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范文网 >地图 >小学生观后感 >

湘江北去观后感

湘江北去观后感

时间:2024-02-04 作者:观后感范文网

湘江北去观后感合集。

如何写出一篇有条理化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此时用文字表示自己的心情,写一篇观后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观后感就是为了将这份感动保留下来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写观后感要注意聚“睛”会神,观感共鸣,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观后感范文网小编为您打造了这份“湘江北去观后感”,期待我们的建议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1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主席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主席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主席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过的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在带着"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也需靠企业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2

观后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一百七十一年前,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丧权辱国的屈辱岁月。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一次又一次,我们挣扎在帝国主义的桎梏下,自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失败倒下,坚强不息;一次又一次,我们又重新站了起来,奋强不息。

终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华民族似乎迎来了新生。可是列强横行,国民不振,我们似乎仍身处迷朦与混沌之中。

恰同学少年,一群湖湘热血青年,怀抱救国理想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电影《湘江北去》讲述的正是他们的故事。毛泽东、彭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他们这些同学,他们这些少年,正是如此,也应当如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们满腔热忱,寻求这心中的那份梦想。一次北京之行,一次次与前辈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交谈,在五四的前夕,俄式革命,十月革命的春风伴随着大战的胜利而润绿着这片历史悠久却也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同学们,少年们,开始不在迷茫,曙光已经照耀在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大地上。同时,屈辱的凡尔赛条约、卖国的二十一条,再一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呐喊,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我的家乡苏州,同学们群情激昂。之后,全国各界都开始罢课罢工罢市,以自己的力量呐喊,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要独立,要自强。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墨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正如电影中板仓先生杨昌济所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

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WWW.ghP7.CoM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最后以《沁园春长沙》互为勉励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3

在党课上,我们集体**恶了影片《湘江北去》,看完之后,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并且对毛泽东等当时的进步青年更加的崇敬,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时候,当时的青年是如何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救国。当时,毛泽东、萧子善、蔡和森等人在湖南,而在张敬尧的通知下,湖南处于黑暗之中。毛泽东和其他学生计划去北京挣点学费,在法国学习。老师杨昌济先生介绍他们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幸好人士了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人物,决定不去法国。此时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其他同志创办了湘江评论,用“笔杆子”支持****。

后来再去上海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毛泽东在当时的小学堂为小学生们讲课,内容都是些爱国,奋进的内容。虽然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内容也许有些难以理解,或者说没必要讲那些激进的思想,可是毛泽东讲了,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状况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内忧外患,如果落后了就要挨打,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腐朽,必须从特别小的群众入手,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

只有思想先进,人民和国家才能得救。

二、毛泽东与伙伴们做的那套操。毛泽东不仅教小学生做习题,而且还做画册。最后,连李大钊也做了练习。当时,中国仍有鸦片成瘾者。有了先进的思想和强健的体魄,我们就能拯救这个国家和它的麻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定是不错的。后来的实践也证明,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赢得革命。

三、这是最让我感动与崇敬的一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狂热和救国救民得迫切性。当时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时,立即感到这是一套救国的理论体系。为了看到李大钊勤勉地打扫房子,他受到了李大钊先生的表扬和肯定。

经过多次努力,见到了陈独秀先生,和陈独秀先生有了共识,而陈独秀先生也非常欣赏毛泽东。这中间的艰苦已经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最后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毛泽东对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的尊敬也感动了我。让人哭诉的是,毛泽东在百里山路上回家,希望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但没有实现。毛的母亲是坚强的,如世间大部分母亲。

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有这样伟大的毛泽东。

当今社会,虽然表面上看,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国家发展是和谐的。却不知实为有部分百姓仍然以吃饱饭为生活基本目标、有很多小朋友为不能读书而过早的承担着家庭的重担,又有多少老人无人赡养,又有多少**污吏目无王法,国家与国家之间暗流涌动、弱小国家被无情欺负。我们的信一代大学生要坚持信念,坚持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奋斗的信念,好好锻炼身体。

努力学习、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争取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珍惜前辈们用热血、青春换来的如今生活。用我们的青春、汗水、热血,为住过忠心奉献,这样才不愧为大学生。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4

前两天,我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不强大,就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让我非常愤怒的是那些可气可恨的军阀张敬尧、谭延闿等等一些败国军,对外国列强软弱无能,却对中国百姓任意欺凌。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从屈辱中走出来了,走向成功,踏向希望,一步步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我们要感谢要报答的不仅仅是捐躯烈士们,还有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从无助,到强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影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几个小事,就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像他们从湖南带辣椒给北京的老师,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浓浓的情意。因为他们坐船先到武汉,再步行到了北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杨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她们的老家。毛泽东知道后提前把行李用黄包车拉到了火车站,然后一件一件往火车上搬,而不让她们母女俩动手。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5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

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压迫激进分子是无法前进的。他们在挣扎,但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里人又死了,那小小的身躯,怎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就因为他在这样一个时期?

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小!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牢记,今天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宋德强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6

电影观后感

主要叙述了新文化运动后青年毛泽东从1918年到1921年建党、从长沙到北京学习和思考的成长经历。妻子杨开慧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他有三个骄傲的学生,蔡和森、萧子升和毛泽东。他建议他们去北大,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寻求真理和知识。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中国思想变革的先驱者。毛泽东同志珍视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生存,在北大进一步升华了自己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兴高采烈,但毛泽东看到,中国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交困,军阀割据,外部势力强大。中国人生活在深水中。签订21条羞辱条款后,山东半岛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但是人民对长期的封建统治麻木了。他们糊里糊涂地走着,不想取得进展。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爱国青年急于改变,忍不住重组和制造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的残酷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努力感到震惊。五四运动由学生发起,工人扩大。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年轻的毛泽东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坚信中国可以效仿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拯救中国。影片结尾,毛泽东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船,踏上了救国之路。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批以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年轻人,一部关于理想信念追求与迷茫的年轻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神化的伟人终于走下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老师,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爱和恨,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一幅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画面,今天完全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7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8

旧城拆了,带走了往日的苦痛,无尽的怀念与欢欣随着新楼一齐膨胀,往昔的艰辛成就了今日的安宁。是谁将苦痛带离?是谁将幸福赐予天地?当一颗心飘过一张纸欣然卸下自己的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看见的应当珍视,也应当认真想想该怎样赋予这一颗颗脆弱的心更多自信而不是悲吟。

在青春的变幻中,流经了多少事?飘过了多少人?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他们感伤的眼里,也许依旧有旧时的泪痕。然而,那坚定的信念的目光依然清晰。在走失的年华,迷离的光影里,信念亦如往复的星辰依旧闪亮于天际。

北大的莘莘学子,中华的有志青年就是那一脉涌动着的热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那涌动着的心脏。南湖的航船引领中华走向光明。有多少人为革命而献身,我们却以真的记不起,彼此清晰的容颜,只在记忆里,连同那些年少的心事。都因这一次次的剧变湮没在青春的过往里,在岁月的裹扶只,天各一方,两两相忘,也许共升天堂。然而,我知道这一颗颗年轻的心,没有后悔而是自豪,正因伟大的新中国是他们的骄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光辉华夏?我知道,那是他们心中的中华,是英雄心中的中华。

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争执。陶斯咏说过,道不一样,不与为谋;道不一样,却依然能够是朋友。是的,道不一样,目标同,都是为了祖国不再受蹂躏,都是为了祖国从此傲然屹立!

湘江北去,激情难逝,开天辟地,谁为英雄?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他领导人们湿润了中国干涸的视线,冷硬的心痂。是你让我坚信,有梦想,才有太阳!你从湘江来,流向五湖四海,点点星星之火营救中国。

烈士的鲜血融化千年寒冰,烈士的鲜血催开天山雪莲,带九州共享胜利,共迎晨曦。

是信念让他们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有了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有了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这便是成长,是成熟。

时光流逝但精神永存;时光流逝,但激情永存;时光流逝,但党的光辉永存。让我们铭记那一颗颗心,铭记那一次次失败与胜利,让我们用心聆听过往,体悟真情,触摸生命的激情,高喊:共产党万岁!中国万岁!

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9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國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本文来源://www.ghp7.com/g/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