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世界大战观后感

《世界大战》观后感

时间:2024-02-01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世界大战》观后感(合集8篇)。

观影让灵魂在路上,寻找诗和远方的田野,在观看结束后,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在观看时我们会联想到许多事情,我们在看完后可以选择写一份观后感。总的来说,观后感分为内容简介,发表评论,抒发感悟这三个方面。想写好作品的观后感,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世界大战》观后感(合集8篇),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1

二战离我们比较久远,那时的许多人和事我也不能理解。但是我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枭雄篇》后,心情很沉重、很悲痛。它全面叙述了二战中枭雄是怎样挑起战争的,直到他们得到最终审判。

这场战争似乎很荒唐,它的确是和---等人的头脑、残暴的个性和贪得无厌是分不开的。可它所引起的灭种,仅源于---对犹太人的偏见,他从小就认为犹太人是邪恶的,到死还是这种观点。可就是这样一种个人偏见,夺去了多少犹太人的生命。非常可悲的是,----到死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战败国的首领都是这样,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错误思想这样根深蒂固?我想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出生在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贫寒的家境、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周围事物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影响都是造就他—这一千古第一狂枭的原因。可见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对一个人的思想、心理有多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突然产生,而是从小慢慢养成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学生。如果我们现在不接受教育,不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习惯,就会慢慢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这种性格与习惯会根深蒂固。如果我们受到坏人的影响,就会跟着误入歧途。这并不是夸张,---在青年时,父亲病故,生活贫困,缺衣少食。他的古怪思想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他练成了圆滑、扯谎、曲解、欺骗和奉承的能力;而后他又看到了一本的小册子,这一切他走上了罪恶道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多与思想上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受到积极的影响。以免误入歧途,酿成人生及历史的悲剧。 看了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2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3

《世界大战》是我读的第三本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部。作者一如既往,用平实细腻的笔调,将情节一幕幕展开。性子急的人往往觉得太拖沓,但触及细微才能见真章,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才更为深刻。

这本书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火星人入侵地球,面对他们先进的武器,安逸的地球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溃不成军。看到这里,结果已经很显然了。但是,万万想不到,作者和你开了个大玩笑,强大如斯的火星人,败给了地球上的细菌,面对细菌,它们也无法反抗。这看似不那么科学,但也合情合理,出乎意料的结局,或许是对人类最大的警示。

小小的细菌,拯救了人类。但是,它真的能在任何时候都奏效吗?心存侥幸,那离灭亡也不远了。书中很多的情节发人深省,一是在火星发射了十次飞行器后,人们才关注这件事情,却随意报道为火星上火山爆发。这时候读者该着急了,作者也在本书中也仿佛有意让我们着急。危险悄然接近,而人们却依旧在为生活琐事忙碌。

二是当铁罐子火星人的飞行器降临地球时,所有人都只是深感好奇,也没有人重视,甚至在火星人用热线杀人后,人类还自负地认为,对付火星人轻而易举。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毛里求斯有身份的渡渡鸟可能也曾稳稳地待在自己的巢里,议论那一船猎禽人的到来,暗示了人类接下来的悲惨境遇成为火星人的食物和玩物。

三是在我逃亡过程中,遇到了两个有趣的人。一个是任性愚蠢的副牧师,代表着在灾难和恐惧面前失去理性,没有灵魂那类人。他的命运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被迫于本能要求的我杀死。另一个是空有理想的炮兵,代表着不着边际的妄想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积极废人,间断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理想很高尚,实际行动却没有。

通篇而言,我们从科幻中也能看到哲学的身影,道理我们都懂,但我们的认识有多深刻呢?后知后觉、愚钝麻木的后果人间成地狱。而就算不是末日来临只是面对困难危机时,深处绝望,我们又是否能认清现实,理性应对,从而争取一线生机?

本书中细菌成了人类的英雄,也很好地诠释了阿喀琉斯之踵。但是,人类的未来,应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4

我想如果有哪一次大战离我们最近的话,那一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比一战惨烈,不仅在上网人数上的巨大差距,还在于参战国家和军队的数量上,以及二战对世界格局的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是否会永久的和平,或者说是在一个课间的时间内保持和平。答案是显然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世界秩序通过和平协议的签订,也伴随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确定,得以重建世界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成为立历史潮流,五大洲迎来了普遍意义上的一个黄金和平发展时期。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终止战争,反而让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此消彼长,世界和平是人类永远的追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历史,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作为上世纪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两次世界大战,看似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今天我们认真研究这两段历史,认识战争发生的本质以及主要矛盾体、参战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对人类未来和平发展的巨大意义是不能忽视的。我们研读这两次世界大战史,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众所周知,二战有两大主战场,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战场,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主的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黑暗的年代》一书里,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两次世界大战研究专家诺曼·斯通浓墨重彩的介绍了二战期间西方战场的主要交战国的攻守、战役的转折、诺曼底登陆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全景式的展现了那场战役的惨烈和世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如果说,二战期间德国、意大利两大世界强国对欧洲各国发起的战争影响范围广、对整个战役起着重要影响的话,那么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日之战却是整个战役被世人忽视最多、影响被种种低估的一个主战场。当75年前纳粹德国派出的威廉·凯特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就此结束。不过,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役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并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帝国梦”,反倒是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依然做着帝国梦的日本朝野看到了翻盘的机会。应用的中国人们和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正在与日本侵略者作着艰苦的斗争。直到美国于1945年的8月,在日本本土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后,日本侵略者才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美梦终究难以实现,伴随着日本侵略者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才终于宣告结束。

我想说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的中国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被远远低估的,这需要世界重新认识那段历史,只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忘战必忧。只有铭记战争的惨痛记忆,珍爱和平的来之不易,人类才能拥有和平的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壮大世界正义和平的力量,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消除饥饿和疾病,改善世界环境,也许才能真正拥有持久的和平。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5

也许世界上真有那种病毒吧,可以使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这种病毒直接控制人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成为一种只知道满足自己欲望的“动物”,他们的愿望当然是吃人了,此时他们是否还可以称作一个“人”呢?

影片中的僵尸是这样的:

(1)为不明病毒感染,10秒见效。

(2)**无知觉,听觉和嗅觉异常发达。

(3)生理机能不明,可持续运转至身体腐烂剩骨架。

(4)对人类有疯狂攻击性,击打身体部位只能让它行动变缓慢,爆头可让其倒地暂时失去行动力,焚烧是最好的消灭方法。

(5) 根据它们自己的观察,它们喜欢集体活动,失去了所有的人情,它们的智商只保持一种简单的攻击行行为。

我觉得僵尸还不如动物,动物最起码还会思考,还会隐藏自己的行踪,懂得忍耐,僵尸只会进行简单的攻击动作,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明明有大脑,却不能进行复杂的思考和判断,而且身体部位被击打的时候只能让它行动变缓慢,而不是像正常人类和动物一样感知疼痛呢?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们竟然跑的比人类快,这是不是说明它们比正常的人类能更好的发挥身体所具有的潜能呢?

我一直觉得,人的感情和意识等等一些东西,是建立在神经科学之上的,人在发生各种情绪活动时,是由各种激素引起的,比如人在兴奋的时候,肾上腺素浓度会上升。也许发过来说会好一点:肾上腺素浓度上升时,人就会兴奋。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人的眼睛或**等感觉器官收到被侵犯的信号后,发送电脉冲(电脉冲传递时也会发生化学反应)给大脑,大脑根据思考发送指令给身体,同时提升体内的相关激素,这样就产生了各种情绪。情绪在全球是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在不与外界沟通的土著部落还是现在发达国家,各种情绪所产生的表情是相似的,我们都知道,表情是由脸部的肌肉收缩所构成的,而肌肉收缩又受到各种神经的影响。

如果意识独立于身体,那么每个人的意识都是不同的。然后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识是上,面部表情肌肉是由潜意识控制的。人的意识很难直接控制;

人的大脑是怎样思考的呢?我觉得很动物差不多,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好像是通过某些东西刺激狗,然后就给狗喂食,时间一长,狗看到这种东西,就会以为要进食了,进而身体相关部位就有了反应,这些记忆可能以某种形式储存在神经元中,遇到这种刺激时,大脑通过调用这些神经元产生不同的电脉冲,从而控制身体。人之所以比动物聪明,我想可能是人的脑容量比动物大,或者记忆储存方式略有不同。

影片中的僵尸被**中身体之后,只是行动稍有不便,还是很疯狂地扑向人类,要是正常人被打了几枪之后,估计早躺在地上不起来,做出痛苦万分的样子。也许僵尸被击打之后也疼,只是大脑直接无视这种疼痛,不对这种疼痛做出反应,所以还是像正常时候扑向人类,毕竟病毒感染的是大脑,不是某个身体部位。

我突然想起来“狼孩”的故事,那些狼孩在狼群中长大,没有基本的人类生活习惯,只有狼的生活习惯,这是因为在狼群中长大的缘故,他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都是在狼群中学习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这一点也显而易见,例如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跟在农村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但还不至于像狼孩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虽然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但起码周围还是人比较多一点,像狼孩周围都是狼,怎么能希望他学会人的生活习惯呢? 所以说,意识和思想什么的,应该是出生后学习的东西,肉体都是一样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思考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每个人的大脑内存储的记忆也就是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可能不一样。当病毒感染了人的大脑,这时就像计算机中的“格式化硬盘”硬盘一样,把大脑中的记忆全部清空,换成病毒的反应方式,这样就变成了“僵尸”。

当那些僵尸被爆头时,他们也就真正挂掉了,神经中枢都被摧毁了,身体也就不能活动了,心脏等“动力系统”开始紊乱。人死了,意识还会存在吗?人都死了,意识还怎么能存在呢。

身体腐烂了,意识和记忆所依赖的生物组织都消失了。正确地说,意识和记意识生物组织。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人的头脑受损时,人的性情可能会发生大的变化,我觉得可能是脑部受损时,牵连到一些组织,当同样的刺激来临时,大脑就不能做出以前那样的反应,因为大脑就像计算机一样,计算机处理任务时,总要访问内存或者硬盘中的文件内容,当文件内容被改变时,计算机所做出的反应也就不一样,大脑也与此相类似。计算机能不能匹敌人脑呢?大脑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没有电脑吗?

创新也是由一些方法,比如说联想法、组合法等所构成的,计算机是不是也可以呢?这个问题暂时还没有想明白。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6

电影情节的展现始于一个平凡家庭中的不靠谱老爸。瑞恩是一名技能熟练的码头集装箱吊车司机,几乎没什么责任心,勉强能养活得了自己,妻子无法忍受他平时吊儿郎当的生活态度,同他离了婚,在大儿子罗比和小女儿瑞秋面前,他可谓毫无威严和信任可言。因为周末有事,前妻和其新任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到瑞恩那里暂住,瑞恩依旧一副一切无所谓的态度和儿女相处着。

然而,一漩涡黑烟长柱子消无声息的出现在他们房子后身的天空上,直接地面。此时,附近的居民没有觉察到任何一丝恐怖即将到来的意识,竟然停下甚至靠近去观望,就好似遇到一次普通的热闹场景,真是好奇害死猫。直到闪电顿起,人们才纷纷如临大敌,作鸟兽散。包括后来在林肯大道上,慌乱的人群停下来团团围住一处地质塌方,都想一看究竟,直到地裂开始蔓延,楼房倒塌,人们才开始纷纷逃散,真是让观众替这些满是好奇心的普通老百姓捏一把汗。好奇的确是群众拥有的一个特性,很多情况下,好奇心大过警惕感。再想想,后来那些毁灭性的场面,我们不得不感到,这两处场景的设置透露着极强烈的讽刺意味。

电影前面的小高潮部分是第一个外星人的庞然大物从塌陷处破土而出,大脑袋,三支长长地触手即作为支撑又作为了武器,人们在大物面前显得极其渺小,随着它那触手状的三支随处一点,人体飞灰烟灭,只留下破碎的衣物漫天飞扬而下,这种杀戮绝对是可怕的,人死不过它的抬手一点便没了。瑞恩就混在慌乱逃窜的人群中,此时的他只想保护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赶快逃离这个不知来自何处、身份不明的大怪物。这里是个转变,大难当前,被这些庞然大物的杀伤力惊吓到极致的瑞恩变成了一名责任感极高的好父亲。

一改以往欧美大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高调姿态的呈现,在这部影片里,男主瑞恩不是一个危机面前的救世主,大英雄,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尽所能抗击外敌,挽救破坏性局面。而是面对大灾大难,他只是尽父亲所能,去保护一双儿女远离危险。再说,在这场凸现的浩劫面前,人是那么微不足道,哪怕最后军队的出现也无法阻止,任凭任何人都有这个最起码的清醒认识。当然,这部影片对于这场浩劫的可怕性,除了直接呈现外星人庞然大物的杀戮破坏场面,更多的是从处于浩劫中的人们的表情来间接展示的,这里就必须表扬一下影片里的小女主瑞秋了,很多镜头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展现的。

影片是根据威尔斯科幻小说改编,2005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布鲁斯主演的一部大片。由童星科塔多范宁饰演的小女主瑞秋,在面临大灾难时,把那种惊声尖叫失控的状态,又或惊吓过度木然的表情,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加之与她本身那天真圣洁的孩童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方面让观众增加了对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感和憎恶感,另一方面也让观众倍感无力与心疼。强壮的大人尚且无力无助,更何况是一个童真未泯的小女孩。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影片中小女孩和她的视角的设置是绝妙的一笔。

他们父子三人驱车去寻前妻的路上,被处于慌乱中的群众毫无人性围攻他们劫车的行为和后来人们不顾死活蜂拥鱼贯向貌似安全的大船时的两个场景最具讽刺意味。这两处直接揭示了,人在危险面前,在自己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时,毫无文明可言,更加毫无人性可言。甚至通过残杀同类,以期保全自己。这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影片整体给人感觉最突出的气氛就是灾难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到处逃窜,最后还是成为了入侵外星人的待宰小羔羊。可是就在人们已然承认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入侵外敌抗衡,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将他们挽救于世,怪物即将成为地球的新主人时,外星人自身出现了问题,自我解体了。这一个峰回路转搞的影片中惊吓过度、失魂落魄的人们一头雾水,搞的随影片大起大落的观众们也是晕头转向,人人都在问一个Why?衬着入侵敌人体力不支即将倒下,军队才挺出把他们消灭后,直到原本或繁华或祥和的城市到处呈现一片片支离破碎,经过浩劫的洗礼的人们又侥幸获得重生后,影片旁白给出的解释是,他们自己解体,毁灭了。所有毁灭性的武器和设备都失去了作用,被上帝所创造的最微小生物所毁灭。在经历了生生死死之后,人类获得了对这些生物的免疫能力,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那是只属于我们人类的权利,迎接一切挑战。徒然,人类既不会因此而生,也不会因此而死。

相信每一个听到这种入侵外敌不攻自毁的解释,或者就是其最后败下阵来的原因事实时,都会觉得荒诞又扯淡。但仔细一琢磨,似乎又合情合理。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年,在逐渐的进化中,适者生存了下来。而入侵的外星人,他们却对那些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毫无抵抗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无法存于这个星球。影片的最后,硬是生生的搞出个人类还是伟大的意义出来。可是不然,让地球毁灭么?那我们还看个什么劲儿呢!希望总是还在,只是,这里的希望不是人类主动争取的,而是被动的恩承的,这正是讽刺中的人类之所以伟大之处。就是说,冥冥之中,在最后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力量在维护着我们人类,那是我们面临外敌入侵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下来的最基本条件。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7

今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品德老师让我们看了一篇小短文叫“第二次世界大战”。我门看完后,品德老师对我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不承认那些侵略中国的事情。

课上完之后我很气愤,为什么别的国家侵略了其它的国家就会道歉,而侵略我们的日本人却不对我们道歉。我们的课本上都有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可日本人到现在还不写在课本上,天天装无辜的样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我想如果我是那时候的人,我也会反抗的,绝不会让别人任意的欺负。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都要抢地盘,安生的过日子多好呀!

所以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如果心中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如果大家都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话,有可能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们说:“如果发生了第三次大战,将会造成生态失衡,那么地球就会毁灭。”如果没有战争,世界该多美好,鸟语花香、歌舞升平。

我不由自主的就想唱着一首歌:“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是啊!歌曲都这么的写,让世界充满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学习,不要像老祖先一样老是受欺负,应该友爱,心胸宽广一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世界没有战争,充满和平。

《世界大战》观后感 篇8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