安和谐、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生活。

让我们向钢铁一般坚韧的志愿军们,致敬!

上甘岭观后感(篇3)

《上甘岭》这是一部战争片,讲述了的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抗美援朝马上要进入决胜阶段,美军秘密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而我国志愿者们为了守护国家的尊严不屈的精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上甘岭观后感欣赏。

“我们这主峰阵地说起来,地面并不大,东西长只有500公尺,南北宽不到300公尺,现在一寸也不少,交给你了”。1952年秋,我军某部七连的孟指导员几乎全部牺牲,将五圣山主峰位置移交给三营八连。连长张忠发受命坚守上甘岭24小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

敌人在一天时间里向我军发**三十多万发炮弹,上甘岭被足足削低了整整两米,寸草不生。八连上阵地不到一个上午就打退了敌人多达二十三次的疯狂进攻,全连只剩下三十余人,迫不得已退入坑道,继续与敌人战斗,全体战士一致表示:誓死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在拥挤闷热的隧道里,王兰的声音如清泉般涌了进来,表达了她对祖国美丽家乡的无限热爱。士兵们的合唱犹如山洪从溪流中涌出,海浪的声音犹如雷声,严重警告那些窥视我国的敌人。每天**王兰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食、洗绷带、检查脉搏。无论工作多么劳累,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平静如一潭秋水,给残酷的战争带来一丝生机和灵活性。

战士们对闯入坑道的小松鼠无比珍爱,在断水的时候也要将最后一滴水喂给小松鼠,战士们热爱每一个生命,珍惜和平,但也绝不怕战争,如果谁要破坏和平,必将要他粉身碎骨!

“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为什么还要浪费呢?留给能够战斗的同志们喝吧。

”这是孟指导员在停水后几度昏迷后说的话。尽管双目失明,孟指导员还是不撤下阵地,他期望能在阵地上为战士们鼓劲,和他们一起战斗。“连长,让祖国人民听见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小通讯员杨德才喊完,就提着爆破筒出发了。他是个聪明稳重的人。我记得战前他总是给连长准备一壶水。他从不为自己考虑,即是在缺水的环境下,他也没有忘记连长的习惯。

我仍然记得他总是微笑。他虽然口渴,嘴唇干燥,但他告诉战友,小时候掉进河里,肚子里就灌满了水。我忘不了最后,他受了重伤。他一点一点地爬上敌人的堡垒,胸前抱着爆能枪,与敌人同归于尽,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生命。谁不愿意安稳地活下去?

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在这个残酷的战场上,指导员和通讯员用年轻的生命换取了同志们的生命、战斗的胜利和祖国的和平。他们积极乐观,他们永不言弃,他们舍生忘死,这一切,都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们的英雄气概,令人感慨和敬佩。

“全连打得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本来坚守一天的任务,八连足足坚守了24天。八连连长张忠发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人,他是一个特别“倔”的人。

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倔强地爬上高地亲手炸毁了敌人的地堡;为了让战士们顽强地坚持下去;他倔强地把苹果和水都分给战友;为了国家和志愿军的荣誉和尊严,他倔强地坚守着,不撤退。他的倔强体现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的倔强展现了一种不放弃意志,他的倔强是一种纯粹的爱:他爱生命,因此他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爱战友,因此他永远与他们并肩作战;他爱祖国,因此他不怕炮火纷飞,绝不后退一步!

影片中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战士,对我来说也是难以忘怀的。他们眼里从来不失光芒,那是坚毅的光。他们不怕火。他们热爱祖国。他们记得他们是士兵。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他们不失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会因为一只松鼠的拜访而快乐,他们会借助望梅止渴的故事帮助战友暂忘饥渴,他们会唱起《我的祖国》以寄托希望。他们是中国人民的志愿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个阵地,长只有500公尺,宽不到300公尺,现在一寸也不少,我们交给你了”。连长张忠发带领全体官兵圆满完成任务。据记载,上甘岭战役以来,敌人从未主动发动过与志愿军的战斗。

抚今追昔,值此建国69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有了最初的缘由。从近处看,我们的今天是享受了改革的红利;从远处说,又何尝不是享受了抗美援朝一战的红利,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打出来国威、打出来军威,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小瞧我们,我们可以安心地建设美好的家园。正是这些战士在战场上洒热血,确保了我们今天安全、和谐、繁荣、繁荣的生活。

让我们向钢铁一般坚韧的志愿军们,致敬

上甘岭观后感(篇4)

篇一:上甘岭观后感

我的祖国真是强大,我看《上甘岭》这部电影,心里很自豪。

这个故事讲了上甘岭这得阵地,美国有大约两个军的兵力,来攻打这个山峰,在山峰上却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这场战争是一个奇迹,美军组织部队进行了二十四次冲锋,都被我国解放军打退下来。但解放军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伤亡很大,只剩下一部分的人了。总部担心他们会全体阵亡,于是让他们退进坑道,他们进去后,敌人占领了上甘岭,还在他们的洞口建立了好多碉堡,只要他们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他们没有水和食物,死了许多人。但他们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使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这又是一个奇迹,他们挺过来,终于大部队上来了,他们夺回了上甘岭。

战士们没有食物,没水喝,但他们都还是挺过来了,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祖国的明天,脚下穿着草鞋,穿上它走100米,就能使脚起血泡,但战士们穿着这个翻过了千山万水,那种草鞋并没有把战士们吓倒,反而让战士们更加有斗志,可以看出,战士们是多么坚强,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让我们去学习。

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后来,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如今,我们美好的生活,都与那些为了国家和平而战斗的战士分不开的。同学们,请牢记昨天,珍惜今天,并对明天充满期待。

篇二:上甘岭观后感

上星期三下午,朱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电影——《上甘岭》。这个片子主要讲了1952 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敌人攻打上甘岭主峰,我军三营7 连战斗到最后,连长死了,指导员也被炮炸瞎了双眼,只剩下几个人,但他们坚持到最后把主峰一寸不少的交给了八连。最后八连在主峰坚持,眼看不敌,为了保留兵力,八连被迫退守坑道,在这坑道里八连和其他的站友们想方设法与敌人战斗,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他们坚持了20 多天,最后配合大步队来了一个大反攻,消灭了美军,美国不得不又再次坐在了谈判桌上。谁没有年轻的生命?谁不珍惜这宝贵的年华?谁不渴望幸福的生活?可是在战场上,我们的英雄,却用他们年轻的热血与生命去换取了战争的胜利和朝鲜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的轰炸,环境的恶劣,是什么支撑着我们亲爱的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牺牲?是信念;是一种坚信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我们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信念。

今天,那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日子早已离我们远去,但落后就要被挨打的教训仍在我耳边回响。作为新世纪的小学生,我更加感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用智慧的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这样才不会有别的国家来侵略、欺负我们了!

从现在起,我要作一个用心学习的小学生,我向往着祖国的明天会因为我的建设而更加美好。

篇三:上甘岭观后感

当我一口气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虽然只是为了争夺弹丸之地,美军与我军对垒却是用鲜血和生命铺满了整个山峦!美军一次又一次猛烈的集团冲锋要夺下上甘岭,但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用钢枪和保家卫国的强大信念挡了下来,美国人的炮火把狭小的上甘岭翻了又翻,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硬是咬了咬牙守住了阵地——上甘岭高地,让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北推进的战略计划落了空。上甘岭战役成为了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向着有利于中朝部队的方向开始的起点。

战斗是残酷的,但是战友之间的友情却是温暖感人的,在一次前线指挥中失去了视力孟指导员,知道战士们都在坑道里,外面都是敌人,从总部带来的水快喝完了,战士们也渴得耐不住了,卫生员小王为伤员留了几壶水,可他一滴水也不喝,每次都说:“不要再在我们身上浪费水了,把这水留给那些还可以战斗的同志们吧!”,还有一次美军将六连的坑道炸开了一个大洞,边往里面释放毒气,边带上防毒面罩,想冲进坑道,连长不顾四周的毒气,拿起冲锋枪,就向敌人扫射,小王见了,不顾生命危险,脱下自己的口罩,捂住连长的口鼻。

看了影片当中战争场面的描写,看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坚不可摧的战斗意志,让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我们的国歌中所唱到的“ 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多么豪迈,多么真切,虽然上甘岭高地位于朝鲜境内,离我们的国土还很遥远,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的抗美援朝,把战争阻挡于国门之外,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有几十万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将尸体永远的留在了朝鲜的国土上,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战士,我们应该珍惜用先烈的生命换来的安定幸福的生活。

编辑推荐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篇1】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篇2】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篇3】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篇4】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篇1】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篇2】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篇3】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篇4】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 篇1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知青观后感 篇2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 篇3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 篇4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精选4篇)


为了不遗忘这些珍贵的想法,我们需要将其写进观后感里,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纳入到整体内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感到毫无头绪吗?我用心为您推荐一篇有思考价值的“知青观后感”文章,请把这篇文章添加到您的收藏列表中!

知青观后感【篇1】

通过学习,我多维度的了解总书记的成长轨迹,多视角的感悟总书记的点点滴滴,使党性得到了再锤炼,使灵魂得到了再洗礼。

“四个再现”:彰显了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四点启示”:凝聚了领导干部的成长规律。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长辈提携、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深化了对学习践行“两个绝对”的再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集成和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笃定信仰、远见卓识、历史担当,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诚践行“两个绝对”,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公交都市、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幸福篇章凝心聚力、勇往直前。

知青观后感【篇2】

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上山放羊的时候,拿着书,绑在山坡上,开始看书。我锄地休息了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把一个词的各种意思背下来,一点一点滴积累起来。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相反,我们的阅读条件,阅览室里,窗户都是清的;书架上,琳琅满目。

可一提读书,一些学生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据调查,我国人均年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要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抓住好时机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

只有以分析比较的方式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和学习的数量和效率,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质量。

***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

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他们阅读的书籍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经典著作、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知青观后感【篇3】

南京东车辆段周亚平

知青,亲身经历过的人对那个时代的名字和痛苦的记忆都有难忘的感受。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时几千万知青大军中的一员,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不例外地献身于轰轰烈烈的上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呼唤已经形成了时代的潮流,不可排斥。

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然岁月流逝,但经验和教训仍值得铭记。

这本书告诉我们,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也出现了波动。每次大起大落之后,都会掀起动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下山的高潮,形成一个规律。

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条件下,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在共和国历史上特定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生存、成长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

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春少女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青春无悔,是当年激情的呼喊。今天所有经历那个年代的知青们仍然会为那曾有过的火焰般的热情,坚定不移地选择和义无反顾地出发,抒发着人生无悔的自信和骄傲。

人生多艰,岁月如歌。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坚定的信仰之歌:在那物质极端缺乏的年代,信仰却是极端的坚定。

领导的一句话就成了千百万年轻人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了领袖的号召和把这个世界变得如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们矢志不渝。

在如歌的岁月里,一代知青谱写了一首顽强奋斗的歌: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风雨抗争,与日出抗争,与日落休憩。黑土地、红土地,到处都是汗水;大草原、戈壁沙漠,到处都留下奋斗的足迹,我们别无选择。

如歌的岁月,一代知青谱写出艰难的苦涩之歌:原本该在父母身边绕膝承欢的未成年人,远离家庭,远离故乡,来到荒漠的土地。面对贫穷的村庄,呆滞的农民,生活的困难,犹豫,悲伤,无力的艰膀承担着不该承担的重担,我们坚强而不屈。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新的感受油然而生:战争年代,从雪山草地走出了开国领袖;和平时期,从知青群体中产生了今天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或许这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所有发起者,参与者,经历者都未曾想到的结果。

再写《中国知青史》一定要续写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知青没有远去,只是老去,不该被忘却,应该善待!

知青观后感【篇4】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了一段极有文采、极富人生哲理的话:“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

当时,我听到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青年喜欢听、听得进,肯定会“火”。果不其然,总书记的讲话一经全文公开发表,这段话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激励着无数青年发出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铮铮誓言。现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五四”寄语背后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种震撼,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岁月》一经出版发行,就在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中自发形成了读《岁月》、话理想、谈奋斗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这是人民领袖的魅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扣人生第一粒扣子时的外部环境是很不一样的。有人可以在亲人的帮助下扣,有人可以在阳光下、灯光下扣,而总书记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艰难而又准确地扣好这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惟其艰难,更显伟大,更能够给当代青年以丰富的教益与启迪。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这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矢志不渝、什么叫理想坚定,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坚守初心不动摇的学习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不会再有当初大规模上山下乡的那种历练,也很少会有吃不饱肚子的担忧,但是同样会碰到“苦”的环境、尝到“苦”的滋味。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酷爱读书,是《岁月》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印象。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在总书记青年时代,书很少,很多时候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针对这一问题,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青年抓学习要“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些要求很有现实针对性,广大青年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在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看齐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深刻指出:“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在七年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为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一心为民。《岁月》一书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为救治受伤村民而急坏了……这些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梁家河的村民们讲,总书记那时候“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从政是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对待这种不确定性,总书记的选择是:“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因为不管从政道路的前景如何,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的权利总是不会被剥夺的”。总书记用“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为群众做实事”来看淡不确定性,与某些干部用拉帮结派、投机钻营来抵消不确定性,是两种选择、两种境界,泾渭分明、高下立见,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更深刻地读懂了它的根基与源头。新时期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定不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勤勉务实。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年轻干部向总书记看齐,就是要敢于担当。“敢说、敢做、敢担当”,这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领导风格的一致评价。当年,总书记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总书记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这就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直面问题和弊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逐步深化,实现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明显好转。这背后所体现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强烈责任担当,与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的奋斗是一脉相承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直面矛盾,争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士。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当代青年内心赢得了强大真挚的情感认同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运筹帷幄、勇于担当、率先垂范,赢得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成果,我们必须备加珍惜、坚决捍卫。

对核心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最根本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最深沉、最持久的源泉是心灵上的情感认同。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同志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指出:“决不要把毛泽东看成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同样需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生动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领袖,“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岁月》一书正是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窗口。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