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电影观后感(汇总11篇)。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1】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夕,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和平主义的英国记者。他来到中国后,看到日本在南京残暴场面,遇到一群黄石的孤儿们,并和他们一起思想转变,并获得精神升华,最后为了转移这些孩子走上了丝绸之路,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到了安全之地,最后死于终点的传奇历程。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其实是最后时刻那些现在还活着的黄石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先生了)对往事和对这位英国记者何克的回忆,我开始以为这个故事是纯属虚构的,但从这些“老”黄石的孩子的噙着泪水的眼中看到,他们竟是如此的真实,并且就在我们身边。
在他们回忆的话当中,有一句话让我最为深刻并且为之感动和着迷:“他在我们经历恐惧之后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寻找并追求和实践生命的意义,这里有三个词,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where? why? how?——你们的生命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追求那样的生命意义,怎样去实践这些梦想和意义?”
这句话让我一直陷入思考,在晚上回来的路上,我听到《财经夜谈》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实习记者去北京的街头随地采访,向所有的人突兀的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友情、亲情、爱情、时间或生命等成人式的答案,也有是“手中的笔、胸前的红领巾、小贩推着的车”等让人感动的答案,当然还有人不屑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撇嘴而过,或是没有时间去回答自己或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匆匆而去。
其中有两个答案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最让我记忆深刻又引起了我共鸣,一个是一位书店柜台的店员,他说他最珍贵的是这个书店,这个他自己努力实现的理想,并且还在一直且会继续坚持着,因为他从这个理想中获得了快乐。另一个中年人说:他最珍贵的是现在还有能力拥有理想并且快乐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又让我想起影片里一句毫不起眼却也让我记住了的台词:周润发饰演的共产党员对男主角何克说:“我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有着奢侈的理想。她(一位也来自国外的女主角)不同。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不让自己的头被(苦海)淹没,即使周遭似苦海翻腾。她不相信未来,就像中国人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值得。”记住了这句台词,是因为自己也和朋友说了一句几乎同样结构的话,“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
是啊,对于那个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代的中国人,还有现在仍然在极度物质和文化贫困的人们来说,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奢侈的。可是我最心痛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走出了知识与物质的贫穷的很多人来说,理想是可以触及,却没有时间或不屑触及。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阅读着一句又一句的成功秘诀,却不知自己生命的方向在何方?也不知我们为什么要往那里去。
人性的进化相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来说,是一个非常慢非常慢的事情,可以说,就抛开知识的人性(本来就不含纯粹的知识)来说,我们这些虽称之为现代人和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
可是,我们也经常会问自己,我们生命前方的路在哪里?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从小学课本就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我们也想拥有自己的理想,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或许理想(不单单指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许还可以有精神层面)的建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民族的悲哀。这又或许与我们现在教育和观念的一元性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对于成功的缺乏多元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的信仰有关。但这些制度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太深奥,我们很难去思考或者说很难去改变他们。(不过我们以后得一直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可怕制度和观念)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不知道。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过往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观念(有一些是社会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的)让我深陷其中,虽然这种压制让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还是感谢他们,因为我现在至少身体是自由的,我会努力的争取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我会拼命的阅读,去和那些喜欢思考的人沟通,去努力思考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去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在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或生命的坐标的时候,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已经有了坚定理想的人一起,去想第三个问题:how?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竟是深入骨髓(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J),怪不得自己会跟朋友说“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这种影响以前体会不到但是却一直影响着自己,当自己一步步的从初中考到高中,从高中又考到大学,从大学又考上研究生,我总是觉得,我还不够安全,我要追求幸福,好像自己的幸福永远在未来一样。然后,我就是以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这样的方式,急躁的,眼睛永远向前的看着未来那个虚无缥缈又很“真实”的理想和幸福,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忽略了现在就可以得到的植物、风景、阳光……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2】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1500字
从一个浪漫悠然的舞会场到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从英国到中国,影片《黄石的孩子》一开场就让一位英国人牵住了观众的视线。这位拿着照相机的英国记者,充当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故事的观察者,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发生在施暴国和受难国之间的故事。如果本片的主题是反映战争带来的灾难,反映日本如何侵略中国,那么,这个英国人的存在,无疑就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部记录性电影,这位英国人乔治充当了整个故事的陈述者。让一个英国人来讲述发生在中国的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故事,这样的选择,无疑加深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乔治在片中充当了第一人称的身份,他为观众讲述了他自己亲眼看到的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好的表现了一部纪录电影的纪实性。
照相机是反应和保存历史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乔治正是选择了用照相机来保存他所看到的和经历的。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他看到了日本人如何杀戮中国人,看到了日本人的残忍和凶狠,也看到了中国的人民如何去反抗,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他还看到了硝烟弥漫,死尸遍地,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就是用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真实的故事。
其次,本片对视听语言的运用也很成功,具体表现如下:
1,长镜头和大全景的运用。影片用长镜头跟拍乔治坐在汽车中的所见所闻,满地的伤兵和死尸,满耳的哀吟和惨叫。一个长镜头为观众展示的大环境的状况,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同时为故事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日本的飞机轰炸火车和人群的时候,俯拍镜头和大全景的运用较多,记录了炸弹落地时的景象,所有人和建筑物在炸弹面前都显得无比渺小和脆弱,生命瞬间结束,建筑物顿时灰飞烟灭。这种大全景的运用,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破坏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理上的震撼。
2,移动摄影的运用。乔治在废墟中拍摄照片时运用了大量的跟拍等移动摄影,这就让摄像机的镜头无形中变成了观众的视线,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转移到了乔治的身上。这样,观众不得不为镜头中的乔治而担心,同时也为乔治身处的那种到处散发着腐烂的尸体气味的环境而感到怵目惊心,同样,也对那些死于如本人之手的人民而感到心痛,也对那些对杀人而无动于衷的日本人感到愤怒和悲哀。这样的移动摄影,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运用的极为成功,起到很好的表现效果。同样的移动摄影在本片中也对纪实性起到了深层次的体现作用。
3,画面构图的成功。在日本兵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时,观众和主人公乔治是通过窗户看到的。前后景产生了空间距离,既表现出日本兵的凶残,又激发了观众的情绪。这个画面构图,如同《公民凯恩》中小凯恩的妈妈和律师对话时的那个画面构图,很经典的一个景深的运用。另外,在描写黄石这个地方的时候,多用了大全景,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山有水、没有硝烟、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一样,很有意境。没有枪声,没有炮弹的爆炸声,那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笑得很开心,这样的画面与影片开始的大量的硝烟弥漫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炮弹的轰鸣和子弹的呼啸,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声,从断壁残垣和死尸遍野到花香四溢,欢乐融融,画面内容的巨大差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观众一目了然,从而观众的认知也就不言而喻。
第三,细节的表现。首先是给生活在黄石的孩子门做饭的四嫂手中捧起的黄米,蠕动的虫比米都多,那是让人一看就反胃的食物,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能有这样的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因为在黄石之外的许多人连水都喝不到。对那一捧黄米的特写,显然效果极强,既为乔治在黄石开始他的新生活买下了伏笔,也让观众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观众怎么能不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们而感到伤心呢?其次,就是拿在日本侦察兵手中的那张全家福的照片,当刘石凯当着乔治的面将它撕成两半的时候,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不管哪国的人,都是有亲情有感情的,谁能承受得了生离死别?谁能轻松面对亲情的背离?中国人不能,日本人也不能。所以,当观众看到掉在地上的两半照片时,既有一种御敌的快感,但同时也有对亲情的呼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痛斥。
第四,影片主题表现。如果我们只看到战争的硝烟弥漫,炮火中的人们魂归尘土,这显然有点只看到了表面。硝烟和炮火只是一个铺垫和过度,而真正要表现的却是对人性光辉一面的赞扬。相对于《东京审判》只向观众表述一个历史事实的主题而言,《黄石的孩子》显然要深刻了许多。从开始要急于离开战火纷飞的环境到带领更多的生命开拓和平的环境的乔治,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些孩子就跟那些被播种的种子一样,他们是幼苗,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希望,他们也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团结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帮助,战胜严寒,战胜疾病,战胜困难,在新的天地中播种更多的希望。另外,作为可以称为“观望者”的英国人乔治,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本不属于他的任务。当他抱着老四讲故事的时候,当他光着身子表演药效的时候,当他为孩子们带来开心的时候,当他舍己为人的时候,太多太多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他产生钦佩,不得不为他而感动,不得不为所有中国人而感谢他。他用自己的生命抒写了人性的光辉,用鲜血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当那一个风筝迎风飞舞的'时候,我们都流着泪为他默默祈祷,希望他在天堂一路走好。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800字
影片中没有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只有叙述般的历史写实;没有视若无睹的冷漠,只有雪中送炭的温馨;没有呼天喊地的誓言,只有坚定不移的眼神。荒芜的角落中绽放的向日葵,战乱中孩子们开心地玩篮球的身影,何克和丽的无法忽视生命的博爱……这些都让人深深地感动,让人发自内心的自省。
乔治·何克,一个为了了解真相的英国记者,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梭于战火纷飞的战争现场,深入前线进行实况报道。被日军俘虏侥幸逃脱后,与幸存下来的60多名孤儿相遇,语言不通的乔治承担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面对那群孤儿的侮辱和伤害,他以宽大的胸襟和博大的爱包容了这群可怜的孩子,并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带来爱。当战争的阴云临近之时,他又引领着他的“孩子”,不畏严寒不远千里踏上了西去甘肃山丹的行程,沿着古丝绸之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却因疏忽的小伤口染上破伤风而离开人世。他把黄石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不能不叫人震撼!他的这种气度和精神,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同是为了帮助中国人民而献身的异国人白求恩,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伟大人格!
除却开头处南京大屠杀的惨景再现,以及孩子们头上偶尔飞过的侵略者飞机,山水如画的影片画面中,绝少涉及血腥、残酷的战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个大人,几十个孩子挣扎求生的细节。琐碎的生活细节和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几乎令我们忘却了战争。但当我看到上吊自杀的孩子那晃动的身躯,看到那因仇恨而被碎裂成两半的日本士兵家人的合影和石凯那冷漠得几乎可以掉下冰碴的眼神时,我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手狠狠地攥了几下。那一些孩子本该在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面撒娇,可是却要面对一场比一场更残酷的战争……
除了文中的男主人翁何克以外,新四军陈汉生的表现也深深烙入我的心中,尤其是他在看到被困在车厢内的士兵,将要面临被轰炸机上扔下来的炸弹击中的时候,他毅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一群生命的重生。那样的举动深深地打动着很多年后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现在的我们不需要面对战火,不需要面对饥饿,却独独少了那一份互帮互助的温暖。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在无意间无视这份人类最真挚的感情。
影片看似平淡,却处处尽现温情,男主角何克在死前快乐地说:“我很幸运,遇上了你,遇上了你们,我很快乐……”。我深深的被他感染了,看着那个承载着何克灵魂飞向天际的风筝,我看到了何克微笑的脸庞!大爱无言,让行色匆匆的我们也能偶尔停留一下,感受生命中那难得而珍贵的阳光和温暖。
电影《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前夕,一个喜欢周游世界的和平主义的英国记者。他来到中国后,看到日本在南京残暴场面,遇到一群黄石的孤儿们,并和他们一起思想转变,并获得精神升华,最后为了转移这些孩子走上了丝绸之路,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到了安全之地,最后死于终点的传奇历程。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其实是最后时刻那些现在还活着的黄石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先生了)对往事和对这位英国记者何克的回忆,我开始以为这个故事是纯属虚构的,但从这些“老”黄石的孩子的噙着泪水的眼中看到,他们竟是如此的真实,并且就在我们身边。
在他们回忆的话当中,有一句话让我最为深刻并且为之感动和着迷:“他在我们经历恐惧之后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去寻找并追求和实践生命的意义,这里有三个词,希望你们一定要记住:where? why? how?——你们的生命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追求那样的生命意义,怎样去实践这些梦想和意义?”
这句话让我一直陷入思考,在晚上回来的路上,我听到《财经夜谈》的一个小故事,两个实习记者去北京的街头随地采访,向所有的人突兀的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有友情、亲情、爱情、时间或生命等成人式的答案,也有是“手中的笔、胸前的红领巾、小贩推着的车”等让人感动的答案,当然还有人不屑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撇嘴而过,或是没有时间去回答自己或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匆匆而去。
其中有两个答案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最让我记忆深刻又引起了我共鸣,一个是一位书店柜台的店员,他说他最珍贵的是这个书店,这个他自己努力实现的理想,并且还在一直且会继续坚持着,因为他从这个理想中获得了快乐。另一个中年人说:他最珍贵的是现在还有能力拥有理想并且快乐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又让我想起影片里一句毫不起眼却也让我记住了的台词:周润发饰演的共产党员对男主角何克说:“我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有着奢侈的理想。她(一位也来自国外的女主角)不同。每个中国人都在努力不让自己的头被(苦海)淹没,即使周遭似苦海翻腾。她不相信未来,就像中国人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值得。”记住了这句台词,是因为自己也和朋友说了一句几乎同样结构的话,“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
是啊,对于那个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代的中国人,还有现在仍然在极度物质和文化贫困的人们来说,理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奢侈的。可是我最心痛的是,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走出了知识与物质的贫穷的很多人来说,理想是可以触及,却没有时间或不屑触及。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在阅读着一句又一句的成功秘诀,却不知自己生命的方向在何方?也不知我们为什么要往那里去。
人性的进化相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来说,是一个非常慢非常慢的事情,可以说,就抛开知识的人性(本来就不含纯粹的知识)来说,我们这些虽称之为现代人和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没有任何区别的。
可是,我们也经常会问自己,我们生命前方的路在哪里?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从小学课本就知道理想的重要性,我们也想拥有自己的理想,可我们就是找不到他!或许理想(不单单指建功立业的理想,或许还可以有精神层面)的建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社会,或者说整个民族的悲哀。这又或许与我们现在教育和观念的一元性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对于成功的缺乏多元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社会缺乏真正的信仰有关。但这些制度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太深奥,我们很难去思考或者说很难去改变他们。(不过我们以后得一直努力的去改变这些可怕制度和观念)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不知道。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过往的成长环境和现在的观念(有一些是社会的,有一些是我自己的)让我深陷其中,虽然这种压制让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我还是感谢他们,因为我现在至少身体是自由的,我会努力的争取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我会拼命的阅读,去和那些喜欢思考的人沟通,去努力思考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去努力的找到自己的理想。
可是,在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或生命的坐标的时候,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或许我们也可以和那些已经有了坚定理想的人一起,去想第三个问题:how?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回来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竟是深入骨髓(估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J),怪不得自己会跟朋友说“享受对于现在的我或我们年轻人,是奢侈的”。这种影响以前体会不到但是却一直影响着自己,当自己一步步的从初中考到高中,从高中又考到大学,从大学又考上研究生,我总是觉得,我还不够安全,我要追求幸福,好像自己的幸福永远在未来一样。然后,我就是以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这样的方式,急躁的,眼睛永远向前的看着未来那个虚无缥缈又很“真实”的理想和幸福,却忽略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爱人,忽略了现在就可以得到的植物、风景、阳光……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3】
感三:迷路
在影片中,直接表现的是火根因买露花而失落,间接表现的是秋老师的心灵失落。对于秋老师的心灵迷路之说,我不认同。如果导演安排校长这样做是为了给秋小姐一个警报,指出方向,但我认为邱小姐并没有迷路。为了支持自己的教学,她奔向考研容易的目标。方向清楚,没有错。
虽然后来孩子们的朴素和善良让她对生活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主意,但这只说明她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第二次选择,这也是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不能就此论断说之前为方便考研来支教就是心灵的迷路,后来选择留下来就是心灵的正道。她能选择留下来帮助山村教育当然值得称赞,而她选择读研究生也值得尊重。
如果她有更多的力量改变山村的教育,给山村带来更多的希望,不是很好吗?或者她毕业后可以到其他地方为社会做贡献,这也是好事。难道这些就不是心灵的正道吗?
我们选择读研究生还是留在村里,怎么知道哪个对社会更重要?焉知哪个选择更为高尚?校长怎可一棍子打死?
其实,真正迷路的是校长。他用自以为是的道德去绑架邱小姐。他怎么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每个人都有合法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然而,校长的实践严重干扰了秋的选择,迫使她的思想,这表明校长的思想是迷师的。
山村的教育需要改变,校长的思想也需要挽救。如果校长的思想不迷失,可能会阻碍大学生的支教之路。
以上就是我观影的感受。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4】
看了电影《没有一个坏孩子》剩下的部分。这部影片是在百度中搜“教育影片”找到的,写的是新加坡的事情。有这样几点感受:
1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确很大。主人公家的三姐妹中,有一个因为在网上发帖侮辱其他女孩,差点跳楼自杀。因此,她很早就受到了报应:她的头发被剪了,脸也受伤了。
弟弟也特别调皮。他们的妈妈唠叨、爸爸赌博,父母整天吵吵闹闹。另一个主人公更是“小魔鬼”,上学就加入了帮派,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她对成绩很优秀的哥哥看好,对他不抱期望。
后来,家庭发生了变化,让第一个主人公发生了变化,独立、懂事;另一个主人公在苦难中看到了母亲的爱,也发生了变化。
老师要对学生心地善良,还要耐心诚恳,真正爱孩子才会体会到。之所以要讲究方法,是因为我们往往爱的太自私,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也没有真正从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的发展做起。
3 教育的创新,需要社会的宽容。在一个小问题被责怪的社会环境下,教师怎么敢雷打不动?事事瞻前顾后的老师,怎敢有大胆的教育创新?
影片中的男老师在校园裸奔,因为他输给了学生。如果不是**的宽容和网络的支持,很可能会被社会的口水淹没。宽容使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
4 “皮”孩子往往是缺点明显,优点也突出。尤其是那些出了名的捣蛋鬼,更是点子奇多。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他们,许多孩子很可能在某个时候停下来。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5】
【一】周末,妈妈带着我到电影院看了《孩子.梦想》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开开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没有父母的关爱,只有一条流浪狗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欢笑。
在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开朗、聪明、能干和感恩,这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是一天早上,开开正在做早餐,小胆儿“汪汪”地叫了起来,拽着开开的裤脚,把他拉向爷爷的床边。他看到躺在床上呻吟的爷爷和生着火的煤炉子,糟了!爷爷煤气中毒了!
打120**机智冷静地把爷爷送到医院。经过**,爷爷恢复了健康。开开向医生们磕头,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敞开心扉,他是个多么机智、多么感激的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妈妈每天早早地起床,我为做早餐;忙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又为我做丰富的晚餐、辅导我的作业、陪着我阅读;我的爸爸每周末往返三个小时的车程带我去上课;我的老师无私地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让我无比感动。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爸爸、妈妈、老师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想真诚地对你们说:“谢谢您!”
妈妈的话:
亲爱的孩子,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它是心与心的互动。妈妈希望你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妈妈送你一首陪伴了我多年小诗: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
感激一切,学会感激每一个让你成长的人。
【2】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什么?是七色彩虹,是什海还是茫茫天空?不,不是。这是个梦
梦比彩虹更绚烂,比海更深邃,比天空更广阔;它有梦幻般的美丽、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高贵的净土
梦想如清风,在你迷茫时吹醒你昏睡的大脑,将远航的船儿吹向成功的彼岸;梦想似烈火,在你无助时给予你无限的温暖,将智慧燃烧化作成功的种子;梦想若甘露,在你绝望时滋润你干燥的咽喉,将汗水融化为成功的源泉.梦想是一把钥匙,用心把握,便可开启成功的大门;梦想是一盏明灯,用心点燃,便可照亮成功的大道;梦想是最忠诚的朋友,用心呵护,便可了解成功的奥秘.
拥有了梦想,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梦想是前进的动力,山因为有了梦想,而拥有了生机,拥有了植物和动物;水因为有了梦想,而拥有了活力,拥有了鱼儿和波浪;人因为有了梦想,而拥有了生活,拥有了亲人和朋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满艰辛,是梦想在我们摔倒时告诉我们赶快爬起;是梦想在我们遇到风雨时告诉我们勇往直前;是梦想在我们失败时告诉我们永不言弃.
梦想让我们看到黑暗中的光明,看到明天的希望
学会了努力,就拥有了成功的另一半.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不畏艰险地向前冲,付出了汗水、泪水、血水,让我们的梦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伟大.为了实现心中那永恒的梦想,我们用智慧点燃火把,用辛勤开凿道路,用认真描绘蓝图,用刻苦积累材料,用真心筑城堡.
城堡里是正在成长的梦想和将要实现梦想的我.追逐着梦想的我们,除了辛苦,更多的是幸福和甜蜜,是充实生活的快乐.
一个人,若没有了梦想,就没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了前进的动力.那就像生活在峡谷底层一般,整日地在黑暗中度过,在无奈之中苦恼,在绝望之中挣扎,在迷茫之中看不到一丝希望.望着不同的人匆匆地从自己身边擦过,追逐梦想,而自己却在盲目地奔跑,最终依旧只能在原地默默地守望,等待着死神带走这个孤独的灵魂.
没有了梦想,就得不到任何希望,孤独、恐惧、绝望占据了整个心灵,每一丝风都会沉重地打击着这个弱小的心灵,只能以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方法度日,在充满悲伤的情况下,打发着平庸、无味、没有意义的岁月.
当人们猛然间寻求到自己的梦想,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时,眼前便会豁然开朗,在远方浮现出自己的梦想,虽然渺小、模糊,但却是真真切切的.就像是在黑夜中迷了路,猛然抬头,发现在云层中显现出来了璀璨的星光,微弱但却柔和,给人带来了明媚的希望.
梦想是位绝代佳人,她拥有幽深的眼眸,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拥有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她拥有纤巧的双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她拥有博爱的心灵,永远含笑相伴你身旁.请你也寻到一位属于你的佳人,将她拥在怀中,在月色下回忆她的美妙,承诺对她的付出,在她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拥抱梦想,拥抱我心爱的佳人
【三】今天,我饱满深情地**了一部亲子励志电影——《追逐梦想的孩子》。
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李小天成长历程。小天的父亲卖砂锅菜。小天从小就没有母爱。每天,他都被父亲唠叨着要上名校。可小天成绩一直都是一塌糊涂。
小天喜欢跑步,所以他利用这个机会和同学一起训练,老师也支持他。在这一切的影响下,父亲正确地认识到,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小天获得自信。
这是一个汗水和泪水从心里滴落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奇迹故事。一个调皮的男孩,一个糊涂的小男孩,通过不懈的努力,用汗水和勇气,用力量向人们证明,最终非同寻常,灿烂绽放!
看完这电影,我的心中默默浮现出一个表情——笑中含泪。追求梦想是一件伟大而光荣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你的梦想多么渺小,你的身份多么卑微,你都有权追求梦想。就像片中的小男孩一样,追逐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地把它做好,即便失败了,你也是幸福的,如果你成功了,你会享受到快乐!
这部电影很感人。看完之后,我学到了很多,受益终生。
【四】在周日,老师让**了一部名叫《追逐梦想的孩子》电影,看了之后,使在座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电影讲的是一个好玩又有点动人的故事:
一位很调皮捣蛋而且经常考试完抱着“鸭蛋”回家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跑步,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入学校的校队,主任让他1分钟跑完400米,才让他参加。
为了参加校队,李小天不断练习,日夜经历了很多训练。他经历了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他的目标,他的理想,可是再想一想我自己,真是不能比。记得有一次去老家,开始爸爸妈妈告诉我去地里剥玉米很好玩,可是有点累,但剥完后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煮玉米。
我听到了这句话。我没有仔细听前面和后面的单词。我刚想到好地方。
到了老家,我们一头钻进了玉米地,蹦蹦跳跳的,可是没一会儿,我的手就又酸又麻又痛,我又坚持不了一会儿,就再也不想剥了,就跑到了旁玩了。再比一比电影里那个“李小天”,真是没法比。
在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爸爸知道了他对跑步的热爱,为了送他到赛场,他爸爸的手被观后镜撞破了,他不顾得,腿被撞伤了,他也不顾,力气用尽了,他不顾,最后倒在了地上
他比赛中获得了400米52秒的成绩。
一个学***的学生,竟然成了有名的跑步天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命运不受父母和老师的控制,也不受上帝的怜悯,而是需要磨练和努力。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6】
《孩子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影片以一个英雄与孩子们展开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引发了我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影片开篇便将我带入了一个惊喜之旅。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曾经是居住在那里的孩子们自由快乐的乐园。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追求,小镇逐渐变得冷漠和商业化。孩子们鲜有机会去探索大自然,去追逐梦想。而这一切的转变,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主人公,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王。小明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无尽想象力的孩子。他对小镇的变化感到不满,他渴望回到过去,恢复那片属于孩子们的天空。于是,小明带领其他孩子们踏上了一场寻找快乐的冒险之旅。
这段旅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向往。他们不惧困难,毫不犹豫地跨出自己的舒适区,探索新的世界。他们爬高山,穿越森林,穿越河流,努力寻找他们失去的快乐和童真。这种勇敢和决心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明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一座被城市所遗忘的废弃游乐场。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清理和修复这个游乐场,使其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看着孩子们的笑容,我被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属于孩童的快乐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部电影不仅带给我力量和勇气,还让我深思。我们长大了,我们渐渐开始忘记了童年的梦想和希望。我们被社会的压力所追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而这部电影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唤醒了我内心沉睡的那份渴望。
看完影片,我决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不再害怕前进,不再畏惧困难和挑战。我要像孩子们一样,勇敢地迈出自己的步伐,追逐自己的梦想。就像小明一样,我要成为那个给予孩子们希望和快乐的人。
《孩子王》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电影。它以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发了我对童年、生活和未来的思考。它不仅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回忆,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我要珍惜每一刻,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自己的梦想,成为那个能带给孩子们希望和快乐的人。这是一部让我重拾童心,重新找回梦想的电影,我将永远珍藏这份感动。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7】
爱物同爱人一样,需要的是尊重和谅解。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艳丽的花朵我们也许会因为喜欢就忍不住想伸手去摘一朵,可是我们却因此伤害了它。然而,我们却因为自己的爱而结束了他的生命,这让他失去了在阳光下展示自己光辉人生的机会。
也许你会拿那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更待无花空折枝”来教训我,那只是你没有真正懂得诗句的内涵,也未了解“爱”的真谛,或者说你从没有真正爱过一人或一物吧。
读过《黛玉葬花》才知道,“爱”可以达到那样一种深刻、凄凉的境界,渐渐地自己就深深地体会到那句“爱不需要占有”的真意。爱应该是默默地祝福,由衷的欣赏,不卑不亢,以一颗裸露的心坦诚相待,摒除那种占有欲。
正如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写到一样: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爱,应该有这种超然与静谧。无情的占有只会污染感情,伤害亲人。尊重、理解、包容才是爱能使爱永驻。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8】
革命战争剑,虽然远离我们。但爱国主义教育片《红孩子》似乎把我们带入了英雄时代,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苏宝,妹妹等孩子的手握着红英枪在丛林里穿梭,和敌人做艰苦的斗争,不怕他们的牺牲和牺牲,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成就。
红孩子让我们重温历史的这段时期,由革命的祖先的英勇的感染行为。苏宝和他的妹妹,孩子们的成员的形象,深入我们的心。年轻的革命者要坚强,不怕牺牲,不怕危险,勇敢勇敢。他们将铭记大革命的伟大革命。他们是小英雄的时代。我们将向他们学习。
回顾历史,以便记住它;记住历史,以便珍惜它。我们今天是幸福的生活,是用血来换取的祖先,我们必须珍惜良好的学***,珍惜社会环境的稳定性,学***,学会长久,学***,继承遗产的遗产革命祖先,加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聪明才智。
自古以来英雄出于少年。祖国的建设是新的月,祖国建设美好的一天,一个快乐的未来我们需要创造,我们必须为祖国的英雄建设奋斗,值得我们祖先的诚挚期望,值得我们的时代。春天的花朵对我们开放。
白色的云在空中打**给我们。
树上的鸟为我们唱歌。
美丽的生活与我们的成长。
我们要珍惜快乐美好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小英雄的优秀品质。珍惜现在,珍惜未来,德美全面发展,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9】
五岁那年,一本《海蒂》使我爱上了读书。当时,奶奶给我讲里面的故事,又不肯讲完,吊我的胃口,让我读书,就这样,书走进了我的生活。在我三年级时,也有件读书的趣事,使我更加爱惜这些书了。
三年级,也就是在我八岁的时侯,中午午休时我从睡不着觉。“在老师和同学们都睡着的时候,我不如读书吧!”我在心里打定主意。“但书要小,不然会被发现的······”我一边想,一边推着购物车和妈妈在超市里乱逛,直到目光落到那个盛满小书的架子上······“就是它!”我推着车,飞奔过去······“砰!”的一声,购物车重重地撞上了架子,周围的人都转过头来看我。我可顾不了这么多,埋头在书堆中猛挑。妈妈也赶了过来,见我这么火急火燎,就问什么事。“买两本书呗!”我头也不抬地说。“不买,这么小的字,伤眼!”“求求你啦······”我使出浑身解数,妈妈可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只好答应了。
我选定了《心灵鸡汤》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二天,我就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带到了学校,哎呀,好不容易盼到午休时间,我是又高兴又害怕。
看他们都睡着了,我悄悄把书拿出来,用被子蒙住头,幸好,我的.被能透点光。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渐渐地,眼酸了,手也麻了,休息会,接着看!起床铃响了,我只好把书收了起来。
就这样,天天看,月月看,我发现脑子里的好词好句多了起来,作文的分数也步步高升,当时的两本书有些旧了,角也卷了,但我仍像宝贝一样,把它们收起来,放在我的小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上,我天天都能看见它们,这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年,那些书,它们曾和我发生的那些趣事,我难以忘记,从书中学到的那些知识,也将使我受益终生。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10】
假期空闲观看了教育片《孩子那些事儿》。电影看完了,但林老师可爱、伟大的形象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使我特别感动。
电影里讲述了一位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林冬青,到铭师小学担任五(4)班的班主任。校长向林冬青介绍五(4)班的情况时,特别提到这个班的问题生相对集中,让他多加注意。可初出茅庐的林冬青却不以为意,他对即将面临的挑战满怀斗志,准备大展身手。然而,班里状况百出的问题生们,却让林冬青屡屡受挫,他不得不开始反思。在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的丁老师的协助下,林冬青在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渐渐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最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与此同时,他也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一起成长。
在我心目中林老师既可爱又伟大。为了让假小子变淑女,他能为她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裙子当生日礼物,但被扔到垃圾堆时他愤怒至极;他能为学生洗大便裤子,但也被熏得几乎要晕过去;在和家长谈话时,面对家长的拒绝,面对家长的振振有词,他也无可奈何电影中这些感人的场景还有很多,我太佩服这位林老师了。
我想对五(4)班的同学说:你们太幸福了,因为你们拥有了天底下最伟大的老师,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林老师的一片心意,加油,五(4)班!
其实在我们学校,许多老师都像电影中的林老师一样。老师们回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生病了,他们嘘寒问暖;同学在学习中碰到难题,两位老师耐心解答;谁家里有了困难,老师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忙,我也要成为这样的教师,用爱关爱每一个孩子。
孩子电影观后感【篇11】
《追逐梦想的孩子》是一部意义很深刻的电影,教会了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在此,小编整理了一篇观后感,请看。
在周日,老师让**了一部名叫《追逐梦想的孩子》电影,看了之后,使在座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电影讲的是一个好玩又有点动人的故事:
一位很调皮捣蛋而且经常考试完抱着“鸭蛋”回家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跑步,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加入学校的校队,主任让他1分钟跑完400米,才让他参加。
为了参加校队,李小天不断练习,日夜经历了很多训练。他经历了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他的目标,他的理想,可是再想一想我自己,真是不能比。记得有一次去老家,开始爸爸妈妈告诉我去地里剥玉米很好玩,可是有点累,但剥完后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煮玉米。
我听到了这句话。我没有仔细听前面和后面的单词。我刚想到好地方。
到了老家,我们钻进玉米地里跳了起来,但不一会儿,我的手又酸又麻又痛。我撑不住了,不想再剥皮了,就跑到边上玩。再比一比电影里那个“李小天”,真是没法比。
在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爸爸知道了他对跑步的热爱,为了送他到赛场,他爸爸的手被观后镜撞破了,他不顾得,腿被撞伤了,他也不顾,力气用尽了,他不顾,最后倒在了地上
他比赛中获得了400米52秒的成绩。
一个学***的学生,竟然成了有名的跑步天才,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命运不受父母和老师的控制,也不受上帝的怜悯,而是需要磨练和努力。